德国人的处世风格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于安排,讲究精确的生活理念
  
  德国人以善于安排、崇尚理性、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讲究精确而闻名于世。据说在德国,家庭主妇煮一只鸡蛋也要用量具精确衡量水的重量,煮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称面条的重量。在德国,家里和办公室一样,都会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大街上也是秩序井然,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街上闲逛。如果在街上偶然碰到一个熟人,也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便各奔东西,绝不可能在大街上就驻足闲聊起来。
  德国人崇尚并热衷于各种类型的集体组织和集体活动,比如各种形式的俱乐部和协会。德国的俱乐部形式和数量都非常多,从狩猎钓鱼,到哲学兴趣小组,再到宗教赞美诗合唱团等等,充分反映了德国人不喜欢单独行动的个性。而且,德国人参加这类集体活动都非常认真严肃、全身心地投入,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对于德国人来说,如果能在本村里的某个俱乐部或团体通过竞选担任主任、秘书长之类的职务,或是在小镇教堂的合唱队里担任伴奏或指挥,那将是非常大的荣誉。
  德国人凡事都必须有周密的计划,连家庭主妇出门买菜,都要事先计划好写在小本子上,在超级市场内采购也按照事先设想好的线路,从不随心所欲。因此,对于德国人来说,度假和休闲的时光如何打发,反而成了不小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内,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干什么,以及如何量化和评价你的成果。通常,德国人会利用别人度假和休闲的时光,学习研究、探求人生真谛、思考问题、处理正事。不要说同德国人一起度假或消遣,就是听他们描述自己度假或消遣的经历也会累得你筋疲力尽!
  
  恪守计划的处事之风
  
  德国人不仅遵守组织纪律、讲究团体精神、严守诺言,而且严格恪守计划。就连在超级市场和公司食堂里排队,德国人也能像部队里的士兵一样,一丝不苟。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国人会成为优秀的士兵和优秀的工人。作为下级和团队成员,德国人可能是最理想的了;然而作为上级和同事,德国人就会让你也和他们一样,遵纪守法、恪守诺言,就看你能不能适应了。但有时德国人会刻板得让人难受:有一次,汉斯与我在法国朋友家吃饭,他特别喜欢一种法国奶酪,便要了一块。当主人第二次端出奶酪托盘,众人纷纷要第二次奶酪时,汉斯在那里欲言又止,问他是否还要再添一块,他想了一想,摇了摇头,认真地说:“我说过只要一块,就是一块。”事无巨细,都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就是德国人的风格!然而,当今的世界变幻莫测,“计划赶不上变化”,真不知德国人这样的为人处事能不能继续下去。
  如果在德国看见一个行人闯红灯,那他肯定不是德国人,否则就是个弱视者或是色盲,会引起众人的公愤。如果这名行人在清晨两点路上无人时闯红灯,引起车祸而受伤,警察会责怪行人而不是驾驶员:因为在德国,驾驶员绝对不会料想到有人敢闯红灯,即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一样。在德国,城市街道的秩序和卫生是靠居民的自觉行为。
  在德国,办公室和工厂都有严格的作息制度,人们按时上下班。上班时德国人兢兢业业、刻苦勤奋,绝不一心二用,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下班之前,肯定会将办公室和工作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将办公室抽屉锁好、电灯关掉。如果你不得不加班,会被认为是上班不专心或是能力不够。与德国人打交道,绝对不能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也不能轻易改变同他们已经约定好的计划。德国人不太相信所谓的灵感、偶然性和随机性。对于科学发明和创造,他们也通常认为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并经过许多人多年辛勤工作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有实践证明,在同德国人一起工作期间和到德国人家里聚会时,要想讲个笑话、来一个意外,或是放一个屁,也最好事先提出申请。难怪毕加索不会出生和居住在德国:拉丁民族的火一般的热情和冲动、放任不羁的个性和转瞬即逝的灵感,很难被德国人接受。难怪有人说,德国人最不擅长的艺术门类就是绘画,因为这些常常需要灵感。
  
  条理、有序的做人方式
  
  德国人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条理性,他们从小就习惯将一切事物分门别类,进行定性分析、处理和保存:好的和坏的分开、公与私分明、真理和谬论分开,工作和休息分开。据说,很多德国楼房的建筑图纸和建筑细节都保留在地下室内最保密的地方,正是多亏了这个传统,许多德国的著名建筑才能在战后的废墟上得以按原样重新建造起来。德国产品的制造工艺程序和手册不仅全面,而且总是整理、归纳得清清楚楚。他们期望每件事(公事和私事一样)都经过严格整顿、控制、记录、审查、检验,最后再分类保管。只有一切分门别类之后,才可以进行恰如其分地处理和对待,包括对生活和工业垃圾严格进行分拣归类,定时定点堆放。
  给德国人开的药方,一定要将用药量明确到毫克,并明确告诉他究竟是在饭前还是饭后的五分钟服用,而不能只笼统地告诉他“饭前或饭后服用”。德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的不安和恐惧感,使得他们坚定地认为,一切事物和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测的,最好能够像德国人一样有组织、有纪律。德国人不相信一切陌生的、不可估量的人和事。
  德国人除了是天生的哲学家、将军、工程师之外,还是非常称职的档案馆、图书馆的管理员和法院书记员。做将军的料,做情人势必不尽如人意,缺少点浪漫、妩媚和天嗔乖巧。我的一位法国音乐家朋友,也算个知名作曲家,只可惜生就五短身材,按他的话说,也就是“两三个苹果那么高”,在法国找对象算是个“困难户”。最终还是在德国找到了他的另一半:一个人高马大但崇拜音乐家、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德国女子。
  总之,德国人表面上冷淡、保守、彬彬有礼,似乎缺少些幽默感,但对人忠诚、真挚、恪守诺言,一旦你也用同样的品格对待他,他便会成为你最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与德国人建立起来的个人友谊和互相信任,一定是“长线”投资,必将终身受益。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2003年,我申请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进入了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医学系学习。  我住的寝室有三人,其中一个叫薇拉,来自休斯敦市,她24岁,身材挺拔修长,栗色头发,再加上一对蓝宝石一样的大眼睛,美得如同一只长颈鹿。第一次见面,她就大叫着拉住我的手说:“我太幸运了,能和一位东方的精灵住在一起!”我也笑着回应她:“你这么美,怎么还到这里来,应该去好莱坞当明星啊!”她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如悦
现代社会对女性要求很高,“既要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还要事业家庭两不误”,可是我们没有三头六臂,长时间消耗能量,谁都扛不住。  好在有了很多現代的发明,可以减少一些家务负担,这不是偷懒,而是让我们把时间放在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减少了生活中的琐碎,不见一地鸡毛,自然就让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也更有动力为事业打拼。1.烘干机、洗烘一体机推荐指数:★★★★  当你遇到以下情况:孩子的衣
她大他6岁,其实是秉承着“女大三,抱金砖”的传统理念。大6岁,不是可以抱两块金砖吗?他24岁青春年少时,她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皱纹早早地爬上一个女人的额头。  她将此当成了自己致命的弱点,拼命地施妆抹粉,每天执着地让自己快乐。他在外面打拼,她便在家中收拾家务,里里外外一尘不染,他穿的衣服也熨烫得妥帖有致。  男孩子终于有一天感觉到自己与心爱的她竟然有了代沟。虽然她爱他,像个大姐似的照顾他,将自己全部
  
一个珍惜被拒价值的人,他就是下一个成功者    史蒂文斯是一家软件公司的程序员,在他干到第8个年头的时候,公司倒闭了,他突然失业了 。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的生活凌乱不堪,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工作。一个月过去了,他仍沒找到工作。  终于有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一家软件公司要招聘程序员的广告。史蒂文斯揣着资料,满怀希望地赶到那家公司。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八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史蒂文斯轻松过了笔试关。然而在
周信芳先生(艺名麒麟童),在老生行当里与马连良先生齐名,被并称为“南麒北马”。他根据自身条件独创的麒派艺术形式,为京剧老生流派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周信芳先生作为一代京剧表演大师,不仅艺术上造诣很深,而且颇有艺德,在业界口碑甚佳。尤其是在他对青年演员的帮助、提携方面,留下了许多梨园佳话。  1930年春节前,上海梨园为了救济贫苦同业,13个戏班一起组织义演。为了扶持年轻人,身为上海梨园公会会长的
“我磨墨,墨磨我”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韩羽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曾幽默地写下这样几句话:“涂抹半生,野火春风,诌得一联自嘲:惯以坏画充好画,聊将嘘声作赞声。”韩羽凭借这样乐观
2006年五一长假,我去瑞士旅游了6天。6天里,瑞士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洁净。在瑞士,我从苏黎世时而乘车,时而步行,一直到洛桑,没有看到一处不洁净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干干净净,没有一片纸屑、果皮等杂物。墙壁、广告牌匾等更是洁净如新。这让我特别惊讶,感叹不已。通过与瑞士人的接触,更感觉到了这个国家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到瑞士的第一天晚上,我就被上了一堂环保课。住在旅店里,房间中有蓝绿两种颜色的
一位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我,他招聘人才的时间是5分钟,加上让应聘者走入他的办公室、入座、非正式简单对话的时间5分钟,总共不会超过10分钟。  也就是说,公司是否录用一个人,只有区区10分钟。所有的成功、失败都浓缩在这10分钟里。我说这样不公平,也不负责任。他平静地对我说:“10分钟最公平,最负责任。在这10分钟里,70%以上的应聘者走入我的办公室不会首先打招呼说声‘你好’;50%以上的应聘
9年前,外出打工的青年袁建波在旅途中陷入困境,一位萍水相逢的旅伴向他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他不仅慷慨解囊给予袁建波物质上的资助,还以一个长者的身份给其精神鼓励为其指点迷津。在这位热心人的帮助和指点下,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袁建波渡过了难关。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9年来,袁建波一直苦寻好心人,他先后写过100多封信、打过1000多个电话……    萍水相逢,好心人助小伙渡难关    对袁建波来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