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杜拉斯的众多作品中,很少会出现确定性的结局。大多数开放性的结局,也是可左可右。在《劳儿之劫》中亦是如此,作者志在叙述一段情节,一段故事,而并非一个结局。杜拉斯在掌控文字时更像是为我们截取了她所塑造的主人公漫长生活中的一段给我们看。本文中笔者就《劳儿之劫》来探讨杜拉斯在作品中常用的歧义与含混。
关键词:杜拉斯;劫持;歧义;双面性。
中图分类号:I1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1-01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劳儿之劫》,是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的时候新改的名字。因为之前的名字有些太不尽人意。依杜拉斯本人的说法:“这本书应该叫做Enlevement (劫持、诱拐),之所以用Ravissement, 是想保留它的歧义。
她确实保留了它的歧义,而且保留的恰到好处。
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个年轻少女劳儿在舞会上眼看着未婚夫被一个仅见了一面的女人给吸引走了的故事。她受此打击后遇见另一个男人并与之结婚,然后去其他城市生活,后又回到这个城市,并开始另一次爱恋。
而题目所保留的歧义,其实也是它从头贯穿到尾的意义。小说开篇,我们从另一个女主角塔佳娜的口中得知,劳儿从很早以前,在少女时期就有点明显心智不全的样子——她似乎没有什么悲哀,痛苦像找不到缝一样流不进她的体内。而这样一个总是很漠然的姑娘,竟然会被一个男人吸引并想与之结婚,这难道不是劳儿的心被劫持走了么?再往后,在舞会上亲眼看到未婚夫和另一个女人激碰出火花,劳儿痛苦到舞会退场后又病了很久,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话——“夏令时弄错了,时间还早……”在这里作者轻而易举地使读者们感到,劳儿的灵魂也被劫走了,被那个未婚夫给带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境地。所以后来劳儿无灵魂般的游荡在大街上,再至遇见她后来的丈夫若安·倍德福,这个被劫走爱和灵魂的女人让一切的发生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而十年后,劳儿和丈夫再回到沙塔拉时,遇见另一个男人——她中学时代好友塔佳娜的情人——雅克·霍德。这个男人让她重新想起曾经给予她致命伤害的未婚夫。十年前相同的情境以转换角色的方式出现了,就像是有人进行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换一种角度来看,劳儿对雅克·霍德的“劫持“和引诱,又颇有点复仇的感觉在里面。十年前她是那个看着另外两个人离开的受害者,十年后,她成为挽起别人情人的胳膊离开的施猎者。在这里,这个歧义已经转换成了劳儿对雅克·霍德的劫持和诱拐。
反过来说,当时劳儿失恋之后遇到若安·倍德福时,倍德福对她“求婚时还没有见第二面“,婚后应劳儿母亲的要求两人又搬到了U·桥镇,在这里倍德福对劳儿难道不是一种劫持和诱拐么?在后来劳儿要求雅克·霍德必须继续下去他和塔佳娜之间的关系时难道不也是一种劫持和诱拐么?再到后来,劳儿和雅克一起回到T·滨城时,雅克对劳儿不是另一种的劫持和诱拐么?也就是说,这些都存在着双面性和相互性。
需要注意到的一个场景就是,劳儿总是在黑麦田里看着窗户中交缠的雅克和塔佳娜。在开头时劳儿一直是看着她的未婚夫去和那个女人跳舞,一直看着,最后一直看到他们要离开舞厅。她把自己放在那绿植后面,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十年后回到旧地,她作为了一个插入者“劫持”、诱拐了女伴的情人,但却仍要求雅克和塔佳娜保持关系。而她——雅克也知道,并会在窗子前看向那片黑麦地——则继续做一个旁观者,病态的,安静的,处在暗处观看着这一切。就像十年前一样。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对这部作品给出很高的评价,认为其中对精神官能症的描述等,杜拉斯“简直不需要他就已经知道了”一样。在这里男性主义话语权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显的一点就是——拉康的话让人潜意识中认为,这些东西貌似是他最早发现的。如果你没有看过他的书或者没有跟他学过就不应该发现这些东西一样。当然身为一位不卑不亢的作家,杜拉斯虽然高兴对她的肯定,但对这种以男性话语权为主导的表达并不领情。
作者在其他书中也提到过劳儿及书中的其他人,似乎有些互文,又似乎在叙述着不同的故事。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安妮宝贝的许多文字曾被人指出与玛格丽特·杜拉斯过于相似,包括写作手法。其中学习的痕迹是不言而喻的,包括人名的重复出现,各个小说中出现的偶尔情节的似曾相识,以至于让人思考是否某些短篇为连续成篇的。
至于劳儿这个人物角色,包括多人提到过的被认为是《劳儿之劫》的续篇的《爱》,以及其他几部杜拉斯的作品中都曾出现,将其对看,那个精细瘦小的女人形象,便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个角色的安静——更或者可以说,是冷漠,一方面带出了杜拉斯对人生的厌世态度,另一方面,和作者塑造过的其他角色形成了隐形的统一。甚至于包括一九八七年作者颇受人欢迎的作品——《情人》。那部类似于自叙中的女主角,也拥有着同样的冷漠和理智。甚至在床上,在性爱中,都能过分的恢复理智。换句话说,更像是精神分裂的明显表现。
人们总是将读者分为喜欢杜拉斯风格和不喜欢她风格的两类人。不喜欢的人认为她艰涩难懂。喜欢她的人则觉得她的文学世界简直不设防也没有栅栏,就那么摆在那儿,你看到了,爱上了,并进入了,理解了。建议读一本书的最好方式就是先不要看任何评论,任自己进入这没有栅栏的院子,去欣赏,去感受,把自己放在这作品里面,做一个旁觀者,也做一个主角,来参照这作品在你心里产生的化学反应。待看完之后,留在你心底最深处、触达你身体最柔软的那个角落的那些东西,就是你真正享受到的这些文字留下的刻痕。
参考文献:
[1]杜拉斯.劳儿之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杜拉斯.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杜拉斯.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刘旻,女,汉族,云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典籍对比研究。
2.周青华,女,汉族,云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学。
关键词:杜拉斯;劫持;歧义;双面性。
中图分类号:I1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1-01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劳儿之劫》,是后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的时候新改的名字。因为之前的名字有些太不尽人意。依杜拉斯本人的说法:“这本书应该叫做Enlevement (劫持、诱拐),之所以用Ravissement, 是想保留它的歧义。
她确实保留了它的歧义,而且保留的恰到好处。
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个年轻少女劳儿在舞会上眼看着未婚夫被一个仅见了一面的女人给吸引走了的故事。她受此打击后遇见另一个男人并与之结婚,然后去其他城市生活,后又回到这个城市,并开始另一次爱恋。
而题目所保留的歧义,其实也是它从头贯穿到尾的意义。小说开篇,我们从另一个女主角塔佳娜的口中得知,劳儿从很早以前,在少女时期就有点明显心智不全的样子——她似乎没有什么悲哀,痛苦像找不到缝一样流不进她的体内。而这样一个总是很漠然的姑娘,竟然会被一个男人吸引并想与之结婚,这难道不是劳儿的心被劫持走了么?再往后,在舞会上亲眼看到未婚夫和另一个女人激碰出火花,劳儿痛苦到舞会退场后又病了很久,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话——“夏令时弄错了,时间还早……”在这里作者轻而易举地使读者们感到,劳儿的灵魂也被劫走了,被那个未婚夫给带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境地。所以后来劳儿无灵魂般的游荡在大街上,再至遇见她后来的丈夫若安·倍德福,这个被劫走爱和灵魂的女人让一切的发生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而十年后,劳儿和丈夫再回到沙塔拉时,遇见另一个男人——她中学时代好友塔佳娜的情人——雅克·霍德。这个男人让她重新想起曾经给予她致命伤害的未婚夫。十年前相同的情境以转换角色的方式出现了,就像是有人进行了一次乾坤大挪移。换一种角度来看,劳儿对雅克·霍德的“劫持“和引诱,又颇有点复仇的感觉在里面。十年前她是那个看着另外两个人离开的受害者,十年后,她成为挽起别人情人的胳膊离开的施猎者。在这里,这个歧义已经转换成了劳儿对雅克·霍德的劫持和诱拐。
反过来说,当时劳儿失恋之后遇到若安·倍德福时,倍德福对她“求婚时还没有见第二面“,婚后应劳儿母亲的要求两人又搬到了U·桥镇,在这里倍德福对劳儿难道不是一种劫持和诱拐么?在后来劳儿要求雅克·霍德必须继续下去他和塔佳娜之间的关系时难道不也是一种劫持和诱拐么?再到后来,劳儿和雅克一起回到T·滨城时,雅克对劳儿不是另一种的劫持和诱拐么?也就是说,这些都存在着双面性和相互性。
需要注意到的一个场景就是,劳儿总是在黑麦田里看着窗户中交缠的雅克和塔佳娜。在开头时劳儿一直是看着她的未婚夫去和那个女人跳舞,一直看着,最后一直看到他们要离开舞厅。她把自己放在那绿植后面,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十年后回到旧地,她作为了一个插入者“劫持”、诱拐了女伴的情人,但却仍要求雅克和塔佳娜保持关系。而她——雅克也知道,并会在窗子前看向那片黑麦地——则继续做一个旁观者,病态的,安静的,处在暗处观看着这一切。就像十年前一样。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对这部作品给出很高的评价,认为其中对精神官能症的描述等,杜拉斯“简直不需要他就已经知道了”一样。在这里男性主义话语权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显的一点就是——拉康的话让人潜意识中认为,这些东西貌似是他最早发现的。如果你没有看过他的书或者没有跟他学过就不应该发现这些东西一样。当然身为一位不卑不亢的作家,杜拉斯虽然高兴对她的肯定,但对这种以男性话语权为主导的表达并不领情。
作者在其他书中也提到过劳儿及书中的其他人,似乎有些互文,又似乎在叙述着不同的故事。前几年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安妮宝贝的许多文字曾被人指出与玛格丽特·杜拉斯过于相似,包括写作手法。其中学习的痕迹是不言而喻的,包括人名的重复出现,各个小说中出现的偶尔情节的似曾相识,以至于让人思考是否某些短篇为连续成篇的。
至于劳儿这个人物角色,包括多人提到过的被认为是《劳儿之劫》的续篇的《爱》,以及其他几部杜拉斯的作品中都曾出现,将其对看,那个精细瘦小的女人形象,便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而这个角色的安静——更或者可以说,是冷漠,一方面带出了杜拉斯对人生的厌世态度,另一方面,和作者塑造过的其他角色形成了隐形的统一。甚至于包括一九八七年作者颇受人欢迎的作品——《情人》。那部类似于自叙中的女主角,也拥有着同样的冷漠和理智。甚至在床上,在性爱中,都能过分的恢复理智。换句话说,更像是精神分裂的明显表现。
人们总是将读者分为喜欢杜拉斯风格和不喜欢她风格的两类人。不喜欢的人认为她艰涩难懂。喜欢她的人则觉得她的文学世界简直不设防也没有栅栏,就那么摆在那儿,你看到了,爱上了,并进入了,理解了。建议读一本书的最好方式就是先不要看任何评论,任自己进入这没有栅栏的院子,去欣赏,去感受,把自己放在这作品里面,做一个旁觀者,也做一个主角,来参照这作品在你心里产生的化学反应。待看完之后,留在你心底最深处、触达你身体最柔软的那个角落的那些东西,就是你真正享受到的这些文字留下的刻痕。
参考文献:
[1]杜拉斯.劳儿之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杜拉斯.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杜拉斯.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1.刘旻,女,汉族,云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典籍对比研究。
2.周青华,女,汉族,云南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