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终身学习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几乎终其一生都将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及自我教育。当前我国教师、家长对受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不尽相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都把眼光更多的放在了某一固定阶段受教育者“未来”的受教育结果上,而较少考虑到受教育者当下的受教育过程与当下的教育对其生活发展的影响,也忽视了受教育者更加长远的一生的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某一方面某一个阶段的教育功利性体现,教育目的从“未来”到“当下”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目的;未来;当下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40-02
教育活动起源于早期人类社会中年长者对年幼者的照顾与抚养,为了种族的延续,对后代生存技能的教授,例如:对男子狩猎、女子采集活动的的方式方法的传授。最初的教育目的是直接的为了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等等也在发生改变。人类世界逐渐社会化,“自然人”也转变为“社会人”。在这一进程中,教育从未间断,实际上,教育伴随理性世界而存亡。人类理性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我们需要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所以,教育是有用的,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从幼儿期至年老,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该符合其生理的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此相关的教育目的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对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需也是不同的。应该说,教育的缘起是因为人的需要,教育目的即人的目的,受教育者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人,万变不离其综,教育目的要围绕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则更多的总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没有考虑到各时期真正所需。例如,在幼儿期,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要,而忽视了幼儿作为个体需要获得满足的教育目的。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一方面竭尽全力为孩子营造大人观念中的幸福、快乐生活;富含营养的食物、漂亮的衣服、丰富的玩具、图书及家庭所有成员无限的爱;一方面又以成人和社会的愿望“培养”孩子:学外语、学绘画、学书法、学音樂等等,很少顾及孩子自己的需要,并且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就是“都是为你好”。就幼儿来说,教育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把幼儿培养成为快乐的儿童,即由儿童到儿童的目的;二则是为了其将来的发展,为了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即由儿童到成人的目的。实际上,我们都更容易关注第二种教育目的,很多时候都会忽视了儿童本身的需要,忘记儿童本是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时期的教育目的就该是为了儿童本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我认为,教育目的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实际的、具体的时期本身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不是先考虑后一阶段。茅于轼先生认为,教育目的应该从“人才”到“人生”转变,如果总是要为将来的目的茫然若失,不能做好当下的事情,教育目的不考虑当下的发展,人生的过程何在?谈何享受人生呢?在中国从小学开始就以教读、写、算为目的,为的是将来上一个好中学;上好中学的目的是找好工作;找好工作的目的是赚大钱。这样功利的教育目的容易使人陷入误区,不能懂的人生的真正意义,很难正确把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爱弥儿儿童时期, 教育的任务是把他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康的体魄、 敏锐的感觉、 能充分感受生活的人。卢梭的爱弥儿有一个理想的教导者,没有功利的教育目的,也没有超出实际年龄的任务,就是在教育一个儿童怎样成为一名健康发展的儿童、合格的少年、独立且善良的人。
作为最直接的教育者,各自都会持有与自己相关的对受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受教育的人。家长对孩子有教育目的;教师对学生也有教育目的;学校的、社会的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不太相同的教育目的。而这些教育目的,都是外在的教育目的。而杜威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教育目的。教育是伴随着人的生长的,教育除了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外(杜威的说法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任何其他的目的都不是教育本身的目的;那些目的的拥有者,是另外的,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是外在于教育的力量把教育工具化后达到的目的。这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附魅”(附于教育不属于自己的魔力),更是对教育理性的一种嘲讽和束缚。
教育最直接的不是对国家负责,也不是对社会负责,而是对受教育者本人负责。教育者作为过来人持有长远的眼光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就拒绝原本自然的发展步骤,打乱了原本和谐发展的秩序,过分考虑外在的、强加的目的,就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埋下隐患。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是教育,更是成长,教育目的不需要假大空,不需要凌驾实际。
教育活动在“当下”,教育目的首先应着眼于“当下”。考学的那些年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但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更重要,因为一个独立的人刚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刚开始对人生有了看法、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探索,不该忽视这些心灵的成长,只把教育的目的放在“未来”的那一天,放在出考试成绩那一天。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很多,会遇到很多挫折与坎坷,只有心灵的成长与富足才能抵抗人生路上的颠簸,否则身心不健康不坚强,在这竞争如此巨大,诱惑如此之多的社会很容易翻车。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更多的注意到他眼前的这个孩子,而不是“未来”的那张成绩单。生活的意义便是活在当下。教育在当下,教育目的回归“当下”在现如今看是有意義的。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2]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7
[3]刘良华,曾世萍,卢梭的教育意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11-17.
[4]茅于轼. 从“人才”到“人生”[J]. 教师博览,2014,11:10-11.
[5][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作者简介:周晓慧(1991.2—),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教育史,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关键词: 教育目的;未来;当下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40-02
教育活动起源于早期人类社会中年长者对年幼者的照顾与抚养,为了种族的延续,对后代生存技能的教授,例如:对男子狩猎、女子采集活动的的方式方法的传授。最初的教育目的是直接的为了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等等也在发生改变。人类世界逐渐社会化,“自然人”也转变为“社会人”。在这一进程中,教育从未间断,实际上,教育伴随理性世界而存亡。人类理性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我们需要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所以,教育是有用的,因为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用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从幼儿期至年老,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该符合其生理的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与此相关的教育目的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对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需也是不同的。应该说,教育的缘起是因为人的需要,教育目的即人的目的,受教育者首先是作为个体的人,万变不离其综,教育目的要围绕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则更多的总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没有考虑到各时期真正所需。例如,在幼儿期,我们过多地强调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要,而忽视了幼儿作为个体需要获得满足的教育目的。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一方面竭尽全力为孩子营造大人观念中的幸福、快乐生活;富含营养的食物、漂亮的衣服、丰富的玩具、图书及家庭所有成员无限的爱;一方面又以成人和社会的愿望“培养”孩子:学外语、学绘画、学书法、学音樂等等,很少顾及孩子自己的需要,并且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就是“都是为你好”。就幼儿来说,教育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把幼儿培养成为快乐的儿童,即由儿童到儿童的目的;二则是为了其将来的发展,为了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即由儿童到成人的目的。实际上,我们都更容易关注第二种教育目的,很多时候都会忽视了儿童本身的需要,忘记儿童本是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儿童时期的教育目的就该是为了儿童本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我认为,教育目的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实际的、具体的时期本身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而不是先考虑后一阶段。茅于轼先生认为,教育目的应该从“人才”到“人生”转变,如果总是要为将来的目的茫然若失,不能做好当下的事情,教育目的不考虑当下的发展,人生的过程何在?谈何享受人生呢?在中国从小学开始就以教读、写、算为目的,为的是将来上一个好中学;上好中学的目的是找好工作;找好工作的目的是赚大钱。这样功利的教育目的容易使人陷入误区,不能懂的人生的真正意义,很难正确把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爱弥儿儿童时期, 教育的任务是把他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康的体魄、 敏锐的感觉、 能充分感受生活的人。卢梭的爱弥儿有一个理想的教导者,没有功利的教育目的,也没有超出实际年龄的任务,就是在教育一个儿童怎样成为一名健康发展的儿童、合格的少年、独立且善良的人。
作为最直接的教育者,各自都会持有与自己相关的对受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受教育的人。家长对孩子有教育目的;教师对学生也有教育目的;学校的、社会的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不太相同的教育目的。而这些教育目的,都是外在的教育目的。而杜威认为,教育没有外在的教育目的。教育是伴随着人的生长的,教育除了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外(杜威的说法是“经验的改造与改组”),任何其他的目的都不是教育本身的目的;那些目的的拥有者,是另外的,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是外在于教育的力量把教育工具化后达到的目的。这是对教育目的的一种“附魅”(附于教育不属于自己的魔力),更是对教育理性的一种嘲讽和束缚。
教育最直接的不是对国家负责,也不是对社会负责,而是对受教育者本人负责。教育者作为过来人持有长远的眼光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就拒绝原本自然的发展步骤,打乱了原本和谐发展的秩序,过分考虑外在的、强加的目的,就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埋下隐患。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是教育,更是成长,教育目的不需要假大空,不需要凌驾实际。
教育活动在“当下”,教育目的首先应着眼于“当下”。考学的那些年很重要,成绩很重要,但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更重要,因为一个独立的人刚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刚开始对人生有了看法、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探索,不该忽视这些心灵的成长,只把教育的目的放在“未来”的那一天,放在出考试成绩那一天。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很多,会遇到很多挫折与坎坷,只有心灵的成长与富足才能抵抗人生路上的颠簸,否则身心不健康不坚强,在这竞争如此巨大,诱惑如此之多的社会很容易翻车。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更多的注意到他眼前的这个孩子,而不是“未来”的那张成绩单。生活的意义便是活在当下。教育在当下,教育目的回归“当下”在现如今看是有意義的。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2]孙彩平,教育的伦理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7
[3]刘良华,曾世萍,卢梭的教育意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11-17.
[4]茅于轼. 从“人才”到“人生”[J]. 教师博览,2014,11:10-11.
[5][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作者简介:周晓慧(1991.2—),女,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教育史,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