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倪焕之》。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也曾做过编辑、主笔、主编。解放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叶扬:
1980年生于北京,现为《世界建筑》杂志编辑。著有 《比如,单身》、《胖子》、《通俗爱情》 等。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跑到他身边喊一声太太,那时候他眼神不好、耳朵也不好。他喜欢养花、赏花,还喜欢请客喝酒”
混迹网络尤其是豆瓣的人对独眼并不陌生,而独眼正是叶扬的笔名。
爽利的性格、偏中性的装扮,叶扬是个感觉很大大咧咧的女孩。但若要去读她的小说,你会发现,她其实很细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本科、硕士毕业后,叶扬跟着导师做了三年世界遗产保护的工作,随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世界建筑》杂志社当编辑。
编辑、作家,叶扬的这两个身份也和其曾祖父叶圣陶、祖父叶至善先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少儿科普作家)一脉相承。
叶扬管叶圣陶叫“太太”。叶扬和爸妈、爷爷奶奶一家人都住在东四八条的四合院里。每天放学回家,叶扬都会跑到叶圣陶身边喊一声:“太太!”年岁已高的他只是简单地应着:“哦!扬扬。”
“那时候,太太年纪很大了,眼神不好,耳朵也不好,带着助听器。那个时候的助听器估计也不太好使,杂音大。我们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吃饭都分两拨。吃饭的时候只要太太在,家人都不怎么大声说话。”叶扬笑着说道,“感觉他挺严肃的,也不幽默”。
在叶扬的记忆里,虽然叶圣陶年事已高,但“挺喜欢喝酒的”。“一般三顿饭里两顿都是有酒的,除了早饭。他喝酒就用高脚白兰地杯。不同的季节喝的酒也不一样,冬天就喝黄酒。我爷爷、我爸都会陪他喝酒、聊天。”
在东四八条的四合院里,有两棵老海棠树。每年5月份花都开得特别好。叶圣陶便会把俞平伯、王伯祥等老友请到家里来吃饭、喝酒、赏花,然后侃侃而谈。“他是个爱请客的人。”叶扬笑着总结道。
叶圣陶喜欢养花,也常去隆福寺买几盆花回来养着。每个季节,开什么花了,叶圣陶都会让儿媳妇或者孙子们陪着他去公园赏花;要不就是去胡同里串串门,拜访老友。
而叶扬和叶圣陶的交流并不多。“太太的卧室和书房是在一起的,他不喜欢闹,所以我也不怎么去。只有他住院不在家的时候,我才会偷偷地去他书房里看看,玩玩他书桌上的印章、佛手什么的。”
“我爸关门声音太响,太太揪着他耳朵让他回来重新关”
在叶扬的记忆里,叶圣陶一直坚持写日记,把每天在新闻里听到的都写在日记上,譬如今天中国发射了卫星。“很少一部分是写自己今天做了什么的,更多的是国家时事,而且他和我爷爷一起吃饭的时候聊的也多是些国家时事。生病住院的时候,我爸也每天都会把报纸带到医院里念给他听。”
叶扬告诉我们,她的父亲叶永和和母亲蒋燕燕最近几年就在整理爷爷生前的日记,整理出了600多万字。其中就有不少叶扬的“成长日记”。
“我总觉得太太是不喜欢小孩的。但没想到,他记录了很多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从叶扬出生当天到叶扬满月、周岁、学走路、学说话、入幼儿园……细心的叶圣陶都记录了下来。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八日,星期五。永和、燕燕携扬扬偕来。扬扬刚过周岁,只须携一臂已能举步,似发展较快。”
“一九八二年二月一日,星期一。扬扬生一年又五个月,近日已能说完整之句子。如‘妈妈回来了’、‘妈妈上班去了’、‘妈妈上课去了’。‘上班’、‘上课’皆平时听得最多之词。如此年龄能说如此话,不知于语言发展为早为晚,姑记之。”
除了观察,叶圣陶还会向叶扬的父母主动询问近日扬扬有何妙语,并在日记中记录:“燕燕云前数日永和带扬扬游北海,扬扬见荷花云,‘花掉在水里了’。此可谓幼儿之文学创作,成人想不出。”
对于叶扬,不管是曾祖父叶圣陶还是祖父叶至善都没有太多的期许。“他们认为干什么都行,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对社会有意义。”
叶至善上大学的时候,选的是化工专业,叶圣陶也都很支持。叶扬说,“他从来不强求孩子们要做什么,很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不过在规矩的树立上,叶圣陶却丝毫不马虎。
“我爸上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就他和我太爷爷两个人在家吃饭,他有点怕,赶紧吃完就把门一关。跑了。太爷爷叫他,他跑得更快了。后来太爷爷揪着他耳朵把他拎回来,让他重新关门。”
“再比如,他不喜欢不穿袜子的人。”叶扬的分享角度很有趣。
在孩子的教育上,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育理念让他的几个孩子都成为栋梁之才。而曾经在任编辑的时候,叶圣陶也大胆地刊登不少青年作家的作品,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被誉为文学界的“伯乐”。
“我从小就觉得写作是件好玩的事儿”
叶扬记得,家里的书架上、过道上甚至厕所里全都是书。不爱动而且不许看电视的叶扬从小便看了不少书,当然也包括叶圣陶的《稻草人》。
“我们班上有个读书角,其中有一本书就是把一大堆书里的同类的内容摘出来,比如说人物外貌描写,就有些《林海雪原》里的人,《红灯记》里的人。我也拿了一个小本写我的同学,每个人写一小段,回去给我妈看,她要是猜出来我就觉得这段写得不错。”叶扬把这当成乐子,至今依然如此。
而叶扬正式的写作生涯始于“非典”时期。“那会儿除了写论文没别的事儿,所以就上水木清华BBS。一开始我只潜水,后来就插科打诨,期间也因为对感情小说的观点不同和人争执,再后来就尝试在BBS上写小说,反应不错,就写连载。一直到上研究生时还在写。”
叶扬也出版了好几本爱情小说,有意思的是,她选择的却是男性第一人称写作。
当然,除了写小说、写专栏、画插图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工作,建筑专业出身的叶扬也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在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世界建筑》杂志社当编辑。
“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件好玩的事儿。”在写作中,叶扬找到了乐子;背后却是“沉得住气,对自己喜欢的事儿特上心!”在叶扬看来,这也是从太爷爷那儿遗传下来的共同点。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倪焕之》。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也曾做过编辑、主笔、主编。解放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叶扬:
1980年生于北京,现为《世界建筑》杂志编辑。著有 《比如,单身》、《胖子》、《通俗爱情》 等。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跑到他身边喊一声太太,那时候他眼神不好、耳朵也不好。他喜欢养花、赏花,还喜欢请客喝酒”
混迹网络尤其是豆瓣的人对独眼并不陌生,而独眼正是叶扬的笔名。
爽利的性格、偏中性的装扮,叶扬是个感觉很大大咧咧的女孩。但若要去读她的小说,你会发现,她其实很细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攻读本科、硕士毕业后,叶扬跟着导师做了三年世界遗产保护的工作,随后来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世界建筑》杂志社当编辑。
编辑、作家,叶扬的这两个身份也和其曾祖父叶圣陶、祖父叶至善先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少儿科普作家)一脉相承。
叶扬管叶圣陶叫“太太”。叶扬和爸妈、爷爷奶奶一家人都住在东四八条的四合院里。每天放学回家,叶扬都会跑到叶圣陶身边喊一声:“太太!”年岁已高的他只是简单地应着:“哦!扬扬。”
“那时候,太太年纪很大了,眼神不好,耳朵也不好,带着助听器。那个时候的助听器估计也不太好使,杂音大。我们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吃饭都分两拨。吃饭的时候只要太太在,家人都不怎么大声说话。”叶扬笑着说道,“感觉他挺严肃的,也不幽默”。
在叶扬的记忆里,虽然叶圣陶年事已高,但“挺喜欢喝酒的”。“一般三顿饭里两顿都是有酒的,除了早饭。他喝酒就用高脚白兰地杯。不同的季节喝的酒也不一样,冬天就喝黄酒。我爷爷、我爸都会陪他喝酒、聊天。”
在东四八条的四合院里,有两棵老海棠树。每年5月份花都开得特别好。叶圣陶便会把俞平伯、王伯祥等老友请到家里来吃饭、喝酒、赏花,然后侃侃而谈。“他是个爱请客的人。”叶扬笑着总结道。
叶圣陶喜欢养花,也常去隆福寺买几盆花回来养着。每个季节,开什么花了,叶圣陶都会让儿媳妇或者孙子们陪着他去公园赏花;要不就是去胡同里串串门,拜访老友。
而叶扬和叶圣陶的交流并不多。“太太的卧室和书房是在一起的,他不喜欢闹,所以我也不怎么去。只有他住院不在家的时候,我才会偷偷地去他书房里看看,玩玩他书桌上的印章、佛手什么的。”
“我爸关门声音太响,太太揪着他耳朵让他回来重新关”
在叶扬的记忆里,叶圣陶一直坚持写日记,把每天在新闻里听到的都写在日记上,譬如今天中国发射了卫星。“很少一部分是写自己今天做了什么的,更多的是国家时事,而且他和我爷爷一起吃饭的时候聊的也多是些国家时事。生病住院的时候,我爸也每天都会把报纸带到医院里念给他听。”
叶扬告诉我们,她的父亲叶永和和母亲蒋燕燕最近几年就在整理爷爷生前的日记,整理出了600多万字。其中就有不少叶扬的“成长日记”。
“我总觉得太太是不喜欢小孩的。但没想到,他记录了很多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
从叶扬出生当天到叶扬满月、周岁、学走路、学说话、入幼儿园……细心的叶圣陶都记录了下来。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八日,星期五。永和、燕燕携扬扬偕来。扬扬刚过周岁,只须携一臂已能举步,似发展较快。”
“一九八二年二月一日,星期一。扬扬生一年又五个月,近日已能说完整之句子。如‘妈妈回来了’、‘妈妈上班去了’、‘妈妈上课去了’。‘上班’、‘上课’皆平时听得最多之词。如此年龄能说如此话,不知于语言发展为早为晚,姑记之。”
除了观察,叶圣陶还会向叶扬的父母主动询问近日扬扬有何妙语,并在日记中记录:“燕燕云前数日永和带扬扬游北海,扬扬见荷花云,‘花掉在水里了’。此可谓幼儿之文学创作,成人想不出。”
对于叶扬,不管是曾祖父叶圣陶还是祖父叶至善都没有太多的期许。“他们认为干什么都行,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对社会有意义。”
叶至善上大学的时候,选的是化工专业,叶圣陶也都很支持。叶扬说,“他从来不强求孩子们要做什么,很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不过在规矩的树立上,叶圣陶却丝毫不马虎。
“我爸上二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就他和我太爷爷两个人在家吃饭,他有点怕,赶紧吃完就把门一关。跑了。太爷爷叫他,他跑得更快了。后来太爷爷揪着他耳朵把他拎回来,让他重新关门。”
“再比如,他不喜欢不穿袜子的人。”叶扬的分享角度很有趣。
在孩子的教育上,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教育理念让他的几个孩子都成为栋梁之才。而曾经在任编辑的时候,叶圣陶也大胆地刊登不少青年作家的作品,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被誉为文学界的“伯乐”。
“我从小就觉得写作是件好玩的事儿”
叶扬记得,家里的书架上、过道上甚至厕所里全都是书。不爱动而且不许看电视的叶扬从小便看了不少书,当然也包括叶圣陶的《稻草人》。
“我们班上有个读书角,其中有一本书就是把一大堆书里的同类的内容摘出来,比如说人物外貌描写,就有些《林海雪原》里的人,《红灯记》里的人。我也拿了一个小本写我的同学,每个人写一小段,回去给我妈看,她要是猜出来我就觉得这段写得不错。”叶扬把这当成乐子,至今依然如此。
而叶扬正式的写作生涯始于“非典”时期。“那会儿除了写论文没别的事儿,所以就上水木清华BBS。一开始我只潜水,后来就插科打诨,期间也因为对感情小说的观点不同和人争执,再后来就尝试在BBS上写小说,反应不错,就写连载。一直到上研究生时还在写。”
叶扬也出版了好几本爱情小说,有意思的是,她选择的却是男性第一人称写作。
当然,除了写小说、写专栏、画插图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工作,建筑专业出身的叶扬也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在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世界建筑》杂志社当编辑。
“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件好玩的事儿。”在写作中,叶扬找到了乐子;背后却是“沉得住气,对自己喜欢的事儿特上心!”在叶扬看来,这也是从太爷爷那儿遗传下来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