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制定统一的课程目标和实施指南,其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则随着地区、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显然,这是一种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以协调指导,由学校自主研发并予以实施的实践性课程。任何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遵循一定的价值准则,对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分类、整理,以一定的方式把它们纳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本文试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剖析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并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如果说学科课程更接近于制度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学生的课程,希望体现学生充分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来自身边现实生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方式,自主设计、实施活动过程。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特别注重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该校在制定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过程中,总是先征求学生的选题意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如“高中生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关于学生课外书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与休息的影响研究”等。然后,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组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针对自拟选题是否可行、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课程成本”大小及可操作性强弱等,进行综合考量,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指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论证、筛选自己的选题意向,整合学生的全部选题,最终编制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题指南,尽量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选出自己喜欢且能够胜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该校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文化艺术节之“歌圩集市一条街”综合实践活动,便是交由学生自主设计商业活动,采取模拟社会商业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为此,学生们会在节前自主展开繁忙的市场调查、广告宣传、成本核算与风险预测,还会到学校政教处申报个性化的“商店”名称、设计销售商品的品种、为自己的“商店”选址并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等。在模拟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这一社会实践,学生在体验社会经商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政治课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提升了对社会的认知,形成了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人际交往、协作和组织能力。
二、以课程目标为价值准则
《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的“课程的具体目标”第7点如此表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根据我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利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深入认识与了解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民间艺术和建设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准则。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作为一所民族中学,基于自己的资源优势大胆尝试,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性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习、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该校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利用具体、可感的乡土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了解与体悟本地和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该校课题组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意向调查时发现,该校有18.36%的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研究“非常感兴趣”。课题组对学生的选题意向进行筛选、论证、整合,以课题指南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加以引导,把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定为每个课题10学分、研究期限为一年。比如,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课题,学校给出了如下选择方向: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饮食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壮族婚俗变迁的调查研究、壮族歌圩文化研究、壮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某)姓氏文化探究等。
从该校高一、高二年级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已经有231位学生分别参与了“关于京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的研究”“关于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扬美古镇人文与历史的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壮族饮食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南宁市民对壮族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南宁特色饮食文化的了解与宣传”“南宁中山路的饮食文化、历史和印象的调查研究”“关于传统文化(粽子)继承的现状和展望”“邕剧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调查研究”“有关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三声部历史发展的研究”等24个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更深的感受,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如高二8班龙荷等11位学生在开展“有关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三声部历史发展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利用寒假深入马山县里当乡、古寨乡等三声部民歌流行地实地采风,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树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高一7班韦增江勉同学说:“‘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课题让我看到了壮族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美食、节日、服饰和活动……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高二2班杨春艳说:“‘壮族节日文化研究’课题弥补了我作为一个生长在壮乡土地上的孩子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空白,增强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壮乡的节日文化。”
三、立足校情凸显课程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作为南宁市唯一的民族中学,教职工由壮、汉、瑶、满、仫佬、毛南等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36.75%;学生由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京族、满族、回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仫佬族、毛南族、蒙古族等16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2.64%。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主题和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民族学校应当成为传承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该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计了以少数民族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并集中在壮族最重要的节日——三月三前后两周实施,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1.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民族体育比赛,如大象拔河、抛绣球、板鞋比赛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2.利用一天时间组织高一的全体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本地区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参观完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观后感。
3.利用一个下午分年级开展民族知识抢答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民族知识,培养热爱本校、本民族文化的情结。
4.开展“三月三”活动徽标设计大赛,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融合我区壮乡民族文化,创作设计“三月三”活动徽标,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5.在“三月三”当天下午开展“歌圩集市一条街”活动,当天晚上举行少数民族歌舞大赛。通过唱山歌、跳民族舞蹈、篝火对歌、观看民族工艺品制作、游览歌圩集市一条街、品尝民族美食(如五色糯米饭)等活动,让师生真切地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增进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壮族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原来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三月三”歌台晚会的基础上,逐渐融入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展示、民族知识抢答赛、“三月三”活动徽标设计大赛、“歌圩集市一条街”活动及壮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表演,整合开发成了如今的校园歌圩文化艺术节。将学校原有项目进行二次开发与充实,再加以提炼、升华,既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节约了成本,也充实和丰富了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开发值得借鉴。(责编 白聪敏)
一、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并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如果说学科课程更接近于制度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学生的课程,希望体现学生充分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来自身边现实生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方式,自主设计、实施活动过程。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特别注重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该校在制定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过程中,总是先征求学生的选题意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如“高中生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关于学生课外书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与休息的影响研究”等。然后,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组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针对自拟选题是否可行、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课程成本”大小及可操作性强弱等,进行综合考量,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指导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论证、筛选自己的选题意向,整合学生的全部选题,最终编制出面向全体学生的课题指南,尽量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选出自己喜欢且能够胜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该校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文化艺术节之“歌圩集市一条街”综合实践活动,便是交由学生自主设计商业活动,采取模拟社会商业活动的形式进行的。为此,学生们会在节前自主展开繁忙的市场调查、广告宣传、成本核算与风险预测,还会到学校政教处申报个性化的“商店”名称、设计销售商品的品种、为自己的“商店”选址并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等。在模拟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这一社会实践,学生在体验社会经商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政治课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提升了对社会的认知,形成了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人际交往、协作和组织能力。
二、以课程目标为价值准则
《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的“课程的具体目标”第7点如此表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根据我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利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深入认识与了解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民间艺术和建设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准则。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作为一所民族中学,基于自己的资源优势大胆尝试,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性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习、了解本地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该校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利用具体、可感的乡土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了解与体悟本地和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该校课题组在对学生进行选题意向调查时发现,该校有18.36%的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研究“非常感兴趣”。课题组对学生的选题意向进行筛选、论证、整合,以课题指南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加以引导,把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定为每个课题10学分、研究期限为一年。比如,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课题,学校给出了如下选择方向: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饮食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壮族婚俗变迁的调查研究、壮族歌圩文化研究、壮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某)姓氏文化探究等。
从该校高一、高二年级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已经有231位学生分别参与了“关于京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的研究”“关于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扬美古镇人文与历史的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壮族饮食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南宁市民对壮族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南宁特色饮食文化的了解与宣传”“南宁中山路的饮食文化、历史和印象的调查研究”“关于传统文化(粽子)继承的现状和展望”“邕剧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调查研究”“有关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三声部历史发展的研究”等24个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更深的感受,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如高二8班龙荷等11位学生在开展“有关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三声部历史发展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利用寒假深入马山县里当乡、古寨乡等三声部民歌流行地实地采风,充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民族民间艺术,不仅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而且树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高一7班韦增江勉同学说:“‘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课题让我看到了壮族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美食、节日、服饰和活动……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高二2班杨春艳说:“‘壮族节日文化研究’课题弥补了我作为一个生长在壮乡土地上的孩子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空白,增强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壮乡的节日文化。”
三、立足校情凸显课程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作为南宁市唯一的民族中学,教职工由壮、汉、瑶、满、仫佬、毛南等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教职工总数的36.75%;学生由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京族、满族、回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仫佬族、毛南族、蒙古族等16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2.64%。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主题和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民族学校应当成为传承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该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计了以少数民族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并集中在壮族最重要的节日——三月三前后两周实施,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1.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民族体育比赛,如大象拔河、抛绣球、板鞋比赛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2.利用一天时间组织高一的全体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本地区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参观完后,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观后感。
3.利用一个下午分年级开展民族知识抢答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民族知识,培养热爱本校、本民族文化的情结。
4.开展“三月三”活动徽标设计大赛,让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融合我区壮乡民族文化,创作设计“三月三”活动徽标,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5.在“三月三”当天下午开展“歌圩集市一条街”活动,当天晚上举行少数民族歌舞大赛。通过唱山歌、跳民族舞蹈、篝火对歌、观看民族工艺品制作、游览歌圩集市一条街、品尝民族美食(如五色糯米饭)等活动,让师生真切地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增进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壮族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原来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三月三”歌台晚会的基础上,逐渐融入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展示、民族知识抢答赛、“三月三”活动徽标设计大赛、“歌圩集市一条街”活动及壮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表演,整合开发成了如今的校园歌圩文化艺术节。将学校原有项目进行二次开发与充实,再加以提炼、升华,既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节约了成本,也充实和丰富了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开发值得借鉴。(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