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葛维春曾以“流萤”自喻,他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只不过是一颗微小的沙粒;对于永远的教育事业,我做不了灯塔和山峰,但我要做一只星空下闪烁的流萤,永远发光。”
这一富有哲理的话令人深思。“流萤”者,甘愿平凡,甘守寂寞,自由而不失灵动,黑夜中闪闪发光。这是葛维春的追求,也是他的写照。
作为安徽省的语文名师,葛维春近年来主持完成过多项省市及全国教育科研课题,发表教研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多次荣获省市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曾多次与全国中语会的专家陈金明、苏立康等一起担任全国赛课的评委,并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韩军、程翔、黄厚江、李卫东等同台授课,但他至今仍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教研室的一名教研员。
这名普通的教研员可不简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汉杰这样评价:“葛维春是我所遇到过的最有学术气质和思想内涵的基层教研员之一。”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正君称葛维春“不仅是一名成就卓然的研究者,也是一位扎根课堂的实践家”。
理科出身,改教语文
1981年秋,葛维春中师毕业,回到家乡太和县的一所乡村中学任教,当时主要教数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因为乡村学校师资紧缺,不久学校便动员他教语文,而且是初三的语文。葛维春是理科出身,如何能教好语文?但他还是毅然领命,开始了艰难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之路。
他没日没夜地给自己“补课”,从《中国文学史》到《古代汉语》,从《修辞学发凡》到《唐诗鉴赏辞典》,一本一本地啃下来。“当时是抓到什么看什么。”他这样回忆。
重要的是如何上好课。刚开始上课时抓不住要点,葛维春想到一个笨办法:把教参书上的内容要点和从县中学借来的优秀教案一点一滴地背下来“教”给学生。尽管是理科出身,但他深知阅读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农村学校课外书籍匮乏,他就从报刊上摘抄一些文章分发给学生阅读。
就这样,葛维春极其认真又略带懵懂地教完了那一届初三学生,没想到教学成绩还不错,当时的学校教导主任说:“你还真把课给撑下来了,以后就安心教语文吧!”
从此以后,葛维春就和语文结缘了。
结缘只是开始。葛维春深知,要想真正完成由理科教师到语文教师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经过认真准备,考上了阜阳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开始正式教学语文,后来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调入县城的中学任教,期间又自修完成了中国社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葛维春最终会走上教研之路,还得从他听的一次学术讲座说起。当时安徽省知名教研员刘世勋作了一场名为《教学研究: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的讲座,其中的思想观点对葛维春触动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
“当时我忽然觉得,有学问就能教好书的认识是多么肤浅。”他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深入地探索与持久地磨练。”
于是他走上“探索与磨练”之路。他积极投身教研、尝试课改。在县城的一所生源质量不理想的中学里,他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借鉴魏书生等国内著名教师转化差生的成功经验,开展了“差生学习习惯培养和高效语文教学研究”实验。
三年后,他所教班级的毕业成绩创下该校建校以来历届学生的最好成绩,破天荒地有几名学生考入了市重点高中。他也因此被评为县教改积极分子,撰写的研究论文获得阜阳市一等奖,并在全市举办的教研会议上做了交流。
从教十周年之际,葛维春调入市重点中学太和中学任教,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语文目标教学改革实验”。三年后,实验成效显著,他所带的实验班原本是入学时各科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可到毕业考试时,该班成绩总评名列全校第一。
1993年,葛维春被评为阜阳市优秀教改实验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多次在市内外执教公开课,并参与《初中语文目标教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同年他还以阜阳市目标教学优秀实验教师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并执教成果展示课,在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语文教育界崭露头角。
从理科教师到优秀语文教师,葛维春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葛氏评课,安徽声音
葛维春的评课十分精彩,他善于使用比喻,据实论述,观点鲜明,有时对仗工整,有时前呼后应,有时夹叙夹议,有时大段抒情,听之十分畅快。在2012年全国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评课中,他有一段这样的点评:“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思考,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对待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像钱梦龙所说的,对于学生,我们要用小扇子轻轻地抚摸。什么意思呢?怎样注重爱护学生的性格,气场不要太强。那就是说,我们老师要真正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站在充分的尊重过程中,站在宽容的教学过程中……”
凡是听过葛维春评课和报告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被他的口才和学识折服。安徽芜湖一中李先虎老师在听了葛维春的评课后,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葛维春老师的评课真是国家级水平,难怪他能评钱梦龙、余映潮、程翔等这些语文大师的课。中学语文评课的顶尖级的人物非苏立康教授莫属,在当今语文界可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俗称‘苏评’,葛维春的评课堪称‘葛评’了。”
“要在全国中语界发出安徽的声音!”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桦教授曾经这样激励葛维春。他一直把前辈专家的鼓励与厚望放在心上,并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着。近年来,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大型语文教研会议上,葛维春的身影频现。据说,“葛氏评课”已经成为许多会议的保留节目,让人期待。
2007年8月,由全国中语会主办的首届语文教学法大赛及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延庆举行,葛维春与时任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的苏立康教授一起担任作文教学竞赛组的专家评委,他对全国名师陈钟梁、程翔等执教的公开课进行点评,一千多人的会场爆发出阵阵掌声。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先生激动地频频竖起大拇指,坐在专家席上的苏立康教授连声说:“太精彩了!太精彩了!”陈钟梁则激动地说:“简直是第九交响乐!”评价之高,令人咋舌。 曾有人向葛维春讨教评课的秘诀,葛维春笑着回答:“哪里有什么秘诀,唯有说真话而已。”他称自己就像安徒生笔下那个敢讲真话的孩子,无知无畏。“当然,也是受到众多师长的一再鼓励之后才敢发言的。”葛维春这样说。他一直铭记韩洪灵、刘世勋、陈杏华、邢桂珍、沈松怀、杨桦、傅继业等专家学者的鼓励、提携和教诲。
“葛氏评课,安徽声音。”这是外界给他评价。对此,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地说:“其实我的评课、授课和报告,表达的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包含了我所在的教研团队多年来工作的经验结晶。”
理性回归,成果丰硕
葛维春呼唤语文教育的理性回归,提出“抓住语言的根本”“构建合理的方法认知”“遵从厚积薄发的习得规律”等多种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由于常年在教研一线工作,他对近年来的课改动向保持着某种警惕。2008年,他发表《谨防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害创新》一文,尖锐指出当前语文课改中貌似创新实为误区的种种弊端,被赞为“切中肯綮,震耳发聩”。
葛维春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必须从重视学习过程、落实学法指导入手。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案例一再表明,“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普遍规律。他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示范引领与方法指导。”
在一次省级赛课活动中,葛维春执教了《醉翁亭记》一课。他摒弃了传统的“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疏通文字→理解主题→分析写作艺术”的教法,完全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角度设计并实施教学。课上,他指导学生阅读注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品味表达艺术,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情境中吟咏、默想、交流、研讨、质疑和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轻松愉快、活泼和谐,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有效对话。短短一节课时间,学生不但顺利地疏通了文字,理解了文章意蕴,赏析了精美的段落及若干雅词美句,还当堂背诵出了文中两个最精彩的段落。
这样的课堂,学法指导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例如了解了一些文言阅读的方式,掌握了理解文言文文本、主动获取课文知识、领略文章思想与旨趣的方法,特别是还初步尝到了在正确方法指导下自主学习的乐趣。对此,葛维春称之为“学生不仅捕到了‘鱼’,还学会了‘渔’,并体验到了‘渔鱼之趣’”。
以上只是葛维春语文教学理念之点滴。他一直倡导真善美的教育理念,以“高效”作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其教研最大的特点是基于课程、教学、考试、教师成长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年来,他收获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有《文学作品高效精读的原理与策略研究》《中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研究》等,研究成果论文有《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刍议》《中考主观题答题常见失误及对策》等,专著有《新课标作文教程》《高中古诗文串讲》《新课标语文教材同步讲解》等。
葛维春这只“流萤”,以自由、灵动的方式,给一线教师们奉献了各种实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的浩瀚长空中,发出灼灼的亮光。
(人物小档案:葛维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教研室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中学语文培训专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高效阅读总课题组副秘书长、全国中语会教学艺术专题组副组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责编 蒙秀溪)
这一富有哲理的话令人深思。“流萤”者,甘愿平凡,甘守寂寞,自由而不失灵动,黑夜中闪闪发光。这是葛维春的追求,也是他的写照。
作为安徽省的语文名师,葛维春近年来主持完成过多项省市及全国教育科研课题,发表教研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十余部,多次荣获省市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奖,曾多次与全国中语会的专家陈金明、苏立康等一起担任全国赛课的评委,并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韩军、程翔、黄厚江、李卫东等同台授课,但他至今仍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教研室的一名教研员。
这名普通的教研员可不简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汉杰这样评价:“葛维春是我所遇到过的最有学术气质和思想内涵的基层教研员之一。”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正君称葛维春“不仅是一名成就卓然的研究者,也是一位扎根课堂的实践家”。
理科出身,改教语文
1981年秋,葛维春中师毕业,回到家乡太和县的一所乡村中学任教,当时主要教数学、生物、地理等课程。因为乡村学校师资紧缺,不久学校便动员他教语文,而且是初三的语文。葛维春是理科出身,如何能教好语文?但他还是毅然领命,开始了艰难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之路。
他没日没夜地给自己“补课”,从《中国文学史》到《古代汉语》,从《修辞学发凡》到《唐诗鉴赏辞典》,一本一本地啃下来。“当时是抓到什么看什么。”他这样回忆。
重要的是如何上好课。刚开始上课时抓不住要点,葛维春想到一个笨办法:把教参书上的内容要点和从县中学借来的优秀教案一点一滴地背下来“教”给学生。尽管是理科出身,但他深知阅读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农村学校课外书籍匮乏,他就从报刊上摘抄一些文章分发给学生阅读。
就这样,葛维春极其认真又略带懵懂地教完了那一届初三学生,没想到教学成绩还不错,当时的学校教导主任说:“你还真把课给撑下来了,以后就安心教语文吧!”
从此以后,葛维春就和语文结缘了。
结缘只是开始。葛维春深知,要想真正完成由理科教师到语文教师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经过认真准备,考上了阜阳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开始正式教学语文,后来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调入县城的中学任教,期间又自修完成了中国社科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葛维春最终会走上教研之路,还得从他听的一次学术讲座说起。当时安徽省知名教研员刘世勋作了一场名为《教学研究: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的讲座,其中的思想观点对葛维春触动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
“当时我忽然觉得,有学问就能教好书的认识是多么肤浅。”他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深入地探索与持久地磨练。”
于是他走上“探索与磨练”之路。他积极投身教研、尝试课改。在县城的一所生源质量不理想的中学里,他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借鉴魏书生等国内著名教师转化差生的成功经验,开展了“差生学习习惯培养和高效语文教学研究”实验。
三年后,他所教班级的毕业成绩创下该校建校以来历届学生的最好成绩,破天荒地有几名学生考入了市重点高中。他也因此被评为县教改积极分子,撰写的研究论文获得阜阳市一等奖,并在全市举办的教研会议上做了交流。
从教十周年之际,葛维春调入市重点中学太和中学任教,在上级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语文目标教学改革实验”。三年后,实验成效显著,他所带的实验班原本是入学时各科平均成绩最差的班级,可到毕业考试时,该班成绩总评名列全校第一。
1993年,葛维春被评为阜阳市优秀教改实验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多次在市内外执教公开课,并参与《初中语文目标教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同年他还以阜阳市目标教学优秀实验教师的身份,参加了全国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并执教成果展示课,在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语文教育界崭露头角。
从理科教师到优秀语文教师,葛维春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葛氏评课,安徽声音
葛维春的评课十分精彩,他善于使用比喻,据实论述,观点鲜明,有时对仗工整,有时前呼后应,有时夹叙夹议,有时大段抒情,听之十分畅快。在2012年全国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评课中,他有一段这样的点评:“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思考,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对待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像钱梦龙所说的,对于学生,我们要用小扇子轻轻地抚摸。什么意思呢?怎样注重爱护学生的性格,气场不要太强。那就是说,我们老师要真正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站在充分的尊重过程中,站在宽容的教学过程中……”
凡是听过葛维春评课和报告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被他的口才和学识折服。安徽芜湖一中李先虎老师在听了葛维春的评课后,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葛维春老师的评课真是国家级水平,难怪他能评钱梦龙、余映潮、程翔等这些语文大师的课。中学语文评课的顶尖级的人物非苏立康教授莫属,在当今语文界可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俗称‘苏评’,葛维春的评课堪称‘葛评’了。”
“要在全国中语界发出安徽的声音!”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桦教授曾经这样激励葛维春。他一直把前辈专家的鼓励与厚望放在心上,并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着。近年来,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大型语文教研会议上,葛维春的身影频现。据说,“葛氏评课”已经成为许多会议的保留节目,让人期待。
2007年8月,由全国中语会主办的首届语文教学法大赛及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延庆举行,葛维春与时任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的苏立康教授一起担任作文教学竞赛组的专家评委,他对全国名师陈钟梁、程翔等执教的公开课进行点评,一千多人的会场爆发出阵阵掌声。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先生激动地频频竖起大拇指,坐在专家席上的苏立康教授连声说:“太精彩了!太精彩了!”陈钟梁则激动地说:“简直是第九交响乐!”评价之高,令人咋舌。 曾有人向葛维春讨教评课的秘诀,葛维春笑着回答:“哪里有什么秘诀,唯有说真话而已。”他称自己就像安徒生笔下那个敢讲真话的孩子,无知无畏。“当然,也是受到众多师长的一再鼓励之后才敢发言的。”葛维春这样说。他一直铭记韩洪灵、刘世勋、陈杏华、邢桂珍、沈松怀、杨桦、傅继业等专家学者的鼓励、提携和教诲。
“葛氏评课,安徽声音。”这是外界给他评价。对此,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地说:“其实我的评课、授课和报告,表达的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包含了我所在的教研团队多年来工作的经验结晶。”
理性回归,成果丰硕
葛维春呼唤语文教育的理性回归,提出“抓住语言的根本”“构建合理的方法认知”“遵从厚积薄发的习得规律”等多种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由于常年在教研一线工作,他对近年来的课改动向保持着某种警惕。2008年,他发表《谨防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害创新》一文,尖锐指出当前语文课改中貌似创新实为误区的种种弊端,被赞为“切中肯綮,震耳发聩”。
葛维春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必须从重视学习过程、落实学法指导入手。许多成功的语文教学案例一再表明,“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普遍规律。他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示范引领与方法指导。”
在一次省级赛课活动中,葛维春执教了《醉翁亭记》一课。他摒弃了传统的“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疏通文字→理解主题→分析写作艺术”的教法,完全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角度设计并实施教学。课上,他指导学生阅读注释、理解词句、把握文意、品味表达艺术,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情境中吟咏、默想、交流、研讨、质疑和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轻松愉快、活泼和谐,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有效对话。短短一节课时间,学生不但顺利地疏通了文字,理解了文章意蕴,赏析了精美的段落及若干雅词美句,还当堂背诵出了文中两个最精彩的段落。
这样的课堂,学法指导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例如了解了一些文言阅读的方式,掌握了理解文言文文本、主动获取课文知识、领略文章思想与旨趣的方法,特别是还初步尝到了在正确方法指导下自主学习的乐趣。对此,葛维春称之为“学生不仅捕到了‘鱼’,还学会了‘渔’,并体验到了‘渔鱼之趣’”。
以上只是葛维春语文教学理念之点滴。他一直倡导真善美的教育理念,以“高效”作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其教研最大的特点是基于课程、教学、考试、教师成长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年来,他收获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有《文学作品高效精读的原理与策略研究》《中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研究》等,研究成果论文有《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刍议》《中考主观题答题常见失误及对策》等,专著有《新课标作文教程》《高中古诗文串讲》《新课标语文教材同步讲解》等。
葛维春这只“流萤”,以自由、灵动的方式,给一线教师们奉献了各种实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的浩瀚长空中,发出灼灼的亮光。
(人物小档案:葛维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教研室教研员,中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中学语文培训专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高效阅读总课题组副秘书长、全国中语会教学艺术专题组副组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