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注家庭教育的类型
1 望子成龙型。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孩子学习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奖励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反之家长则几天都没有笑容。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孩子除了要学好学校的功课,还要参加校外各种辅导班。
2 顺其自然型。具体表现为: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父母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而许多祖辈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大多数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其二、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无论孩子怎么样他都不管,由他去,认为“树大自然直”,管也没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有的对人冷漠、自私、思想封闭,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溺爱包办型。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带的儿童,孩子们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于他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常表现出自私、霸道、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朋友之间的相互友爱,并且自理能力极差。
4 民主平等型。这一类型的父母既不溺爱,也不纵容孩子。父母尊重孩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做什么事常常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对待孩子比较宽容,孩子有了错误能原谅,让孩子改正缺点,不是训斥与责难,而是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建议,更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亲力亲为,十分注意言传身教。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一般心理都比较健康、乐观、开朗,积极上进。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
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束缚在书本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
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用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衷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
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
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许多教育误区,给孩子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1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起床,睡觉要有正确的睡姿,吃饭不挑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自己削铅笔或灌钢笔水,自己整理书包,每天做好时间安排等。
2 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貌意识,让孩子习惯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看见陌生人容易不知所措,对这样的孩子要耐心去引导。另外,穿着要整洁,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3 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才能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好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无形的资产。孩子从小要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勤劳节俭、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等。
4 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孩子总是渴望优秀的,但只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孩子们必须知道的道理。因此,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通常是比较好的,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大多数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做到不长时间守着电视机及不长时间玩电脑游戏,不用父母的督促、陪伴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5 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去思考问题。很多父母不在乎甚至忽略孩子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想法太单纯、太幼稚,其实,孩子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家长应该在肯定、鼓励或引导的情况下去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6 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初步的劳动习惯,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如穿脱衣服、收拾碗筷、打扫房间、铺床、叠被等。现在大多数孩子不会做饭、洗衣服,都是父母代劳,这是对孩子的成长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度的溺爱,不仅会造成孩子自私懒情、任性,而且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三)密切家校联系,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庭与学校要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使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网上交流、电话或写信等方式与家长经常沟通;另一方面,家长不要把自己的职责推给老师,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孩子,多与老师交流。
四、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亲密有间
人们常说“亲密无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一旦被入侵,就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忧虑戒备。只有个人空间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态平和,做事也会比较冷静,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就要掌握好和孩子之间的这个“间”,家长们总会告诫孩子不要随便翻看大人的东西,其实,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需求,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小书包里藏着跟别的小朋友借的小玩意,小记事本上记着的同学的QQ号和密码等等,这些他们都不愿意被别人发现,包括自己平时最亲近的父母。这时,作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隐私空间和个人空间,让孩子从小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2 尊重有度
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比较重视“平等”,和孩子之间就如同朋友、兄弟一般,有的甚至让孩子直呼其名,事事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些家长们使用这种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这样是真正尊重孩子。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上有时会感觉跟周围的孩子格格不入,甚至被同龄的孩子讥笑。而且,在孩子心里,有时也会产生“唯我独尊”的心态。这样常常会造成的结果是:尊重过度就成了没有原则的妥协;尊重不足,冲突就会发生。那么,怎样才算尊重有度呢?作为家长,平时既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又要成为严教的长者。只有这样,孩子有心事的时候,会和你促膝谈;有错误须纠正时,父母又会有足够的威信。
3 满足有限
在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时,要坚决抵制,父母的坚持拒绝会让孩子体会到规则的威力。孩子既是活泼可爱的,又会是很贪心的,尤其是见到他们自己喜欢的玩具等东西时。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玩具在家都已堆积如山了,有些确实无须再买,但孩子是很会威胁父母的。有些父母很容易抵不住孩子的死缠滥打、软磨硬泡,不得已,就会掏腰包;有些家长可能还会坚持,但孩子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哭,家长大多抵不住孩子的眼泪,最终还是无奈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一味地这样下去,孩子就知道了父母的“软肋”,其实,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欲望不加以控制的结果。因此,父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孩子的需求,该拒绝时就坚持住,坚持说“不”,让孩子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可以得到满足;哪些要求是无理的,无论自己再怎样做,父母都不会同意的,慢慢地,孩子就会清楚该怎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了。
4 帮忙有忌
许多孩子的能力都处在“休眠期”,假如没有原则地帮忙,孩子的能力就会一辈子“沉睡”下去。现在的孩子们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基本上父母都不会让他们做家务,哪怕是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的事,大多都被父母包办了。尤其是上了学之后,父母会想,有时间让孩子多玩儿玩儿,学习已经很累了,占了孩子很多玩的时间,哪里还肯让孩子做其他事情呢?有的甚至连整理书包、作业本、削铅笔都代劳了,更别说让孩子去洗衣服、做饭了;更有甚者,孩子的作业太多,做不完了,连孩子的作业都帮忙做了。长此以往,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如果家长不在身边,什么事都不去做,就等着父母来帮忙完成,孩子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扼制住了。其实,自古就有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若在艰苦的环境里,或者说他自己知道,无论任何事我都没办法去依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来解决或完成,孩子就会发挥出他的潜能。
(二)教育孩子时不要被情绪左右
现在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自己高兴时,还能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高兴时,就会简单粗暴,没事找事,甚至打骂、训斥。这样做,会产生以下结果:
第一,会造成孩子行为标准上的混乱。也就是说,会、使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会被打骂、训斥,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纠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会使孩子养成看家长脸色行事的毛病,这将不利于家长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也就没办法让家长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三,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情,会使孩子遭受到“体罚”与“心罚”的双重伤害,这不仅严重地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的还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伤害。
第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被情绪所左右,会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大大降低。这种威信的降低,往往又会为以后的家庭教育人为地制造出种种障碍。比如,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大了,却越来越不听话”,就与这种“障碍”有关。所以,要培养教育出好孩子,家长首先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总之,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书《史典》中曾说:“至安无如教子”。鲁迅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不仅需要师范学堂,而且还需要“父范学堂”。今天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更有其特殊深远的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教育人手,以人才取胜至关重要,而家庭则是人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造就人才的教育活动中,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是最基础的教育工程,它对小学生的成长,对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成功,对民族未来的兴盛,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1 望子成龙型。具体表现在:其一、重视分数。孩子学习成绩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奖励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反之家长则几天都没有笑容。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孩子除了要学好学校的功课,还要参加校外各种辅导班。
2 顺其自然型。具体表现为: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父母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而许多祖辈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大多数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其二、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无论孩子怎么样他都不管,由他去,认为“树大自然直”,管也没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有的对人冷漠、自私、思想封闭,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 溺爱包办型。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带的儿童,孩子们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于他们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在平时的生活中几乎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常表现出自私、霸道、不懂得谦让、不懂得与朋友之间的相互友爱,并且自理能力极差。
4 民主平等型。这一类型的父母既不溺爱,也不纵容孩子。父母尊重孩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换意见,做什么事常常由孩子自己决定。父母对待孩子比较宽容,孩子有了错误能原谅,让孩子改正缺点,不是训斥与责难,而是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提供建设性的参考建议,更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亲力亲为,十分注意言传身教。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一般心理都比较健康、乐观、开朗,积极上进。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有些家长单凭个人的主观意志,想当然地过高地设计自己的孩子,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安排了一条成长的道路,什么都按既定的办,对孩子的意见听不进,对孩子的正当要求不予满足。这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的。
(二)重智育轻德育
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束缚在书本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
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用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衷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
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己,自己却不尊敬、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
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许多教育误区,给孩子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三、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1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觉、起床,睡觉要有正确的睡姿,吃饭不挑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自己削铅笔或灌钢笔水,自己整理书包,每天做好时间安排等。
2 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礼貌意识,让孩子习惯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有的孩子比较内向,看见陌生人容易不知所措,对这样的孩子要耐心去引导。另外,穿着要整洁,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3 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才能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好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无形的资产。孩子从小要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草树木、勤劳节俭、遵守学校及社会的规章制度等。
4 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孩子总是渴望优秀的,但只有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孩子们必须知道的道理。因此,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通常是比较好的,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大多数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做到不长时间守着电视机及不长时间玩电脑游戏,不用父母的督促、陪伴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5 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去思考问题。很多父母不在乎甚至忽略孩子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想法太单纯、太幼稚,其实,孩子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家长应该在肯定、鼓励或引导的情况下去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6 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初步的劳动习惯,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是为了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如穿脱衣服、收拾碗筷、打扫房间、铺床、叠被等。现在大多数孩子不会做饭、洗衣服,都是父母代劳,这是对孩子的成长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过度的溺爱,不仅会造成孩子自私懒情、任性,而且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吃苦,也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不让他们做家务。实质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要想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必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光是学习要努力,还要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而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人。
(三)密切家校联系,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庭与学校要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使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网上交流、电话或写信等方式与家长经常沟通;另一方面,家长不要把自己的职责推给老师,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孩子,多与老师交流。
四、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 亲密有间
人们常说“亲密无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一旦被入侵,就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忧虑戒备。只有个人空间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态平和,做事也会比较冷静,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就要掌握好和孩子之间的这个“间”,家长们总会告诫孩子不要随便翻看大人的东西,其实,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需求,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小书包里藏着跟别的小朋友借的小玩意,小记事本上记着的同学的QQ号和密码等等,这些他们都不愿意被别人发现,包括自己平时最亲近的父母。这时,作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隐私空间和个人空间,让孩子从小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2 尊重有度
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比较重视“平等”,和孩子之间就如同朋友、兄弟一般,有的甚至让孩子直呼其名,事事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些家长们使用这种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这样是真正尊重孩子。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往往不被大众所接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上有时会感觉跟周围的孩子格格不入,甚至被同龄的孩子讥笑。而且,在孩子心里,有时也会产生“唯我独尊”的心态。这样常常会造成的结果是:尊重过度就成了没有原则的妥协;尊重不足,冲突就会发生。那么,怎样才算尊重有度呢?作为家长,平时既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又要成为严教的长者。只有这样,孩子有心事的时候,会和你促膝谈;有错误须纠正时,父母又会有足够的威信。
3 满足有限
在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时,要坚决抵制,父母的坚持拒绝会让孩子体会到规则的威力。孩子既是活泼可爱的,又会是很贪心的,尤其是见到他们自己喜欢的玩具等东西时。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孩子的玩具在家都已堆积如山了,有些确实无须再买,但孩子是很会威胁父母的。有些父母很容易抵不住孩子的死缠滥打、软磨硬泡,不得已,就会掏腰包;有些家长可能还会坚持,但孩子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哭,家长大多抵不住孩子的眼泪,最终还是无奈地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一味地这样下去,孩子就知道了父母的“软肋”,其实,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欲望不加以控制的结果。因此,父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孩子的需求,该拒绝时就坚持住,坚持说“不”,让孩子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可以得到满足;哪些要求是无理的,无论自己再怎样做,父母都不会同意的,慢慢地,孩子就会清楚该怎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了。
4 帮忙有忌
许多孩子的能力都处在“休眠期”,假如没有原则地帮忙,孩子的能力就会一辈子“沉睡”下去。现在的孩子们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基本上父母都不会让他们做家务,哪怕是孩子自己完全可以做的事,大多都被父母包办了。尤其是上了学之后,父母会想,有时间让孩子多玩儿玩儿,学习已经很累了,占了孩子很多玩的时间,哪里还肯让孩子做其他事情呢?有的甚至连整理书包、作业本、削铅笔都代劳了,更别说让孩子去洗衣服、做饭了;更有甚者,孩子的作业太多,做不完了,连孩子的作业都帮忙做了。长此以往,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如果家长不在身边,什么事都不去做,就等着父母来帮忙完成,孩子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扼制住了。其实,自古就有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若在艰苦的环境里,或者说他自己知道,无论任何事我都没办法去依靠任何人,只能靠自己来解决或完成,孩子就会发挥出他的潜能。
(二)教育孩子时不要被情绪左右
现在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常常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自己高兴时,还能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高兴时,就会简单粗暴,没事找事,甚至打骂、训斥。这样做,会产生以下结果:
第一,会造成孩子行为标准上的混乱。也就是说,会、使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会被打骂、训斥,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纠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会使孩子养成看家长脸色行事的毛病,这将不利于家长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也就没办法让家长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三,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情,会使孩子遭受到“体罚”与“心罚”的双重伤害,这不仅严重地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的还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伤害。
第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被情绪所左右,会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大大降低。这种威信的降低,往往又会为以后的家庭教育人为地制造出种种障碍。比如,有些家长会说“孩子大了,却越来越不听话”,就与这种“障碍”有关。所以,要培养教育出好孩子,家长首先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总之,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庭教育传统的国家,一直把家庭教育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书《史典》中曾说:“至安无如教子”。鲁迅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不仅需要师范学堂,而且还需要“父范学堂”。今天我们强调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更有其特殊深远的意义。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教育人手,以人才取胜至关重要,而家庭则是人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造就人才的教育活动中,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是最基础的教育工程,它对小学生的成长,对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成功,对民族未来的兴盛,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