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美术学科教育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eeq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文化的高度融合与碰撞,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现象,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迷失方向。所以,学校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法制就成为必然,也是整个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是渗透而不是法制课,我们不能把课堂方向搞偏了,而是要在搞好学科教育的同时很自然的、很合理的、潜移默化地把法制知识融入课堂,要让学生感觉到自然而然的就受到启迪。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一教学手段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我们讲课的灵魂和剧本,就像演员演戏一样,戏演得好坏,能不能反映剧作者的真正意图,就得看导演怎样理解剧本,怎样引导演员。所以教师熟悉教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渗透法制打下基础,只有熟知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后,我们才能够知道如何把法放进去,把什么法放进去,放在什么位置,这些是我们必须去想的事情,也是备课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学好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备好课
  教师不是律师,没有系统的学过法律,所以不去查,不去学,我们又怎么会知法,懂法呢?我们又怎样能够把法的东西渗透到课堂教学呢?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一知半解,对与本课堂有关的法律不够清楚的话,就最好不要讲出来,否则误导了学生,也起不到法制教育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把法的东西渗透进去,怎么办呢?问题并难不到我们,解决的办法就是多查资料,搞清楚,搞明白,这样既教育好了学生,又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也让我们成为了知法、守法、会用法的人。
  写好教案的痛时一定得注意,有的教学内容可以联系多项法律的,但我们不能都讲,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像这种情况就得考虑到渗入哪一项或两项最适合现阶段的学生。
  三、课堂实施
  前面我说过,我们是课堂渗透法制,而不是法制课。只需要每次都讲一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用的恰当,与课堂内容联系紧密,真正让学生有所启迪。
  接下来我想举几处实例同大家分享,在《千姿百态的水》一课中,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的世界,万物将会奄息。结合图片在享受不同形态的水给予我们美感时,应教会同学们既知道水的重要性,又能明白水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于此,我们就可以把《水资源节约法》和《环境保护法》渗入课堂中,让学生明白美的世界需要我们付出行动。
  在《鲁迅与美术》、《设计美丽服装》、《标志设计》三课中,我们应该把《著作权》和《专利权》中的相关法规渗入课堂,使学生知道自己和别人的著作及专利是受法律保护的。
  再如《我的网页》一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网页,更应该教育学生网络上哪些做法会造成犯罪,因此教师就应该仔细的看看《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把里面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规定传输给学生,教会学生文明上网。
  总之,法制渗透最关键的是在于我们教师用不用心,只要我们用心备课,用心去查阅相关法律文献,就能在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觉越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10KV配网具有点多面广线长,运行环境复杂的特点,因而,故障发生率较高。本文试图对10KV配网电缆的运行故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期使10KV配网线路运行的更
站在那里,喝了口暖暖的咖啡,一股暖意渗透全身,记忆一瞬间就回到1998年那酷热的夏天。那时我从大学举着新买的西服,顶着烈日赶往国贸面试,一进楼冷气让我一个寒颤,忽然一股苦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阶段又是学生知识增长与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高中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然而,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无论是在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
期刊
好比跟女士莫谈年龄一样,时下,诸多机关报的老总们对两个数字可谓讳莫如深:一是发行量,二是广告收入。与其说是“保密”,倒不如坦率地承认是“羞于出口”。逃避归逃避,现实
摘 要: 目前在小学生的英语写作中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如学生语言基础匮乏,词汇量少,用词单调,语句不通顺,“中式英语”现象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用词块学习策略,能够极有效地改善上述现象,增强高年段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本文主要讲述了高年段小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从词块理论的优势、特点入手,将词块学习策略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 词块理论 小学高年段 英语写作  在高年段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数学》(以下简称新教材 )新在何处 ?教育界同行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笔者的实践体会为 :新教材十分重视突现“以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