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国家电影艺术简介巴西电影艺术简介之一 巴西新电影运动:1960-1980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地区与国家掀起了争取自由独立运动的高潮。一些年轻的具有才华的电影工作者们包括电影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开始了反美国好莱坞的文化运动。他们认为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以及刚刚萌芽的新中国的电影,更为真实地反映社会变迁和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品,在这股思想的激励下,巴西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电影文化运动,即巴西新电影运动。
  [关键词]巴西新电影 尼尔森·佩雷拉·多斯-桑托斯 卡洛斯·迪耶盖斯 葛劳贝尔·罗查乔昆·彼得罗·德·安德瑞德 里昂·斯兹曼 鲁伊·奎拉 保罗·凯萨·莎拉辛尼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苏联以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崛起,激励了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地区与国家掀起了争取自由独立运动的高潮。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的胜利更是震撼世界的大事。在这样如火如荼的政治环境下,一些年轻的具有才华的电影工作者们包括电影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开始了反美国好莱坞的文化运动。他们认为繁华以锦的美国好莱坞大电影制片厂制度是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好莱坞电影产品充满了虚伪与谎言,是麻痹世界人民的毒品。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以及刚刚萌芽的新中国的电影,更为真实地反映社会变迁和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是积极向上的电影艺术作品。在这股思想的激励下。巴西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电影文化运动,即巴西新电影运动。
  巴西地处南美洲东南部,是南美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为第五的大国,人口为1.8亿。巴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富裕国家,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巴西民族为巴西族,这是一个新民族,是五百年来由欧洲白人,非洲黑人及其后裔,当地印第安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多民族组成的多元民族群体。也正因为如此,巴西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巴西的文学艺术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和美术,特别是音乐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关注,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艺术在巴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1895年11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了第一部电影作品,仅仅几个月之后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也第一次公映了法国电影。不久就在该市开设了第一家电影院,使得巴西成为最早的电影国家。1898年,一位名叫阿芳索·谢克瑞托(Afongso Secreto)的巴西人。拍摄一部描绘都市里约的风土人情的风景纪录片,这也是巴西的第一部电影作品。1907年,作家安东尼奥·莱阿尔(Antonio Laier)根据当时一件真实案件,拍摄了名为《勒死人的人》(Estranguoador)。这是巴西的第一部故事片,也是第一部南美的警匪片,获得很大的成功。从此开始,巴西电影迅速发展,到1914年期间,巴西电影的种类已经发展到警匪片,历史片,歌舞片,喜剧片,还有政治片等,成为电影大国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巴西电影民族化的发展阶段。面临美国电影业的兴起,以及接涌而来的入侵,巴西电影只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生存与发展。1930年巴西成立第一家国营的电影制片公司,即今日电影制片公司(Cinedia)。1936年,巴西出产了第一部有声影片,一部独具风格的巴西音乐舞蹈片。这部电影首次把巴西独特的民族歌舞音乐桑巴歌舞搬上了银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美国忙于战事,好莱坞也减少了影片出口,巴西电影成为南美最受欢迎的影片,同时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也开始了自己的民族电影业,这样,电影成为南美人民最为喜爱的娱乐形式。巴西电影开始了对于故事内容到电影语言的巴西化地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功。这时,巴西的电影作品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大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由于好莱坞的大举进攻,也由于巴西国内内部的争执,巴西的民族电影出现较大的危机,一时间巴西的民族电影处于停滞阶段。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公司在巴西大都市内部建设了专业影线,专门放映美国电影;同时日本也以自己的电影大量出口到巴西。正如巴西著名电影导演卡洛斯·迪耶盖斯(Carlos Diegues)所言:“当时(六十年代左右)已经没有了巴西的电影。对于一般观众而言,所能够看到就是美国的西部牛仔,法国的金发女郎,日本的武士等影像,他们充斥在巴西的大大小小的银幕上,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巴西的影像到底到哪里去了?这就是当时的巴西电影文化。”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开始了富有革命意义的巴西新电影运动。按照很多学者的观点,巴西新电影运动是巴西现代电影的开始。要了解巴西电影的现状就必须要了解巴西新电影运动。国外电影研究的学者们一般把现代巴西电影分为三个阶段:
  一、巴西新电影运动:1960年至1968年:
  二、“抵抗电影”时期:1968年至1976年;
  三、巴西民族电影复兴时期:1976年至1990年。
  从1990年开始直到现今,是巴西电影的当代时期,可简称为当代巴西电影时期。
  
  二
  
  巴西新电影运动宣告了巴西现代电影的诞生。但严格来讲,巴西新电影运动并不是一个电影流派或电影美学运动,这点使得它不同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和后来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巴西新电影运动只是由一批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拍摄巴西社会现实生活的电影作品的创作活动。因此,如果从美学观念来规范,它是一种尝试以现代电影技法去拍摄具有社会启发性质的电影作品的文化运动。
  “当时,在里约有三批人马:天主教大学的那批学习电影的学生与教授,包括阿诺德贾帕(Arnaodor Jabor)和我;那些从巴西亚(Bahia)来的独立电影家,例如罗查(Rocha);以及从国立大学来的人象赫兹曼(Hirszman)等人。我们不象法国新浪潮那样,是在电影作品放映后,才获得认可和命名的。我们的新电影运动是在我们拍摄影片之前就决定的。当时我和罗查都在为报纸写稿。我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开始宣传我们所要搞的新电影运动。人们——包括电影系的学生和报纸的读者都在议论什么是新电影运动了!”
  根据某些电影史学家的说法,最初巴西新电影运动的主要成员只有七位:尼尔森·佩雷拉·多斯-桑托斯(Nilson Pereirs DosSantos),卡洛斯·迪耶盖斯(Caries Diegues),葛劳贝尔·罗查(Glauber Rocha):乔昆·彼得罗·德·安德瑞德(Joaquim Pedeo de Amderade);里昂·斯兹曼(Leon Hisszman),鲁伊·奎拉(Ruy Guerra),以及保罗·凯萨·莎拉辛尼(Paulo Ceser Saraceni)等人。
  葛劳贝尔·罗查(Glauber Rocha1938-1981)是巴西电影历史上少有的几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也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从小喜爱电影,二十岁时就已经完成他的第一部故事影片《转变风向》。此后,他曾经在萨尔瓦多当过演员,还做过记者,电影评论家等。此间他拍摄的影片包括纪录片《天井》,《广场上的十字架》等。1960年,他拍摄了《盛大的展示》,获得好评。1962年,他导演制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片《风暴》(Barravento),同年在捷克斯拉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得处女作奖。罗查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重要实践者。他热衷于对于巴西口头文学的研究,把传统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宗教神话等引入到电影的创作中。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电影作品包括《黑色上帝,白色魔鬼》(Black God White Evils),《危机时刻中的大地》(Terra em Transe),《安东尼·达莫特》(Antoniodas mortes)等,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优秀代表作。这些影片巴西出现的新型的民族现代电影,而且获得较好的商业收益。罗查的电影作品很注重视觉艺术的叙事和表现的能力。因此,很能够吸引观众。而罗查很重视普通观众的观赏能力和习惯,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巴西的电影发行是由美国公司所控制的。即使一部相当成功的巴西影片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也难以达到好莱坞那样的外国影片的商业收益。原因是一部巴西电影很难获得像美国大片那样的长期公映。”同时巴西观众对于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已经养成观赏习惯:“们虽然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不高,是非常异化而且缺乏自觉意识。他们是外国电影语言的受奴役者,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从罗查的上述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巴西新电影运动的艰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乔·古拉特(Joan Goulant)担任总统期间,开始一些政治改革政策。他开始接近古巴总统卡斯特罗以及其他的具有激进思想的拉美政治家,在巴西开始土地改革运动。虽然,他的政策获得广大的巴西贫苦劳众的热烈拥护,但却惹恼了军人不满。1964年4月1日,右翼军人发动了政变,推翻了民族民主政权,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人军事的统治。一些具有激进思想的巴西新电影运动的年轻的艺术家们被迫逃离祖国,巴西电影陷入低谷。罗查也流亡到西欧地区。在此间,他发表长篇论文《饥饿的美学》(The Aesthetics ofHunger,又名《暴力的美学》The Aesthetics ofViolence)。这是一篇以高度政治热情写出的激昂的控诉性的文学与艺术革命的宣言,被认为是拉美电影著作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论文。罗查还以自己的电影作品验证自己的美学思想,1967年他导演的《危机时刻中的大地》(Terraem transe),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评论奖,西班牙的路易斯·布努埃尔艺术大奖,古巴电影家协会大奖等。罗查又一次成为拉美进步电影的代表人物。1979年,流亡多年的罗查终于回到祖国,回国之后就立即拍摄大型纪录片《大地的岁月》(A idade da terra),表现出艺术家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与关怀。可惜的是在拍完此片不久,罗查就因病去世,享年仅仅四十三岁。直到如今,罗查的电影艺术一直受到赞颂。从1992年到2002年,在世界各地大约三十多个国家里举行了葛劳贝尔·罗查的电影回顾展。他的艺术思想和导演风格影响了众多的拉美电影导演。
  尼尔森·佩雷拉·多斯-桑托斯(NilsonPereira dos Santos,1928-)是当代巴西电影中的最为突出的艺术大师级人物。他1928年出生于圣保罗,早年曾经在圣保罗电影俱乐部学习电影制作,有机会学习爱森斯坦和格里菲斯等人的经典电影,此后又留学法国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电影学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一直坚持电影艺术创作。一位研究中国电影的巴西学者阿尔·桑托斯(Al Santhos)把他同中国著名电影大师谢晋相比较,认为多斯-桑多斯就是“巴西的谢晋”。五十年代中,多斯-桑托斯同一些激进的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一样,热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反映了一个非常独特而混乱的现实社会,即战后的意大利的那个充满着矛盾的社会环境。要对于这个时期的历史时光进行严肃的纪录,就不可避免地要讲实话,而且有勇气把他们真实地摆上桌面上。”1955年多斯一桑托斯导演的第一部影片《里约热内卢40度》(Rio 40 graus),就明显地表现出他的艺术创作原则。这部电影作品标志着巴西新电影运动的兴起,也表现出对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批评和抵制,同时对于巴西当时正为流行的粗制滥造的电影制作现象进行讽刺和决裂。这部电影作品也宣告了巴西现代民族电影艺术的诞生,1956年该片荣获了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青年电影天才大奖。
  在参加巴西新电影运动之后,1963年多斯桑托斯深入到巴西东北部贫困地区,拍摄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悲惨的生活》(Vidas Secas)。该片真实地揭露了官僚政府与黑暗势力相互勾结对于贫困大众的剥削,以及人民的反抗等。这部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大奖,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杰出代表作,标志着巴西民族电影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1964年在巴西军事政变之后,多斯-桑托斯离开电影导演的位置,开始到巴西利亚大学教授电影课程。此间他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并且写出一些较好的学术文章。1968年,他再次复出,导演拍摄了《发狂的阿希约》。这部影片曾经参加了197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并且获得路易斯·布努埃尔电影艺术奖。他在1979年执导的《生活之路瀲公认为巴西民族电影的杰作,1980年获得巴西年度最佳电影作品奖。该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中文。1984年,他又执导了《狱中回忆》一片,该片以其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而获得观众的喜爱,并且获得1984年古巴哈瓦那第六届拉丁美洲电影节金奖。
  多斯-桑托斯是巴西民族电影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位电影理论家,他是第一位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研究巴西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他指出:“民族电影的观念诞生于巴西的新电影运动的时期:即电影作家与制片人共同为建设一个自己的民族电影而努力的时代。我主张我们制作的每一部电影不但要打动每个电影观众,而且要获得市场的收益,至少是国内市场的赢利。当然,我们不是只想如何赚钱,我们主要集中在要通过我们创作的电影作品来体现巴西民族文化的价值原则。”   “巴西的民族文化不同于那些肤浅的,陈腐的,殖民色彩的,所谓的‘精英文化’。我们所要捍卫的是人民大众的政治理念以及争取民主的合理主张。知道现今巴西的大众文化依然被掩盖着,没有得到挖掘;我们的电影应该要反映自己的,民族的大众文化。可是,这些来自本土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深层次的文化形式,一直受到压抑。他就象那些边缘地带的原始宗教一样,一直受到‘上层’的压制。因为,我们的宗教是符合殖民主义者的需求而建设的。我主张唤醒民众来对于这种‘神圣性’进行反抗。这就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因为它赋予我更为广阔的视野,让我思考巴西社会的整个体系的关系与问题,而不仅仅是局部的,个别的,不完全的小部分。”。
  多斯-桑托斯被公认是一位优秀的电影大师在纪念电影发明100周年时,多斯-桑托斯应英国大不列颠电影学会之邀请,同著名导演贝尔纳多·帕托鲁奇(Bwernrdo Bertolucci)等一起,导演了一部纪念性影片。他目前由于身体原因不在担任导演,但依然活跃在影坛上,被认为是巴西电影的英雄模范。
  卡洛斯·迪耶盖斯(Carlos Diegues)也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创始者和积极推动者。他曾经就读于里约热哪卢联邦大学,从事过文学和新闻写作。然而,他更喜欢电影创作。1960年,年仅17岁的迪耶盖斯在巴黎的电影资料馆观看与研究经典电影作品,成为专业的电影研究者。回到巴西之后立刻参加了巴西的新电影运动。他组织了一个灵活的电影摄制小组来到里约市郊的一个贫民区进行拍摄。同其他巴西导演不同的是,迪耶盖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表现巴西普通人民的生活。他把焦点聚集在巴西的民族音乐“桑巴音乐”上面。以当地一所桑巴舞蹈学校为素材,来体现巴西人民的乐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拍摄于1963年的《昆加·赞巴》(Gangs Zumba)。同当时流行一时的好莱坞的西部牛仔片,法国的情节戏剧,日本的武士片相比,迪耶盖斯的桑巴音乐片更为欢乐和乐观,表现出苦中带乐的态度,而且深深地感动了观众。而这不过是一部记录性的音乐短片。1964年,他导演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悠扬的笛声》,这是一部描写巴西黑人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影片,获得极大的成功。
  从1968年到1975年迪耶盖斯流亡国外,开始他的“地下电影”时代。此间,他联络了一些巴西的年轻的艺术家门开始进行具有政治色彩的巴西现代艺术运动。在国内局势有所好转之后,他马上回到巴西继续他的电影创作生涯,拍摄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从1963年开始直到1989年,十五年之间,他创作了十五部电影作品,包括12部故事片。他的风格极为独特,被视为巴西电影的昇类,但很受到观众的欢迎。严格来讲,他对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并不是抵触的,相反,他喜欢观看美国电影,而且有意学习之。他曾经说过:“我个人喜欢约翰·福特(John Ford)和霍华德·豪克斯(HowardHawks)的电影。我时常是先看作品,然后到图书馆去查看资料。这是一种电影教育,而不是文学教育。我应该是巴西第一代具有电影文化的艺术家。当然,我们也受到巴西现代文学的极大影响——特别是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家的影响,他们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另外一个部分。”
  这样公开表明对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赏识,表明了迪耶盖斯的个人性格,自然也会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是由于他的电影作品比较好看,故事叙述流畅而通俗,视觉语言丰富,而且他还注重演员的表演,所以他的电影作品上座很高,商业盈利不错,他一直被列为最受欢迎的拉丁美洲的导演之一。他导演的电影作品有《大都市》,《继承人》、《狂欢节来临的时刻》,《再见,巴西!》等,都是受到欢迎的影片。
  巴西电影明星,导演安塞尔默·杜阿特(Anseomo Duarte,1920-),也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于1920年出生在圣保罗:年轻时在圣保罗大学经济学院学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他来到里约热内卢投身子电影界。曾经主演过《少夫人》,《暴力的土地》,《皮涅伊罗区的人们》等影片,成为红极一时的明星。
  但杜阿特并不满足明星的荣耀,开始他的导演生涯。1957年他自编自导一部音乐喜剧片《绝对正确》。这是一部具有社会批评性质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轻松的故事,辛辣的讽刺,优美的音乐舞蹈而受到热烈的欢迎。杜阿特也一举成名成为著名导演。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积极参与了巴西新电影运动,1962年导演了《还愿者》。这是一部描写普通人与教会冲突的社会现实主义作品,同年在戛纳电影节映出,并且获得了“金棕榈”大奖。此后,他导演了很多好的电影作品包括《生路》,《笛卡儿》,《现在的人们有另外一种爱》,《泽·毕戈尔纳的罪过》等,被公认为巴西最具有影响的导演之一。
  在巴西新电影运动之中,也出现了一些年轻的,或者初出茅庐的电影艺术家,比如沃拉度·荷佐格(Vlado Herzog),莫理斯·波维拉(Maurice Apovi00a),以及后来流亡在美国的女导演海伦卡娜·索尔伯格-拉德(HeoensSolberg-Lada)等人。他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巴西新电影运动,并且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电影艺术家。其中,荷佐拉——这位有才华,思想激进的年轻导演,在巴西军政府上台之后,发表了一些反对军政府独裁的文章,而惨遭杀害。他的死激发了巴西民众的抗议,特别引起了巴西文化艺术界的愤怒,于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政治色彩也被进一步的确定。
  对于巴西新电影运动,我们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巴西新电影运动是当代巴西电影艺术的起始阶段,它为后来巴西电影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是从这个运动开始,巴西电影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界的关注,并且使得巴西电影艺术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第二,巴西新电影运动推动拉丁美洲民族电影的发展。当时参加巴西新电影运动的还有来自阿根廷,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古巴等国家的电影工作者。他们积极加入这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电影运动,并且把其精神带入自己的祖国,从而促进民族电影的发展。
  第三,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是巴西新电影运动的美学思想。巴西的电影工作者坚持从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吸取养料,并且以电影这个现代化视觉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民族精神,因此是很扎实,具有民族特点的巴西电影艺术。也正因为如此,巴西成为了一个电影大国。
  第四,也正是从巴西新电影运动开始,相当一部分巴西电影艺术家意识到电影是一种大众性质的文化艺术和娱乐。只有坚持为人民大众而创作,才能够保证巴西的民族电影能健康地发展以及壮大。能够反映巴西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抒发他们的情感,通俗易懂,好看好听,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电影作品永远是受到欢迎的。这样的创作原则使得巴西电影不但在艺术创作上获得进步,而且在商业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其他文献
【摘要】从人文的角度观之,百老汇歌剧《屋顶上的提琴手》通过音乐剧如此感性的手法,把人类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文化演变的抽象的开上历程变现得形象生动。通过一个小家庭的社会遭遇,深刻折射出当时的大的社会背景和犹太民族在当时悲惨的遭遇以及犹太族人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历程。同时。该剧也把被主文化淡忘的犹太亚文化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在本剧中表现了出了,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与一身,是难得的剧作佳品!  【关键词
[摘要]《长江7号》是周星驰成功转型的佳作,惯常的手法取其精华,新的领域开掘深刻。科幻、喜剧、特技、悲情、平民、温情是构成《长江7号》的六大要素。但它不完全是一部喜剧片,更不是严格的科幻片,而是一部用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表现人文关怀的电影杰作。  [关键词]《长江7号》周星驰 超现实主义 黑色幽默 象征意义 人文关怀    引言    正在全球热映的《长江7号》,是一部充满温情并带有科幻色彩和特技
摘要:本文从优越性、选片标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英美电影作品的引入在创造生动有效的课堂英语交流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其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英文电影欣赏 视听教学 教学策略    一、前言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之一。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摘要]香港导演吴宇森和美国导演昆廷·塔伦蒂诺的暴力影片,文化背景不同、叙述风格各异,从两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对暴力电影传统的继承与革新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可寻找出当今影坛“暴力美学”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暴力文化视觉融合    暴力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纵观当代电影市场,大多数商业
[摘要]音乐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创造出了超越时空的整体气氛,本文从音乐视觉切入,展现音乐对人性起到的巨大感化作用并由此分析钢琴等乐符绝妙的乐音对影片所起到的客观的展示作用及主观的表现作用。  [关键词]钢琴 人性 心灵鸡汤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Choristes)是一部用音乐贯穿始终且随处散发着温情的“阳光情感电影”。自2004年3月在法国上映以来播散全球,掀起了一股强
[摘要] 好莱坞的美国电影作为一种最为流行的通俗文化艺术形式,在全球的各个地区放映,好莱坞的电影,如同美国政府鼓吹的“民主精神”的政治、美国的汽车以及可口可乐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好莱坞电影担负了美国文化巡回大使的作用。  [关键词] 好莱坞 美国电影 银幕形象 美国精神 影响    好莱坞(HOLLYWOOD)和美国电影在美国文化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影
摘要 《地球之夜》是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吉姆·贾木许于1991年的电影作品,呈现了在茫茫夜色中地球上个不同时区的五个城市里五个出租车司机几乎在同一时刻经历的悲喜故事。作为贾木许中期的创作,本片具备了他完熟的文本元素、独特的影像风格及电影精神,即极简式影像中彰显出对现实的理性反馈,疏离平淡的情节中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 集锦叙事 人文反观 异客自寻 极简主义    美国独立电影人吉姆·贾木许自
色温与白平衡  在数码摄影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色温”这个名词,而且在白平衡设置中也有色温调整这个选项。色温就是定量地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色温是表示光源中光谱成分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是衡量光源颜色的国际标准,并不算温度的概念。而是借用一个黑体(全辐射体),从绝对零度(-273度)开始加温,当温度升高到800度左右的时,颜色开始由黑变红,随温度升高,颜色发生红 — 橙 — 黄 — 白 — 蓝
[摘要]电影《颐和园》借历史之名,实则牵强生硬;披情感之衣,却扭曲轻浮;假深沉之境,却浅薄荒谬。  [关键词]电影 《颐和园》 历史 爱情 意境    电影《颐和园》是导演娄烨06年的新作,由于影片对八九学潮的影射和性爱镜头的过度渲染,使影片“成功”被禁。然而国际影坛似乎向来青睐此类影片,频频伸出的橄榄枝,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一、故事梗概    影片从中国东北部的图们开
【摘要】中国的第六代导演终结了第五代导演的集体主义特性,在影片的内容和主题上都彰显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第六代的经典电影文本,以少年情怀为基调,为文革这一段惨痛历史,贴上了青春和成长的独特标签。  【关键词】 第六代 文革 怀念青春 性苦闷    一、集体记忆中的个人情怀    灼热的太阳高悬于头顶,记忆的天空是一片耀眼的金黄。屋顶上,一个赤膊的少年的在孤独的张望……他在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