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强的历史 扭曲的爱情失败的意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颐和园》借历史之名,实则牵强生硬;披情感之衣,却扭曲轻浮;假深沉之境,却浅薄荒谬。
  [关键词]电影 《颐和园》 历史 爱情 意境
  
  电影《颐和园》是导演娄烨06年的新作,由于影片对八九学潮的影射和性爱镜头的过度渲染,使影片“成功”被禁。然而国际影坛似乎向来青睐此类影片,频频伸出的橄榄枝,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一、故事梗概
  
  影片从中国东北部的图们开始,美丽、倔强、任性、狂野的图们姑娘余虹在收到北京北清大学的通知书后,毅然而又不舍的离开家乡、亲人和男友,只身前往北京追寻她的梦想。她的美丽、孤傲、忧郁、酷爽使她迅速成为同学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这时,一个名叫李缇的女孩走进了她的生活。李缇温柔、体贴而又老练、世故,她给予余虹以亲人般的温存与关怀,也带着余虹领略北京城中的时尚与激涌。
  李缇到德国公派留学的男朋友若古回国了。李缇将好朋友余虹引荐给他。这时正好碰到若古的同学周伟——个帅气俊朗而又儒雅腼腆的大男孩。这惊鸿一瞥在余虹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从此她无可自拔的陷入到对周伟的爱恋中。热恋中的两人在颐和园里散步、泛舟,在公园里溜冰、骑车,也在宿舍里热烈激情。
  而周伟的风流多情却让两人的关系起了波澜。一次余虹正好攘见他和另一个女孩在宿舍里亲密地聊天、吃饭,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她,如此孤傲、倔强的她怎能容忍自己心爱的人做出这样的事?于是她用和心理学老师上床的方式来报复他,也借此掩盖自己的心痛。周伟虽然处处留情,但余虹仍是他心底的最爱,他本想用柔情来获取她的原谅,然而余虹本性中流露出的狂野不羁、无所顾忌让他不寒而栗,在激烈的思想挣扎后周伟决定和她分手!余虹伤心不已,却也在痛苦和茫然中进一步放纵自己,随便就将在校外偶然认识的男人带回宿舍过夜。而周伟很快又投入了李缇的怀抱,两人在一次偷情时被学校的人逮了个正着,学校贴出公告,勒令他二人退学!这时学生运动正在如火如茶的进行,成批的学生打着标语坐着卡车去天安门游行示威,他们激昂的唱着歌,也暴虏的投掷砖块焚烧汽车,政府派出一车车的持枪部队对这些学生进行镇压驱散。余虹在知道了自己的好友和自己深爱地男孩对自己的背叛后,更是伤心悲痛,正好这时,图们的男友痴隋地找到北京来看她,看着这出上演中的人间悲喜剧,余虹压抑的感情奔涌而出,随后毅然决定退学和家乡的男友回到了图们。
  周伟和李缇后来在若古的帮助下去了德国,也在那继续他们的地下恋情。余虹则徘徊于中国的众多城市间。艰难求生存、坚强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一切不幸,也继续茫然的沉陷于一个又一个感情和性欲纠结成的泥沼中。但无论是余虹还是周伟,在心底的最深处依旧保留着一份对对方难以割舍的情怀。李缇发现自己这么长时间始终未能得到周伟的真爱,始终未能取代余虹在他心中的位置,也是绝望的,也许她没法像余虹那样在性的放纵中寻求安慰,也许她是想在周伟心上烙上永久的烙印,于是她那般优雅坦然地倾身自杀,亦如平日里的她。
  周伟最后还是回国了,他也许是喜欢过李缇的温柔和顺,但余虹的那股倔劲、邪劲却像具有魔力般,一直令他难以忘怀。终于联系上余虹后,周伟驱车前往和她相会。两个旧情人。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又见面时竟无言以对了,两人之间本已有太多的伤害和矛盾,又阻隔了那么多的人和事,如何能恢复如从前?!最后,余虹只能傻傻地站在路边看着周伟驾车疾驰而去。
  
  二、娴熟的技艺
  
  本片情节曲折、情感细腻:主要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活;镜头运用灵活、娴熟。片中有不少长镜头跟拍,也有大量快速蒙太奇组接,以及晃动镜头的来回反打。通过这些镜头的巧妙运用展现了生活场景、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极好地营造了氛围、表现了主题,影片中的音乐、歌曲,配合着主题和情绪展开,运用得恰到好处;如罗大佑的《青春舞曲》配上一组表现校园生活的快速剪辑画面,不仅展现了校园生活的概貌、彰显了“青春”勃发的激情,似乎也传达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青春何等宝贵。怎能仅仅满足于在校园中三点一线的生活,应该“生活得更强烈些”,更激情澎湃些,而这恰恰与后来地情节发展完全吻合:激情地做爱无论有没有感情,昂扬地游行无论明不明白它的含义!
  影片还运用了多个情绪段落进行渲染,力图营造一种婉约、哀愁、虚幻、飘渺的意境。如影片中余虹一人静静地坐在游泳池旁。在淡淡的阳光里,在木棉花的飘舞中带着莫名地哀愁在笔记本上宣流自己的情绪。又比如夕阳那带着红晕的金光从远处连绵地、由于背光而显得暗黑地山体、树林上照射过来,照射在起着涟漪的湖面上,把湖面也镀上了一层金色。余虹、周伟的一叶扁舟就在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悠然地随波飘荡,似乎是想烘托出两人热恋时的温馨与浪漫,可为何余虹的脸部特写却又那般的凄苦与茫然。
  
  三、牵强的历史
  
  虽然影片以学潮为背景,同时也穿插了多个历史事件,如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邓小平南巡、香港回归等。然而这些强置于影片中的历史事件却显得十分牵强、拘束、尴尬,它们和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没有必然联系。剧中主要人物一直沉浸在自我的情感纠葛中无法自拔。感情世界的错综复杂、成败得失,才是推动他们命运发展的决定因素,它们和影片的主体情节也没有实质关联,抽离掉这一切的历史背景,故事照样可以按照原先的轨迹发展。
  学潮发生之前,影片中不曾有过任何思想上、情节上的铺垫或暗示。片中主要人物从头到尾一直活在自我心灵的狭小空间中,忙着做爱、忙着怀念、忙着感伤,哪有“闲心”去关心国家的事。片中虽然有表现一群知识分子在酒吧里讨论时事的场景,然而他们的讨论只不过是男女主人公情感故事发展的背景声而已,并不能说明什么、代表什么!片中所表现地大学生群体是一群整天抽烟喝酒、跳舞打牌、唱歌弹琴、纵情滥欲的浪荡之徒。包括周伟的室友君-_一个学潮失败后抡起酒瓶猛砸桌子,嘴巴里还骂个不停的无比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积极分子,在学潮之前也只是个唱唱歌、打打牌的“逍遥公子”,并没见他关心过国事,发表过任何感言,或是做过什么准备活动,不知事后怎就会有了那般的愤慨之情!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一下子所有人都满怀热情地加八到一场从天而降地运动中去,大家伙像是赶着参加什么时髦活动唯恐落后被人笑话似地赶着上车,像是去参加集体郊游般欢欣雀跃。至于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发生、人物为什么又怀着怎样的激情投入其中。这都只能凭着观众以往的知识积累去想像了。然而片中主要人物对“学潮”的热情很快又消失殆尽,他们又重新回到各自纠结的感情空间,然后用或茫然或惊恐的眼光看着一场场“热闹”上演!“学潮”来得如此突然,也“走”得那般干净,干净得在影片后来的 情节发展中几乎再也寻不到它的影子。影片仍旧按照原来的情节逻辑发展下去,完全看不出“学潮”对人物、情节有任何地影响,似乎它就不曾发生过。导演将一段前无铺垫后无交待的历史事件硬生生地塞进了本已连贯、完整的情节链中,成为影片的一个唬人噱头!
  然而,同样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布拉格之春”——为背景的影片《布拉格之恋》在这几个方面就处理得好得多,在“布拉格之春”的大规模冲突爆发前,影片通过舞斤里的一场戏充分展示了捷克人与俄国人之间在意识形态、文化上的尖锐矛盾,俄国人统治、占领着捷克,然而他们却根本不了解也不尊重捷克人的文化和选择,他们命令本来在演奏摇摆舞曲的乐队改奏古代俄罗斯舞曲,从而完全破坏了舞厅中原先快乐轻松的气氛,引起捷克人唏嘘声一片,然而他们却自顾自地开心举杯庆贺,他们的傲慢无礼、狂妄自大深深刺痛了捷克人的心,激起了捷克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在他们的国土上为所欲为,于是很快乐队又重新开始演奏摇摆舞曲,捷克人又重新回到舞池中快乐地跳舞,而几个俄国人则恼怒地起身离去,影片中的这个场景为后来两国之间冲突的大规模爆发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是捷、俄两国之间关系发展之路的隐喻;俄国人在捷克土地上的指手画脚因为遭到捷克人的反抗而更本无法得逞的,最后也只能带着无奈和愤慨离去。
  同时,在这部影片中重大政治事件与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一直休戚相关、与影片情节发展一直紧密相连,同样是在舞厅的这个场景中,男主人公汤马斯对俄国在斯大林时期所推行的暴政做了一番言辞激烈地批判,从中流露出地憎恶与反感,为以后他在冲突爆发后的作为和遭遇埋下了伏笔,捷、俄两国的冲突爆发时,男女主人公放下他们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积极投入到抵抗入侵的示威斗争中,女主人公特丽莎拨动快门捕捉下了许多珍贵镜头:冲突过后,俄国人对捷克实施高压管制,很多捷克人流亡国外,汤马斯和特丽莎也逃去了中立国瑞士:然而由于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特丽莎和汤马斯又相继回到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捷克,由于汤马斯对俄国人的那番言辞激烈的批判已写成论文发表,而在俄国人的严逼利诱下他又始终坚持自己的言论和信仰拒不“悔改”,从而遭到了俄国人的政治迫害,他被革去脑外科医生的职务。只能通过擦楼房玻璃来养家糊口。特丽莎也只得放下相机去一家小酒吧当女招待来填补家用,直到影片的最后他们也没有完全摆脱政治迫害的阴影。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多次受到“布拉格之春”的影响和冲击,最后更是被它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方向、轨迹。而不像在影片《颐和园》中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主体情节之间就像是两条平行线般各顾各地发展着。
  
  四、扭曲的爱情
  
  影片以余虹、周伟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他们之间曲折的情感之路和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结。然而由于男女主人公对“性”的无比轻率和随意,以及女主人公那近乎扭曲的爱情观,完全冲淡了他们爱情的醇美,也削弱了他们爱情故事的感染力。
  从一开始女主人公余虹就宣布了她那“我要和你分手,因为我离不开你!”的诡异爱情逻辑。后来,因为撞见周伟和另一个女生在他宿舍吃饭。她就用和心理学老师上床的方式来报复他,还挑衅似地和他说。当周伟提出和她分手后她马上就到“性”的放纵中去寻求安慰。当她知道周伟和李缇的事后。立刻就退学回家。同时也不忘撂下“别去找她”的狠话。爱情不是两人之间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地斗法,爱情需要包容、谅解和迁就。
  工作后,余虹仍时时想念着周伟,虽然她身边的男人没有少过,性爱的激情也更加热烈。这或许可以理解为是“爱”与“性”的分离。然而当周伟千里迢迢回国来找她时。她却用最冷漠的脸庞面对她,最后更是略显嫌恶地将周伟的亲吻推开!让她那不断地爱情独白瞬间变得苍白!
  她在日记中说:“无论这种人(周伟)对我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都不深加计较!”然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她一定是爱情中最强势的那个,不会为对方做出一点点的迁就和让步——你伤害我,那我就要用更利害的方法来伤害你j同时,她也是一个不懂得为爱付出的人,影片中她从不曾真正为周伟做过什么,而永远像只刺狷那样带着满身的尖刺随时准备还击!
  她从头到尾一直在“高声朗诵”着自己对周伟的“爱情宣言”,然而她的行动却总是消极懈怠吝于付出,总是高傲狂放乐于报复的,如此地悖论不是扭曲也只能是虚伪至极。男主人公周伟虽然比较风流多情,也比较定自私、自我,然而他也并没有一直高唱着“爱”的赞歌来标榜自己有多么的痴情,更何况他后来还为了她放弃了在德国的优越生活,相比之下似乎更为可亲。
  而相比在《布拉格之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历经波折而越加浓厚,显得格外醇香、绵长:而女主人公特丽莎则用她的积极、主动、包容、迁就昭示着她对男主人公汤马斯的一片深情。虽然特丽莎知道汤马斯风流成性,经常在外沾花惹草,但是凭着她却一直努力包容他、原谅他,希望用自己的柔情感化他:在他遭遇到困境时,又坚定地支持他、鼓励他,甘愿陪同他经历劳苦与贫瘠:在她忍无可忍地报复了他一次后,心中又深感愧疚和不安,也将这个秘密永远深藏心底,她的美丽、善良、可爱、淘气,以及她对于爱情的坚持和守护,都无比深切地烙在观众心中。汤马斯虽然风流,但特丽莎却一直是他最爱的人,他只允许她在自己家过夜,他只愿意娶她为妻,他永远见不到情妇无所谓,但几天见不到她就觉得索然无味:他甘愿为了她放弃在瑞士的优渥生活回到动荡的祖国,从而遭到了俄国政府政治迫害。后来他俩在郊外农场过上了田园牧歌般地幸福生活直到最后遇车祸去世,他们的故事带给观众无限的感慨与回味。从而也成就为电影史上的一段经典爱情。
  
  五、失败的意境
  
  影片一直想极力营造一种虚幻、飘渺、茫然、孤寂的深沉意境,无论是多个情绪场面的渲染,还是那晃动镜头的快速的剪辑,抑或是余虹那贯穿于影片始末的内心独白,可是却都缺乏力度和感染力。更何况那一个又一个的激情场面。将每个观众都变成了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生物。观众不禁要问:导演那么频繁、那么细腻地进行性爱场面刻画有必要吗?对于情节发展有帮助吗?其实轻轻带过或是巧妙暗示对影片叙事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不知导演是想以此为噱头,还是想作为其自身品味的体现?我想他两点都达到了。
  这种深沉意境的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余虹的内心独白,本来喃喃自语、潜入内心,可以说得很深,可导演却说得很玄,刚开始会让人有发懵般地崇拜,然而细想一下却发现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甚至只是将一些没有因果关系的句子生硬凑连在一起。
  如“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如影随行、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只能称它为爱情。”其实称“它”为噩梦或是某种突发灾难留下的心理阴影同样可以,它们也一样是“突然袭来”“措不及防”让人“无法安宁”与人“如影随行”“挥之不去”!影片将爱情中一些令人不快的特征剥离出来。继而用来概括整个“爱情”。
  又如余虹所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和他(周伟)谈欲望问题吗因为他最性感她可以把最漂亮的男孩子弄到手”则完全是一些前言不搭后语地混乱表述。
  还如她和一个有妇之夫偷情时说:“什么是道德。两个人在一起,我觉得这才是道德。”一个对于和有妇之夫偷情都觉得很道德的人,还总称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女生”,不知她是价值观混乱还是语文学得太差了。
  又如“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原来她从头到尾一直和不同的人做爱都是想让这些人了解她的善良啊,我们观众算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了。但问题是通过“性”如何能了解一个人善良与否呢?影片中也并没交待这些“男孩子们”是怎样通过性来了解她的善良的,同样让人不解的还有她又试过怎样的方法而又最终失败昵?无论是从这句话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讲,还是从影片的情节发展来看,这样的台词都是极其荒谬无理的!导演如此唐突地放了这句话进来想为她的放荡行径做出开脱,然而却是那般苍白无力,甚至荒唐可笑。
  影片中像这样让人匪夷所思、摸不着头脑的独白还有很多!毕竟娄烨不是大文豪,他不可能像泰戈尔那样用一两句话就能精辟深刻地揭示出生命的真谛,从而真正做到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但娄导最好也不要拿着这些故作深沉的语句到处招摇才是。
  
  结语
  
  这部影片借历史之名,实则牵强生硬,没能给观众留下什么思考,披情感之衣,却扭曲轻浮,没能给观众带来多少感动;深沉之境,却浅薄荒谬。没能给观众带去什么启发。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场场火热的性爱场面,真不知这是观众的悲哀还是导演的失败:也许导演就是想用性爱裸露来吸引观众,也未可知,然而明显他“跑过了头”。
  娄导由于未经许可携该片出国参展,而被直接禁导五年!然而这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娄导完全可以潜心学习、细心准备、厚积薄发。我们期待看到娄导更优秀的新片。
其他文献
本来希望《黄金甲》可以掷地有声,成为“中国式大片”结束蹒跚学步进而走向稳健与成熟的标志,因为《雷雨》故事本身的迷乱与动人就让人心生这样的期待,加上张艺谋对大片已是数试身手,更让人有理由相信《黄金甲》具备了终结中国大片“叫座不叫好”局面的机缘与可能。中国大片绝不能止步于吹皱一池电影的春水,引起若干的电影之外的话题与是非,在人们几近习以为常的喧哗与骚动之外,有更多的人在瞩望中国式大片的本质性提升。而此
摘要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后都简称《姨妈》)的题名和编剧、导演所谈论的一“后现代”其实就是现代,而影片在现实的遭遇才是后现代生活的典型体现。  关键词 后现代 “姨妈” 困境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生存境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自己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样更好的适应甚至优化我们这个时代……这是思想界不得不面临的也是时刻困扰的难题。也许“后现代”不足以完全的概括我们
【摘要】从人文的角度观之,百老汇歌剧《屋顶上的提琴手》通过音乐剧如此感性的手法,把人类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文化演变的抽象的开上历程变现得形象生动。通过一个小家庭的社会遭遇,深刻折射出当时的大的社会背景和犹太民族在当时悲惨的遭遇以及犹太族人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历程。同时。该剧也把被主文化淡忘的犹太亚文化的许多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在本剧中表现了出了,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与一身,是难得的剧作佳品!  【关键词
[摘要]《长江7号》是周星驰成功转型的佳作,惯常的手法取其精华,新的领域开掘深刻。科幻、喜剧、特技、悲情、平民、温情是构成《长江7号》的六大要素。但它不完全是一部喜剧片,更不是严格的科幻片,而是一部用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表现人文关怀的电影杰作。  [关键词]《长江7号》周星驰 超现实主义 黑色幽默 象征意义 人文关怀    引言    正在全球热映的《长江7号》,是一部充满温情并带有科幻色彩和特技
摘要:本文从优越性、选片标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英美电影作品的引入在创造生动有效的课堂英语交流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其了解西方文化的机会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英文电影欣赏 视听教学 教学策略    一、前言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之一。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即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摘要]香港导演吴宇森和美国导演昆廷·塔伦蒂诺的暴力影片,文化背景不同、叙述风格各异,从两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对暴力电影传统的继承与革新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可寻找出当今影坛“暴力美学”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暴力文化视觉融合    暴力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纵观当代电影市场,大多数商业
[摘要]音乐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创造出了超越时空的整体气氛,本文从音乐视觉切入,展现音乐对人性起到的巨大感化作用并由此分析钢琴等乐符绝妙的乐音对影片所起到的客观的展示作用及主观的表现作用。  [关键词]钢琴 人性 心灵鸡汤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Choristes)是一部用音乐贯穿始终且随处散发着温情的“阳光情感电影”。自2004年3月在法国上映以来播散全球,掀起了一股强
[摘要] 好莱坞的美国电影作为一种最为流行的通俗文化艺术形式,在全球的各个地区放映,好莱坞的电影,如同美国政府鼓吹的“民主精神”的政治、美国的汽车以及可口可乐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好莱坞电影担负了美国文化巡回大使的作用。  [关键词] 好莱坞 美国电影 银幕形象 美国精神 影响    好莱坞(HOLLYWOOD)和美国电影在美国文化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影
摘要 《地球之夜》是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吉姆·贾木许于1991年的电影作品,呈现了在茫茫夜色中地球上个不同时区的五个城市里五个出租车司机几乎在同一时刻经历的悲喜故事。作为贾木许中期的创作,本片具备了他完熟的文本元素、独特的影像风格及电影精神,即极简式影像中彰显出对现实的理性反馈,疏离平淡的情节中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 集锦叙事 人文反观 异客自寻 极简主义    美国独立电影人吉姆·贾木许自
色温与白平衡  在数码摄影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色温”这个名词,而且在白平衡设置中也有色温调整这个选项。色温就是定量地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色温是表示光源中光谱成分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是衡量光源颜色的国际标准,并不算温度的概念。而是借用一个黑体(全辐射体),从绝对零度(-273度)开始加温,当温度升高到800度左右的时,颜色开始由黑变红,随温度升高,颜色发生红 — 橙 — 黄 — 白 — 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