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环境问题和城市问题加剧,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突破口再次摆上议程。
在2014年5 月16 日举办的“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工作座谈会”上,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明确表示,原本定于2014 年年底前退出300 家污染企业的目标,将有望提前至10 月底达成,同时强调,即便迁移到外地,也绝不能让这些企业带着污染走。对于企业外迁是否有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舆论莫衷一是。相比之下,公众和企业更关心对外搬迁的政策和利弊。
传播周期较长
整体而言,本次事件舆情酝酿充分,传播周期较长。众所周知,调整污染产业,一直是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只要有相关消息,都能引起舆论关注。
早在2014年2月,北京市就在《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文件中表态,将调出300家污染企业。
4月初,有媒体报道称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名单已确定,但该传闻却得到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否决,此事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公众视线,舆论的关注初具规模。
接下来,4月16日,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公布将整体搬迁至邯郸,被媒体冠以“首家落户”。
随后,北京市环保局召开了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新闻通报会,但相关的具体外迁标准、措施却未明确,5月16日,在北京市经信委主任提到了“提速”、“外迁京津冀”等关键词后,相关舆情进一步升温。
口号再响也不如实际行动
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地方性新闻媒体在舆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媒体报道进行梳理后发现,几个月间,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家重点网络新闻媒体,及新浪网、腾讯网、网易、凤凰网等大型商业门户,均对此事高度关注。
因报道密集,媒体涉及的观点较为全面。
有评论指出,从资源配置和产业生态角度来看,北京周边的城市也并不适合污染企业发展。将工业污染行业调整退出北京很必要,但这种利弊权衡下的“择优”举措,难称两全其美。在各地民众要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舆情氛围下,一句“绝不能带着污染迁到外地”难以让公众信服。
舆论一致认为,口号再响也不如实际行动。如果要想不让企业带着污染走,相关执法部门必须绷紧弦。
一方面,北京相关部门要加大清查力度,不让那些本该关停的污染企业混入搬迁名单;另一方面,迁入地相关部门也要把好关口,不合标准的坚决拒之门外,对合乎迁入条件的,也要加强源头监管,把防污治污落到实处。
对于以身试法的企业,利用执法权寻租的执法人员,以及片面追求GDP 却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短视官员,司法部门也要立足法定职能,该打击的打击,该监督的监督,该追责的追责。
能改善京津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吗
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同为沿海的京津冀地区在协调同步发展方面差距明显。如此大规模的外迁,能改善京津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吗?
有媒体指出,京津冀地区的“极化现象”,源自于当年权力对资源的不当支配。如今,靠权力切割来实现资源再分配,近乎“天方夜谭”。都是省级地区,谁必须听谁的?因此,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不可能仅仅靠污染企业外迁解决问题。
北京周边一些地方领导,已明确提出北京不要的污染企业,他们也不会要。难道把污染企业迁到京津冀以外去吗?都是华夏大地,都要绿水青山,迁哪儿也不合适。
在2014年5 月16 日举办的“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工作座谈会”上,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明确表示,原本定于2014 年年底前退出300 家污染企业的目标,将有望提前至10 月底达成,同时强调,即便迁移到外地,也绝不能让这些企业带着污染走。对于企业外迁是否有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舆论莫衷一是。相比之下,公众和企业更关心对外搬迁的政策和利弊。
传播周期较长
整体而言,本次事件舆情酝酿充分,传播周期较长。众所周知,调整污染产业,一直是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只要有相关消息,都能引起舆论关注。
早在2014年2月,北京市就在《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2014年工作措施》文件中表态,将调出300家污染企业。
4月初,有媒体报道称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名单已确定,但该传闻却得到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否决,此事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公众视线,舆论的关注初具规模。
接下来,4月16日,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公布将整体搬迁至邯郸,被媒体冠以“首家落户”。
随后,北京市环保局召开了工业大气污染防治新闻通报会,但相关的具体外迁标准、措施却未明确,5月16日,在北京市经信委主任提到了“提速”、“外迁京津冀”等关键词后,相关舆情进一步升温。
口号再响也不如实际行动
在舆情传播过程中,地方性新闻媒体在舆情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媒体报道进行梳理后发现,几个月间,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家重点网络新闻媒体,及新浪网、腾讯网、网易、凤凰网等大型商业门户,均对此事高度关注。
因报道密集,媒体涉及的观点较为全面。
有评论指出,从资源配置和产业生态角度来看,北京周边的城市也并不适合污染企业发展。将工业污染行业调整退出北京很必要,但这种利弊权衡下的“择优”举措,难称两全其美。在各地民众要求“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舆情氛围下,一句“绝不能带着污染迁到外地”难以让公众信服。
舆论一致认为,口号再响也不如实际行动。如果要想不让企业带着污染走,相关执法部门必须绷紧弦。
一方面,北京相关部门要加大清查力度,不让那些本该关停的污染企业混入搬迁名单;另一方面,迁入地相关部门也要把好关口,不合标准的坚决拒之门外,对合乎迁入条件的,也要加强源头监管,把防污治污落到实处。
对于以身试法的企业,利用执法权寻租的执法人员,以及片面追求GDP 却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短视官员,司法部门也要立足法定职能,该打击的打击,该监督的监督,该追责的追责。
能改善京津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吗
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同为沿海的京津冀地区在协调同步发展方面差距明显。如此大规模的外迁,能改善京津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吗?
有媒体指出,京津冀地区的“极化现象”,源自于当年权力对资源的不当支配。如今,靠权力切割来实现资源再分配,近乎“天方夜谭”。都是省级地区,谁必须听谁的?因此,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不可能仅仅靠污染企业外迁解决问题。
北京周边一些地方领导,已明确提出北京不要的污染企业,他们也不会要。难道把污染企业迁到京津冀以外去吗?都是华夏大地,都要绿水青山,迁哪儿也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