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蓬勃开展,心理咨询界同仁已经形成共识:中国本土文化的熏染和积淀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从而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才会在中华大地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关键词]民族性格 心理咨询本土化 心理咨询模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10189-01
关于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已是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沿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模式,但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蓬勃开展,心理咨询界工作者已经形成共识:中国本土文化的熏染和积淀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从而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才会在中华大地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自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人格的综合体。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漫长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涵盖了中国人心理特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绝大多数时间,符合中国人的哲学传统和思维习惯,能真正反映中国人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
中国民族性格主要有重德求善、自强不息、柔弱克己、贵和守中、朴实节俭、随遇而安等特征。在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现,不同民族性格的人民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对同样一种咨询理论或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对我国人不加取舍的采用建立在西方民族性格基础上的咨询方法,有可能会遭到较多的阻抗,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会导致咨询的失败甚至给求询者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我国人民具有的民族性格,有针对性地创立适合本国人民心理特征,符合本国人民心理习惯的咨询方法是当前所必须和迫切的工作。
一、在心理咨询理论和应用上,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
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主要是在西方心理学思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而现代中国心理咨询模式深受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西方心理咨询往往遵循严格的程序、固定的方法模式、应用精确的心理测评工具和心理治疗仪器;注重对临床心理症状问题的解决。而在中国,由于民族性格存在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传统,整体思维是其主要特点。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渗透到中国人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心理咨询理论在应用上更强调折中主义,每一个个案可能会采用多家心理咨询理论,把来访者的心理作为客体研究对象来对待更难让中国人接受。因此中国人在接受咨询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程度,咨询师的态度、修养以及对来访者的了解程度等人文性因素。希望能通过心理咨询从全方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是解决自己出现的心理症状。这种对心理咨询人文主义的期望与从科学主义研究视角出发的西方心理咨询模式会发生冲突。
二、在心理咨询方法上,存在重理性逻辑分析的思维习惯与重直觉与体悟的思维习惯的冲突
西方文化由于起源于希腊,以商业和海洋为经济地理背景,因而整个西方文化以推理和运算为特征,注重抽象思维,崇尚逻辑分析,因而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颇为盛行。而在中国,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加之中国哲学也是重直觉体验,强调在致虚守静、无思无虑的状态中,与天地之道相契合,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对世界本质的体认。因此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对感觉经验做抽象的整体把握,崇尚直觉。在咨询过程中喜欢隽语式启发方法,习惯于接受暗示,顿悟方法,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咨询效果也更好。例如,在情绪问题咨询中,利用中国传统的“情志相胜疗法”不但收效快,而也易被中国人所接受。因此,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启发来访者自己去联想、体悟心理健康理论,采取简便易操作的心理咨询方法不但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显现,而且也是一种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形式。
三、在咨询关系方面,存在平等原则与中国人咨询期望的矛盾
心理咨询旨在通过同感、尊重、真诚等基要条件建立起来的具有治疗功能的咨询关系来促进当事人去独立思考,挖掘自身潜能, 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独立地解决其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传统中国是中央集权模式,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强调权威,强调社会级别,培养公民的顺从意识、等级观念,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来访者常常会将心理咨询师定位为高一层次的角色位置上,对心理咨询师的期待和要求也较高,往往将心理咨询师当作权威人物来看待,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指导或具体治疗措施。因此中国来访者有时会强烈要求咨询师给予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如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不予以明确指导,常常使他们对心理咨询产生失望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在咨询中,咨询师在坚持“助人自助”的咨询原则的基础上,应该考虑中国国民性格,适当的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来访者以直接的指导供其参考。
四、在咨询者方面,存在价值中立与价值评判的矛盾
西方实证科学的心理学通常回避和排斥价值,以保证心理学知识的客观和价值中立的性质。实证心理学分离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强调对人的心理进行客观的考察,也即坚持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而不是咨询师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给予直接而具体的价值导向。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大都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自述内容不加评价,而且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不做任何评判,即完全保持价值中立。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免价值说教,既不要向来访者宣讲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也不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作是非、正误判断,更不应该存在直接或间接(暗示性)地迫其接受或拒绝某种价值观的企图。在西方人心目中,人是与社会和文化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个人,个人价值至上。就如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模式似的,它使得咨询者要在心理咨询中完全、划一地杜绝价值评判是困难的,有时心理咨询师需要谈及自己的价值观或对某些价值观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候甚至为了扩大当事人的视野,使其认识到多种价值选择的可能性,而引入必要的价值观,这就难免会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在认识到西方心理咨询模式与中国民族性格特点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也应看到,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非抛弃西方文化,简单的顺应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人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印迹,如中庸谦恭,强调一致性,直觉整体的思维模式,崇尚道德人格,追求精神充实,但又体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当前阶段,中国人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杂合体,而且这个杂合体中充满着矛盾,和谐性并不高,心理健康水平与传统中国民众相比较也有所下降。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研究可以推古,也可以借洋,也可以不带任何框框,以咨询结果为衡量标准。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心理咨询本土化是一条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本土化应当立足于中国民族性格,吸纳中国本土文化,充分认识西方心理咨询模式与中国民族性格中存在的冲突,在保证咨询效果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创新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深入推进心理咨询本土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毓,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南都学坛,2002,1.
[2]何昭红,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初探,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3.
[3]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
[4]沙莲香,中国国民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民族性格 心理咨询本土化 心理咨询模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810189-01
关于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已是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沿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模式,但随着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蓬勃开展,心理咨询界工作者已经形成共识:中国本土文化的熏染和积淀使中国人民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从而也就具有了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才会在中华大地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自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人格的综合体。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漫长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涵盖了中国人心理特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绝大多数时间,符合中国人的哲学传统和思维习惯,能真正反映中国人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
中国民族性格主要有重德求善、自强不息、柔弱克己、贵和守中、朴实节俭、随遇而安等特征。在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发现,不同民族性格的人民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对同样一种咨询理论或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果对我国人不加取舍的采用建立在西方民族性格基础上的咨询方法,有可能会遭到较多的阻抗,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会导致咨询的失败甚至给求询者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我国人民具有的民族性格,有针对性地创立适合本国人民心理特征,符合本国人民心理习惯的咨询方法是当前所必须和迫切的工作。
一、在心理咨询理论和应用上,存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
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主要是在西方心理学思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而现代中国心理咨询模式深受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西方心理咨询往往遵循严格的程序、固定的方法模式、应用精确的心理测评工具和心理治疗仪器;注重对临床心理症状问题的解决。而在中国,由于民族性格存在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传统,整体思维是其主要特点。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渗透到中国人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心理咨询理论在应用上更强调折中主义,每一个个案可能会采用多家心理咨询理论,把来访者的心理作为客体研究对象来对待更难让中国人接受。因此中国人在接受咨询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程度,咨询师的态度、修养以及对来访者的了解程度等人文性因素。希望能通过心理咨询从全方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不是解决自己出现的心理症状。这种对心理咨询人文主义的期望与从科学主义研究视角出发的西方心理咨询模式会发生冲突。
二、在心理咨询方法上,存在重理性逻辑分析的思维习惯与重直觉与体悟的思维习惯的冲突
西方文化由于起源于希腊,以商业和海洋为经济地理背景,因而整个西方文化以推理和运算为特征,注重抽象思维,崇尚逻辑分析,因而精神分析理论在西方颇为盛行。而在中国,由于中国是农业大国,加之中国哲学也是重直觉体验,强调在致虚守静、无思无虑的状态中,与天地之道相契合,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对世界本质的体认。因此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对感觉经验做抽象的整体把握,崇尚直觉。在咨询过程中喜欢隽语式启发方法,习惯于接受暗示,顿悟方法,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咨询效果也更好。例如,在情绪问题咨询中,利用中国传统的“情志相胜疗法”不但收效快,而也易被中国人所接受。因此,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启发来访者自己去联想、体悟心理健康理论,采取简便易操作的心理咨询方法不但有利于心理咨询效果的显现,而且也是一种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形式。
三、在咨询关系方面,存在平等原则与中国人咨询期望的矛盾
心理咨询旨在通过同感、尊重、真诚等基要条件建立起来的具有治疗功能的咨询关系来促进当事人去独立思考,挖掘自身潜能, 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独立地解决其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传统中国是中央集权模式,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强调权威,强调社会级别,培养公民的顺从意识、等级观念,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来访者常常会将心理咨询师定位为高一层次的角色位置上,对心理咨询师的期待和要求也较高,往往将心理咨询师当作权威人物来看待,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指导或具体治疗措施。因此中国来访者有时会强烈要求咨询师给予明确而具体的指导,如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不予以明确指导,常常使他们对心理咨询产生失望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在咨询中,咨询师在坚持“助人自助”的咨询原则的基础上,应该考虑中国国民性格,适当的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来访者以直接的指导供其参考。
四、在咨询者方面,存在价值中立与价值评判的矛盾
西方实证科学的心理学通常回避和排斥价值,以保证心理学知识的客观和价值中立的性质。实证心理学分离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强调对人的心理进行客观的考察,也即坚持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而不是咨询师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给予直接而具体的价值导向。西方心理咨询模式大都要求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自述内容不加评价,而且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不做任何评判,即完全保持价值中立。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免价值说教,既不要向来访者宣讲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也不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作是非、正误判断,更不应该存在直接或间接(暗示性)地迫其接受或拒绝某种价值观的企图。在西方人心目中,人是与社会和文化相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个人,个人价值至上。就如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模式似的,它使得咨询者要在心理咨询中完全、划一地杜绝价值评判是困难的,有时心理咨询师需要谈及自己的价值观或对某些价值观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候甚至为了扩大当事人的视野,使其认识到多种价值选择的可能性,而引入必要的价值观,这就难免会对来访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在认识到西方心理咨询模式与中国民族性格特点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也应看到,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非抛弃西方文化,简单的顺应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人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印迹,如中庸谦恭,强调一致性,直觉整体的思维模式,崇尚道德人格,追求精神充实,但又体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当前阶段,中国人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杂合体,而且这个杂合体中充满着矛盾,和谐性并不高,心理健康水平与传统中国民众相比较也有所下降。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研究可以推古,也可以借洋,也可以不带任何框框,以咨询结果为衡量标准。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心理咨询本土化是一条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必由之路。心理咨询本土化应当立足于中国民族性格,吸纳中国本土文化,充分认识西方心理咨询模式与中国民族性格中存在的冲突,在保证咨询效果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创新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深入推进心理咨询本土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毓,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南都学坛,2002,1.
[2]何昭红,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初探,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3.
[3]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
[4]沙莲香,中国国民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