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年后,周俟松提到自己第一次读许地山的《命命鸟》,眼神悠远,嘴角噙着一丝笑意,淡淡的,却无限甜蜜,好像陷在一个温柔的梦境里。
那真是梦一般的岁月。她刚上中学,琉璃一样的心,流光溢彩,却被他行云流水般的文思深深地打动了,从此,许地山成为她青葱岁月的美丽符号,她到处搜寻他的作品,然后像春蚕食桑般,细嚼他的章章句句,满心满腹都是他的锦绣文字。
四年后,她已是北师大数学系大二学生。那天傍晚,她走在林阴道上,半墙上老藤嫩叶,缀着累累的绛红色花苞,像许地山的文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葱茏恣意,闻得到蕴藏其中的香气。同学拿着海报向她奔来,告诉她晚上燕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地山在北京大学有场演讲。她迷许地山,众所周知。周俟松顾不上吃晚饭,匆匆赶去。那天,许地山演讲的题目是《造成伟大民族的条件》。讲台上,许地山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周俟松在台下如痴如醉,心中柔情千转。她没有想到心目中的偶像,不仅才华横溢,还如此风度翩翩,神采逼人。她为他倾倒了,多年来盘踞在心头的锦绣文章,此刻荡漾成一泓春水,涟漪四起。那是她与他的初见。
周俟松不知,讲台下的许地山是严肃、冷漠的。他虽留洋多年,可从不穿西服,一年四季穿土黄色对襟长衫,留长发蓄山羊胡,习练梵文,燕京大学的师生称他为“三怪才子”。他行事不僧不俗、亦僧亦俗,学生们背地里喊他“许真人”。在同事与学生眼中,他是难以接近的。而其实,那时的许地山心如寒冰。他结婚两年不到的爱妻林月森因病去世,抽走了他的生气,他像汝窑瓷器,光芒尽敛,再难有快乐了,独对空山,愁眉不展,想起前事,泪如珠串。对亡妻的怀念是他干燥的心灵气候里唯一的无声细雨,流淌到笔底的,是被沈从文定义为“妻子文学”的散文《空山灵雨》。读书、写怀念妻子的文字,弹七弦琴,他的生命里,只剩这几件事,聊慰心伤。
周俟松再次见到许地山,是在接待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欢迎会上。那天,许地山作为接待方,忙前忙后,招呼双方宾客。周俟松在人群里,远远地用目光追寻着他的身影。衣香鬓影里,一袭普通丹士林旗袍,也难掩她的青春妩媚,她像一枝清丽的幽兰,散发着幽幽的香,吸引了无数的目光,而她却没能走进许地山的视线,甚至她拿他的《缀网劳蛛》请他签名,他头也不抬写上自己的名字,始终没看她一眼。
他的目中无人,他的淡漠,反而激起她的不甘。年少的心总是痴狂,当她知道他单身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激荡不安的情愫,湖南妹子的辣性上来了,她提笔给他写信。
尽管心底的柔肠百结,浓得化不开,可少女的矜持,让她不敢坦露心扉,她试探着以文学青年的身份向他讨教。他很少回信,偶尔回一封信,寥寥数笔,却至情至性。她如获至宝。渐渐地,她在信里说,她不赞成他在《爱的痛苦》里的观点,特别不喜欢这句:“女人的爱最难给,最容易收回去,一切被爱的男子,在他们的女人当中,他们也是被爱者玩弄的。”后来,她又在信中说,我记得许先生在《别话》里说过:人要懂得怎样爱女人,才能懂得怎样爱智慧,不会爱或拒绝爱女人的,纵然他没有烦恼,他也是万灵中最愚蠢的人。我相信博学聪明的许先生,不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人的。在信的最后,她没头没脑地写上七个字:把一切交给爱吧!
“把一切交给爱吧!”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许地山是饮过恒河水的人,对印度文学深有研究,对泰戈尔更是情有独钟,这句名言,是他熟知并颇为欣赏的,周俟松没头没脑写下的这句话,像一只锋利的箭矢,瞬间穿透他的心。他发现他的心已冰封太久了。
爱情有时就这般奇妙,以为失去的再不会重来,却不期然地以另一副面貌出现。周俟松的信一封封寄来,像一颗颗石子,叩击他冰封的心扉,冰面裂开,冰河解冻。这位胆大泼辣、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孩子,让他的心柔软了。他主动约见周俟松。她身材颀长,容貌姣好,谈吐不俗,又娇嗔风趣,让他如沐春风,不久,他更发现自己已深陷情网,他写起情意绵绵的情书:“自识兰仪,心已默契。故每瞻玉度,则愉慰之情甚于饥疗渴止,是萦回于苦思甜梦间,未能解脱丝毫,既案上宝书亦为君掩尽矣。”曾经的“许真人”竟相思得连书都看不进去了。
两情相悦,心心相印,这份爱情来之不易,但要修成正果,却还有漫漫长路。“三怪才子”虽然才高八斗,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些“弱智”,绝非大户人家的良婿,何况年龄相距也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周俟松的父母强烈反对他们交往,把她关在房间里,门窗上锁加封,甚至威胁她要断绝父女关系,周俟松抗争过、绝食过,终不能改变父母的心意,她绝望了,托人给许地山带信,问他怎么办?许地山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那七个字:把一切交给爱吧!
对,把一切交给爱,一切就变得简单了。她不再与父母水火不容,不再争辩,好好吃饭、睡觉、看书、写字,一切平静如初。父母以为她回心转意了,放松了戒备。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她给父母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信上说:把一切交给爱吧!如果你们爱我,那就应该爱我所爱,即便不能爱我所爱,也应该容许我去爱我所爱,我爱你们,也爱他,这本是我生命里最绚丽的风景,为什么非要我舍弃其中之一?
那年五一劳动节,周俟松与许地山在北京来今雨轩举行了婚礼。周俟松的心是欢悦的,那天的日记上,她用粗笔加注了四个字:风和日朗。
1933年,许地山赴印度硏究宗教和梵文。分离日子,是思念、忧愁和孤单的交织,家书是他们互诉衷肠的鸿雁,是异乡孤独生活的慰藉。许地山写给周俟松的26封家书,家长里短,平易清浅,却温情脉脉,鹣鲽情深,后来结集为《旅印家书》。最广为流传的是他们的“爱情公约”:一、夫妇间,凡事互相忍耐。二、如意见不和,在说大声话以前,各自离开一会儿。三、以诚相待。四、每日工作完毕,夫妇当互给精神的愉快。五、一方不快时,另一方当使之忘却。六、上床前,当互省日间未了之事及明日当做之事。一年后,许地山回到家里,两人执手相见,恍如梦中。卧室里,精装细裱的“爱情公约”高高地挂着,夫妇俩相拥大笑,有了这“爱情公约”,他们生活少有阴霾。
也许是天妒英才,也许是情深缘浅,老天只给了他们12年的相守时光,一个骄阳似火的八月午后,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系主任许地山,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倒地身亡,时年四十九岁。缘分太浅,还没爱够就阴阳永隔,若嫌红尘嘈杂,怎忍心留她独自承受?他走了,却仍在他的文字里活着,在她的心里活着,他的文字带着他的体温,时时佑护她、陪伴她、温暖她;他走了,她要替他活着,她默默地编辑他的书稿,她要他的音容笑貌在他的文字里聚拢来,鲜亮地活着,而她就像一只春蚕,在翻阅整理中绵绵不绝地倾吐无尽哀思与无边的怀想。
编辑 张金余
那真是梦一般的岁月。她刚上中学,琉璃一样的心,流光溢彩,却被他行云流水般的文思深深地打动了,从此,许地山成为她青葱岁月的美丽符号,她到处搜寻他的作品,然后像春蚕食桑般,细嚼他的章章句句,满心满腹都是他的锦绣文字。
四年后,她已是北师大数学系大二学生。那天傍晚,她走在林阴道上,半墙上老藤嫩叶,缀着累累的绛红色花苞,像许地山的文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葱茏恣意,闻得到蕴藏其中的香气。同学拿着海报向她奔来,告诉她晚上燕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许地山在北京大学有场演讲。她迷许地山,众所周知。周俟松顾不上吃晚饭,匆匆赶去。那天,许地山演讲的题目是《造成伟大民族的条件》。讲台上,许地山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周俟松在台下如痴如醉,心中柔情千转。她没有想到心目中的偶像,不仅才华横溢,还如此风度翩翩,神采逼人。她为他倾倒了,多年来盘踞在心头的锦绣文章,此刻荡漾成一泓春水,涟漪四起。那是她与他的初见。
周俟松不知,讲台下的许地山是严肃、冷漠的。他虽留洋多年,可从不穿西服,一年四季穿土黄色对襟长衫,留长发蓄山羊胡,习练梵文,燕京大学的师生称他为“三怪才子”。他行事不僧不俗、亦僧亦俗,学生们背地里喊他“许真人”。在同事与学生眼中,他是难以接近的。而其实,那时的许地山心如寒冰。他结婚两年不到的爱妻林月森因病去世,抽走了他的生气,他像汝窑瓷器,光芒尽敛,再难有快乐了,独对空山,愁眉不展,想起前事,泪如珠串。对亡妻的怀念是他干燥的心灵气候里唯一的无声细雨,流淌到笔底的,是被沈从文定义为“妻子文学”的散文《空山灵雨》。读书、写怀念妻子的文字,弹七弦琴,他的生命里,只剩这几件事,聊慰心伤。
周俟松再次见到许地山,是在接待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欢迎会上。那天,许地山作为接待方,忙前忙后,招呼双方宾客。周俟松在人群里,远远地用目光追寻着他的身影。衣香鬓影里,一袭普通丹士林旗袍,也难掩她的青春妩媚,她像一枝清丽的幽兰,散发着幽幽的香,吸引了无数的目光,而她却没能走进许地山的视线,甚至她拿他的《缀网劳蛛》请他签名,他头也不抬写上自己的名字,始终没看她一眼。
他的目中无人,他的淡漠,反而激起她的不甘。年少的心总是痴狂,当她知道他单身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激荡不安的情愫,湖南妹子的辣性上来了,她提笔给他写信。
尽管心底的柔肠百结,浓得化不开,可少女的矜持,让她不敢坦露心扉,她试探着以文学青年的身份向他讨教。他很少回信,偶尔回一封信,寥寥数笔,却至情至性。她如获至宝。渐渐地,她在信里说,她不赞成他在《爱的痛苦》里的观点,特别不喜欢这句:“女人的爱最难给,最容易收回去,一切被爱的男子,在他们的女人当中,他们也是被爱者玩弄的。”后来,她又在信中说,我记得许先生在《别话》里说过:人要懂得怎样爱女人,才能懂得怎样爱智慧,不会爱或拒绝爱女人的,纵然他没有烦恼,他也是万灵中最愚蠢的人。我相信博学聪明的许先生,不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人的。在信的最后,她没头没脑地写上七个字:把一切交给爱吧!
“把一切交给爱吧!”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许地山是饮过恒河水的人,对印度文学深有研究,对泰戈尔更是情有独钟,这句名言,是他熟知并颇为欣赏的,周俟松没头没脑写下的这句话,像一只锋利的箭矢,瞬间穿透他的心。他发现他的心已冰封太久了。
爱情有时就这般奇妙,以为失去的再不会重来,却不期然地以另一副面貌出现。周俟松的信一封封寄来,像一颗颗石子,叩击他冰封的心扉,冰面裂开,冰河解冻。这位胆大泼辣、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孩子,让他的心柔软了。他主动约见周俟松。她身材颀长,容貌姣好,谈吐不俗,又娇嗔风趣,让他如沐春风,不久,他更发现自己已深陷情网,他写起情意绵绵的情书:“自识兰仪,心已默契。故每瞻玉度,则愉慰之情甚于饥疗渴止,是萦回于苦思甜梦间,未能解脱丝毫,既案上宝书亦为君掩尽矣。”曾经的“许真人”竟相思得连书都看不进去了。
两情相悦,心心相印,这份爱情来之不易,但要修成正果,却还有漫漫长路。“三怪才子”虽然才高八斗,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些“弱智”,绝非大户人家的良婿,何况年龄相距也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周俟松的父母强烈反对他们交往,把她关在房间里,门窗上锁加封,甚至威胁她要断绝父女关系,周俟松抗争过、绝食过,终不能改变父母的心意,她绝望了,托人给许地山带信,问他怎么办?许地山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那七个字:把一切交给爱吧!
对,把一切交给爱,一切就变得简单了。她不再与父母水火不容,不再争辩,好好吃饭、睡觉、看书、写字,一切平静如初。父母以为她回心转意了,放松了戒备。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她给父母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信上说:把一切交给爱吧!如果你们爱我,那就应该爱我所爱,即便不能爱我所爱,也应该容许我去爱我所爱,我爱你们,也爱他,这本是我生命里最绚丽的风景,为什么非要我舍弃其中之一?
那年五一劳动节,周俟松与许地山在北京来今雨轩举行了婚礼。周俟松的心是欢悦的,那天的日记上,她用粗笔加注了四个字:风和日朗。
1933年,许地山赴印度硏究宗教和梵文。分离日子,是思念、忧愁和孤单的交织,家书是他们互诉衷肠的鸿雁,是异乡孤独生活的慰藉。许地山写给周俟松的26封家书,家长里短,平易清浅,却温情脉脉,鹣鲽情深,后来结集为《旅印家书》。最广为流传的是他们的“爱情公约”:一、夫妇间,凡事互相忍耐。二、如意见不和,在说大声话以前,各自离开一会儿。三、以诚相待。四、每日工作完毕,夫妇当互给精神的愉快。五、一方不快时,另一方当使之忘却。六、上床前,当互省日间未了之事及明日当做之事。一年后,许地山回到家里,两人执手相见,恍如梦中。卧室里,精装细裱的“爱情公约”高高地挂着,夫妇俩相拥大笑,有了这“爱情公约”,他们生活少有阴霾。
也许是天妒英才,也许是情深缘浅,老天只给了他们12年的相守时光,一个骄阳似火的八月午后,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系主任许地山,因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倒地身亡,时年四十九岁。缘分太浅,还没爱够就阴阳永隔,若嫌红尘嘈杂,怎忍心留她独自承受?他走了,却仍在他的文字里活着,在她的心里活着,他的文字带着他的体温,时时佑护她、陪伴她、温暖她;他走了,她要替他活着,她默默地编辑他的书稿,她要他的音容笑貌在他的文字里聚拢来,鲜亮地活着,而她就像一只春蚕,在翻阅整理中绵绵不绝地倾吐无尽哀思与无边的怀想。
编辑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