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君子,这位被誉为“港片百晓生”的香港电影研究专家,最近恶补电视剧《古剑奇谭》。因为该剧正被改编成电影,已于2015年10月底开机,很快将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
他是该片制片人,导演是以《倩女幽魂》等同类型题材见长的程小东。
2015年,电影《捉妖记》使仙侠形象再次引起中国观众的谈论。
“其实倒退一个世纪,仙侠题材的火爆不输今日。”魏君子告诉本刊记者。
《一代宗师》编剧、《道士下山》原著作者徐皓峰,被称为新武侠电影代言人。多年来醉心研究国内武侠文化的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武侠神怪片起源很早,中国内陆第一个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其实就属于神怪类型。”
今天的仙侠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定义为“武侠神怪片”。仅1928~1931年间,上海电影界就拍了227部武侠神怪片。
到上世纪60至80年代,武侠神怪又在香港“死灰复燃”;2008年一部《画皮》之后,“仙侠神怪”则在内地“重出江湖”。
如今这一轮兴起,仙与侠又需要面对新一代观众的口味。
“画符咒语”对“洋枪洋炮”
1922年上海,向恺然写《江湖奇侠传》:用蝇头小楷写在不到一尺的纸上,每行可写140到180字,却是笔直一线。这本《江湖奇侠传》后来被誉为“近代武侠的开山之作”。
在徐皓峰看来,民国时期这类“武术中夹杂写巫术的小说”的出现,源于正统儒家思想被年轻人所抛弃,佛教大盛,加之西藏密宗和西方先进文明的进入,仙侠文化由此兴起。
到1928年,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张石川上厕所的时候偶尔翻阅到了儿子的《江湖奇侠传》,惊为天人,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取名《火烧红莲寺》。
影片中有江湖儿女用“气”御剑、飞檐走壁等情节,看得观众目瞪口呆。于是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数剑影刀光”。之后3年间,《火烧红莲寺》电影居然一集一集地拍了18部。
各大影视公司纷纷跟风。影史上把这类充斥着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种种“妖光剑影”的影片称为“武侠神怪片”。1928~1931年,上海约50家电影公司拍摄的近400部电影中,武侠神怪片有227部。
徐皓峰认为,武侠神怪片的流行,首先因为它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运用特效的片种,对观众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其次,观众将“画符咒语”视为对付西方“洋枪洋炮”的神通,“在自卑感极强的情况下对自己作出一次心理补偿”。
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国民政府下达了禁拍令。“自周朝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去巫术化,汉朝时期佛教是以符咒、法术的方式传入中土,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旁门左道。”徐皓峰说。
重出江湖的“如来神掌”
“老公,你记不记得很久之前有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
“是已经失传了的‘如来神掌’?”
这是2004年周星驰《功夫》中包租夫妇的一段台词。
在现实世界,“很久之前”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那是香港粤语片最为繁盛的时候,武侠神怪片“重出江湖”。1964年的《如来神掌》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电影资料馆助理研究员沙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来神掌》系列电影曾被研究者蔑为“粤语残片”——这类电影往往7天就拍完,别称“七日鲜”,黑白画制作,对白皆为粤语,拍摄成本超低。
然而,《如来神掌》在当时引发巨大轰动,接连拍摄5部,1990年代又重新翻拍,直到今天影响犹在:午夜12点,香港电视台就开始播放这一大堆“残片”。
周星驰《功夫》当中的武功、反派人物“火云邪神”出自《如来神掌》,《西游降魔》中几个驱魔人的“飞剑”“天残脚”等角色和神功都来自名为《白骨阴阳剑》《十兄弟》等的“残片”。
“残片”影响的不只是周星驰一个人。
1977年徐克从美国学成归国,进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电视台制作总监问他:“你有什么想拍的片子吗?我可以帮你完成心愿。”徐克第一个就提到了《倩女幽魂》。
不过徐克未能如愿,而是被迫尝试拍起了武侠,直到1987年才拍成《倩女幽魂》。
魏君子总结,徐克的套路是“把古装引入到魔幻”。他的《倩女幽魂》塑造了经典的剑侠形象燕赤霞:能摆万剑朝宗的剑阵,咬舌喷血画符捉鬼。
1980年代,因为好莱坞的《星球大战》,徐克也开始尝试把科技元素融入到神怪题材中:《蝶变》请了好莱坞特效团队操刀制作,为这一题材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徐克在影史上留下了诸如《蜀山剑侠传》《青蛇》等经典。然而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远去,神怪武侠也不复当年之勇。1999年刘伟强导过《中华英雄》,取材自漫画,风格自成一派,但终究没有形成大气候。
魏君子观察到,随着近年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走热,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找到了新的热力源。
能拍的公司和人不多
《画皮》系列被认为是内地仙侠神怪题材的新起点。沙丹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在内地影院看过零星几部狐妖电影,然而直到2008年票房超2亿元的《画皮》之后,神怪片才得以在大银幕上恢复昔日风光。 在他看来,武侠神怪电影的起落除了政治原因外,也是因为制作条件非常苛刻,“能拍的公司和人太少”。
魏君子将其比喻成“中国漫威式英雄电影”,这种“超级大片”需要全方位最好的资源配置。
他认为,仙侠题材先频频出现在电视剧市场,而大银幕较为寂寥,也是因为“资本和文化的生产模式不一样,电影是高端娱乐产品,是文化消费的最高峰,不在一个咖位上”。
“这类电影的夭折率很高,许多电视剧播得好,但上了大银幕就没劲——剧情偏玛丽苏,情感饱和度不够,世界观相对薄弱。电影对内在逻辑、戏剧强度等的要求比较高。”参与《画皮Ⅱ》创作的编剧冉甲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因为编剧还缺一个女性视角,冉甲男顺势进入了《画皮Ⅱ》剧组,带着好奇的眼光目睹了一部神魔电影的诞生。
她对本刊记者总结说:“首先得有一个IP;得有钱,而且是一大笔;得找好导演和团队,且团队需要反复磨合。”
魏君子也发现,影史上引发轰动效应的神怪影片都有改编出处。
发展到今天,大型文学网站催生了网络玄幻小说的盛行,积累了一大堆IP。而仙侠IP源头除了小说外,还有游戏。
“今天的第一类IP是《西游记》《封神榜》这类古典小说,第二类是《诛仙》《古剑奇谭》这样的网络小说和游戏。”魏君子说。
同时,神怪题材恐怕是最需要特效支持的电影类型。影片动辄要投资上亿元,《画皮Ⅱ》每秒特效制作成本高达上百万元,因此这一类型几乎不支持无粉丝基础的原创剧本。
冉甲男说,宁夏电影集团和华谊曾为《画皮Ⅱ》找过无数导演,最后选了初出茅庐的乌尔善,因为华谊总裁王中磊看重他的“广告出身”所带来的视觉想象力。
但乌尔善本人也承认他们的选择“非常有勇气”,因为这类题材电影通常只选择拍过同类作品、经验丰富的导演,上亿元投资“玩不起”。
“只有在电影市场、技术、人才都非常成熟的基础上,才会诞生仙侠电影。”魏君子认为,“为什么这两年电影市场一井喷,香港导演又回来了?因为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电影市场的洗礼,懂得怎么拍一个合格的类型片,并且知道怎么拍特技。内陆导演大部分连基本的都不会。”
此外,这一题材一般是团队作业,成本过高导致此类影片经不起过于艺术化的尝试,“这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不能太任性。花一个亿做个人化的东西,不怕第二天制片人来追杀你!”冉甲男透露,《画皮Ⅱ》剧本就磨合了一年多,改了十几稿。
一般片方都会提出影片风格和样貌要求,编剧根据要求设计出核心人物关系和主线故事,导演在剧本阶段就对未来能否呈现心中有数。
但这也是双刃剑:为了追求十亿元以上的票房,片方希望“什么元素都来一点”,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喜欢,然而让冉甲男苦恼的是,“什么都有就什么都不是,特别容易做成烩菜”。
对人间社会现实的寓言
“一个题材能不断拍摄和发展,说明它有非常强大的受众群体。”沙丹说。
女妖怎么换皮?手如何伸到皮底下?这些细节和过程“一定要让观众看到,他们才过瘾。”这是冉甲男的创作心得。
她觉得:“最吸引观众的一定是视觉特效。”金箍棒变大变小、十万天兵天将大战悟空,许多情节即使有文字细致描写,搬上银幕后还是有不一样的视听震撼。
“你居然想不到它会这样做!”魏君子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该类电影最大的看点,不过实现手段并不止于特效。”
“一根悬丝垂下就在酒杯中下了毒。”这是1983年程小东导演处女作《生死决》留给不少影迷最深的印象。
“拍《生死决》时候没有特技,都是靠我们土法炼钢。片中那些忍者陷进沙里消失、出现落叶的画面是现场实拍的,拍一下沙子,再拍一下落叶,叠印出来就变成忍者消失了。”程小东如此解释。
此外,受访者对本刊记者反复提到“世界观”的构建问题——严谨宏大的世界观设计不仅是仙侠题材成立的基石,也是提升观影黏性的关键因素。
比如,《阿凡达》的制作团队为不存在的族群设计了完整的社会体系,甚至设计了一门语言。《哈利波特》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把其中涉及到的动植物拿出来,竟也拍出了《神奇动物在哪里》一片。
创作《画皮Ⅱ》时,冉甲男还没有这个意识,只是凭直觉搭建了一套世界观——妖不能救人、驱魔人的血可以杀妖、必须吃人心才能维持妖术。
后来她发现,搭建世界观最难的是要有现实基础和根据,关键是自圆其说有逻辑,“一掌打出去一个蘑菇云,还得有能克它的招数”。
“搭建世界观不是个技术活,是个文化概念。”她说。
徐皓峰也提到,这一点和东方神话的先天不足有关。西方神话自希腊神话以降,有扎实的宗教和文化基础,东方神话则不成体系,“我们的神话没有神仙谱系,一段一段的,一会是嫦娥奔月,一会是牛郎织女,没有前篇和后续。”
这不是一两个创作者就能修补完成的事情,冉甲男凭自己的知识体系,认为“东方的妖怪都必须像人,大多数很美,神魔故事是东方对人间社会现实的寓言”。
偏偏宗教文化又是区别东西方神话、魔幻最根本的差别。魏君子批评有些“不思进取的电影”在人物设置上随意套用西方模型,比如直接抄袭好莱坞,“不中不西”。
武侠谈“大我”,仙侠谈“小我”
“讲情情爱爱”,是东西方神话作品的相同之处。
“我不相信正,不相信邪,不相信幸福,我只相信你!”这是网友票选的《花千骨》最经典台词。事实上微博热搜当中除了吐槽“五毛特效”,被讨论最多的还是剧中的爱情。
徐皓峰回忆,在“还珠楼主”时代,男女主人公最有人情味的话是“下次联手,有缘再见。”一旦说出“可否接受我?”往往立刻死于非命,偶然忠臣眷属也很乏味,“他们夫妻共同修炼,进展神速,很快成为了土地爷和土地奶奶”。
仙侠题材在内地复兴后,修仙练级、江湖恩怨却变得越来越次要。徐皓峰认为,这其实也是武侠与仙侠最大的区别。
魏君子熟读金庸古龙,认为武侠讲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人类的痛苦。但仙侠谈的是“架空”,与历史并无任何关系。修仙炼道之外就是情情爱爱,比武侠“更脱离于实际,更满足人们的意淫”。
从消费角度,“女观众紧握买票权,一个人等于两张票”,冉甲男透露,《画皮Ⅱ》制片方就是主打女性观众。
就文化心理角度,徐皓峰将之归结为“这个时代缺爱”。在他看来,仙侠题材往往要表现一段极致的爱情,夸大爱情元素——等待可以是三生三世;负心者会被诅咒“今生今世,永生永世”接受惩罚。
创作中,冉甲男也常常把主人公放到非生即死的道德选择困境中,把普通人日常谈恋爱时都会问的“假如”表现出来。
再从历史角度来看,魏君子认为,90后群体没有经历颠沛流离和人世沧桑,没有金庸古龙时代对历史和战火的共鸣感,更多只关注小我,“为国为民都不重要,拯救爱人才是王道”。
所以现在的仙侠神怪故事,人人都要谈恋爱,《大话西游》孙悟空有紫霞仙子,《情癫大圣》中唐僧有白龙马。
“把金庸加琼瑶,就是现在仙侠的东西。”魏君子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无穷的想象和探索,一定会让这类题材向前走。它永远不会消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
他是该片制片人,导演是以《倩女幽魂》等同类型题材见长的程小东。
2015年,电影《捉妖记》使仙侠形象再次引起中国观众的谈论。
“其实倒退一个世纪,仙侠题材的火爆不输今日。”魏君子告诉本刊记者。
《一代宗师》编剧、《道士下山》原著作者徐皓峰,被称为新武侠电影代言人。多年来醉心研究国内武侠文化的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武侠神怪片起源很早,中国内陆第一个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其实就属于神怪类型。”
今天的仙侠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定义为“武侠神怪片”。仅1928~1931年间,上海电影界就拍了227部武侠神怪片。
到上世纪60至80年代,武侠神怪又在香港“死灰复燃”;2008年一部《画皮》之后,“仙侠神怪”则在内地“重出江湖”。
如今这一轮兴起,仙与侠又需要面对新一代观众的口味。
“画符咒语”对“洋枪洋炮”
1922年上海,向恺然写《江湖奇侠传》:用蝇头小楷写在不到一尺的纸上,每行可写140到180字,却是笔直一线。这本《江湖奇侠传》后来被誉为“近代武侠的开山之作”。
在徐皓峰看来,民国时期这类“武术中夹杂写巫术的小说”的出现,源于正统儒家思想被年轻人所抛弃,佛教大盛,加之西藏密宗和西方先进文明的进入,仙侠文化由此兴起。
到1928年,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张石川上厕所的时候偶尔翻阅到了儿子的《江湖奇侠传》,惊为天人,决定将其搬上银幕,取名《火烧红莲寺》。
影片中有江湖儿女用“气”御剑、飞檐走壁等情节,看得观众目瞪口呆。于是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数剑影刀光”。之后3年间,《火烧红莲寺》电影居然一集一集地拍了18部。
各大影视公司纷纷跟风。影史上把这类充斥着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口吐飞剑、掌心发雷等种种“妖光剑影”的影片称为“武侠神怪片”。1928~1931年,上海约50家电影公司拍摄的近400部电影中,武侠神怪片有227部。
徐皓峰认为,武侠神怪片的流行,首先因为它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运用特效的片种,对观众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其次,观众将“画符咒语”视为对付西方“洋枪洋炮”的神通,“在自卑感极强的情况下对自己作出一次心理补偿”。
1932年“一.二八”事件后,国民政府下达了禁拍令。“自周朝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去巫术化,汉朝时期佛教是以符咒、法术的方式传入中土,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旁门左道。”徐皓峰说。
重出江湖的“如来神掌”
“老公,你记不记得很久之前有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
“是已经失传了的‘如来神掌’?”
这是2004年周星驰《功夫》中包租夫妇的一段台词。
在现实世界,“很久之前”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那是香港粤语片最为繁盛的时候,武侠神怪片“重出江湖”。1964年的《如来神掌》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电影资料馆助理研究员沙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来神掌》系列电影曾被研究者蔑为“粤语残片”——这类电影往往7天就拍完,别称“七日鲜”,黑白画制作,对白皆为粤语,拍摄成本超低。
然而,《如来神掌》在当时引发巨大轰动,接连拍摄5部,1990年代又重新翻拍,直到今天影响犹在:午夜12点,香港电视台就开始播放这一大堆“残片”。
周星驰《功夫》当中的武功、反派人物“火云邪神”出自《如来神掌》,《西游降魔》中几个驱魔人的“飞剑”“天残脚”等角色和神功都来自名为《白骨阴阳剑》《十兄弟》等的“残片”。
“残片”影响的不只是周星驰一个人。
1977年徐克从美国学成归国,进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电视台制作总监问他:“你有什么想拍的片子吗?我可以帮你完成心愿。”徐克第一个就提到了《倩女幽魂》。
不过徐克未能如愿,而是被迫尝试拍起了武侠,直到1987年才拍成《倩女幽魂》。
魏君子总结,徐克的套路是“把古装引入到魔幻”。他的《倩女幽魂》塑造了经典的剑侠形象燕赤霞:能摆万剑朝宗的剑阵,咬舌喷血画符捉鬼。
1980年代,因为好莱坞的《星球大战》,徐克也开始尝试把科技元素融入到神怪题材中:《蝶变》请了好莱坞特效团队操刀制作,为这一题材焕发了新的生机。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徐克在影史上留下了诸如《蜀山剑侠传》《青蛇》等经典。然而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远去,神怪武侠也不复当年之勇。1999年刘伟强导过《中华英雄》,取材自漫画,风格自成一派,但终究没有形成大气候。
魏君子观察到,随着近年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走热,香港导演纷纷北上,找到了新的热力源。
能拍的公司和人不多
《画皮》系列被认为是内地仙侠神怪题材的新起点。沙丹回忆,上世纪80年代他在内地影院看过零星几部狐妖电影,然而直到2008年票房超2亿元的《画皮》之后,神怪片才得以在大银幕上恢复昔日风光。 在他看来,武侠神怪电影的起落除了政治原因外,也是因为制作条件非常苛刻,“能拍的公司和人太少”。
魏君子将其比喻成“中国漫威式英雄电影”,这种“超级大片”需要全方位最好的资源配置。
他认为,仙侠题材先频频出现在电视剧市场,而大银幕较为寂寥,也是因为“资本和文化的生产模式不一样,电影是高端娱乐产品,是文化消费的最高峰,不在一个咖位上”。
“这类电影的夭折率很高,许多电视剧播得好,但上了大银幕就没劲——剧情偏玛丽苏,情感饱和度不够,世界观相对薄弱。电影对内在逻辑、戏剧强度等的要求比较高。”参与《画皮Ⅱ》创作的编剧冉甲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因为编剧还缺一个女性视角,冉甲男顺势进入了《画皮Ⅱ》剧组,带着好奇的眼光目睹了一部神魔电影的诞生。
她对本刊记者总结说:“首先得有一个IP;得有钱,而且是一大笔;得找好导演和团队,且团队需要反复磨合。”
魏君子也发现,影史上引发轰动效应的神怪影片都有改编出处。
发展到今天,大型文学网站催生了网络玄幻小说的盛行,积累了一大堆IP。而仙侠IP源头除了小说外,还有游戏。
“今天的第一类IP是《西游记》《封神榜》这类古典小说,第二类是《诛仙》《古剑奇谭》这样的网络小说和游戏。”魏君子说。
同时,神怪题材恐怕是最需要特效支持的电影类型。影片动辄要投资上亿元,《画皮Ⅱ》每秒特效制作成本高达上百万元,因此这一类型几乎不支持无粉丝基础的原创剧本。
冉甲男说,宁夏电影集团和华谊曾为《画皮Ⅱ》找过无数导演,最后选了初出茅庐的乌尔善,因为华谊总裁王中磊看重他的“广告出身”所带来的视觉想象力。
但乌尔善本人也承认他们的选择“非常有勇气”,因为这类题材电影通常只选择拍过同类作品、经验丰富的导演,上亿元投资“玩不起”。
“只有在电影市场、技术、人才都非常成熟的基础上,才会诞生仙侠电影。”魏君子认为,“为什么这两年电影市场一井喷,香港导演又回来了?因为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电影市场的洗礼,懂得怎么拍一个合格的类型片,并且知道怎么拍特技。内陆导演大部分连基本的都不会。”
此外,这一题材一般是团队作业,成本过高导致此类影片经不起过于艺术化的尝试,“这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不能太任性。花一个亿做个人化的东西,不怕第二天制片人来追杀你!”冉甲男透露,《画皮Ⅱ》剧本就磨合了一年多,改了十几稿。
一般片方都会提出影片风格和样貌要求,编剧根据要求设计出核心人物关系和主线故事,导演在剧本阶段就对未来能否呈现心中有数。
但这也是双刃剑:为了追求十亿元以上的票房,片方希望“什么元素都来一点”,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喜欢,然而让冉甲男苦恼的是,“什么都有就什么都不是,特别容易做成烩菜”。
对人间社会现实的寓言
“一个题材能不断拍摄和发展,说明它有非常强大的受众群体。”沙丹说。
女妖怎么换皮?手如何伸到皮底下?这些细节和过程“一定要让观众看到,他们才过瘾。”这是冉甲男的创作心得。
她觉得:“最吸引观众的一定是视觉特效。”金箍棒变大变小、十万天兵天将大战悟空,许多情节即使有文字细致描写,搬上银幕后还是有不一样的视听震撼。
“你居然想不到它会这样做!”魏君子认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该类电影最大的看点,不过实现手段并不止于特效。”
“一根悬丝垂下就在酒杯中下了毒。”这是1983年程小东导演处女作《生死决》留给不少影迷最深的印象。
“拍《生死决》时候没有特技,都是靠我们土法炼钢。片中那些忍者陷进沙里消失、出现落叶的画面是现场实拍的,拍一下沙子,再拍一下落叶,叠印出来就变成忍者消失了。”程小东如此解释。
此外,受访者对本刊记者反复提到“世界观”的构建问题——严谨宏大的世界观设计不仅是仙侠题材成立的基石,也是提升观影黏性的关键因素。
比如,《阿凡达》的制作团队为不存在的族群设计了完整的社会体系,甚至设计了一门语言。《哈利波特》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把其中涉及到的动植物拿出来,竟也拍出了《神奇动物在哪里》一片。
创作《画皮Ⅱ》时,冉甲男还没有这个意识,只是凭直觉搭建了一套世界观——妖不能救人、驱魔人的血可以杀妖、必须吃人心才能维持妖术。
后来她发现,搭建世界观最难的是要有现实基础和根据,关键是自圆其说有逻辑,“一掌打出去一个蘑菇云,还得有能克它的招数”。
“搭建世界观不是个技术活,是个文化概念。”她说。
徐皓峰也提到,这一点和东方神话的先天不足有关。西方神话自希腊神话以降,有扎实的宗教和文化基础,东方神话则不成体系,“我们的神话没有神仙谱系,一段一段的,一会是嫦娥奔月,一会是牛郎织女,没有前篇和后续。”
这不是一两个创作者就能修补完成的事情,冉甲男凭自己的知识体系,认为“东方的妖怪都必须像人,大多数很美,神魔故事是东方对人间社会现实的寓言”。
偏偏宗教文化又是区别东西方神话、魔幻最根本的差别。魏君子批评有些“不思进取的电影”在人物设置上随意套用西方模型,比如直接抄袭好莱坞,“不中不西”。
武侠谈“大我”,仙侠谈“小我”
“讲情情爱爱”,是东西方神话作品的相同之处。
“我不相信正,不相信邪,不相信幸福,我只相信你!”这是网友票选的《花千骨》最经典台词。事实上微博热搜当中除了吐槽“五毛特效”,被讨论最多的还是剧中的爱情。
徐皓峰回忆,在“还珠楼主”时代,男女主人公最有人情味的话是“下次联手,有缘再见。”一旦说出“可否接受我?”往往立刻死于非命,偶然忠臣眷属也很乏味,“他们夫妻共同修炼,进展神速,很快成为了土地爷和土地奶奶”。
仙侠题材在内地复兴后,修仙练级、江湖恩怨却变得越来越次要。徐皓峰认为,这其实也是武侠与仙侠最大的区别。
魏君子熟读金庸古龙,认为武侠讲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人类的痛苦。但仙侠谈的是“架空”,与历史并无任何关系。修仙炼道之外就是情情爱爱,比武侠“更脱离于实际,更满足人们的意淫”。
从消费角度,“女观众紧握买票权,一个人等于两张票”,冉甲男透露,《画皮Ⅱ》制片方就是主打女性观众。
就文化心理角度,徐皓峰将之归结为“这个时代缺爱”。在他看来,仙侠题材往往要表现一段极致的爱情,夸大爱情元素——等待可以是三生三世;负心者会被诅咒“今生今世,永生永世”接受惩罚。
创作中,冉甲男也常常把主人公放到非生即死的道德选择困境中,把普通人日常谈恋爱时都会问的“假如”表现出来。
再从历史角度来看,魏君子认为,90后群体没有经历颠沛流离和人世沧桑,没有金庸古龙时代对历史和战火的共鸣感,更多只关注小我,“为国为民都不重要,拯救爱人才是王道”。
所以现在的仙侠神怪故事,人人都要谈恋爱,《大话西游》孙悟空有紫霞仙子,《情癫大圣》中唐僧有白龙马。
“把金庸加琼瑶,就是现在仙侠的东西。”魏君子说,“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无穷的想象和探索,一定会让这类题材向前走。它永远不会消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