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空下起了细雨。疏疏落落的雨星子,时有时无,溅在人发丝上、裸露的手臂上。腾起薄雾,慢慢油湿了地皮,大地被裹上一层润泽的包浆。
  如有神助。刚改了一百多份,终端就显示试卷改完了,估计是别的学校改多了。大家一时欣喜。接下来的时间,不必再脸青唇白地僵坐在电脑前头,时间一下子柔软、流动、丰盈和宽敞起来,像蓦然握了一大把银子,有可以随便轻掷的阔绰。想到上午推掉的友人邀请,一下子兴奋起来。真的,我想去看看余。
  余是个被传说与舆论涂抹成各种色彩的女人。但我知道这一切终将为时间漂洗,无论污垢还是粉饰。当她与同时代的人都已不再,而诗句将像沙中之金弥久恒存。
  换了新的布裙子,一挂鲜亮的银项链。顾不上吃饭了。有诗的夜晚,是不必吃饭的。胃腹的空乏,让人轻清干净。车在在雨雾中穿行,一路想着那个在艰难人世,以诗句对抗无意义生存的女子。残疾的她,说话时,只能发出模糊的声音,还要窘迫地牵动半边脸上失去控制的肌肉。但从心里,我拒绝说她是丑的,看过她的视频。倘若不是有病,她会是清秀的女子,在访谈的某一瞬间,她眼中的智慧,脸上的文雅之气,有种超越一般农妇的脱俗的美。这是书本与诗给她的。而每当她表现出不受控制的扭曲表情时,我就替她难过,不忍看,她那么绝望又吃力地想笑得更美一些,想保持一种平衡,却做不到。仿佛她一出生就老了,失去了自由支配肉体的能力和体面。神为了珍贵的给予,先从她手中残酷地掠夺走了健康和美丽。
  我为什么要掩饰对她的好感呢。哪怕你指认出她的粗鄙、无耻,我仍然要说,我喜欢她那为造物毁损,又被时光磨蚀之后的容颜。我喜欢灵魂飞升又俯视大地灯火的她,也喜欢沉沦水底被水草、污泥遮蔽的她。谁说,美丽的表相与教养下,不可能有一颗丑陋的心,谁又能说,璞石那粗陋的玉皮下,不会有纯粹珍贵的内核。对一位贫穷,病残,没有美貌和爱情,几十年在寂寞与荒芜的双重挤压下辗转煎熬的弱女子来说,她的粗鲁或只是一层铠甲,她的诗歌既是箭镞,也是她的芳香。倘若换了别人,谁能做得比她更好些,谁又愿意与她交换?
  第二个如有神助,就是在师大校园下车,正担心如何进入会场。迎面正走来了李少咏教授和女诗人们。都是中年人了,男子稳健俊朗,女子们,则文雅秀致。谁唤了一声我的名字,灿然一笑,如莲花开放。没有早一分钟,也没有晚一分钟,就顺顺当当地跟在他们身后,被优待进了会场,坐在了余秀华的身后。
  坐在余的身后,我并不知道。起来帮人照相时,才发觉。见到想见的人,心愿竟轻易达成,仿佛皆有安排,这是今晚的第三奇了。
  瘦瘦的她穿一条白色镂花蕾丝连衣裙,垂着一头黑发,安静地在我前头的椅子上端坐。那么清瘦,像没有多少重量,像一小束衰败的花枝,可以被轻轻抱起。那么的善解人意,当我受朋友之托,不好意思地一次次到她面前拍照时,她都配合地摆上姿势,甚至努力地美好地笑起来。
  鲁迅先生在《秋夜》中写道,“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余,既是那瘦的诗人,也是那在冷风中冻红的,花瓣上有泪点的细小的花。清瘦是一个诗人值得自豪的体征,清贫孤傲的生活,向内的努力生长,往往使他们有一双含愁的大眼睛和一付瘦弱的体格。瘦则有骨,瘦骨棱棱的诗人,用其嘔心沥血的诗句,对抗外在世界的压迫。瘦而敏感,锐利,她的精神,被研磨成了一支尖的笔,将平凡的语词,酿成闪亮的句子,细细吐出。
  今晚没有星星,星星都下凡来到了人间。今晚月溪之畔,彩光闪烁,场面欢乐庄严。这是诗意的夜晚,细雨恰逢其时,划出疾灭的直线,成为舞台背景,凝成闪亮的水晶,落在鬓间。我们坐于蓬下,四周的水边,是密密的撑着伞的人群,年轻的学子们,背靠灯火寥落的城市和灰色的巨大天幕,像花瓣一样,层层地将诗人们围在中央的花盘中。彩色灯光逼眼地将光柱打过来,又落进黝黑的水面。我们听郑愁予老先生亲口念他的《错误》,郑先生说,爱情,写诗,都是我们留住时间的方式。其余来到现场的诗人绿蒂、程步涛、大卫等,也各自讲了自己的诗观,接受了洛阳师院的荣誉聘请。他们或高亢或优美的声音,他们用尽美好发出的声音,被夜空吸纳,雨滴吸纳,被湖水吸纳,永远流转,收藏。
  此刻,除了她身旁坐着的另一位诗人大卫,我是和她挨得最近的人。我甚至闻得到她头发摆动时那淡色的洗发水味道。就这样静静地坐着,甚至抑制住了和她握一下手的冲动。握一下她那指骨粗糙坚硬,用来写下美丽诗句和维持生计的右手,握一下她那因为神的意旨,而让月光落在的冰凉左手上。能彼此挨近地,静静坐两三个小时,也是缘份吧。倘若不是有很深的缘份,今天哪来的这般百事凑巧,让我们相逢。是谁说,所有的相逢,都是重逢。
  她读自己的新诗《已经很好了》,“即使不能见到你,知道你平安地活着,已经很好了……”而我,能和喜欢的女子,在这样落着细雨的水边,这样灯火辉煌的晚上,这样的大学校园,龙门山下,洛阳城中,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共历一场诗情飞扬的夜晚,已经很好了。
其他文献
《春天的急就赋》  我希望有风沙和雾霾的春天短些  有蝉鸣和蛙泳的夏季长些  我希望苹果都在秋季素面朝天  我希望冬天的冰凌  能轻轻梳理凌乱的乡愁  我希望白云和飞鸟重建天堂  花朵像图钉一样  钉住月亮的泪珠  我希望山峰不要像草莓那样容易腐烂  我希望小船的金梭和鱼儿的银梭  织出一串渔火一片碧浪  我希望从一粒海盐里飞出少年的白鸽  不断生活在热爱的地方,也不断回到  内心的故乡  我希望
期刊
一朵云,在头顶的天空逐渐长大  雨落人间  那些鸟,和树站在一起,像是被这雨声打动  又不能不飞走  那时,也许是从前  一个人正缓慢地从一个村庄穿过  像是走了很久很久  他随身携带一把折扇里的江南  和诗酒  设法找到一只船运走,又像是不舍  郊外  去郊外,看见那些踏青的人  在时光和树枝之间穿过,犹如隔世之事  风吹草长。所有的心事发芽  隔河的鸟鸣,是去年就已经准备好的  如期而至  此
期刊
一丝风搅动了高处的云彩  阳光像一滴滴粘稠的树脂  从天空跌落树梢上  挂着几只空了的鸟巢  村庄老得像一个安静的老人  默默地看着鸟儿们一只只飞走  日渐干瘪的往事纷纷陷落  现在最勤劳的乡亲  都已背井离乡  生活的气息逐渐淡化  村庄上空连太阳都打不起精神  炊烟的味道越来越淡  对面的山坳里最后一只  布谷鸟还在呼唤着  村庄的小名麥子黄了  村庄却越来越老了  年轻的人们都在逃离只剩下了
期刊
这个春天,我掐了一朵桃花  一片一片的红指甲,微凉  温暖,偶尔又是水做的皮肤  多少年的红颜,并不急于  擦出丁点火花,桃树上有火  一点很容易燃烧,开的时候多好  开的时候,任何一株树  是不是都很亮,除了鸟群  很多蝴蝶和蜜蜂,也有桃花  而你呢,站在山头  喊一个人的名字,喊不答应  就喊喂,于是,对面好多人  也跟著你喊喂了  ●春风引  在树上,梅花  正在吐焰,阳光  想洗,又不敢下
期刊
阳光密集地笑语  荡涤着我心灵的风俗  泥土感慨由衷  五月的风发来了请柬  布谷鸟的叫声  在五月的原野奔走相告  蜿蜒的黄土路  引领我走向和生命相关的故乡  十万棵麦穗流露着金黄的笑容  向我表达着失控地叙述  抚摸着久违的麦穗  绵密的温醇  补充着我的眷恋  麦穗们思想敏锐的光芒  像一支支箭矢  刺疼了我的乡愁  故乡的面容和花朵  和泥土亲密无间的,应该是  那一簇簇阳光的花朵  它
期刊
土 话  泥土生发而出的话语。  红高粱,火热的话。泥土中的地瓜,含蓄、暗示的话。水下莲藕,深情的话。麦芒,针锋相对的话。玉米,字字珠玑。风中柳树,挑逗。五月桃树,献媚。一地荆棘,讽刺。竹影隐逸,清谈。水湄芦苇,梦呓……  土话方言,隔一座山、一条河,都会随着植物面貌的迁移而嬗变,像淮南的橘子树深夜涉河在北岸登陆,就突变成枳子树,淮南话一夜间突变成淮北话了。  先秦时代,《楚辞》与《诗经》,南方、
期刊
淮滨有一种小玩艺儿,叫泥叫吹。  刚到淮滨,在宾馆的手信柜上,乍见三字,便惊呆,觉诗意盎然,大有古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想起余光中的诗:“随手拣一块顽石,抛向漠漠的天和海,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石头化燕子,泥土变小鸟,世间万物,静与动,死和生的幻化,常会是一瞬间的事。我禁不住读出声来:“泥叫欢,泥叫欢!”  “明明是泥叫吹!”同行的作家连忙纠正。   咦,可不是嘛,明明是“泥叫吹”,
期刊
在龙凤以南,在卧里屯以北  一些芦苇尽情地谈笑风生  它们的绿色和笔直的腰杆  都不会影响这里的故事  芦苇浓墨重彩地围住水面  几丛丛蒲棒打着夏天的锣鼓  一些鱼让流水神秘地  像一个埋得很深的迷  水泽倒映着我们的生活  石化城  给水禽一块时空  芦苇荡里飘着机械低语的信息  整个下午,我都在接近芦苇  梳理着这些物质闪亮的花朵  我看到它们怎样向岁月的深处  表达方寸的美丽  这些流溪边的
期刊
我从何莉家小醉出来时,快半夜了。  这个白骨精!  “阿戆哥,一路走好!”  我回回头,看见她脸色一变,嗖地又开出桃花般笑容来。  我不喜欢这四个字,感觉像走上了不归路。  老北风吼得跟虎啸,这天咋会介冷法子呢?夜快边我出来时天还好好的,现在地上都白了。天与地之间空出来的这块地方,说黑不黑,说白不白,糊糟糟的一团,被灰不溜秋的东西塞得结结实实;我伸出手去,只撩到几朵轻飘飘的雪花。  这个白骨精滑是
期刊
羊是奔着村庄来的,羊是奔着村庄一把把青草来的,羊是奔著村庄一把把青草成长自己壮硕的身体来的。不止一次,在村庄,我强烈地感觉到,一群群来来去去的羊,更像是村庄的一批批过客。来了一拨,又去了一拨。  无论是哪一只羊,一辈子都会好在一口青草上。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成全了它们。春天,漫山的野草醒了,冒出来的绿芽,一茬接一茬,从春天一直绿到了深秋。  伫立在村庄一道道山梁上,蓝天白云下,极目远眺,一片片像白云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