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底了,高校毕业生又倾巢而出,分头找工作去了。可在这时候,却涌现出另一拨准备和他们一较高下的“人马”。这拨“人马”的代号叫“跳早族”,特征就是趁早跳槽,他们的群体正在日渐壮大。虽然“跳早”现象如今已成常态,但是专家提醒,“跳早”需以优化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为前提,避免盲目跳槽。
频繁跳槽,不知自己要什么
这些天,一听说哪个地方有招聘会,25岁的林丽丽都会起个大早,换上正装,带着简历,直奔招聘会现场。“和应届毕业生相比,我应该算比较有经验的吧!”林丽丽说。
虽然才毕业一年多时间,林丽丽已跳过2次槽,做过三份不同的工作。“去年6月份,同学都找到了工作,老师也鼓励我们先就业再择业,所以我很快在一家私企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当文秘,当时就觉得挺‘将就’的,但为了赶在毕业前就业‘交差’,没办法。”林丽丽说,那家公司规模太小,发展空间自然也就那么一丁点,所以她做了4个月,就“骑驴找马”,在相中了一家酒店后,顺利跳槽。“这家酒店规模还算可以,但随之而来的是同事之间复杂现实的关系,在那里,我才见识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勾心斗角。”因为受不了同事的排挤和顶头上司的厉声训斥,半年后,林丽丽“裸辞”了。不久,“炒了老板鱿鱼”的林丽丽在同学介绍下,又当上了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回老板和蔼了,但工资不高,每天要做的事情却很多,而且非常琐碎,有时还得跟着老板出去喝酒应酬,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林丽丽再次毅然决然地“裸辞”了,至此,她的每份工作都持续不了半年。
现在,林丽丽成了典型的“跳早族”,虽每天寻寻觅觅,但只知道什么“不是我想要的”,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平常不过的心态
如今,像林丽丽这样的“跳早族”早已遍布各地,当然也包括厦门。连日来,在厦门许多高校举办的大小招聘会上,虽说本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是主力军,但“跳早族”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他们觉得,自己虽频繁跳过槽,但这也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我们不像还没工作过的大学生那样,什么都不懂,至少我们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虽然时间并不长。”已毕业3年的“跳早族”小黄说,凭着这些经验,他们能更快地融入不同的集体。除了已经毕业的人,有些学生还在校时就已经“跳过槽”。集美一高校的李晓梅今年7月份刚刚毕业,可在毕业前,她就因实习期间“老员工倚老卖老,总是无理要求我们新人替他们跑腿,否则就加以刁难,实习工资很低”等原因,早早离职“另觅新欢”。“跳槽这件事,太平常了,我们同一届的同学大部分都跳过槽,除非考上了公务员,或者家里给托关系找到了高薪又悠闲安逸的工作。”李晓梅说。
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多达六成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有34%的人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98%的人为主动离职。而近日教育部公布,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难免让人对即将骤增的“跳早族”人数感到担忧。
跳槽多了会产生“惯性”
在许多“跳早族”口中,笔者听到了他们关于跳槽“惯性”的说法。正因为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的跳槽,所以跳槽对他们来说变得不再陌生,也不再可怕,因此容易导致他们一遇到挫折,或觉得不称心时,就轻易向企业“说再见”。
在走访中,多位“跳早族”都主动提及令他们印象深刻的第一份工作和第一次跳槽。“当时就是因为老师总让我们不要太挑,要先就业再择业,所以我才随便找了家企业,现在想想觉得第一份工作好像不应该那么将就。”林丽丽说。
在“先就业”之后,随着大学生们对工作的认知,各种促使他们“走”的理由就一一冒了出来。其中,发展空间的大小成为“跳早族”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之一。而近日在厦门翔安某高职院校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也曾表示,“许多毕业生都会问及公司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升迁机会,不过问归问,每家企业都有很大差异,具体情况还是得亲身深入企业内部才能真正了解。”这或许也是导致“跳早族”产生的一方面原因。
此外,“跳早族”频频跳槽,还因为薪酬福利太低、工作压力过大、与原本的工作期望不一致、与顶头上司“磁场不合”、自身能力无法得到提升等。
实现自我提升价值
据了解,目前在厦门,绝大多数高校都会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这除了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以外,其中不免也有出自对各校“就业率”考虑的成分。
某高校老师表示,目前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一般只停留在学生“毕业时”,学生毕业之后,很少有学校对此进行过追踪。因此,高校或许应改变当前对“毕业时就业率”的统计现状,将对就业率的统计“战线”拉得更长,并在此期间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更理性的思维,更端正的态度,以及更高的忠诚度。此外,厦门一高校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赵老师认为,大学生频繁跳槽,不但不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有工作经验”的印象,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跳早”需以优化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为前提,因“受不了同事的排挤和顶头上司的厉声训斥”而辞职,都属于盲目跳槽。
频繁跳槽,不知自己要什么
这些天,一听说哪个地方有招聘会,25岁的林丽丽都会起个大早,换上正装,带着简历,直奔招聘会现场。“和应届毕业生相比,我应该算比较有经验的吧!”林丽丽说。
虽然才毕业一年多时间,林丽丽已跳过2次槽,做过三份不同的工作。“去年6月份,同学都找到了工作,老师也鼓励我们先就业再择业,所以我很快在一家私企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当文秘,当时就觉得挺‘将就’的,但为了赶在毕业前就业‘交差’,没办法。”林丽丽说,那家公司规模太小,发展空间自然也就那么一丁点,所以她做了4个月,就“骑驴找马”,在相中了一家酒店后,顺利跳槽。“这家酒店规模还算可以,但随之而来的是同事之间复杂现实的关系,在那里,我才见识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勾心斗角。”因为受不了同事的排挤和顶头上司的厉声训斥,半年后,林丽丽“裸辞”了。不久,“炒了老板鱿鱼”的林丽丽在同学介绍下,又当上了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回老板和蔼了,但工资不高,每天要做的事情却很多,而且非常琐碎,有时还得跟着老板出去喝酒应酬,这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林丽丽再次毅然决然地“裸辞”了,至此,她的每份工作都持续不了半年。
现在,林丽丽成了典型的“跳早族”,虽每天寻寻觅觅,但只知道什么“不是我想要的”,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平常不过的心态
如今,像林丽丽这样的“跳早族”早已遍布各地,当然也包括厦门。连日来,在厦门许多高校举办的大小招聘会上,虽说本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是主力军,但“跳早族”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他们觉得,自己虽频繁跳过槽,但这也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我们不像还没工作过的大学生那样,什么都不懂,至少我们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虽然时间并不长。”已毕业3年的“跳早族”小黄说,凭着这些经验,他们能更快地融入不同的集体。除了已经毕业的人,有些学生还在校时就已经“跳过槽”。集美一高校的李晓梅今年7月份刚刚毕业,可在毕业前,她就因实习期间“老员工倚老卖老,总是无理要求我们新人替他们跑腿,否则就加以刁难,实习工资很低”等原因,早早离职“另觅新欢”。“跳槽这件事,太平常了,我们同一届的同学大部分都跳过槽,除非考上了公务员,或者家里给托关系找到了高薪又悠闲安逸的工作。”李晓梅说。
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多达六成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有34%的人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98%的人为主动离职。而近日教育部公布,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基数,难免让人对即将骤增的“跳早族”人数感到担忧。
跳槽多了会产生“惯性”
在许多“跳早族”口中,笔者听到了他们关于跳槽“惯性”的说法。正因为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的跳槽,所以跳槽对他们来说变得不再陌生,也不再可怕,因此容易导致他们一遇到挫折,或觉得不称心时,就轻易向企业“说再见”。
在走访中,多位“跳早族”都主动提及令他们印象深刻的第一份工作和第一次跳槽。“当时就是因为老师总让我们不要太挑,要先就业再择业,所以我才随便找了家企业,现在想想觉得第一份工作好像不应该那么将就。”林丽丽说。
在“先就业”之后,随着大学生们对工作的认知,各种促使他们“走”的理由就一一冒了出来。其中,发展空间的大小成为“跳早族”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之一。而近日在厦门翔安某高职院校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也曾表示,“许多毕业生都会问及公司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升迁机会,不过问归问,每家企业都有很大差异,具体情况还是得亲身深入企业内部才能真正了解。”这或许也是导致“跳早族”产生的一方面原因。
此外,“跳早族”频频跳槽,还因为薪酬福利太低、工作压力过大、与原本的工作期望不一致、与顶头上司“磁场不合”、自身能力无法得到提升等。
实现自我提升价值
据了解,目前在厦门,绝大多数高校都会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这除了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以外,其中不免也有出自对各校“就业率”考虑的成分。
某高校老师表示,目前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一般只停留在学生“毕业时”,学生毕业之后,很少有学校对此进行过追踪。因此,高校或许应改变当前对“毕业时就业率”的统计现状,将对就业率的统计“战线”拉得更长,并在此期间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更理性的思维,更端正的态度,以及更高的忠诚度。此外,厦门一高校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赵老师认为,大学生频繁跳槽,不但不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有工作经验”的印象,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跳早”需以优化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为前提,因“受不了同事的排挤和顶头上司的厉声训斥”而辞职,都属于盲目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