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中观“艺”与“道”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c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需要,它蕴含着人类世代的记忆,记录着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永恒。那“道”更是作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它赋予“艺”以灵魂。本文将以《流浪者之歌》为例,从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观“艺”,从意境的营造观“道”,以及“艺”与“道”共振之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体会舞蹈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相融交织,浑化一体。惊叹在舞蹈舞台上所建造的新世界,引你我共同品味中国文化之大美。
  [关键词]艺;道;《流浪者之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5-0154-03
  《流浪者之歌》是台湾著名编舞家、“云门舞集”的创办人林怀民先生的作品。这部作品有着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并且同我们展开了一场与生命的对话。芸芸众生以寻求生命本身之价值而踏上了漫长的流浪旅途。林怀民先生曾说:“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是源于1994年,我随身携带着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流浪到印度的菩提伽耶。正处盛夏的大觉寺内,菩提树下却终日清凉,让性情毛燥的我安静了下来。很久之后,我感觉眉心有股温热,睁开眼睛,是一道阳光,透过菩提叶的缝隙照耀在我的脸上,一份从未有过的、安静的喜悦笼罩我的身心……带着这份心境,回台后便如流水般创作了这部舞作[1]。”这部作品也是林怀民先生开始思考用动力、画面进行舞蹈创作的伊始,让舞者与观众之间有某种能量的感应与呼唤。整部作品没有夸张的炫技性舞蹈动作,而是通过去感受存在于身体本身内在深层的力量,从而传达出外显于身体上充满质感的舞蹈动作,这种能量本质的传达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真诚。舞蹈以安静贯穿始终,这种安静会让你全神贯注,让你真实感受到光透过菩提叶洒在脸上的一瞬,而这一瞬却有着永恒的概念,它可以随着时间给所有旅途中流浪的人们以慰籍。林怀民先生希望这部作品最终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当中,带给观众一份安慰和宁静。
  
  一、从《流浪者之歌》中道具的运用观“艺” 
  这里的“艺”是想阐述舞蹈艺术与人类生活发展的相关性。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原始舞蹈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具象到抽象的历史过程。其中以舞蹈表现的祭祀、祈祷、健身、交流、配偶、战斗、狩猎、习武等场面,都表现出极强的实用性目的。而后在奴隶社会时期,逐渐发展出了生活舞蹈之外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舞蹈,从而在舞蹈当中表现出了具有精神性的、审美愉悦目的。在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中强调用舞蹈宣传教化,发挥政治作用。在汉代的百戏中又呈现出舞蹈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汉代也出现了简单的即兴舞,强调舞于内心之情。无论舞蹈功用发生何种变化、舞蹈艺术作用于何种目的,我认为这都是基于:人类在满足了吃穿住行等本能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精神追求,所愿意去付出时间做长久探求的自觉的付出。舞蹈由原始人粗犷直接地表达心中之情,发展到朝代更迭中宣扬具有功利性目的、享受娱乐消[KG(0.1m遣为主,再发展到之后追求舞蹈为艺术而艺术的过程。以上都间接给我们呈现了人类对于艺术的不断追求。借舞蹈《流浪者之歌》中金黄稻米这一道具的运用来反观艺术,从侧面呈现人类生活富余,同时更要去关注舞蹈中所寻求的最原始的对于艺术的表达,追求某种朴实、纯粹的艺术态度。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以现代的创作手法讲述了最质朴动人的艺术语言。这就是所要观的具有某种本真状态的“艺”,是不掺杂任何的“艺”。
  在舞蹈作品中道具有其自身的象征意味,不同的道具能表达出不同的舞蹈语言,结合道具自身属性能寻找更多不同的身体质感。如果能合理运用道具的优长、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那么对于一部舞蹈作品来讲,道具不失为更上一层楼的阶梯。以舞蹈《流浪者之歌》为例,我对金黄稻米这一道具作出简要解读。顾名思义,稻米是满足人民温饱最基本的条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舞者通过对稻米“洒”:挥洒出对于生命的热情;“抛”:抛开所有的纠葛与杂念、抛落的是稻米如雨露般对自己的净化和洗礼;“捧”:捧着有对于谷物的尊敬、更是有对于生命的虔诚;“蹍”:蹍于脚下的是每一份辛苦劳作的印记、也是一份生命厚重感的体现。这一系列动作无不渗透着深刻的情感表达,它们都在不同维度上展示了对于生的渴望、热爱和追寻,也充分展现了对于空间从无形到有形的刻画。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将稻米进行量的堆积以达到质变,这种变化何尝不是让我们看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早期到现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看到了生活外显于艺术上的呈现与发展。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当金黄稻米于舞台上空如雨露洒下时,它既让我们看到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又带我们去跨越时空回到原始的曾经,真实地去看人类艰难贫苦的过去以及丰盈硕硕的当下。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将金黄稻米铺满舞台上时,以聚沙成塔的壮阔带着所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者去感受大地的浩瀚,去收下大地赋予我们的恩泽,这也反映了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展现,以及对人民生活的不同言说。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当金黄稻谷在犁耙下被一圈一圈描绘出来,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的长卷,在观众面前传达了生命的坚韧及万物存在的无限循环往复。这正是舞蹈艺术的魅力,表演者与观众都灵活地对话着,并且彼此都在构建的新世界中流连忘返,共同感受舞蹈艺术对于美的传达以及它散发的独一无二的魅力。
  
  二、从《流浪者之歌》中意境的营造观“道”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极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宗白华对意境创生的景作生动描绘:“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便是我所谓的‘意境’[2]。”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将金黄稻米铺满舞台,并在其中展现出树祭、火祭、跋涉、祷告、圣河之景,以及在舞者眼中所表现出对于求禅得道的向往追寻之景,这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共同搭建出新的世界,并于舞台之上呈现一段动人的流浪之旅;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舞者有着对万物自然和浩瀚宇宙的敬畏之情,以及不断涌动出自身对于生命的热烈之情,这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共同给予我们灵魂深处以震撼。在情景交融中體悟意境万象。意境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虚实相生。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可以将祷告者看为实,后面舞者看为虚:后者为前者所幻想或者为前者曾经所渡。也可以将祷告者看为虚,后者看为实:前者为后者内心所化,无论经历怎样的流离,心中信念却仍坚不可摧。从另一方面来说舞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东西,无论是树祭舞片段、火祭舞片段、重生舞片段都具有某种虚拟性,但是当抽离现实,所有的都发生在舞台舞蹈之中时,它都是那么合乎情理,在另一个时空维度赋予身临其境的真实性,这种虚与实的奇妙碰撞更彰显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虚实转化中孕育无尽想象。无疑,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情与景、虚与实之间,在它们合力造就的形式之下,为我们展现了人所具有的极强生命意志,饱含着自身对于生命的极度热情,在舞蹈中以生命的流动构成了意境之独特存在。   道纳万物,道可以理解是为万事万物最深层、最核心的,内在的理路、秩序、规律或结构,但却都应该包括[KG(0.2m在并非单指物质性存在的“世界”或“宇宙”的范畴之中[3]。应循自然之道。用和谐的艺术形式表现出“道”的生命本体。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给予了大量的留白:正如舞蹈开场的画面,舞者沿着稻米汇成的河流前行,你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你不知道他们流浪了多久;你不知道他们目光所至是何方;你更不知道这条河流的源头在哪里以及终归流向何处……正如舞蹈中那位祷告者,你不可能清楚地探究出他意识中关于时间的起始;无法想象他所在空间的宽广无垠。正如舞蹈最后一个画面,你不知道这是流浪的结束;还是另一场流浪新的起点、新的跋涉。而这留白正是“道”的显现,这留白的各处皆传达出说不清道不明之意。它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去参与其中,让我们在脑海中纵情展开想象去弥补这空白,去切身感悟艺术独特魅力。“道”是中国古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整合与沉思。宗白华认为中国的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所谓“道”,就是这宇宙里最幽暗最玄远却又弥纶万物的生命本体[4]。正如舞蹈中树祭舞的片段:因树木本身就具有一种生生不息的象征力,蕴含着默默而伟大的力量。我们可以从树木身上看到对生命的敬畏。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舞者以新枝鞭挞自己,净化自我的灵魂;以树干支撑躯干,不断伸展,不断渴求生长;以树干上铃铛声作为指引,寻求希望。这些都是对生的渴望,更是对这场生命仪式的尊重。正如舞蹈中最后一个画面:舞者手持犁耙勾勒着稻米由一个圆连结着另一个圆、另一个圆又连结着下一个圆……这圆是终结亦或是新的起始,无限地延伸了时间与空间,这时间与空间里饱含着人类生命的丰富韵律与节奏,同时也灌溉了这片土地无穷无尽的生息、刻画出永不枯萎的生命状态。我们在舞蹈中看到了这“生生而有条理”的生命节奏,这便是混沌初开“道”之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从《流浪者之歌》中观“艺”与“道”共振之美 
  在舞蹈《流浪者之歌》中,以舞者的身体作为沟通观众、连结世界的媒介,舞者在其中以形象的肢体语言去塑造了舞台上如浩瀚宇宙般的时间空间,尽情讴歌着生命的绚烂,同时又以个人的内心去感悟、和合宇宙之心。使得一心所寻的“道”在精神与肉身不觉中浑化一体,让我们看到了“艺”与“道”二者的体合无间。“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5]。从而迸发出艺术的光芒万丈。从某种程度來讲:舞蹈艺术是能表达人类不可言说之情、聊表不可状喻之心的。它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忘我的表演,超乎个体本身,有着同天地间的对话,展现着泱泱宇宙的绚烂。“艺”与“道”共振之下所产生的美凝聚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依据当下的历史环境所派生出并散发着中国文化独有之魅力的,体现了其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复制的。
  结 语 
  无论林怀民先生的作品表达什么内容,都能看到先生自己的解读和自己的出发点。如《红楼梦》《白蛇传》基于文本情况下,都有林怀民先生对于人物的再创造;如《家族合唱》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林怀民先生将沉痛的历史现实通过舞蹈艺术化处理进行表达,以悼亡、铭记历史。其实在林怀民先生的作品中重要的就是对传统的思考,对文化的独到表达。我们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之中,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不断发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瑰丽,因为这里蕴含着最伟大的优美,是万不可被我们忽视的。
其他文献
[摘要]  音乐治疗这门跨学科的专业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例如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特殊儿童等,音乐治疗师根据其需求设置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缓解消极情绪,抒发情感,提高患者的语言、运动、社交等能力。本文以探索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差异为切入点,根据当下音乐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与音乐教育结合,以儿童领域为例,提供新的思考和理论基础,为音乐治疗在儿童领域中的教育与临床应用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纵深发展提供可
期刊
摘要: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学生需要爱,有人说教师之爱比情受更炽热,比母爱更广博,这是一种最崇高、神圣的爱。用爱去激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法之一。此外,榜样激励的方法也非常重要,用示范作用来影响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渴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励方法
期刊
摘要:《史记》中的汉文帝既是一个仁爱宽厚、从谏如流的贤君,又有凭藉个人感受,肆意而为的一面,而只有这看似矛盾的性格统一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时,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古代帝王的全貌。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汉文帝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之一,汉文帝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明君的典型。因此,诸多史学在提及汉文帝的时候都更多着眼于他的“广恩博施”(《太史公自序》)、功德无量,鲜于涉
期刊
Abstract: Sexism is a sex discrimination or devaluation directed against women. It has cultural background. American Feminism alarmed the world. People’s concept and attitude towards women changed. Wi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
期刊
[摘要]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倡导并组织实施“美育”的先驱者。他认为音乐与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音乐教育是达成美育目标的路径之一,因而提出音乐美育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特点、功能以及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有效的美育理论基础。本文将以“音乐胶囊”为喻,对包含在美育范畴中的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探析,从道德理
期刊
[摘要]  在欧洲小提琴音乐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帕格尼尼作为炫技派代表人物,对小提琴各项性能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深入挖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帕格尼尼小提琴代表作品的特点,并将其与同时期抒情派和民族派作品进行对比,彰显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的独特魅力与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巨人的传奇人生,以挖掘在当今时代仍然受用的精神与品格。  [关键词]帕格尼尼;浪漫主义;炫技派;创新;时代精神 
期刊
[摘要]  中国民间乐班历史悠久,音乐文化特色丰富,皖北的民间乐班是其典型代表。本文从应用环境、乐队编制、演出风格、常用乐器四个方面分析皖北民间乐班的特征,并通过分析曲目来源和音乐风格来剖析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最后阐释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在人生仪式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上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乐班;特征;音乐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著名的复调大师,他所创作的《巴赫创意曲集》是钢琴演奏者学习复调音乐一般都会弹奏的作品。《巴赫创意曲集》原本是巴赫为他儿子们练习所创作的,现在也被用来作为钢琴演奏者关于复调音乐学习的教材,目的是防止钢琴爱好者对枯燥的手指练习心生厌烦。本文首先介绍复调音乐的几种类型。其次,简述巴赫《创意曲集》的创作背景,并以《二部创意曲》为例进行分类。再次,以《创意曲集》中的两首作
期刊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01-03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过一篇散文《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人现在还能朗朗背诵,但很少人知道此文题目的出处。早在1201年,南宋诗人王正功以68岁的高龄初到桂林任职时,便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诗句。而几百年之后,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并使之名扬天下的,是20世纪60年代长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