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农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能在当地引发裂变效应,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主体的形成,增强农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农村就业的认识,2010年8月至10月,笔者对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主要来自工学、管理学、计算机、文学、英语、法学以及经济学专业。在调查对象中,城市生源占55%,县乡镇占25%,农村占20%。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就业 认识 调查 分析
一、对大学生就业基本认识的调查
1.大学生就业态度调查。82%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对就业形势担忧的学生仅占16%。
2.所学专业与求职关系调查。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优势的大学生占比最多,但与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优势的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工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优势的占比偏多,英语和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的占比偏多,文学专业各选项占比基本相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工作应与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性,但不一定绝对对口”,极少数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3.最欠缺的素质。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依次是:相关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它。
二、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认识的调查
1.农村就业意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目前的就业形势,65%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比较愿意者仅占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与性别、生源地及政治面貌无关,因为在对它们进行逐个交叉分析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2.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多数大学生不会去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自主意愿,占66%;其他次要因素为,家庭压力占21%,社会舆论压力占6%,其他占7%。
3.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依次是:实现自身价值、各种优惠政策(如考研、加分等)、为家乡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其它。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都是出于“个人因素”,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4.对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的福利状况“了解不多”,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了解”。
5.农村就业影响程度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的福利状况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没影响”,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影响“一般”。
6.农村就业方式的认识调查。假如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去农村就业,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少数学生选择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们选择的“其它”就业方式主要有:到农村自主创业以及到农村做基层管理人员。
7.农村就业单位性质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依次是: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合资企业、自主创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由于农村的政府机关及国营企业等较为稳定的工作职位需求有限,而农村的外资企业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人才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农村就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更多关注农村就业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水平。这为将来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
2.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农村的就业政策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因此,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学生宣传农村工作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3.不断拓宽农村就业的渠道。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选择支农、支医、自主创业以及到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大学生较少。所以,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农村就业渠道,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更大空间。如建立完善农村创业基金制度,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4.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次调查仅仅局限于辽宁三所高校的一百多名大学生,其结果难免有不足之处。今后,将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范围,继续关注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就业 认识 调查 分析
一、对大学生就业基本认识的调查
1.大学生就业态度调查。82%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对就业形势担忧的学生仅占16%。
2.所学专业与求职关系调查。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优势的大学生占比最多,但与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优势的相差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工学、管理学、计算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有优势的占比偏多,英语和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的占比偏多,文学专业各选项占比基本相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工作应与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性,但不一定绝对对口”,极少数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3.最欠缺的素质。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依次是:相关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它。
二、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认识的调查
1.农村就业意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就目前的就业形势,65%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比较愿意者仅占9%;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不太愿意到农村就业与性别、生源地及政治面貌无关,因为在对它们进行逐个交叉分析后得出相同的结论。
2.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多数大学生不会去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自主意愿,占66%;其他次要因素为,家庭压力占21%,社会舆论压力占6%,其他占7%。
3.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调查。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依次是:实现自身价值、各种优惠政策(如考研、加分等)、为家乡做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其它。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会去农村就业的原因都是出于“个人因素”,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4.对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调查。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国家为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相关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的福利状况“了解不多”,而大部分大学生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般了解”。
5.农村就业影响程度调查。多数大学生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的福利状况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意愿“没影响”,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他们到农村就业的影响“一般”。
6.农村就业方式的认识调查。假如大学生毕业后必须去农村就业,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少数学生选择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们选择的“其它”就业方式主要有:到农村自主创业以及到农村做基层管理人员。
7.农村就业单位性质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依次是:政府机关、国营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合资企业、自主创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由于农村的政府机关及国营企业等较为稳定的工作职位需求有限,而农村的外资企业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人才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农村就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更多关注农村就业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水平。这为将来大学生农村就业提供了很大空间。
2.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农村的就业政策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因此,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学生宣传农村工作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让大学生提高认识,了解信息,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3.不断拓宽农村就业的渠道。多数大学生选择的农村就业方式是支教,选择支农、支医、自主创业以及到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大学生较少。所以,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农村就业渠道,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更大空间。如建立完善农村创业基金制度,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4.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本次调查仅仅局限于辽宁三所高校的一百多名大学生,其结果难免有不足之处。今后,将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范围,继续关注大学生农村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