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英,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庭英村党支部书记;丈夫李茂伟因病在家务农。经历过重重磨难的苦难家庭选择了携手共进,用坚强的意志打败困难,用务实的行动改变
生活赋予的重担让我前行的道路
曲折而有意义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陈英,在山高沟深的偏远农村长大,“食不果腹”“衣不御寒”是她生活的常态。面对困难的生活,她没有低头,反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日子也确实在她的努力中一天天变好:成了家,与丈夫相敬如宾;有了两个儿子,母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融。
就在一切都安稳平静时,不幸降临了。2011年,二儿子李亚宁出了严重的车祸。当陈英赶到车祸现场,看到血肉模糊的儿子时,这个爱笑的女人泪流满面,抱着儿子一遍遍地说“妈妈来了,妈妈来了”。此时,二儿媳妇正在家待产,陈英知道这时候她不能垮掉,丈夫在外,她就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在得知儿子右腿截肢后,她坚强地鼓励家人:“只要人还在,希望就还在。”
照顾截肢的儿子、待产的儿媳、年迈的婆婆,给在外的丈夫报喜不报忧,连轴转的日子硬是被她给挺了过来。
但是命运却并没有给这位努力生活的女人喘息的机会。2017年,常年在外的丈夫被检查出肾衰竭,家庭收入剧减,巨额的治疗费用,消极的丈夫,成了陈英心头的几座大山。多少个夜晚陈英哭泣到天明,在丈夫面前,她却打趣着说:“老李,我们终于可以天天在一起了,要不是你这场病,我们还要‘异地恋’好多年哟。”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开始积极地接受治疗,努力地生活。
最美的家庭,总是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生活赋予的职责让我坚定信念,不负韶华
2007年3月的一天,已经41岁的陈英一改往日豪爽的形象,略显不好意思地找到丈夫:“村上要选支部书记了,我想去试试,你觉得如何?”本来准备好被丈夫泼冷水,不料丈夫却为她打起了气:“我举双手支持你,一是对于村上的情况你很了解;二是你的热心和爱心,我觉得你非常适合这个职务”。丈夫的一席话给她注了一剂强心针。2007年4月,陈英顺利当选为龙宝山村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14年,即使家中发生变故,她也没撂下挑子,她不仅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也成了全村村民的当家人。
14年间,陈英带头修建了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承包流转土地300余亩,开荒247亩,修建村级公路10余公里;帮助村里113户、218人脱贫摘帽;聘用8名贫困户村民发展种养殖业20余亩,同时带动成立“森加工柏木园”家具厂,为18名村民提供居家灵活就业机会。村庄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的日益优裕以及村集体所获的表彰和陈英个人的系列荣誉,折射出了这个不为困难所低头的女人的顽强和坚毅。
在大家纷纷为她拍手称好时,陈英却说:“如果不是我家老李,我可能早就当逃兵了。当村里有重要决策时,老李永远是第一个为我提出中肯建议的;当我为了工作身心不悦时,老李绝对第一时间为我的工作排忧解难,对我的生活精心照顾;老李不分时间、不分天气地被征用为‘志愿者’‘搬运工’更是常事。所以,我的‘军功章’应该是属于老李的!”
生命教會我守望相助,大爱无疆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世间最难相处的,但是对于陈英来说,婆媳关系却是调和夫妻关系的良药。早些年,丈夫常年在外,婆婆的饮食起居全部由陈英照料。因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陈英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但是村上的工作也离不开她,所以村里经常能看见陈英骑着电动车,婆婆坐在后座抱着她腰的一幕。陈英对婆婆的孝顺让丈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是日后丈夫甘愿躲在背后,全心全意支持陈英的缘由。在陈英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在93岁高龄时寿终正寝。
陈英和丈夫不仅对家里的老人百般孝顺,对于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是嘘寒问暖,悉心照顾。村里有位92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唐其春,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经常会出现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煮一顿吃几天的情况。陈英和丈夫知道后,就主动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送衣服,送食物,自己家煮好吃的绝对不会落下老人那一份。因为舍不得给电费,宁肯每天摸黑,老人一直拒绝家里通电。陈英爽快地说:“老辈子,从我家接根电线过来,你尽管用,钱我来给!”灯就这样一直亮着,爱就这样一直延续着。
多年来,本就不富裕的陈英家庭,不仅选择出钱出力照顾村中老人,还不惜出资资助村中的辍学少年完成学业。
村里的王锐是个命途多舛的孩子。从小在成都被遗弃,被当时在成都打工的养父母收养,带回常乐庭英村家中。养父母没有什么文化,觉得只要吃饱穿暖就是对王锐的爱,甚至觉得女孩读书无用,拒绝支付王锐上大学的费用,导致王锐面临辍学。
陈英在得知情况后,又是第一时间找到丈夫商量,她知道,同样善良的丈夫一定会和她一起伸出援手。果然,没有半点犹豫的丈夫提出:农村娃考个大学不容易,我们资助她上大学吧。钱的事,我们先去各处借点。在东拼西凑凑足学费后,陈英将钱交到王锐手中。但随后,心里又开始打起了小鼓:一个小姑娘要去贵州这么远的地方,安全也是个问题啊。于是陈英动员大儿子和她一起亲自把王锐送到了贵州大学。为了让王锐顺利完成学业,陈英每月给王锐寄去1000元的生活费,四年来,一次也没落下过!
现在王锐顺利毕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但是“陈妈妈”还在村里,牵挂还在村里,王锐会时不时地回到庭英村,像女儿一样和陈英一起住上几天,说说心里话,感受爱和温暖。王锐说:“爱是会传递的,陈妈妈对我的爱和资助照亮了我的前程,我也一定会将这份爱传承下去。”
命运,以身作则地温暖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活赋予的重担让我前行的道路
曲折而有意义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陈英,在山高沟深的偏远农村长大,“食不果腹”“衣不御寒”是她生活的常态。面对困难的生活,她没有低头,反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日子也确实在她的努力中一天天变好:成了家,与丈夫相敬如宾;有了两个儿子,母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融。
就在一切都安稳平静时,不幸降临了。2011年,二儿子李亚宁出了严重的车祸。当陈英赶到车祸现场,看到血肉模糊的儿子时,这个爱笑的女人泪流满面,抱着儿子一遍遍地说“妈妈来了,妈妈来了”。此时,二儿媳妇正在家待产,陈英知道这时候她不能垮掉,丈夫在外,她就是这个家的主心骨。在得知儿子右腿截肢后,她坚强地鼓励家人:“只要人还在,希望就还在。”
照顾截肢的儿子、待产的儿媳、年迈的婆婆,给在外的丈夫报喜不报忧,连轴转的日子硬是被她给挺了过来。
但是命运却并没有给这位努力生活的女人喘息的机会。2017年,常年在外的丈夫被检查出肾衰竭,家庭收入剧减,巨额的治疗费用,消极的丈夫,成了陈英心头的几座大山。多少个夜晚陈英哭泣到天明,在丈夫面前,她却打趣着说:“老李,我们终于可以天天在一起了,要不是你这场病,我们还要‘异地恋’好多年哟。”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开始积极地接受治疗,努力地生活。
最美的家庭,总是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生活赋予的职责让我坚定信念,不负韶华
2007年3月的一天,已经41岁的陈英一改往日豪爽的形象,略显不好意思地找到丈夫:“村上要选支部书记了,我想去试试,你觉得如何?”本来准备好被丈夫泼冷水,不料丈夫却为她打起了气:“我举双手支持你,一是对于村上的情况你很了解;二是你的热心和爱心,我觉得你非常适合这个职务”。丈夫的一席话给她注了一剂强心针。2007年4月,陈英顺利当选为龙宝山村支部书记。这一当就是14年,即使家中发生变故,她也没撂下挑子,她不仅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也成了全村村民的当家人。
14年间,陈英带头修建了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承包流转土地300余亩,开荒247亩,修建村级公路10余公里;帮助村里113户、218人脱贫摘帽;聘用8名贫困户村民发展种养殖业20余亩,同时带动成立“森加工柏木园”家具厂,为18名村民提供居家灵活就业机会。村庄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的日益优裕以及村集体所获的表彰和陈英个人的系列荣誉,折射出了这个不为困难所低头的女人的顽强和坚毅。
在大家纷纷为她拍手称好时,陈英却说:“如果不是我家老李,我可能早就当逃兵了。当村里有重要决策时,老李永远是第一个为我提出中肯建议的;当我为了工作身心不悦时,老李绝对第一时间为我的工作排忧解难,对我的生活精心照顾;老李不分时间、不分天气地被征用为‘志愿者’‘搬运工’更是常事。所以,我的‘军功章’应该是属于老李的!”
生命教會我守望相助,大爱无疆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世间最难相处的,但是对于陈英来说,婆媳关系却是调和夫妻关系的良药。早些年,丈夫常年在外,婆婆的饮食起居全部由陈英照料。因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陈英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但是村上的工作也离不开她,所以村里经常能看见陈英骑着电动车,婆婆坐在后座抱着她腰的一幕。陈英对婆婆的孝顺让丈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是日后丈夫甘愿躲在背后,全心全意支持陈英的缘由。在陈英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在93岁高龄时寿终正寝。
陈英和丈夫不仅对家里的老人百般孝顺,对于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是嘘寒问暖,悉心照顾。村里有位92岁高龄的独居老人唐其春,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经常会出现饱一顿饿一顿,或者煮一顿吃几天的情况。陈英和丈夫知道后,就主动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送衣服,送食物,自己家煮好吃的绝对不会落下老人那一份。因为舍不得给电费,宁肯每天摸黑,老人一直拒绝家里通电。陈英爽快地说:“老辈子,从我家接根电线过来,你尽管用,钱我来给!”灯就这样一直亮着,爱就这样一直延续着。
多年来,本就不富裕的陈英家庭,不仅选择出钱出力照顾村中老人,还不惜出资资助村中的辍学少年完成学业。
村里的王锐是个命途多舛的孩子。从小在成都被遗弃,被当时在成都打工的养父母收养,带回常乐庭英村家中。养父母没有什么文化,觉得只要吃饱穿暖就是对王锐的爱,甚至觉得女孩读书无用,拒绝支付王锐上大学的费用,导致王锐面临辍学。
陈英在得知情况后,又是第一时间找到丈夫商量,她知道,同样善良的丈夫一定会和她一起伸出援手。果然,没有半点犹豫的丈夫提出:农村娃考个大学不容易,我们资助她上大学吧。钱的事,我们先去各处借点。在东拼西凑凑足学费后,陈英将钱交到王锐手中。但随后,心里又开始打起了小鼓:一个小姑娘要去贵州这么远的地方,安全也是个问题啊。于是陈英动员大儿子和她一起亲自把王锐送到了贵州大学。为了让王锐顺利完成学业,陈英每月给王锐寄去1000元的生活费,四年来,一次也没落下过!
现在王锐顺利毕业,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但是“陈妈妈”还在村里,牵挂还在村里,王锐会时不时地回到庭英村,像女儿一样和陈英一起住上几天,说说心里话,感受爱和温暖。王锐说:“爱是会传递的,陈妈妈对我的爱和资助照亮了我的前程,我也一定会将这份爱传承下去。”
命运,以身作则地温暖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