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系于创新。本文分析了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概述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内涵,提出了中小学开展创新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教师教学;创新教学;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引言
天行健兮,以葆常新;地旋疾兮,而载万物。无创造兮,即无进步;有学习兮,乃有更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又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创新教学并不是只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创新教学是一个系统的体系,什么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教师的创新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改进创新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从人格和欲力方面谈论了作家和艺术家的创造力,其认为创造力源自个体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意识中的超我发生冲突,因而产生创意产品。教师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意识中的超我发生冲突因而产生教学创新,此创新行为以社会认可方式表达教师潜在的创新欲力。
从动机理论来看,动机是影响个体从事某一行为的重要指针,亦为驱动个体创造力之因素。它涵盖个体感受某一任务之基本态度和知觉,源自于天生认知能力、初期工作动机和外在环境对个体能力的限制。当个体持有较高的内在动机或综效性外在动机时,较易有后续之创造过程。教师持有较高内在动机或综效性外在动机时,较易进行教学创新。面对教学创新的任务,教师发挥创造思考能力处理教学创新之问题,并仰赖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汲取专业知识内涵并改造之,导致教学行为不断更迭,因而形成教学创新。
在东方哲学思维中,《易经》为中国形而上学的源头,其认为创造力基本原理在于创化生生,创化生生即为时间的哲学。《易经》认为创造力透过天地人感通和谐、不断更新,从简易、变易、不易的过程中产生创造力。而吕金燮认为东方对于创造力的观点源自于老庄生活哲学的艺术。
二、创新教学的实践内涵
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和延伸,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要通过教育才能予以继承和发扬。创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活动。这里的创新素质并非指科学家、艺术家所拥有的那种高水平的狭义创新素质,而是指中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创新素质。即善于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的基本规律,能够由学会到会学的能力。创新教学要研究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科学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教学还需要两个观念的转变,即变“知识教学”为“创新教学”,变“死用课本”为“活用教材”。[1]
所谓创新教学能力,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的教学智慧。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往往将知识的传授看作是教育工作者活动的终极目标,以至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书本和教师所限定的框框之中,由此而形成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批判与论证,从而导致学生判断、推理、创造能力难以形成和发展。这种状况是很难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的。
三、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将创造力系统理论应用于教学创新中,教师教学创新为文化添新能力,经由领域、学科和个人互动后产生。教师首先习得领域知识与内在规范,当教师产生创造力时,必须透过学门、社会背景或个人所在的组织机构认可,才能称为教学创新。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有哪些,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一,开放式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提倡教学的开放性。[2]教学形式时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开放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也包括对教师对教学程序和教学案例的开放,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实践的空间,以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尝试,激励学生超越,调动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创造。
第二,研究性教学行为。研究性教学是教学的新兴形式,改变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行为。研究性教学要求研究型教师,教师要改变自身绝对权威的角色定位,真正的权威是知识和真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研究性教学一方面解放了教师教学权威,另一方面教师行为变得更为复杂化。
第三,探究式教学范式。由于创造性教学背景往往具有反应性和随机性[3],师生双方在变化的背景中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和变化的情境,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又是开放的。因此,只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素养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4]
第四,质疑式教学能力。质疑是开启思维的钥匙,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质疑的态度和想法,要用赏识的观念来对待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要用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思维和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自身质疑的肯定或否定,不能直接肯定或否定,一方面打消了其敢于质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和具体应用。
教育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新时代的抉择。这是由于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发展经济的动力。教育创新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的外显行为为创新教学行为和创新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4]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周明星.试论创新教学[J].教育探索,2001(6).
[3]林定夷.科学问题的结构与问题的逻辑[J].哲学研究,1988.
关键词:教师教学;创新教学;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引言
天行健兮,以葆常新;地旋疾兮,而载万物。无创造兮,即无进步;有学习兮,乃有更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又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创新教学并不是只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创新教学是一个系统的体系,什么是创新教学,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促进教师的创新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改进创新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从人格和欲力方面谈论了作家和艺术家的创造力,其认为创造力源自个体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意识中的超我发生冲突,因而产生创意产品。教师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意识中的超我发生冲突因而产生教学创新,此创新行为以社会认可方式表达教师潜在的创新欲力。
从动机理论来看,动机是影响个体从事某一行为的重要指针,亦为驱动个体创造力之因素。它涵盖个体感受某一任务之基本态度和知觉,源自于天生认知能力、初期工作动机和外在环境对个体能力的限制。当个体持有较高的内在动机或综效性外在动机时,较易有后续之创造过程。教师持有较高内在动机或综效性外在动机时,较易进行教学创新。面对教学创新的任务,教师发挥创造思考能力处理教学创新之问题,并仰赖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汲取专业知识内涵并改造之,导致教学行为不断更迭,因而形成教学创新。
在东方哲学思维中,《易经》为中国形而上学的源头,其认为创造力基本原理在于创化生生,创化生生即为时间的哲学。《易经》认为创造力透过天地人感通和谐、不断更新,从简易、变易、不易的过程中产生创造力。而吕金燮认为东方对于创造力的观点源自于老庄生活哲学的艺术。
二、创新教学的实践内涵
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递和延伸,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都要通过教育才能予以继承和发扬。创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活动。这里的创新素质并非指科学家、艺术家所拥有的那种高水平的狭义创新素质,而是指中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创新素质。即善于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的基本规律,能够由学会到会学的能力。创新教学要研究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大要素,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科学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教学还需要两个观念的转变,即变“知识教学”为“创新教学”,变“死用课本”为“活用教材”。[1]
所谓创新教学能力,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的教学智慧。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往往将知识的传授看作是教育工作者活动的终极目标,以至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书本和教师所限定的框框之中,由此而形成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批判与论证,从而导致学生判断、推理、创造能力难以形成和发展。这种状况是很难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的。
三、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将创造力系统理论应用于教学创新中,教师教学创新为文化添新能力,经由领域、学科和个人互动后产生。教师首先习得领域知识与内在规范,当教师产生创造力时,必须透过学门、社会背景或个人所在的组织机构认可,才能称为教学创新。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有哪些,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一,开放式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提倡教学的开放性。[2]教学形式时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开放式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也包括对教师对教学程序和教学案例的开放,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实践的空间,以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尝试,激励学生超越,调动学生选择,促进学生创造。
第二,研究性教学行为。研究性教学是教学的新兴形式,改变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行为。研究性教学要求研究型教师,教师要改变自身绝对权威的角色定位,真正的权威是知识和真理,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研究性教学一方面解放了教师教学权威,另一方面教师行为变得更为复杂化。
第三,探究式教学范式。由于创造性教学背景往往具有反应性和随机性[3],师生双方在变化的背景中随时遇到新的问题和变化的情境,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又是开放的。因此,只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素养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4]
第四,质疑式教学能力。质疑是开启思维的钥匙,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首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质疑的态度和想法,要用赏识的观念来对待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要用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思维和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自身质疑的肯定或否定,不能直接肯定或否定,一方面打消了其敢于质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和具体应用。
教育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新时代的抉择。这是由于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发展经济的动力。教育创新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的外显行为为创新教学行为和创新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4]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周明星.试论创新教学[J].教育探索,2001(6).
[3]林定夷.科学问题的结构与问题的逻辑[J].哲学研究,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