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聚智聚力的能源互联网“朋友圈”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k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双碳”目标进一步加速转型和创新的步伐,面对新形势下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鲁宗相认为,想要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的普惠能源未来,需要聚智、聚力,识变应变,以核心技术助力营造关键场景,方可阔步行稳,“希望通过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等平台,聚拢更多的力量,比如电力、能源、固废处理、绿色建筑、社会治理等,促成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各个领域形成一个大交叉、大融合的综合体系,在这样一个广域的‘朋友圈’里,各方明晰自身定位,充分发挥作用。”
  “双碳”演进机遇与挑战
  产城:“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互联网建设与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鲁宗相:“双碳”是近年来谈论较多的热点话题,如若谈及相关的机遇与挑战,我想从一份国际上最新的关于转型路径的技术报告来展开。这份报告中提出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即是,未来有6条关键的实现碳减排或者说脱碳的技术路径,第一条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贡献可占到25%,第二条是提高能效,贡献占到25%,第三条是电气化,贡献占到20%,这三条路线已经占据了脱碳目标70%的贡献,而这70%的贡献都可被视为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新机遇。
  能源互联网作为传统电力系统到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是电力系统向能源系统综合融通的转化,在物理层形成各种能源互通互济的格局,在信息层形成物理信息深度融合的局面,在价值层其核心是建立创新能源的运营模式。不管是可再生能源发电,还是提高能效,还是电气化,都是未来所面临的机遇。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建设具有更好的机会,有着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现在大家谈及未来电力系统建设所提到的关键词,一个是“双高”,未来电力系统会呈现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接入的特点,这种“双高”特性对传统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面临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双峰”,电网的夏、冬季负荷高峰给电源筹措和电网传输都带来了巨大压力。新形势下如何做到电力电量平衡就成了整个行业运营的技术挑战。第三个挑战是关于市场方面的,从国发2002年5号文到中发2015年9号文,电力体制改革一直在努力前行,我们在努力建设中国的电力市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的电力市场之外增加了关于碳市场的建设内容,如何把两者融合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也是很大的一项技术挑战。
  场景解析与技术赋能并行
  产城:第三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立足“智慧城市”、“流域”、“重工业”三大场景,在您看来,为何会把这三大场景做优先的解析?其中是否存在亟待解决的难点?
  鲁宗相:这三个场景都有其发展逻辑,也各有其特色及现实意义。
  首先是“重工业”场景,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尚未完成工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有几个显著特征,比如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基本属于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但这是既有利又有弊的事情,好的方面来看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与他国竞争时具有相当优势,坏的方面而言我们保留了部分产能较低、能耗较高的行业。那么,如何在重工业领域将能源互联网的场景建设好,解决能效的提升问题,便成为整个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关键点及难点。


  再看“智慧城市”场景,这涉及到城镇化的推进。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大约是60%,从户籍城镇化率的指标来看数值还会更低。城市化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先进水平,与能源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各种能耗将增加8000万吨左右,所增加的碳排放数值惊人,将达到约2亿吨。这种情况下给我们带来的压力非常大,需要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做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此时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有很多内容可以探讨。
  第三个场景“流域”。这是很有四川特色的场景,并以此映射到全球范围的类似场景。成都所在的川西平原,都江堰是数千年来水利综合治理的标杆性工程,那么现代水利工程如何在全流域为发电及综合利用等方面做好保障,让空气、水、土壤不受污染前提下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是在一边治理一边利用的条件下,实现更好的区域建设。从更全局的层面来看,目前全球风电、光伏是发展重点,但水电在整个清洁能源中还占据着50%左右的份额,不能忽略。结合地域特点而言,智慧流域是必须关心和优先的场景。
  产城:本届峰会聚焦智慧氢能、储能及循环利用、能源半导体、能源数字化和金融科技五大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目前现况及发展趋势如何?
  鲁宗相:应该说,这五大核心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潜力,或者说会成为未来能源支撑的五大技术驱动这样的理念。当然,从现况来看,各个技术领域的发展并不均衡,需要将问题提出,聚拢各方智慧共同探讨。
  第一项核心技术“智慧氢能”,想要实现“双碳”目标,就得努力在终端做到尽可能的电气化,但电气化做到100%并不现实,少量的非电气化必然存在。在终端能源维持电气化和氢能化的组合,构成了当前终端能源完全无碳化的最佳途径,如此氢能的发展非常必要。如何从氢能的制备到传输转换及至最终的终端运用都实现清洁低碳需要发展绿氢技术,以做到不涉及化石能源的参与。目前绿氢技术成本还偏高,如何实现成本控制很关键。此外从特性上看,氢既是材料又是能源,做好氢能全面推广的价值对我国及至全球的各个领域发展都非常關键。
  第二项核心技术“储能与循环利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提到我们关注的几项重点技术,太阳能利用、风电技术、先进储能等,先进储能的核心要素在于如何解决储能材料的循环利用问题。比如大家所用到的电化学,除了关心其安全和成本,还得重点解决循环利用问题。动力电池退役后如何处置,加上锂资源的制约,锂电材料回收势在必行。碳中和带来的变化造成电动车和储能市场的大幅增长,所涉及的需求非常巨大,综合考虑环保和资源约束、价格成本,注重循环利用就非常必要了。   第三项核心技术“能源半导体”,刚才提到了“双高”的问题,事实上去年年末国家提出以新内容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的能源战略下怎样把新能源发展好成为重中之重。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都采用逆变器接入到电力系统,逆变器的基礎单元就是能源半导体。从这个角度来讲,如何研制新型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再把其做成一个装备再到系统构建,整个过程中的技术都会成为关注的重点。目前来看还有很多关键环节实际上对我国是“卡脖子”技术,需要予以重点解决。
  第四项核心技术“能源数字化”,数字化可实现广谱施效,对能源系统及其他领域的应用都有很好的实效。能源领域必然利用其进行赋能,要推动全球的能源转型,实现低碳化、清洁化、电气化,要把数字化技术作为关键基础,不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其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自动化推动数字化进入新阶段,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让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一方面是数字化技术的升级迭代,能够让整个能源行业的转型具有更好的技术基础,并且所有的用户在数字化技术充分应用的基础上将有更好的体验。
  第五项核心技术“金融科技”,撇开技术不谈,金融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有非常关键的基础性的促进作用。结合能源领域和气候变化,提出气候金融科技的概念,形成气候金融和数字科技的交叉融合,这是一个跨行业的大交叉,搞技术的专家跟搞经济学的专家以及搞社会治理的专家共同探讨发展问题。从底层技术来讲,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叠加数字货币、移动支付、银行、风险投资等场景,悉数融合起来才能够更好解决问题。
  能源互联网与“人城境业”
  产城:在您看来,成都如何借势“双碳”目标背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开辟新赛道?
  鲁宗相:成都是一个有特色的城市,特质标签众多,底蕴深厚。“双碳”目标背景下,成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优势是公园城市建设,即“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若从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发展来阐述这四大核心,“人”即以人为本,依托高效、稳定的电网,为城市民众和各种服务行业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以客户需求为基础促进技术发展;“城”即城镇化,现代化城市需要构建泛在感知的智慧电网,准确调控整个城市的能源脉动,实现清洁绿色电力的高效利用,期间的智慧楼宇、智慧小区建设是每个民众真实感受到的,是城市变化、发展的内涵所在;“境”即环境,紧扣公园城市理念将之建设实现,需要将电力设施有机融合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业”即产业,此处应是在能源互联领域开辟的新技术发展方向与产业再造,比如绿氢等,以及结合以智慧电网为枢纽的新型服务平台,所延展出来的多元业务、新型市场等,都是可以积极拓展的新赛道。
  产城:政策与金融的利好之下,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相关企业如何探行发挥创新之力?
  鲁宗相:创新并非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话题。政策和金融的发力带来了诸多利好,但如何利用好各项支持举措,更好地借力施为,使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相关企业创新、焕新前行,考究的是企业的智慧与技巧以及执行力。
  首先一定要把握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特点和思维,即“去中心化”,每一方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凸显自己的特色。然后是关键技术赛道的选择,要抓住现在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围绕高效率、低排放的目标发挥创新要素,以科技和理念的创新促进企业的发展。厘清与碳相关的新技术发展脉络,以此创造新的产品思维,此时若将视线转至公园城市建设,可以围绕公园城市来探索如何在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家居等领域发力,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皆有可创新的点,只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想法都可以探索施行。最后是利用好金融政策,以之加速产品的转化上市,尽快见到成效,让创新步入稳步加速的轨道。最终,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多措并举实现普惠能源的未来。
其他文献
作为一家面向全球的IT咨询、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创立于1995年的博彦科技以26年的专业IT服务实践,为15个垂直行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与服务,广获业界好评。能源互联网是博彦科技倾力多年的重点领域之一,亦已取得不俗成绩,面对当下“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博彦科技将以不辍的创新之举于其间嵌入自身的力量,冀望与各方共赢。  未來建筑智慧运维  “双碳”目标是对各个行业领域企
期刊
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审启动  近日,依据《关于开展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推荐评选有关工作的通知》,成都开展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评审工作,评选2021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以促进构建结构分布合理、规模增长适度、供需发展平衡、人才流动良性、留得住引得进的高质量人才生态。  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四川赛区)在成都正式开启  8月30日,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四
期刊
成都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去年全球经济遭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逆势增长,目前已突破万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万亿级产业。从千亿产业到万亿产业,成都用了12年,不仅实现规模的迅速增长,更让质量与效益得到跃升。  如今,中国(西部)电子信息博览会(下简称“电博会”)已在蓉成功举办八届,成为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也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增强品牌影响力、号
期刊
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单独的某个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此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生态协同则是强强联手、互惠共赢的必然选择。其会通过优势互补、细分赛道耦合,促进产业集链成势、快速发展,甚至还能助力经济社会水平进一步提升。  求同存异,发力电子信息产业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区协同”重大要求,充分发挥成都“主干”作用,扎实推进成都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
期刊
9月18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天府实验室建设工作。她强调,建设天府实验室,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全力以赴推进天府实验室建设,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  当天上午,施小琳一行来到天府
期刊
当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产业趋势时,四川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于此,“四川省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作为“四川省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主体,益企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企云)于2016年12月由杭州数梦工场、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金软科
期刊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逐渐兴起与普及,我国移动游戏行业得到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可能。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其中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096.76亿元。移动游戏已经在我国整个游戏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历史的齿轮拨回至十年前,在网页游戏占据绝对优势的2010年前后,国内的移动游戏产业仅是偶有星火的空白版图。“在当时,移
期刊
“‘蓉贝’软件人才计划(以下简称:‘蓉贝’计划)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起到很好的高级软件人才招引和聚集作用,丰富成都高层次软件人才库。有更多优秀的软件人才激励政策支持,又可以更好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成都,助力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日成为‘世界软件名城’”。  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形成聚集效应  作为2020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技术领衔人之一,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旷谷公司)总
期刊
去年7月31日,中国北斗作为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服务,一年多来,被寄予厚望的北斗产业发展境遇如何?于全球20多个国家开通高精度服务、北斗相关产品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总用户数超过20亿、日访问量达25亿次……一系列耀眼数值足证中国北斗高质量服务全球新篇章的分量。而接下来,“精准”、“泛在”、“融合”、“安全”、“智能”等是北斗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期间,创新是北斗产业
期刊
先进陶瓷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分支,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电子陶瓷等领域均在快速拓展。其中,电子陶瓷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受益市场需求增长和政策红利,“十四五”期间将聚焦多层陶瓷电容器、片式电感器、高性能压电陶瓷、微波介质陶瓷、半导体陶瓷五大类细分赛道持续发力。  庞大需求与国产替代  陶瓷产品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良多,持续的研发使陶瓷产品性能不断得到改善与延展,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陶瓷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