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找到困扰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症结,以便作针对性的训练,前不久我向我校高三年级十九个班的966名学生发放了一份抽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困扰学生的问题依次是:
(1)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矛盾点,精准立意;
(2)不能充分分析材料,容易直接下判断;
(3)不能对自己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证,打不开思路;
(4)缺乏分析、讨论,观点武断、绝对,经不起反驳;
(5)缺乏足够的素材支撑,素材不能转化为论据。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文”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人”的问题,即学生的思维存在局限,不能对问题做深入的逻辑分析。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思维方法、写作策略训练,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从肤浅走向纵深。其中“构成分析”就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的思维方法。
一、从日常话语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图式
构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类型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话语“我们班级很优秀”来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模型。
第一步,自证。要论证“我们班级很优秀”,需要先论证两个问题。一是“优秀”指什么,包含什么;二是“我们班”由什么构成。思维路径是:
1.X指的是……(优秀指的是……)
2.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1、2、N类)。
3.A1是X、A2是X……An是X?摇(每一类都很优秀)。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提炼出“构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1.类型:我们班有哪些类型的人,他们各自怎么优秀?(好静的、活泼的)
2.时空:我们班从早读到晚修各个时段都表现优秀;我们班在课堂考场赛场运动场,以及将来的商场职场上都表现优秀。
3.情境:我们班在哪些情况下表现优秀?
4.层次:优秀可以包含哪些层次?(低-高:学习成绩的优秀、整体素质的优秀、境界胸怀的优秀;小-大:个人的优秀、小级的优秀、班级的优秀)
5.部分:我们班由哪些人构成?他们各自怎么优秀?(男生、女生;老师、学生)
6.阶段、环节过程:我们的优秀体现在哪些阶段(高一、高二、高三)
第二步,自辩。如果在构成的各方面中,有一项或几项现在不“优秀”,怎么应对?
1.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1、2、N类)
2.A1是X、A2是X、……An是X,但A3不是(有少数人不优秀)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方法一:部分-这部分同学是少数,一般不影响整体,所以我们班仍然优秀。
方法二: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不优秀,但他们一直在进步,从长远来看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而这更加证明了我们班的优秀;
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学习方面不优秀,但组织能力特别强,也是一种优秀,而且让我们班的优秀更多姿多彩;
方法三:层次-和稍低层次的同学相比,他们仍然比较优秀。
方法四:实在不行,就把观点句改为“除了他们,我们班都优秀!
二、用构成分析寻同辨异,纠正标签式立论,提高审题立意的精准度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首先体现在立论的标签化。立论,常常是判断某事物是否具有某性质(如2015年课标1卷“举报背后有至孝(或:是不孝)”、或是否具有某价值(如2014年课标1卷“变通规则,可获双赢”或“不守规则,害莫大焉”)。有时会加上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2015全国2卷“谁更具风采”。 但由学生作文来看,不少学生缺少了这一思维过程,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因而不能准确认识与指出事物的性質,造成认知片面与立意偏差,这就是标签式立论。
以2012的新课标1卷为例。有篇作文这样写道: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细节的问题,注意了细节,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看到了细节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注意到了船有洞这一细节,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安全吗?由此观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
对细节的态度,的确是材料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船主与油漆工的对比点。因此从“细节”的角度立意,还是能紧扣材料的。问题在于,本文没有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关注什么细节”及“如何关注细节”作构成分析。首先,细节有多种类型构成,而材料中的细节并非决定自己成败的智举,而是关乎他人生死的善行;其次,并非任何情境下“细节”都能决定成败,需要分析具体的情境与范围。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两个人物的行为作构成分析,发现两人根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做到精准立意。
1.细节指的是什么?
2.船主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3.油漆工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4.两人有哪些异同,与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升格后立意如下:
船底一个小洞,船主没有及时关注和修补,就使自己乘船出海的孩子面临死亡的危险;而船工顺手补了,觉得不值一提,却救了人命。我们常常忽视的细节,有时可能性命攸关。因此,必须关注生活中那些重要的细节。
“关注细节”,多么熟悉的字眼,熟悉到近乎熟滥。然而个中的含意,却少人深究。材料中的船工和船工分别作为榜样和警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关注细节,首先是要从细节处发现问题。这一点两人都做到了-发现船破了洞。关注细节,还要认识到细节之处的重要性,这一点,两人也做到了-船主也知道乘有洞的船出海,可能有去无回。最重要的,关注细节,最重要的是必须及时行动,进行补救、防范或化解,这才是两人之间的重大差别,也是“关注细节”最重要的含义所在。 这一思维模型实际上是:
1.X包括X1,X2,X3……Xn。
2.A有X1,X2,X3……Xn。
3.B有X1,X2,……Xn。
4.A与B的不同结果,原因在于X3(而不是X)。
这样的思维图式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三、用构成分析探因究果,纠正口号式论证,拓宽论证的深广度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还体现在材料分析能力的缺失。因为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不太清晰,不会从多层面围绕话题探因究果,导致论证流于空洞和表面化。例如,针对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遭到网友及观众不满、有关方面要求道歉的事件,有学生如是写道:
贾玲改编花木兰,我认为不需要道歉。因为改编,有时候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的方式,我们不该一棍子打死。试想,如果相关人因一点小小的娱乐改编而被拉上大众平台公开道歉,甚至打上官司黯然退场,谁还愿意冒险去尝试突破经典的情节或创新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压制创新、压制新文化的不良氛围,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就无从谈起,那我国如何才能迈进世界民族之林呢?《创新无罪,打压无理》
这一段论证链条的三个环节都存在着逻辑断裂。特别是第一个环节-“改编有时是创新,所以贾玲改编花木兰是创新”。对此作者未加论证,直接贴了标签。这一立论是否成立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贾玲节目进行构成分析:
1.创新指什么?(“X”是什么?有益的修改)
2.贾玲的节目由哪些部分构成?(A包含A1、A2、……An)
3.这些部分是否有创新的改编?(A1是X、A2是X、……An是X)
构成分析后,作者作了如下修改:
贾玲改编花木兰,到底该不该道歉?这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贾玲到底是怎么恶搞的,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二是她的恶搞有没有伤害什么人;三是道歉有什么积极意义。首先,从材料来看,贾玲把花木兰从一位至忠至孝、智勇双全的女英雄恶搞成了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有对情节精巧灵动、入情入理的修改吗?没有。有对人物深入细致、有血有肉的刻划吗?没有。有对主题洞察人性、把握世态的挖掘吗?仍然没有。一部作品的三大要件都没有得到优化,因此,贾玲的“改编”仅仅是迎合观众趣味的“恶搞”,全无创新可言。(用到整体-部分的构成分析:情节、人物、主题三大要件)
更重要的是,贾玲的恶搞还伤害了一些人。它直接伤害了热爱花木兰的人们的感情,包括木兰故里乡亲、木兰研究会的人。它误导了暂时不了解木兰的小观众,妨碍了他们的正确认知,疏远了他们对民族英雄的感情;它还伤害了以木兰、孙悟空为伴而长大的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它还让力图传承木兰精神的老师、老人何等尴尬、何等无奈。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物来支撑、凝聚和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才可能生生不息。而贾玲的恶搞抽空了这些经典形象身上寄寓的忠勇孝义的民族精神,伤害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因此,她实际上伤害了每一个中国人。(用到了整体-类型的构成分析:热爱木兰的人们分为三大类型)
因此,賈玲必须为她的恶搞道歉。道歉了,才能弥补对国人感情的伤害;才能警示部分不严肃的文艺工作者要注意改编经典的底线;最终,才能挽救她自己的演艺生涯。《民族经典,岂容恶搞》(用到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
当然作者如果坚持最初的看法,还可作以下的构成分析:
贾玲把民族史诗《花木兰》改编为小品《木兰从军》,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的体式由庄严的民族史诗变成诙谐的市民小剧;它的形式由激烈的矛盾冲突变成装傻和吐槽;它的灵魂由悲壮和崇高变成了风趣和幽默。它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式的娱乐搞笑,并没有承载历史启蒙的使命。喜爱它的观众都能看出来这是篡改历史,不至于被误导;不喜爱它的观众会直接换台不看,不可能被误导。要求道歉只不过是一种披着维护民族经典外衣的文化暴力。(选用了整体-部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法)
四、用构成分析自我质疑,纠正单向度论证,增强论证的周密性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最终体现在论证的单向度,即论证时有意无意地筛选掉于自己文章观点不利的内容,在量上忽略不计,在质上略过不提,不能作全面分析,由此导致说理不严谨,论证不周密。对此,我们可以用构成分析法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
例如,有篇写小陈举报父亲的作文,就是这样用构成分析法来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的:首先,把孝分为四方面:有“孝”的心意,能关心体谅父母;有“孝”的行为,付出了实际行动;有“孝”的态度,能“怡吾色、柔吾声”;有“孝”的效果。做到这些,可算孝了。
然后,分析小陈举报行为中直接符合“孝”的因素:意图是善的;结果也是善的。
然而,举报行为有几条看上去是不符合的,怎么办呢?小作者这样写道:
当然可能有人质疑,你举报的行为方式欠考虑,让父亲耽误了时间,支付了罚金,还伤害了父女感情。确实,举报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口头劝规劝是最好的方式,但父亲又执意不听,除借警察之力让父亲醒悟,你别无选择啊!而且你也是用微博私信举报,警方公开了也不是你的错。此外,从长远来看,父亲支付了罚金,却省下了事故损失费;被公诸于众,伤了小面子,却避免了遭遇事故陷入困境,失大面子。至于伤害了父女感情,我觉得你以后可以找时机去解释、弥补,与父亲深入交流,反而有机会改善父女关系,增进父女感情。小陈姐你说,你这样做不是真正的孝顺吗?(用了情境分析、时空分析等思维方法)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孝”字的感受可能与你的不同,但你的举报行为同样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今天,面对不尊重法规,可能贻祸自身的父母,或面对犯着错误而执意不改的父母,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孝?首先,我们要及时而坚定地规劝和阻止他们,以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内心平和和一世英名,让社会更加清明美好;其次,从做法来讲,一味顺从、不敢反对的“愚孝”是可悲的;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刚孝”是可叹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怡吾色、柔吾声”的“智孝”。可惜我越来越不关注父母的悲欢喜乐,有时还把他们关闭在心门之外,忽略了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有时觉得他们不好,就情绪冲动、言辞激烈地加以指责,想想真是有愧!
运用构成分析概念、探究因果,可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给予学生思维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的应试成为理性的写作过程。 这不仅是高三作文教学的任务,更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
[作者通联: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
(1)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矛盾点,精准立意;
(2)不能充分分析材料,容易直接下判断;
(3)不能对自己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证,打不开思路;
(4)缺乏分析、讨论,观点武断、绝对,经不起反驳;
(5)缺乏足够的素材支撑,素材不能转化为论据。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文”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人”的问题,即学生的思维存在局限,不能对问题做深入的逻辑分析。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思维方法、写作策略训练,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从肤浅走向纵深。其中“构成分析”就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的思维方法。
一、从日常话语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图式
构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类型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话语“我们班级很优秀”来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模型。
第一步,自证。要论证“我们班级很优秀”,需要先论证两个问题。一是“优秀”指什么,包含什么;二是“我们班”由什么构成。思维路径是:
1.X指的是……(优秀指的是……)
2.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1、2、N类)。
3.A1是X、A2是X……An是X?摇(每一类都很优秀)。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提炼出“构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1.类型:我们班有哪些类型的人,他们各自怎么优秀?(好静的、活泼的)
2.时空:我们班从早读到晚修各个时段都表现优秀;我们班在课堂考场赛场运动场,以及将来的商场职场上都表现优秀。
3.情境:我们班在哪些情况下表现优秀?
4.层次:优秀可以包含哪些层次?(低-高:学习成绩的优秀、整体素质的优秀、境界胸怀的优秀;小-大:个人的优秀、小级的优秀、班级的优秀)
5.部分:我们班由哪些人构成?他们各自怎么优秀?(男生、女生;老师、学生)
6.阶段、环节过程:我们的优秀体现在哪些阶段(高一、高二、高三)
第二步,自辩。如果在构成的各方面中,有一项或几项现在不“优秀”,怎么应对?
1.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1、2、N类)
2.A1是X、A2是X、……An是X,但A3不是(有少数人不优秀)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方法一:部分-这部分同学是少数,一般不影响整体,所以我们班仍然优秀。
方法二: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不优秀,但他们一直在进步,从长远来看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而这更加证明了我们班的优秀;
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学习方面不优秀,但组织能力特别强,也是一种优秀,而且让我们班的优秀更多姿多彩;
方法三:层次-和稍低层次的同学相比,他们仍然比较优秀。
方法四:实在不行,就把观点句改为“除了他们,我们班都优秀!
二、用构成分析寻同辨异,纠正标签式立论,提高审题立意的精准度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首先体现在立论的标签化。立论,常常是判断某事物是否具有某性质(如2015年课标1卷“举报背后有至孝(或:是不孝)”、或是否具有某价值(如2014年课标1卷“变通规则,可获双赢”或“不守规则,害莫大焉”)。有时会加上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2015全国2卷“谁更具风采”。 但由学生作文来看,不少学生缺少了这一思维过程,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因而不能准确认识与指出事物的性質,造成认知片面与立意偏差,这就是标签式立论。
以2012的新课标1卷为例。有篇作文这样写道: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细节的问题,注意了细节,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看到了细节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注意到了船有洞这一细节,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安全吗?由此观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
对细节的态度,的确是材料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船主与油漆工的对比点。因此从“细节”的角度立意,还是能紧扣材料的。问题在于,本文没有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关注什么细节”及“如何关注细节”作构成分析。首先,细节有多种类型构成,而材料中的细节并非决定自己成败的智举,而是关乎他人生死的善行;其次,并非任何情境下“细节”都能决定成败,需要分析具体的情境与范围。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两个人物的行为作构成分析,发现两人根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做到精准立意。
1.细节指的是什么?
2.船主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3.油漆工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4.两人有哪些异同,与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升格后立意如下:
船底一个小洞,船主没有及时关注和修补,就使自己乘船出海的孩子面临死亡的危险;而船工顺手补了,觉得不值一提,却救了人命。我们常常忽视的细节,有时可能性命攸关。因此,必须关注生活中那些重要的细节。
“关注细节”,多么熟悉的字眼,熟悉到近乎熟滥。然而个中的含意,却少人深究。材料中的船工和船工分别作为榜样和警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关注细节,首先是要从细节处发现问题。这一点两人都做到了-发现船破了洞。关注细节,还要认识到细节之处的重要性,这一点,两人也做到了-船主也知道乘有洞的船出海,可能有去无回。最重要的,关注细节,最重要的是必须及时行动,进行补救、防范或化解,这才是两人之间的重大差别,也是“关注细节”最重要的含义所在。 这一思维模型实际上是:
1.X包括X1,X2,X3……Xn。
2.A有X1,X2,X3……Xn。
3.B有X1,X2,……Xn。
4.A与B的不同结果,原因在于X3(而不是X)。
这样的思维图式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三、用构成分析探因究果,纠正口号式论证,拓宽论证的深广度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还体现在材料分析能力的缺失。因为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不太清晰,不会从多层面围绕话题探因究果,导致论证流于空洞和表面化。例如,针对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遭到网友及观众不满、有关方面要求道歉的事件,有学生如是写道:
贾玲改编花木兰,我认为不需要道歉。因为改编,有时候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的方式,我们不该一棍子打死。试想,如果相关人因一点小小的娱乐改编而被拉上大众平台公开道歉,甚至打上官司黯然退场,谁还愿意冒险去尝试突破经典的情节或创新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压制创新、压制新文化的不良氛围,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就无从谈起,那我国如何才能迈进世界民族之林呢?《创新无罪,打压无理》
这一段论证链条的三个环节都存在着逻辑断裂。特别是第一个环节-“改编有时是创新,所以贾玲改编花木兰是创新”。对此作者未加论证,直接贴了标签。这一立论是否成立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贾玲节目进行构成分析:
1.创新指什么?(“X”是什么?有益的修改)
2.贾玲的节目由哪些部分构成?(A包含A1、A2、……An)
3.这些部分是否有创新的改编?(A1是X、A2是X、……An是X)
构成分析后,作者作了如下修改:
贾玲改编花木兰,到底该不该道歉?这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贾玲到底是怎么恶搞的,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二是她的恶搞有没有伤害什么人;三是道歉有什么积极意义。首先,从材料来看,贾玲把花木兰从一位至忠至孝、智勇双全的女英雄恶搞成了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有对情节精巧灵动、入情入理的修改吗?没有。有对人物深入细致、有血有肉的刻划吗?没有。有对主题洞察人性、把握世态的挖掘吗?仍然没有。一部作品的三大要件都没有得到优化,因此,贾玲的“改编”仅仅是迎合观众趣味的“恶搞”,全无创新可言。(用到整体-部分的构成分析:情节、人物、主题三大要件)
更重要的是,贾玲的恶搞还伤害了一些人。它直接伤害了热爱花木兰的人们的感情,包括木兰故里乡亲、木兰研究会的人。它误导了暂时不了解木兰的小观众,妨碍了他们的正确认知,疏远了他们对民族英雄的感情;它还伤害了以木兰、孙悟空为伴而长大的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它还让力图传承木兰精神的老师、老人何等尴尬、何等无奈。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物来支撑、凝聚和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才可能生生不息。而贾玲的恶搞抽空了这些经典形象身上寄寓的忠勇孝义的民族精神,伤害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因此,她实际上伤害了每一个中国人。(用到了整体-类型的构成分析:热爱木兰的人们分为三大类型)
因此,賈玲必须为她的恶搞道歉。道歉了,才能弥补对国人感情的伤害;才能警示部分不严肃的文艺工作者要注意改编经典的底线;最终,才能挽救她自己的演艺生涯。《民族经典,岂容恶搞》(用到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
当然作者如果坚持最初的看法,还可作以下的构成分析:
贾玲把民族史诗《花木兰》改编为小品《木兰从军》,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的体式由庄严的民族史诗变成诙谐的市民小剧;它的形式由激烈的矛盾冲突变成装傻和吐槽;它的灵魂由悲壮和崇高变成了风趣和幽默。它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式的娱乐搞笑,并没有承载历史启蒙的使命。喜爱它的观众都能看出来这是篡改历史,不至于被误导;不喜爱它的观众会直接换台不看,不可能被误导。要求道歉只不过是一种披着维护民族经典外衣的文化暴力。(选用了整体-部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法)
四、用构成分析自我质疑,纠正单向度论证,增强论证的周密性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最终体现在论证的单向度,即论证时有意无意地筛选掉于自己文章观点不利的内容,在量上忽略不计,在质上略过不提,不能作全面分析,由此导致说理不严谨,论证不周密。对此,我们可以用构成分析法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
例如,有篇写小陈举报父亲的作文,就是这样用构成分析法来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的:首先,把孝分为四方面:有“孝”的心意,能关心体谅父母;有“孝”的行为,付出了实际行动;有“孝”的态度,能“怡吾色、柔吾声”;有“孝”的效果。做到这些,可算孝了。
然后,分析小陈举报行为中直接符合“孝”的因素:意图是善的;结果也是善的。
然而,举报行为有几条看上去是不符合的,怎么办呢?小作者这样写道:
当然可能有人质疑,你举报的行为方式欠考虑,让父亲耽误了时间,支付了罚金,还伤害了父女感情。确实,举报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口头劝规劝是最好的方式,但父亲又执意不听,除借警察之力让父亲醒悟,你别无选择啊!而且你也是用微博私信举报,警方公开了也不是你的错。此外,从长远来看,父亲支付了罚金,却省下了事故损失费;被公诸于众,伤了小面子,却避免了遭遇事故陷入困境,失大面子。至于伤害了父女感情,我觉得你以后可以找时机去解释、弥补,与父亲深入交流,反而有机会改善父女关系,增进父女感情。小陈姐你说,你这样做不是真正的孝顺吗?(用了情境分析、时空分析等思维方法)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孝”字的感受可能与你的不同,但你的举报行为同样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今天,面对不尊重法规,可能贻祸自身的父母,或面对犯着错误而执意不改的父母,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孝?首先,我们要及时而坚定地规劝和阻止他们,以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内心平和和一世英名,让社会更加清明美好;其次,从做法来讲,一味顺从、不敢反对的“愚孝”是可悲的;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刚孝”是可叹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怡吾色、柔吾声”的“智孝”。可惜我越来越不关注父母的悲欢喜乐,有时还把他们关闭在心门之外,忽略了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有时觉得他们不好,就情绪冲动、言辞激烈地加以指责,想想真是有愧!
运用构成分析概念、探究因果,可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给予学生思维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的应试成为理性的写作过程。 这不仅是高三作文教学的任务,更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
[作者通联: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