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历史简溯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上海这座开放的城市而言,国际化从来就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也是如此。自近代以来的百余年教育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开放型的城市在早期基础教育领域所进行的种种国际化实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外籍人士人沪办学
  
  1843年上海口岸开放后,西方力量纷纷介入。伴随租界的设立和传教活动的增加,由外籍人士创办的教会学校、租界学校纷纷诞生。这些学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国人办的招收外国人的租界学校。如今天的光明中学,她是租界当局在上海办的第一所租界学校,主要招收法国学生。再如复兴中学,其前身为“汉璧礼西童男校”,由英国商人汉璧礼于1890年捐资创办,吸收在华西童入学,旧址在北四川路底,1893年建成的三层教育楼沿用至今,是虹口区保存较好的近代西洋建筑。另一种是外国人办的以招收中国人为主的租界学校,如今天的晋元高中,其前身是创办于1904年的“华童公学”,主要招收华人,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在上海开设的第一所华人子弟学校,校长由英国人康普长期担任。校址设在克能海路(今康乐路)。学校最初仅设初小四级、高小二级。再如今天的市东中学,1916年由聂云台捐献原精武会土地及款项经工部局负责创办,为纪念其父聂缉,取名“工部局立聂中丞华童公学”,主要吸收杨树浦地区工人子弟入学,后改称“工部局立缉梨公学”。
  外籍人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和租界学校是西方教育在上海的一个“窗口”,对上海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客观上推动了上海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引进西方新式教育内容
  
  伴随西方人士在沪办学的增加,国内新式学校的创办(如今黄浦区梅溪小学等)以及传统学校纷纷转型为新式学校(如上海中学等从传统科举体制下的书院转型为新式学校),学校教育的内容发生了很大转变,其中一大变化就是引进西方国家的教育内容。如今天人们熟知的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在1874年创办之初,明确提出旨在使国人“考察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格致书院初创时的中流砥柱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徐建寅等兼为洋务运动摇篮之一的江南制造局及其科技翻译局的核心人物,他们各领学科风骚、精通机械研制、传世科技译著,奠定了“格致教育”经世致用的实学根脉。这所标新立异,既非传教布道、又非追逐科举的中西合办学府,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系统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之一。
  创建于1850年的徐汇中学(始名徐汇公学)在引进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徐汇公学最早划分学科,开设音乐、美术、体育、世界历史、泰西科学等课程,其西洋管弦乐队是中国第一个学校乐队,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戏剧演出的学校之一,公学学生很早用中外语言排演戏剧……由于该校在传递西方科技文化知识上的突出表现,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西学东渐第一校”。
  西方教育内容的引进,对于中国传统学校的转型,新式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聚焦外语特色办学
  
  教学语言是教育的重要媒介,采取双语和多语教学、开展外语特色办学,这些做法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构成,而上海的脚步早在近代就已经迈开了。
  如育才中学,在1901年创校之初就非常重视英语教学,提出课程教学以“中西并包,汉英兼采”为特色。当时上海的同类学校,英语水平几乎无出其右。又如市东中学,时称聂中丞华童公学,开办初期采用英国学制,除国语以外,其他学科教科书悉用英语原版书。再如北虹高级中学,其前身是法国天主教会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在沪创办的圣芳济学院(St.Francis Xavier’s College)。圣芳济学院所设课程有英语、法语、拉丁语、数学、汉语、音乐等,高级班又设哲学、希腊语等,学校以教育与管理严格著称,教育质量享誉沪上。
  无论是从当时还是从现在来看,加强英语和其他外语教学、培养熟悉外语的学子,这是为中国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最具时代价值的工作。
  
  四、引进西方教育教学模式
  
  与西方教育教学内容相伴,国外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得到国人的重视,比如班级授课制的实施、道尔顿制的实验等,都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当前我们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由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并逐步推广到全世界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国人兴办的学校广泛实施,起源于上海的澄衷高中。1900年,清末企业家叶澄衷先生以他“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赤诚之心和睿智眼光,出巨资创建了这所学校,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首任校长。建校之初,学校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略独树一帜,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席之地,她是近代第一所引进和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国人办的学校,早年受到清政府的高度关注与特别嘉奖。
  与班级授课制相对的另一种模式——道尔顿制,也是率先由上海登陆并走向全国的。上世纪20年代,道尔顿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制度,从美国被介绍到中国来,率先在上海实施。1921年发行量很大的教育刊物《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分别载文介绍了道尔顿制的原理、特点,以及开展道尔顿制实验的方法,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期间在吴淞中学任职的舒新城先后与道尔顿制的创始人美国的杜威夫人以及柏克赫斯特女士取得联系,在上海吴淞中学开始进行道尔顿制试验。紧接着,《教育杂志》推出“道尔顿制专号”,各地报刊也纷纷刊登这种制度的文章。尽管因为经费不足、设备落后及人的因素等,使得道尔顿制实验在吴淞中学无果而终,但却在全国形成了一股试行道尔顿制的教育实验高潮,对当时我国中小学教育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上述几种情况都发生于基础教育阶段,构成了早期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雏形。今天,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以及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出台,教育国际化再次触及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兴奋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变化,教育的土壤、环境和其本身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做法和经验如何审视,如何为今天所用,依然需要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庄小风,西学东渐第一校,中国学堂之标准[N]文汇报,2010-10-28
  [2]金林祥“道尔顿制”实验从上海走向全国INl,新民晚报,2009-05-13
  [3]智效民,舒新城与“道尔顿制”[N]文汇报,2008-09-23
  
  编辑:尹杰
其他文献
早稻直播田试验表明,水稻2.5叶期,用35%高渗苄·二氯WP 40~60 g/667m^2,对稗草的防效为100%,对千金子的防效可达95%以上,总体防效达98.4%以上,早稻直播田一次性除草,可基
化学除草因省工省时、除草效率高而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化学除草面积逐年扩大。随着化学除草剂在各类农作物田广泛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农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实现了农作物的增
西瓜含多种维生素,脆甜可口,具有解渴、消署、药用价值等多种功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水果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种植面积随之不断增加。由于西瓜田土壤肥
利用样方法对信阳市区的11个样点进行草坪夏季杂草调查结果表明,信阳市夏季草坪杂草共有16科40种,其中优势种为马唐、狗牙根、斑地锦、狗尾草、水花生、小飞蓬、香附子和一年蓬
目的探索结蛋白和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腹内斜肌中的表达与老年腹股沟疝(inguinalhernia,IH)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老年IH患者为研究组,20例无IH的老年阑尾炎患者为对照组,术中取
防除稻田疣草用26%通科水剂200 /667m^2茎叶喷雾,防除效果可达90%以上。
植入人体的理想生物材料的八点要求:(1)在组织液中不引起物理变化;(2)无化学活性;(3)不存在炎症和异物反应;(4)无致癌性;(5)不产生过敏或致高敏;(6)能耐受机械扭曲;(7)能被随意剪裁;(8)可消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数据指出,为了实现2015年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全球需要新增至少200万名教师。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新教师的需求就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
[摘 要] 技职教育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其产学合作有独特之处。文章分析了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为促进产学合作所采取的措施,在产学合作上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台湾地区在从“台湾制造”向“台湾创造”转型的背景下,产学合作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 产学合作 现状与问题    产学合作是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当前的重要政策之一。其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产业化,增加科技知识在产业中
根据河内教育培训厅的统计,河内现有1004所学校根据中学质量检查标准进行自我评鉴。其中192所学校在2008—2009年度获得“亲善学校、积极学生”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