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公共选修课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是高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地方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在设置和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对地方高校公选课的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措
【关键词】地方高校 公共选修课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05-01
一、公共选修课作用及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实现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依然以侧重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专业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定位模糊,课程理念不清晰,教学质量不如人意,是地方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薄弱的一环,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随意,数量不足
老师由于科研的压力,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自愿开设选修课的数量有限。由于公选课数量不足,在选课时,学生执行的是“先选先得,课目不论”的策略,学生对课程选择缺乏主动权,大部分人选课也仅仅是为了赚个学分,到把选修课当成可上可不上、可听可不听的课,实行隐性逃课的情况。
2.质量不高,缺乏精品课程
在开设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中,由于教授、副教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开设选修课的大多是青年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由于选修课的开设缺乏严格的质量把关,教师的课程开设比较随性,这使得选修课的质量无法保证。同时由于修习要求低,考评时没有实行严格的考试,大多只是提供课程论文,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动力,论文也是东拼西凑,收获不大。除此之外,学校对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导致公共选修课少有名师之作、精品课程。
3.课程体系结构失调,缺乏规划
公共选修课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但目前,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规划与指导,自然科学类、综合交叉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要大于人文科学类,导致大部分开设的课程结构失调。地方院校公共选修课中自然科學类、实用技术类所占比率较大,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相对偏少,而且不少的公共选修课仅仅是将专业课改头换面作为公共选修课来开设。
三、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1.改变观念 ,确保公共选修课的重要地位
在大学里开设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所应当具备的能力或知识往往是超越学科本身,大学公选课应坚持科学与人文的相通相融、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与时效性,优化知识结构,开设跨学科交叉、综合型、实用型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力、应用能力。专业课的重要性,表现在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度很高,但它是短期效应,而重视人文素养、思维创新能力及学生能力的公共选修课,表面上看似教给学生的是无用不实用的知识 ,实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学显然要处理好长期发展与短期效应之间的关系。地方院校往往存在过分注重实践技能的传授,导致教出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与学校轻视公共选修课不无关系。基于此,地方院校在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时,决不能轻视公共选修课,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投入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去。
2.加大投入,打造一批精品公共选修课
对比于研究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公共选修课建设应不失时机地走在前面,通过设立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于教学中去,鼓励高资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使一大批优秀的公共选修课脱颖而出。同时,无论在师资还是教学资源方面,也可以采取“借鸡生蛋”的政策。师资方面,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几大模块中,各引进一至二名学科带头人或优秀导师;在资源建设方面 ,可以通过自己研制和购入网络课程等多种方式,并对购入的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合理改造。打造一批优质公共选修课的精品课程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利用得好,公共选修课建设的努力就可以凸显出地方高校的“应用型”特色和优势。
3. 构建体系,做好公共选修课课程规划
公共选修课受众广,课程相对独立,课程功能多样化,起着价值导向、人文素养形成、能力拓展的功能,因而,学校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课程规划,构建一个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打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不同教学模块再设置针对各项能力培养的支撑性教学课程,维护课程开设的均衡及稳定性,构成一个完善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框架。
四、结论
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做好课程定位和科学规划,打造精品课程,逐渐形成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人格构建和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马锦云.简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建设[J].教育与考试,2013(2):88-91.
[2] 黄晓靓.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3]陈文贵,刚永.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质量管理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1).
[4]于立军.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地方高校 公共选修课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05-01
一、公共选修课作用及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旨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实现科学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依然以侧重培养知识型人才的专业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定位模糊,课程理念不清晰,教学质量不如人意,是地方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薄弱的一环,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二、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设随意,数量不足
老师由于科研的压力,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自愿开设选修课的数量有限。由于公选课数量不足,在选课时,学生执行的是“先选先得,课目不论”的策略,学生对课程选择缺乏主动权,大部分人选课也仅仅是为了赚个学分,到把选修课当成可上可不上、可听可不听的课,实行隐性逃课的情况。
2.质量不高,缺乏精品课程
在开设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中,由于教授、副教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开设选修课的大多是青年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由于选修课的开设缺乏严格的质量把关,教师的课程开设比较随性,这使得选修课的质量无法保证。同时由于修习要求低,考评时没有实行严格的考试,大多只是提供课程论文,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动力,论文也是东拼西凑,收获不大。除此之外,学校对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导致公共选修课少有名师之作、精品课程。
3.课程体系结构失调,缺乏规划
公共选修课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但目前,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规划与指导,自然科学类、综合交叉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要大于人文科学类,导致大部分开设的课程结构失调。地方院校公共选修课中自然科學类、实用技术类所占比率较大,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相对偏少,而且不少的公共选修课仅仅是将专业课改头换面作为公共选修课来开设。
三、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1.改变观念 ,确保公共选修课的重要地位
在大学里开设公选课程应以学生需要为本,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所应当具备的能力或知识往往是超越学科本身,大学公选课应坚持科学与人文的相通相融、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与时效性,优化知识结构,开设跨学科交叉、综合型、实用型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造力、应用能力。专业课的重要性,表现在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度很高,但它是短期效应,而重视人文素养、思维创新能力及学生能力的公共选修课,表面上看似教给学生的是无用不实用的知识 ,实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学显然要处理好长期发展与短期效应之间的关系。地方院校往往存在过分注重实践技能的传授,导致教出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这与学校轻视公共选修课不无关系。基于此,地方院校在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时,决不能轻视公共选修课,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教师投入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去。
2.加大投入,打造一批精品公共选修课
对比于研究型重点院校,地方高校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公共选修课建设应不失时机地走在前面,通过设立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于教学中去,鼓励高资历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使一大批优秀的公共选修课脱颖而出。同时,无论在师资还是教学资源方面,也可以采取“借鸡生蛋”的政策。师资方面,在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几大模块中,各引进一至二名学科带头人或优秀导师;在资源建设方面 ,可以通过自己研制和购入网络课程等多种方式,并对购入的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合理改造。打造一批优质公共选修课的精品课程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利用得好,公共选修课建设的努力就可以凸显出地方高校的“应用型”特色和优势。
3. 构建体系,做好公共选修课课程规划
公共选修课受众广,课程相对独立,课程功能多样化,起着价值导向、人文素养形成、能力拓展的功能,因而,学校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课程规划,构建一个既有纵向深入又有横向拓展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打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不同教学模块再设置针对各项能力培养的支撑性教学课程,维护课程开设的均衡及稳定性,构成一个完善的公共选修课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框架。
四、结论
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做好课程定位和科学规划,打造精品课程,逐渐形成一个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人格构建和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马锦云.简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公选课建设[J].教育与考试,2013(2):88-91.
[2] 黄晓靓.大学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3]陈文贵,刚永.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与质量管理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1).
[4]于立军.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