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过之处稻花香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88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基纳法索地处非洲西部,在当地语言中“布基纳法索”是“君子之国”的意思。
  布基纳法索与中国有着8小时的时差,她与中国一样,是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古朴神秘的传统习俗与遒劲奔放的土风歌舞别具特色;这里的人们还喜欢以稻米为主食,但是国内产量不高,每年要花费大量的外汇从别国进口。
  2018年5月26日,我国与布基纳法索复交,布国重返中非友好大家庭。应布方要求,在复交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经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紧锣密鼓地组织遴选,一支由7名农业专家(3名水利专家、3名水稻专家、1名农机专家)和2名法语翻译组成的中国农技组团队,分两批次先后抵达布国,开展农业技术援助工作。
  奋斗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截至6月30日,一期项目圆满完成。考虑到时下正是布国农业生产的珍贵雨季以及二期项目的无缝隙衔接,农技组4位专家继续留守岗位,5位专家如期回国。近日,笔者围绕农技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为布国修水渠、引活水、传技术的故事,感受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稻美粮丰的辛勤付出……
  使命重大,攻坚克难
  时隔24年,五星红旗再次在布国升起。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幕的中国农技组,心情澎湃激动,但又深深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再建交已是新朋友,如何更好地推动两国之间的农业合作?新环境里都是新挑战,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帮助对方发展农业生产?
  使命重大、时间紧迫,更要沉着稳定、有条不紊。初到布国的前两个月,农技组专家们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调研工作一线,几乎没有休息日。与布方官员、技术员深入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推动建立真诚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考察水利项目和灌溉系统布置,了解水稻种植水热条件,逐步积累当地农业生产一手资料;测绘、挖沟、整地、育秧,凡事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既技术指导又实干苦干……
  “在对接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向布方普及中国政府的援非政策,强调我们援助的目的是提高他们自身的发展能力,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农技组组长梁小平说。
  任务重、压力大,并没有难倒中国专家们,反而激发了农技组的奋斗意志,一路攻坚克难。然而,当地恶劣的环境还是跟农技组开了些不大不小的“玩笑”。
  布国全年只有4个月的雨季,其他8个月都是旱季,温度高、空气干燥,再加上生活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蚊虫肆虐,疟疾高发。农技组来自非疫区,属于易感人群,又要下田下地,实在防不胜防,9位专家中的8位先后染上疟疾,好几位还反复感染。幸好专家们赴布之前就准备好了药品,因而及时得以救治,未因病痛耽误工作,这着实让布方合作伙伴钦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下来,当布方官员看到中国农技组对症下药、解决了他们的灌溉难题时,看到中国技术将示范田里水稻原种产量翻倍时,看到农技组专家急农民所急,对农户的需求来者不拒时,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专家的真心实意,感受到了中国援助“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布国农业部水稻中心项目协调员萨努有一次见到中国专家,忍不住把中国国旗披在身上,高兴地说:“有中国专家来帮助我们真是太棒了,我爱中国!”
  技术担当,硕果累累
  3月30日是中国援助巴格雷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的日子。清澈的水流哗啦哗啦沿着崭新的沟渠从大水库里源源不断地注入平整的农田。“我们发展水稻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地不平,水保不住。现在好了,排灌自如,我们再也不担心水的问题了。”眼看着几个月前还是凹凸不平、靠天收粮的旱地变成了沟渠配套、旱涝保收的平整水田,巴格雷中心负责人凯博高兴地说。
  这样的喜悦,中国农技组一次又一次地带给了布方人民。在首都附近的丁迪卢村和赞巴尼根村,农技组专家建设了两个节水灌溉滴灌示范工程。在旱季,通过建设钻探深水井,利用太阳能发电抽水、高位水箱增压等灌溉系统方式,改变了原来的漫灌和提水灌溉,提升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纳柳村,农技组为当地居民修建了3.7万立方米轮蓄库容的小型蓄水坝,可灌溉面积为50公顷,能够在缺水期为洼地水稻补充灌溉。除了巴格雷灌区的项目,还在巴马灌区修复了662米长的灌渠,重建了346米长的混凝土主灌渠,配套完善了12座灌溉控制闸门,帮助布方恢复原有灌溉面积100公顷。
  “布农业部部长希望中国专家能将这些灌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水坝工程也被布水稻中心列为样板项目,并打算在布国其他洼地水稻项目上进行推广。”梁小平说,最重要的是,这些工程可以让当地农民直接受益,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
  一汪活水,为水稻示范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巴格雷灌区,农技组开展了1公顷良种试验示范生产,产量5吨,可为布提供150公顷的大田水稻生产用种;在巴马灌区,完成了1公顷原种水稻生产试验示范,产量高达5.8吨,比原来增产了近2倍。同时还完成了1500平方米的机插秧示范项目,产量高达855公斤,单产5.7吨/公顷,比原平均单产增产3.2吨。
  “种还是当地的种,田也是当地的田,唯有技术是中国的。”副组长胡宇舟介紹,布国种植水稻的光热条件都比较好,之所以以前产量不高,还是因为技术没有跟上。农技组将一些中国常用的栽培技术带了过来,如增施底肥、扩大秧田面积、增加栽插密度、适时田间管理等,效果立竿见影。
  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农机专家还将中国省工省时、方便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手段传授给当地农民,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效率。“农机、水利对水稻生产发展至关重要,正如水稻、水利、农机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农技组成员之间也是既分工又协作,所有专家都服从于项目,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副组长许金泽说。   当好老师,做好培训
  正如农技组反复强调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布方技术人员也掌握了中国技术,才能确保布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项试验示范及各省洼地水稻推广活动,农技组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技术培训。
  为了做好每次培训,专家们总是精心准备,苦下功夫。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做PPT,文中加入大量图片和短视频,以求做到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在培训时,专家们还将中国技术和布方技术比较讲解,并举例中国摆脱饥饿的典型案例,让参训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作为翻译,肖杰、赵苏春则是加班加点、字斟句酌,只为能让参训人员精准理解培训内容。
  “为达到培训效果,培训的规模我们想控制在50人左右,但是每次的参训人数都要超过这个数字。培训后一般都安排半小时的提问时间,可是布方参训人员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往往一个提问环节就要花2个小时左右。”胡宇舟说,“布方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农民,参与中方培训的积极性都很高。”
  除了集中培训,事实上,专家走到哪里,就会把技术培训带到哪里;哪里有工程项目,哪里就是培训基地;哪里有需求,就到哪里组织相应的培训。简易的民房、田边的树荫底下都是专家们开讲的小课堂。
  在纳柳村蓄水坝建设完成后,水利专家梁小平、尹文波还专门在村里举办了一次培训,教村民如何利用水库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在巴格雷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利专家陈宗泉亲力亲为,几乎每天都待在工地上,施工每个环节都要对布方施工人员开展实地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要点。在巴马灌区,当地有3个村的老百姓看到中国专家种的水稻比自家长得好,就邀请水稻专家许金泽、蒋传华、农机专家薛友国来讲课,原本计划一个村50人的培训最后却变成243人,村民们挤挤挨挨地坐在树荫下听课……有布方项目官员曾评价说:“中国农技组不但高标准地完成了项目建设,还为我们带出了一支懂技术的队伍。”
  短短几个月,中国农技组就在14个省开展了30场次的大规模现场培训。一年下来,农技组共完成室内技术培训1250人次,野外技术培训有记录的399人次,共培训1649人次,超过本期项目规定完成培训任务的两倍,为促进布国农业人才能力建设作出了贡献。
  建立友谊,广受赞誉
  真正的友誼千金难买,却能在真实亲诚的合作中收获。
  在布基纳法索,当地老百姓称呼中国专家为“中国家人”。专家们有什么困难时,路过的老百姓都会主动过来帮忙。而当地老百姓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难题,也主动找到中国专家解决问题。有一次,当地农民的玉米地遭受了虫害,中国专家驱车10多公里专门去查看指导。农民们感激不尽,拿出蔬菜、鸡蛋来感谢中国专家。盛情难却,但猜到他们可能会节衣缩食,专家们深受感动,自掏腰包买下农民送的东西。
  中国专家的敬业、亲切,不仅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爱戴,并得到布方农业部和中国驻布大使馆的赞誉。
  一期项目结束后,9位专家均获得布农业部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奖”奖状。布国农业部部长萨利夫·韦德拉奥戈向中国驻布大使馆寄去感谢信,信里称赞中国专家们“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灵活的工作方法,成为我们良好的合作伙伴,是布方与外方农业合作的典范”,希望农技组能够继续留任布国。中国驻布大使馆大使李健在春节看望专家时说:“农技组是在布根扎得最深、管理最规范、成绩最明显的一支中国援助队伍。你们的辛勤工作为中布农业合作起到了重要的开篇布局作用。”中布复交一周年招待会上,李健大使向梁小平授予“中布关系特殊贡献奖”。
  4月在湖南长沙举办的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韦德拉奥戈部长再次高度评价以农技组技术援助为代表的中非农业合作。他说:“中国向非洲派遣了大量的农业专家,目的是把自己的技术真正地转让给非洲,让非洲农业生产者真正成长起来,让非洲未来两三年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他强调,这种技术转让对非洲来说是“无价宝”。“在这方面,中国在全世界发挥了典范作用。”
  再过一个多月,回国休整的中国专家又将踏上行程,与留守的专家一起,继续开展第二期援布项目。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改变着布国落后的农业现状,用自己的真心滋养着中布友谊之花,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其他文献
细观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发现,截至目前,认定的五批共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茶文化系统占比最高,达14项。为什么茶文化系统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绝非偶然!  我国产茶历史之久、茶产区分布之广、茶产品领域之宽、茶产量之大、茶企业数量之多,均为世界之最,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安化黑茶等茶系统,无论是品牌、规模、品质,还是生产力、
期刊
章丘大葱名扬海内外,但章丘的“草”近几年也火了起来,这不,位于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的北河村于2018年开始种草,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北河村民通过发展“草”经济,让自己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现在是别的村子忙着种粮,北河村的村民则忙着种草。  提起种草,北河村村支部书记郑立军最有发言权,因为北河村的“草”经济是他牵头发展起来的。  “过去,村民们风吹日晒,一年到头紧忙活,种庄稼的年收入一亩大约是1000元
期刊
菜篮子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大事,发展高效蔬菜种植既是增加城市蔬菜供应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发展方向。对于贫困地区立足当地农情、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能促进农民朋友当地就业,增加收入,而且能对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极大助力。  发展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
期刊
调研背景  2019年12月下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了2020年“三农”工作。随后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具体提出了2020年“三农”方面10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要“稳”字当头,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努力提高产能。两次会议的召开对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期刊
江西永新县在中乡主干道旁,一个个现代化的钢架大棚接连成片,成为当地最亮眼的风景。棚内,一人多高的葡萄藤架上,一串串葡萄有序“排列”,紫的、红的、绿的,颗颗饱满圆润,让人垂涎欲滴。  可别小看这个名叫“六月果歌”的精品葡萄种植园。虽然起步还不到两年,但已吸纳了248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共同致富,不久前还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产业扶贫贡献奖”。截至目前,慕名前来参观交流的考察团达26批1000余人次,成
期刊
“未来10年我国稻谷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年均增长0.6%,小麦产量年均增长0.13%,玉米产量年均增长2.5%,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 4月20日,2020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以视频直播方式在京召开。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 (以下简称“《报告》”),对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形势进行预测分析。农
期刊
怎样引来资本做强产业?如何实现农户、集体和工商资本共赢?笔者在重庆涪陵区大顺乡调研发现,通过发掘自身生态优势,打通城乡要素资源,创新搭建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动农户加快增收。  利益联动催生高效特色农业  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地处中海拔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8%,水源丰富,空气质量优于一级。过去,由于缺少投资带动,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但笔者近期来到大顺乡时
期刊
发展农业品牌是全面提升我国农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记者:我们知道,当前各地都掀起了农业品牌建设的热潮。请您谈谈当前这个阶段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韩一军:农业品牌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内在必然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发达国家建设农业品牌的历史告诉我们,农业品牌建设并非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推动的,而是需要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作为基础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
期刊
中国曾是大豆霸主  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栽培种植、从作为主食到成为辅食、从主要出口到依靠进口的历史变迁过程。明清时期,大豆种植范围遍及全中国,而且清同治年间就有了对外出口。20世纪以前,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主要出口对象是以日本为主的亚洲地区;进入20世纪,随着豆油和豆粕(由于压榨工艺不同,当时大豆榨油后剩余物被压制成饼状,也称“豆饼”)在欧美市场的推广,大豆及其制品的世界需求量开始迅速增长。
期刊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在北京新发地举办了首场“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拉开了2019年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大幕。5月31日—6月1日,“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又一次启幕,这一次活动重点聚焦四省藏区优质特色农产品,也把举办地点直接搬到了藏区——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  特色产品达成10亿订单  此次活动由农业农村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云南、四川、西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