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曼殊小说的悲哀之美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qo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曼殊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人物,其文学创作涉猎广泛,而且对当时的文学发展影响很大。他对以悲怨、凄美为基调的爱情文学尤其青睐。他的小说有雷同的题材,有相似的人物形象,又无一例外以悲剧结局。本文拟通过分析苏曼殊细微独特的艺术触觉,展示苏曼殊小说的悲哀之美,并从其殊异于常人的身世际遇、孤僻善感的性格、精研佛理的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的共同影响等角度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苏曼殊;小说;悲哀之美;原因
  苏曼殊是一位天才式的传奇人物,能诗擅画,通晓日、英、梵文,有着扑朔迷离的身世、传奇浪漫的经历和亦僧亦俗的身份,因此一提到这个名字,人们不禁啧啧赞叹,尤其是他的诗歌更是让他生命显赫,著称于世。与他的诗歌成就相比,小说显得黯淡了许多,虽然他的小说存在模式化倾向,主题、情节、人物设置较单一,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小说的成就,处于他整个创作中后期的小说创作自有他特殊的意义和魅力。
  苏曼殊的小说作品主要有五篇:《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碎簪记》《焚剑记》《非梦记》,,他善于借助语言将内心郁结着的巨大愁恨和哀伤化作诗意的具象,用美的形式表达。他的小说有雷同的题材、相似的人物形象,又无一例外,以悲剧结局,同时,也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其情感描写哀婉动人,令人九曲肠回,向来有"哀情"小说之名。
  《断鸿零雁记》中的雪梅,因其父母有悔婚之意,而产生了"自裁以见志"的思想,最后在被逼嫁富家子的前夕,"竟绝粒而夭";男主人公三郎为使雪梅能够好好地投入另一段婚姻而出家为僧。故事的结局,三郎望着一堆荒凉的黄土嚎哭。"苏曼殊在文本的悲凉思绪和审美上,注入了他本人的主情绪设置了一种先天的对人生的悲观判断,即:只要有爱情,便注定是悲剧。"[1]《碎簪记》中的三角爱情悲剧,情与事的出现飘然而来,其发展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灵芳为只见过一面的男子庄自缢;莲佩为不爱自己的庄自刎;男主角庄为这两位花季少女的逝去伤恸而绝。三个有情人为"情"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小说在悲郁的气氛渲染之中,将故事情节引向无可逃避的悲剧结局,真是"有情更比无情苦",这个哀伤的情感基调来自作者的悲哀的人生观和审美倾向。小说以美丽和青春的无缘由的毁灭,使悲哀达到极致。因爱情、因年轻、因自戕,故事令人扼腕叹息,具有无限凄美的审美效果。
  此外,苏曼殊的小说还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断鸿零雁记》中多处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折射三郎的抑郁情怀、惘然心态,如第十二章中写道:"一时雁影横空,蝉声四彻。忽有风声过余耳,瑟瑟作响。余乃仰空,但见宿叶脆枝,萧萧下堕。"[2]通过晨间萧瑟秋景的描绘衬托出三郎惘然忧愁之情。又如通过对"乌云弥布,只余残星数点,空摇明灭"的溟蒙凄清的夜景描绘表现三郎"情网已张,插翼难飞"的矛盾痛苦之态。小说中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从而衬托情感,取得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分析苏曼殊小说的这种悲哀之美的原因,我想与以下几个方面不无关系:
  一、难言的身世之痛
  苏曼殊的父苏杰生是广东香山人,商人出生的他到日本成了一名成功的商贾,其母为日本人。苏曼殊出生于横滨,但出生未足三月,生母即离开,由姨母河合仙抚养,五岁时随父归国,直到二十四岁时才再次见到一向视做母亲的养母。其间,父子感情始终不甚融洽。由于正常家庭的缺失,再加之他中日混血儿兼私生子的身份而不容于族里,屡遭庶母大陈氏等的欺凌和族人白眼,致使他性情内向孤僻,多愁善感,自恋造作,身体则羸弱多病。苏曼殊早年曾在日本大同学校、早稻田大学学习,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1903 年离开日本,先后到泰国、锡兰等地游历,并在当地逗留数月学习梵文。返回中国后则流徙于各地任教,足迹飘零。多厄的身世、坎坷的际遇本已使他郁郁寡欢、脆弱敏感,加之又生在一个浊世,目睹世乱国危,更使他无法不痛心,无法不孤寂。为排遣苦闷,他征歌逐色,更兼放纵口腹、饮食无度,一生愁病交加,1918 年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三十五岁。正是由于他异于常人的身世际遇和孤僻善感的性格,使他对以悲怨、凄美为基调的爱情文学尤其青睐。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善于悲吟、哀歌的文人士大夫。继屈原之后,以沉郁、孤愤为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家,不在少数,悲哀伤感是构成他们作品魅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说,"哀伤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颇有分量的情感主题。无论是爱国主义作品的悲怆,亦或是爱情作品的怨苦无奈、思乡作品的感伤、怀古作品的苍凉、山水作品的凄清空寂,其感情基调都可以属于悲哀伤感的范畴。"[3]这里面有社会、时代的原因,也有作家本人悲哀之美的审美倾向。中国传统文学"以悲哀之美所建立的审美范式,可以说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美学基调。……同时作为一种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它还深深参与了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美学风格的形成。"[3]在几千年历史漫长的积淀过程中,以悲怨、凄美为主要美学风格的中国爱情文学,衍发出更加丰富的情感类型和多样的表达形式,已达到丰富的悲哀之美的极致。这种无奈、怅惘、感伤,体现出我们民族心理性格中与生俱来的某种特质,在它的作用下,孕育出爱情的悲剧意识。
  三、佛教思想的影响
  我们都只知道苏曼殊精通佛教,面对尘世之苦,苏曼殊用佛家的眼光去理解,佛教要求人摒弃情欲,认为情欲带来人的苦楚。小说中处处流淌着清冽的佛性,小说人物没有因为情爱而还俗,反而有时因情欲纠缠而自我谴责,如《断鸿零雁记》中一段心理描写:"吾滋愧悔于中,无解脱时矣。"有时极端悲愁而以泪洗面,有时甚至自戕身体而求得心理平衡,但他作为禅僧的信条却从未动摇。《断鸿零雁记》中三郎以"余实三戒具足之僧"来拒绝雪梅、静子的爱情;《绛纱记》中薛梦珠因学了"生死大事",逃避谢秋云的追寻,最终坐化。体现了对佛教信仰的忠诚与坚守。
  可见,虽极度需要爱,但"人生无常"的思想,使他认为人伦情爱是阻碍他达到禅的境界的"邪业",只有佛才是他的圣地、他的精神栖息之所。而情爱则是他在这圣地之外的精神疗养院。这就注定了他徘徊于情爱与佛教信仰之间的尴尬境遇。为了走出这种尴尬,他采取了"以情求道"的方法。在他看来,佛性本有人情,窥梵天之德与悉人世机杼并不矛盾。《绛纱记》中的梦珠就体现了人与佛教徒的统一。他虽然拒绝秋云出家当了和尚,却时时思念着她,仍珍藏着秋云所赠的包裹定情物的绛纱,后来他在寺中坐化时,秋云还看见他衣襟间露出的一角绛纱。最后,秋云也出家做了尼姑。苏曼殊让他笔下的恋人总是劳燕分飞,原本恋爱的双方要么拒绝爱,要么为爱而死,爱情也在灰飞烟灭间消散。
  小说创作上,苏曼殊通过借鉴心理描写等西方小说技巧,悖逆传统文学程式,兼具了中西小说的特色,体现出小说艺术的现代性觉醒。苏曼殊小说在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叙写,集中反映矛盾冲突,塑造出三郎等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成为时代变化的镜像。
  正是由于以上四个原因的影响,才成就了苏曼殊的小说悲哀之美,也成就了苏曼殊,使他以及他的小说在民初文坛能够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张琴凤.个性·矛盾·悲鸣---论苏曼殊的感伤之旅[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2]苏曼殊/苏曼殊作品精选[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4.
  [3]罗嘉慧.悲哀之美的历史投影---重读民初哀情小说[J].中山大学学报,2004,(1).
  作者简介:吴延强(1989.3-),男,山东菏泽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每次去十思园都是直奔主题——吃饭,匆匆而去,匆匆而归。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肤浅地认为十思园就是个吃饭的地方,是天目湖畔的一个很好的农庄饭店。原木结构的房屋,飞檐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教学目标.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升华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今后教学当中需要不断思
1建立农村储备积累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rn很多农民超生、利用B超进行非法性别鉴定,流产女婴保胎男婴、不生男孩不罢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养儿防老.在缺乏社会养老保险
【摘 要】基于基础教育的需要,各地都逐步开展着新课改,较传统教育而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等都发生了改变。现在高中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本人也将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82   高效课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小学英语课堂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语言讲解方式已经完全落伍,为打破传统课堂中十分枯燥的教学方式,因此可以将游戏教学运用其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
当班级内出现一些影响不好的小团体时,班主任用爱心进行班级心理教育进而使不良班级团体自动消失是非常有效的.用爱心是可以很好地消除这些不良影响的,可以通过班主任的爱心
市场营销作为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技能之一,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引起许多学校的重视.但从技能本身来说,它可以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就目前许多中等专业学校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全新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学校教育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生.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学科中的
平面软件是所有艺术设计的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学的实施和效果怎么样?学生是否真正能运用到实践中,对专业课程是否有帮助?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从学生、教学大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