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76-01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其文广新闻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打造节庆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快
近几年,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群文干部中,老同志逐渐退休,年轻人陆续进入文化队伍行业,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缺。从乡镇层面来看,一批老文化站长的退休,新的文化站长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大多为过渡岗位,更换频率非常高。他们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文化业务欠缺、文化热情不高。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队伍刚建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不少基础设施存在挤占、挪用、空置等不良现象。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2014年,宁海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13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宁海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自下而上的过程,导致政府提供的与群众需要的出现错位。“喂食”型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性,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地活动人员较少。
(五)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从城乡看,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区域看,偏远农村落后于近郊区农村。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普遍偏少。文化骨干队伍虽多,但形式创新不够。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电影、戏曲、广场舞为主,主要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缺乏以年轻人为对象的主题活动。
二、建议意见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确保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发放津补贴,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鼓励市县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挂职任职。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将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纳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辅导队伍建设,重点调动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继续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创建,做好2015年市级示范项目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宫、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设备建管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建议尽快出台《宁海县文化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较差、财政较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或捐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乡镇成立理事会制度,欢迎各级商会、乡贤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以冠名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建立由宣传部、文化、发改、财政、编办、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完善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督机制和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组织构架、规范有序的监督程序、专业化和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以及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高效率服务一体化平台。要加强民意调查和实地调研,确保调研情况与数据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当地农村群众的需要。搭建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构建监督检查网络体系。
(五)建立互动长效机制
建立一套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动态跟踪制度。以公告栏、地图、海报、手册、微信微博等各种形式向所辖区域的群众预告阶段性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发放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反馈表,征集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培训、讲座、活动、送戏、送书、走亲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根据群众反馈意见来衡量政府配送的文化产品和组织的文化活动效果,并作为政府采购绩效考量的依据,真正做到文化活动动态跟踪,无缝对接群众需求。辖区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年底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乡镇(街道)向群众做全年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总结汇报,同时就来年规划广泛征求本地区群众意见。群众在座谈会上反映的问题,将作为乡镇(街道)来年解决的重点,整合的需求也将为乡镇(街道)来年工作指明方向。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其文广新闻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打造节庆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快
近几年,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群文干部中,老同志逐渐退休,年轻人陆续进入文化队伍行业,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缺。从乡镇层面来看,一批老文化站长的退休,新的文化站长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大多为过渡岗位,更换频率非常高。他们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文化业务欠缺、文化热情不高。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队伍刚建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不少基础设施存在挤占、挪用、空置等不良现象。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2014年,宁海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13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宁海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自下而上的过程,导致政府提供的与群众需要的出现错位。“喂食”型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性,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地活动人员较少。
(五)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从城乡看,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区域看,偏远农村落后于近郊区农村。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普遍偏少。文化骨干队伍虽多,但形式创新不够。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电影、戏曲、广场舞为主,主要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缺乏以年轻人为对象的主题活动。
二、建议意见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确保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发放津补贴,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鼓励市县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挂职任职。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将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纳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辅导队伍建设,重点调动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继续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创建,做好2015年市级示范项目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宫、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设备建管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建议尽快出台《宁海县文化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较差、财政较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或捐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乡镇成立理事会制度,欢迎各级商会、乡贤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以冠名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建立由宣传部、文化、发改、财政、编办、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完善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督机制和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组织构架、规范有序的监督程序、专业化和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以及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高效率服务一体化平台。要加强民意调查和实地调研,确保调研情况与数据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当地农村群众的需要。搭建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构建监督检查网络体系。
(五)建立互动长效机制
建立一套公共文化服务与活动动态跟踪制度。以公告栏、地图、海报、手册、微信微博等各种形式向所辖区域的群众预告阶段性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发放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与反馈表,征集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培训、讲座、活动、送戏、送书、走亲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根据群众反馈意见来衡量政府配送的文化产品和组织的文化活动效果,并作为政府采购绩效考量的依据,真正做到文化活动动态跟踪,无缝对接群众需求。辖区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年底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乡镇(街道)向群众做全年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总结汇报,同时就来年规划广泛征求本地区群众意见。群众在座谈会上反映的问题,将作为乡镇(街道)来年解决的重点,整合的需求也将为乡镇(街道)来年工作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