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豪放大气,足令百代以下热血沸腾。彭元逊《满江红·牡丹》委婉含蓄,风格清丽。《满江红》(愁满关山)则内敛深沉,余韵悠长。从这一斑,可以窥见此词牌于声韵、表现力方面强大的兼容性,无论仄韵还是平韵,都能极大发挥出词人的创作潜力。
关键词:《满江红》 岳飞 平韵 仄韵
《满江红》,词牌名,声韵工稳却又富于变化,向为文人雅士所喜。此词牌格多,大体则可分仄韵、平韵两类,后者为姜夔创制,虽欲补前者用韵之不足,却因平韵温婉折损了不少气力,使词牌变得气弱,故用者较之仄韵寡矣。但,平仄皆备却提升了词牌创作空间与潜力,大有可为,亦大有可探。本文不拘成法,从平仄两类中采择三片进行细品,从其声韵格调、意境描绘、情感表达入手,于比对中深掘三昧,于细微处管窥奥义。
一、声韵之同异
戈载《词林正韵·发凡》云:“词之谐不谐,恃乎韵之合不合。韵各有其类,亦各有其音,用之不紊,始能融入本调,收足本音。”{1}足见,填好一首词,用韵是其关键。
《满江红》词有多种格调,在《全宋词》中《满江红》共计474首,其中465首押仄声韵,9首押平声韵{2},前者占据压倒性优势。《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体,全词93字,上阕47字,8句,4平韵;下阕46字,10句,5平韵。从此韵体者居多,其中,岳飞“怒发冲冠”词最负盛名,入声作韵,沉郁激昂,可谓力压千古。不过,仄韵“变数”甚多,至少有三种“格”,在格律、字数、声韵均齐等方面均有变化,不同词人的处理手法差异也较大,此处不予细论,笔者仍以岳飞词作为核心考察对象。
平韵《满江红》全词93字,上阕47字,4平韵;下阕46字,5平韵。字数、句式、韵数均与仄韵相同。由姜夔创制,从者有吴文英、彭元逊、李琳、彭芳远等。{3}笔者特就彭元逊《满江红·牡丹》、彭芳远《满江红》(愁满关山)为对象,展开探究。
首先,《满江红》词平仄可通融之处,在仄韵和平韵中略同。全词93字,平仄可通融处均为26个,约占27.96%,近乎全篇三分之一。于作词而言,可通融处愈多,词人选字条件愈宽,炼字用典限制愈低,发挥余地自然愈大。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选择太多与没有选择都是“难题”,这就要求创作者进行“内部调节”“自我排布”,从而达到艺术最大化效果。
其次,通过对三首词的比较可发现,在四处平仄可通融之处,有三处通用平韵,一处通用仄韵。这就是说,创作者们达成了某种默契与共识,即在可通融处所确立的“不可通融”是最佳方案。它能够与之前后的声韵平仄保持最有规律的起伏,令全词富有节奏感,实现最妙美的乐音。这就为后来者构建出隐形的模式,不强求,却成为首选。
当然,共性之余,这三片词也个性凛然。《满江红》(怒发冲冠)全词押仄韵,并且韵脚均为入声字。“歇”“月”“阙”属于【六月】入声韵,“烈”“切”“雪”“灭”“缺”“血”属于【九屑】入声韵。入声字发音短促、声调低沉,使得整首词似湍流急转,粗粝切摩中气不可遏,势不可阻,惊险处更见浑厚。而《满江红·牡丹》与《满江红》(愁满关山)两片词则韵脚用平,表现出与仄韵截然不同的气韵。前者韵脚“重”“容”属于【冬】韵,“风”“红”“笼”“融”“同”“中”“空”属【东】韵,为平声邻韵通押;后者韵脚依次为“深”“吟”“音”“寻”“阴”“襟”“沉”“心”“林”,属平声【侵】韵。平声字的发音平缓、悠扬,为词添得许多“余韵”,不宜也不必急转。两片通观,都是语调委婉,圆转流利,少了些褶皱磋磨,多了份玲珑婆娑。
足见,声韵改换对词作感情基调的影响颇大,给予观者乾坤壁立、刚柔有别的第一感。
二、意境之有别
《满江红》词牌可兼容多种风格。豪放处,可请缨锐旅,鞭渡河洛,可热嘲意气,冷眼古今;柔情处,销魂似芳草迷客,垂杨离目,缠绵如几度垂泪,抵死难拼。此中,壮美气势得行健周流,柔美气韵可婉转。在如此独特的风格美感之下,《满江红》词展示出了直抒胸臆的外向型抒情方式和柔韧有劲的蕴藏式情感表达。④
《满江红》(怒发冲冠)语言雄浑豪放,整片词刚健凌厉,大气磅礴。上片起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直抒胸臆在前而交代事件在后,将“不平之气”率先泼墨纸上,令观者难以稍却。复言登楼眺望,以情催动,以景起兴,予思绪上融千古,中通目下,下展未来之机。待言“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则怒气已由抑制隐忍,转刹引燃喷薄。此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内心稍事平静,词人感到三十年的功勋如今成为尘土,征战千里,也只有浮云和明月的心境,巧妙地将作者的自身追求和一心为国的情感相结合。末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暂结上片,点化通篇,展现了作者的报国精忠与卫国心切,将全词的情感带到了高潮。
在词的下阕,首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忆及徽钦二宗被俘,宋室流离播迁,内心再起狂澜,且此次于前之野望茫然不同,将彻骨之哀痛化为进取之猛厉,希冀在有生之年可以报仇雪恨,力挽国运之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极言”赋志,将报国想法具体化、鲜明化,表达了对金人的痛恨以及战胜对方的强烈决心,透露出一股无法阻挡的信念与勇毅——这是作者英雄气概的自然表露,诉诸笔端,亦是“词眼”所在。煞尾“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与此前诸句相比稍显含蓄,作者以“收拾”这种近乎“清理内务”“洒扫一屋”般的词味作结,于沉稳处见“壮怀”,于和缓处见“激烈”,与上片形成号呼传唤,为全词做了精彩的收尾。
《满江红·牡丹》与《满江红》(怒发冲冠)相比,语言细腻别致,整首词颇为精工秀气。“翠袖余寒,早添得,铢衣几重”一句作为全词的开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翠袖”由杜甫《佳人》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一句脱化而来,言佳人清苦,又遇余寒,有瘦损肌骨,不堪绮罗之虞。以人情妙写花事凄清荼蘼,以花事寄喻人世代谢凋零。 所谓“妍华都谢,更为谁容”,续言女子在青春逝去,无心打扮,她认为再好的妆容在此时已显多余,这影射出词人在家国沦落后,处于时不乘龙、无风可御的状态。“衔尽吴花成鹿苑,人间不恨雨和风”,表明美丽的牡丹花都已凋落,内心已然平静,如此环境和心境让人不再抱怨这世间的风雨。体现出作者面对宋亡出仕的现实,已经不想再谈论什么,只剩下无尽的感慨。“便一枝流落到人家,清泪红”,言己身如同一枝红艳,凝香未毕,流落他方,无人知晓亦无人关心,惟红泪滴零,独自感伤罢了。足见,在上阕中,作者借女子的形象和女子的忧愁来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将内心的情感通过每一韵徐徐唱出,层层剥开,令观者垂怜唏嘘。
下片起首,作者通过“山雾湿,倚熏笼”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个博山炉冷,浮雾微腾,佳人独倚熏笼呵暖的凄清氛围,寓托内心之失落。次句“恨宫云一朵,飞过空同”,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是在说明宫室之内的云朵受到束缚,无法飘向蓝天,实则是在感叹自己受到拘束,才华无法施展。“白日长闲青鸟在,杨家花落白苹中”一句则化用语典,杜甫《丽人行》言“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以此来隐射当时社会的症结。词人以此表明政局动荡,才华无从施展的局促,表达了对飘忽不定生活的良多感慨。煞拍“问故人,忍更负东风,尊酒空”,词人想与老友叙叙旧,怎奈酒杯空空,生活今非昔比,不能如从前一般自在逍遥,透露出无尽感伤。
通观全词,其以“牡丹”作为吟咏对象,使用了“象喻”之法。“象喻”是中国诗歌中的情谊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作者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⑤词的最浅处写的是牡丹,渐深处则言人物,以人喻花,以花喻人,用花的辗转飘零述说女子的哀怨悲伤,用女子的孤独映衬花的流落他乡。两厢酬唱般抑扬,遥遥相望般惆怅,使全词通透空灵,清韵回响。作者以牡丹为象喻来寄寓情感,如此华贵艳丽之物,它的容颜愁损、四散飘零,反映出一个王朝气数已尽,自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有一番作为的懊恼,同时表达了作者与故国旧臣难以割舍的感情。
《满江红》(愁满关山)一词与《满江红·牡丹》的情感基调相类,语言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又吹得”中“吹”这个字眼隐含着乐音,给人一种看到即听到的错觉。“芦花雪深”,芦花纷坠,似素雪翻飞,铺覆大地,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望者则如孤舟笠翁,于苍凉人世垂钓,不知起竿为何物。“西楼”常指伤心地,是排遣愁绪和相思处所。“龙吟”则或霜天嘹唳,或潜渊低沉,在词中将愁思翻覆唱出。故,“西楼外,天低水涌,龙挟秋吟”一句,将声与情巧妙融合,说明在悲伤的相思之地,悠扬的乐音都显得凄迷。进而“回首人间无此曲,数峰江上落余音”,流露出感伤,慨叹江山依旧好,妙音无处觅——故国衰飒,故人不再,相思如诉如泣。“断云”隐喻旧情,词人借此言明与旧友间的深情厚谊。如此说来,末句“似断云,飞絮两悠悠,何处寻”表达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如同飞絮远去,人事萧疏,已无处融弥。
下片,作者重点运用了借物抒情之法。首句“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借助乐音凄凉,叙述离别之苦、相思之痛,同时抒发自己与旧友别离时泪洒衣襟的心酸凄楚。“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沈”,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别后,乐音未散,心中不舍。苏轼曾在《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写道“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以“泛商流羽”形容乐音回转。作者化用此句,极言孤独与失落。此外,词人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牛背斜阳”“霜满林”描绘了夕阳落幕、霜冷栖枝之景,将内心之孤寂苦寒投诸外物,复以万物着我颜色,安放此身。“待醉骑黄鹤度苍寒”,以呓语写实,虚空处落脚,以不可兑现之法说尽念想。传说中,仙人能骑着黄鹤飞升,作者也希冀如此,但他毕竟是了了凡人,只能想象自己醉后驭鹤,飞度苍寒,能与旧友相见。
通观而言,三片《满江红》各有动人之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其强劲有力的表达方式、豪放大气的语言风格,让百代以下热血沸腾。《满江红·牡丹》表达方式委婉含蓄,语言风格清新秀丽,情感犹如涓涓细水缓缓流淌。《满江红》(愁满关山)则更加内敛,字里行间散发出“愁”之气息,意味深远。从这一斑,可以窥见此词牌强大的兼容性,三、四、五、六、七言皆备,参差错落,鳞次栉比,如山石荦确行,行径虽微,却能通渠九陌,遍照光景。而上下片韵脚的安排,恰能织造万端,使创作者无论携带何种情绪,都能抛梭出想要的图景;仄韵则锋芒处见浑融,平韵则陡转处见婉曲,无怪乎深为词人所喜,代有佳作奉出。
{1} 戈载:《词林正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李文莉:《〈全宋词〉八十四字至九十三词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第193页。
{3}④ 刘曼丽:《宋金元〈满江红〉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第20页,第64页。
⑤ 叶嘉莹:《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4卷第4期。
关键词:《满江红》 岳飞 平韵 仄韵
《满江红》,词牌名,声韵工稳却又富于变化,向为文人雅士所喜。此词牌格多,大体则可分仄韵、平韵两类,后者为姜夔创制,虽欲补前者用韵之不足,却因平韵温婉折损了不少气力,使词牌变得气弱,故用者较之仄韵寡矣。但,平仄皆备却提升了词牌创作空间与潜力,大有可为,亦大有可探。本文不拘成法,从平仄两类中采择三片进行细品,从其声韵格调、意境描绘、情感表达入手,于比对中深掘三昧,于细微处管窥奥义。
一、声韵之同异
戈载《词林正韵·发凡》云:“词之谐不谐,恃乎韵之合不合。韵各有其类,亦各有其音,用之不紊,始能融入本调,收足本音。”{1}足见,填好一首词,用韵是其关键。
《满江红》词有多种格调,在《全宋词》中《满江红》共计474首,其中465首押仄声韵,9首押平声韵{2},前者占据压倒性优势。《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体,全词93字,上阕47字,8句,4平韵;下阕46字,10句,5平韵。从此韵体者居多,其中,岳飞“怒发冲冠”词最负盛名,入声作韵,沉郁激昂,可谓力压千古。不过,仄韵“变数”甚多,至少有三种“格”,在格律、字数、声韵均齐等方面均有变化,不同词人的处理手法差异也较大,此处不予细论,笔者仍以岳飞词作为核心考察对象。
平韵《满江红》全词93字,上阕47字,4平韵;下阕46字,5平韵。字数、句式、韵数均与仄韵相同。由姜夔创制,从者有吴文英、彭元逊、李琳、彭芳远等。{3}笔者特就彭元逊《满江红·牡丹》、彭芳远《满江红》(愁满关山)为对象,展开探究。
首先,《满江红》词平仄可通融之处,在仄韵和平韵中略同。全词93字,平仄可通融处均为26个,约占27.96%,近乎全篇三分之一。于作词而言,可通融处愈多,词人选字条件愈宽,炼字用典限制愈低,发挥余地自然愈大。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选择太多与没有选择都是“难题”,这就要求创作者进行“内部调节”“自我排布”,从而达到艺术最大化效果。
其次,通过对三首词的比较可发现,在四处平仄可通融之处,有三处通用平韵,一处通用仄韵。这就是说,创作者们达成了某种默契与共识,即在可通融处所确立的“不可通融”是最佳方案。它能够与之前后的声韵平仄保持最有规律的起伏,令全词富有节奏感,实现最妙美的乐音。这就为后来者构建出隐形的模式,不强求,却成为首选。
当然,共性之余,这三片词也个性凛然。《满江红》(怒发冲冠)全词押仄韵,并且韵脚均为入声字。“歇”“月”“阙”属于【六月】入声韵,“烈”“切”“雪”“灭”“缺”“血”属于【九屑】入声韵。入声字发音短促、声调低沉,使得整首词似湍流急转,粗粝切摩中气不可遏,势不可阻,惊险处更见浑厚。而《满江红·牡丹》与《满江红》(愁满关山)两片词则韵脚用平,表现出与仄韵截然不同的气韵。前者韵脚“重”“容”属于【冬】韵,“风”“红”“笼”“融”“同”“中”“空”属【东】韵,为平声邻韵通押;后者韵脚依次为“深”“吟”“音”“寻”“阴”“襟”“沉”“心”“林”,属平声【侵】韵。平声字的发音平缓、悠扬,为词添得许多“余韵”,不宜也不必急转。两片通观,都是语调委婉,圆转流利,少了些褶皱磋磨,多了份玲珑婆娑。
足见,声韵改换对词作感情基调的影响颇大,给予观者乾坤壁立、刚柔有别的第一感。
二、意境之有别
《满江红》词牌可兼容多种风格。豪放处,可请缨锐旅,鞭渡河洛,可热嘲意气,冷眼古今;柔情处,销魂似芳草迷客,垂杨离目,缠绵如几度垂泪,抵死难拼。此中,壮美气势得行健周流,柔美气韵可婉转。在如此独特的风格美感之下,《满江红》词展示出了直抒胸臆的外向型抒情方式和柔韧有劲的蕴藏式情感表达。④
《满江红》(怒发冲冠)语言雄浑豪放,整片词刚健凌厉,大气磅礴。上片起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直抒胸臆在前而交代事件在后,将“不平之气”率先泼墨纸上,令观者难以稍却。复言登楼眺望,以情催动,以景起兴,予思绪上融千古,中通目下,下展未来之机。待言“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则怒气已由抑制隐忍,转刹引燃喷薄。此后“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内心稍事平静,词人感到三十年的功勋如今成为尘土,征战千里,也只有浮云和明月的心境,巧妙地将作者的自身追求和一心为国的情感相结合。末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暂结上片,点化通篇,展现了作者的报国精忠与卫国心切,将全词的情感带到了高潮。
在词的下阕,首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忆及徽钦二宗被俘,宋室流离播迁,内心再起狂澜,且此次于前之野望茫然不同,将彻骨之哀痛化为进取之猛厉,希冀在有生之年可以报仇雪恨,力挽国运之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极言”赋志,将报国想法具体化、鲜明化,表达了对金人的痛恨以及战胜对方的强烈决心,透露出一股无法阻挡的信念与勇毅——这是作者英雄气概的自然表露,诉诸笔端,亦是“词眼”所在。煞尾“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与此前诸句相比稍显含蓄,作者以“收拾”这种近乎“清理内务”“洒扫一屋”般的词味作结,于沉稳处见“壮怀”,于和缓处见“激烈”,与上片形成号呼传唤,为全词做了精彩的收尾。
《满江红·牡丹》与《满江红》(怒发冲冠)相比,语言细腻别致,整首词颇为精工秀气。“翠袖余寒,早添得,铢衣几重”一句作为全词的开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翠袖”由杜甫《佳人》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一句脱化而来,言佳人清苦,又遇余寒,有瘦损肌骨,不堪绮罗之虞。以人情妙写花事凄清荼蘼,以花事寄喻人世代谢凋零。 所谓“妍华都谢,更为谁容”,续言女子在青春逝去,无心打扮,她认为再好的妆容在此时已显多余,这影射出词人在家国沦落后,处于时不乘龙、无风可御的状态。“衔尽吴花成鹿苑,人间不恨雨和风”,表明美丽的牡丹花都已凋落,内心已然平静,如此环境和心境让人不再抱怨这世间的风雨。体现出作者面对宋亡出仕的现实,已经不想再谈论什么,只剩下无尽的感慨。“便一枝流落到人家,清泪红”,言己身如同一枝红艳,凝香未毕,流落他方,无人知晓亦无人关心,惟红泪滴零,独自感伤罢了。足见,在上阕中,作者借女子的形象和女子的忧愁来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将内心的情感通过每一韵徐徐唱出,层层剥开,令观者垂怜唏嘘。
下片起首,作者通过“山雾湿,倚熏笼”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个博山炉冷,浮雾微腾,佳人独倚熏笼呵暖的凄清氛围,寓托内心之失落。次句“恨宫云一朵,飞过空同”,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是在说明宫室之内的云朵受到束缚,无法飘向蓝天,实则是在感叹自己受到拘束,才华无法施展。“白日长闲青鸟在,杨家花落白苹中”一句则化用语典,杜甫《丽人行》言“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以此来隐射当时社会的症结。词人以此表明政局动荡,才华无从施展的局促,表达了对飘忽不定生活的良多感慨。煞拍“问故人,忍更负东风,尊酒空”,词人想与老友叙叙旧,怎奈酒杯空空,生活今非昔比,不能如从前一般自在逍遥,透露出无尽感伤。
通观全词,其以“牡丹”作为吟咏对象,使用了“象喻”之法。“象喻”是中国诗歌中的情谊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作者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⑤词的最浅处写的是牡丹,渐深处则言人物,以人喻花,以花喻人,用花的辗转飘零述说女子的哀怨悲伤,用女子的孤独映衬花的流落他乡。两厢酬唱般抑扬,遥遥相望般惆怅,使全词通透空灵,清韵回响。作者以牡丹为象喻来寄寓情感,如此华贵艳丽之物,它的容颜愁损、四散飘零,反映出一个王朝气数已尽,自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有一番作为的懊恼,同时表达了作者与故国旧臣难以割舍的感情。
《满江红》(愁满关山)一词与《满江红·牡丹》的情感基调相类,语言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词的上片“又吹得”中“吹”这个字眼隐含着乐音,给人一种看到即听到的错觉。“芦花雪深”,芦花纷坠,似素雪翻飞,铺覆大地,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望者则如孤舟笠翁,于苍凉人世垂钓,不知起竿为何物。“西楼”常指伤心地,是排遣愁绪和相思处所。“龙吟”则或霜天嘹唳,或潜渊低沉,在词中将愁思翻覆唱出。故,“西楼外,天低水涌,龙挟秋吟”一句,将声与情巧妙融合,说明在悲伤的相思之地,悠扬的乐音都显得凄迷。进而“回首人间无此曲,数峰江上落余音”,流露出感伤,慨叹江山依旧好,妙音无处觅——故国衰飒,故人不再,相思如诉如泣。“断云”隐喻旧情,词人借此言明与旧友间的深情厚谊。如此说来,末句“似断云,飞絮两悠悠,何处寻”表达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如同飞絮远去,人事萧疏,已无处融弥。
下片,作者重点运用了借物抒情之法。首句“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借助乐音凄凉,叙述离别之苦、相思之痛,同时抒发自己与旧友别离时泪洒衣襟的心酸凄楚。“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沈”,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别后,乐音未散,心中不舍。苏轼曾在《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写道“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以“泛商流羽”形容乐音回转。作者化用此句,极言孤独与失落。此外,词人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牛背斜阳”“霜满林”描绘了夕阳落幕、霜冷栖枝之景,将内心之孤寂苦寒投诸外物,复以万物着我颜色,安放此身。“待醉骑黄鹤度苍寒”,以呓语写实,虚空处落脚,以不可兑现之法说尽念想。传说中,仙人能骑着黄鹤飞升,作者也希冀如此,但他毕竟是了了凡人,只能想象自己醉后驭鹤,飞度苍寒,能与旧友相见。
通观而言,三片《满江红》各有动人之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其强劲有力的表达方式、豪放大气的语言风格,让百代以下热血沸腾。《满江红·牡丹》表达方式委婉含蓄,语言风格清新秀丽,情感犹如涓涓细水缓缓流淌。《满江红》(愁满关山)则更加内敛,字里行间散发出“愁”之气息,意味深远。从这一斑,可以窥见此词牌强大的兼容性,三、四、五、六、七言皆备,参差错落,鳞次栉比,如山石荦确行,行径虽微,却能通渠九陌,遍照光景。而上下片韵脚的安排,恰能织造万端,使创作者无论携带何种情绪,都能抛梭出想要的图景;仄韵则锋芒处见浑融,平韵则陡转处见婉曲,无怪乎深为词人所喜,代有佳作奉出。
{1} 戈载:《词林正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李文莉:《〈全宋词〉八十四字至九十三词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第193页。
{3}④ 刘曼丽:《宋金元〈满江红〉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第20页,第64页。
⑤ 叶嘉莹:《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