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媒介,是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蓝本。教材承担着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教材的使用和开发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贯彻与落实,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教材的使用与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探索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教材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把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可变动的,用教材教教材,而在新课程观念下,教材是具有开放性的,有弹性的,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有余地,为教师选择教材内容留有空间。
1.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相同。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距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不管哪套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得非常全面。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材内容。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调整:如教学有关春天的内容可以调整到当地春天景色最明显的季节里进行;也可以进行教学重点内容的调整、单元教学的调整、课文段落的调整等等。
2.取舍教材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若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
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篇篇、段段、句句皆精,必须要让学生整篇整篇地学习,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课文做重新选取与舍弃。可以是对一组课文中某篇的取舍,可以是对课文某段某句的取舍,也可以是对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取”是选取课文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内容。“舍”是舍弃那些较为陈旧、无关紧要的内容,或是与学生能力训练关系不大的内容。
3.增添教材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可以增添一些内容,为教材注入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新近发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以增强教材内容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增添全国人民精诚团结抗震救灾,2008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七”宇航员实现太空行走的相关内容等等。学生置身其中,兴趣盎然,感受更加真实。
增添教材内容,可以增添整篇课文,可以在某篇课文中增添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增添一些练习与练笔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深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更贴近儿童生活,更具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深入地开发教材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使教材充分发挥好学习工具、媒介、资源和催化剂的功能,教师应深入地开发语文教材资源。
1.开发教材自身资源
语文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但教材有些内容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自身进行开发。
如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故事发生年代的限制,学生对其不了解或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作为源头,发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内容本身,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进教材中,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
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学生提出李白与汪伦之间为什么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此之深的感情?教师适时补充材料:相传,唐时泾川名士汪伦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便投其所好,修书一封说:“先生好游乎,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我这里有万家酒店”。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却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汪伦解释道:“桃花开时,花瓣随水香飘十里,故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则为一户姓‘万’的人家所开的一间酒店。”虽然汪伦的自圆其说有些牵强,但他的真情实意仍然感动了李白。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与汪伦是怎样交往而建立深厚感情的?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和李白论诗,互相切磋,相互都很敬佩对方的才能……”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好酒好菜的款待李白……”还有的学生说:“汪伦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事情,整天陪着李白游玩,一刻也不离开……”在补充的材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学生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用语文教材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把教材延伸到课外。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识字比赛、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收集图片资料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从教学的唯一依据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材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体。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精研细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其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生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各方面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语文教材。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探索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教材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把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可变动的,用教材教教材,而在新课程观念下,教材是具有开放性的,有弹性的,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有余地,为教师选择教材内容留有空间。
1.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相同。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距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不管哪套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得非常全面。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材内容。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调整:如教学有关春天的内容可以调整到当地春天景色最明显的季节里进行;也可以进行教学重点内容的调整、单元教学的调整、课文段落的调整等等。
2.取舍教材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若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
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篇篇、段段、句句皆精,必须要让学生整篇整篇地学习,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课文做重新选取与舍弃。可以是对一组课文中某篇的取舍,可以是对课文某段某句的取舍,也可以是对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取”是选取课文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内容。“舍”是舍弃那些较为陈旧、无关紧要的内容,或是与学生能力训练关系不大的内容。
3.增添教材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可以增添一些内容,为教材注入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新近发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以增强教材内容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增添全国人民精诚团结抗震救灾,2008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七”宇航员实现太空行走的相关内容等等。学生置身其中,兴趣盎然,感受更加真实。
增添教材内容,可以增添整篇课文,可以在某篇课文中增添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增添一些练习与练笔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深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更贴近儿童生活,更具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深入地开发教材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使教材充分发挥好学习工具、媒介、资源和催化剂的功能,教师应深入地开发语文教材资源。
1.开发教材自身资源
语文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但教材有些内容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自身进行开发。
如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故事发生年代的限制,学生对其不了解或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作为源头,发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内容本身,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进教材中,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
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学生提出李白与汪伦之间为什么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此之深的感情?教师适时补充材料:相传,唐时泾川名士汪伦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便投其所好,修书一封说:“先生好游乎,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我这里有万家酒店”。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却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汪伦解释道:“桃花开时,花瓣随水香飘十里,故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则为一户姓‘万’的人家所开的一间酒店。”虽然汪伦的自圆其说有些牵强,但他的真情实意仍然感动了李白。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与汪伦是怎样交往而建立深厚感情的?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和李白论诗,互相切磋,相互都很敬佩对方的才能……”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好酒好菜的款待李白……”还有的学生说:“汪伦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事情,整天陪着李白游玩,一刻也不离开……”在补充的材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学生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用语文教材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把教材延伸到课外。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识字比赛、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收集图片资料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从教学的唯一依据变为教学的依据之一,从不容置疑的知识权威转变为仅供参考的知识载体。教材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体。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精研细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其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生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各方面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