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调研、部署和推动下,浙江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湖州坚持久久为功、一抓到底,并在全国、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湖州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湖州采取了哪些方式?探索出了怎樣的经验?全国两会期间,《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市长钱三雄。
民生周刊:近日,中央转发《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湖州在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具体采取了哪些方式?
钱三雄:2015年,我市安吉县起草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为国家标准,去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湖州已经成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样板和典范。
首先,“千万工程”是一项生态工程,我们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多年来,我们统筹打好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剿灭劣V类水等组合拳,全面提升乡村整体环境面貌。截至去年底,全市所有村庄实现整治全覆盖,农村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94%的村成为市级美丽乡村,48%的村成为A级以上景区村庄。
其次,“千万工程”是一项发展工程,我们始终强化产业培育。实施“千万工程”,既是为了发展,也要依托发展,我们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提升同步谋划、同步推进。近年,温室龟鳖养殖等得到彻底整治,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去年,湖州乡村旅游收入达204亿元,被誉为乡村旅游第一市,德清莫干山部分“洋家乐”单张床位缴税达14万元,绿色渔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再次,“千万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我们坚持农民为本。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除了狠抓生态环境改善,还注重人文环境提升,保持农村文化肌理,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根据“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宜迁则迁”的原则,我们统筹规划村庄布局,尤其注重历史文化村落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桑基鱼塘、太湖溇港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在社会治理上,创新发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余村经验,百姓的安全感、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最后,“千万工程”是一项探索工程,我们不断尝试改革创新。“千万工程”是浙江的一大创举,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只能边推进、边摸索。工作中,我们始终注重改革创新,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乡体制、户籍制度、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三位一体”农合联等改革,全面完成了集体资产股权登记颁证和宅基地、农房确权发证。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用地保障等现实问题,还创新实施跨村联创、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并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坡地村镇试点等,为工程推进提供要素保障。
民生周刊:通过上述举措,成效如何,湖州又获得了哪些经验?
钱三雄:“千万工程”已经在湖州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取得了巨大成效。
一是农民更加富裕,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去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67元,是“千万工程”实施前的2002年的6.3倍,仅发展乡村旅游就可以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4765元,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护美绿水青山、改善人居环境变成了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农业更加兴旺,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美丽经济的持续转型。在全省农业现代化评价中,我市连续5年位居第一,这是“千万工程”倒逼、引领的结果。当前,我市稻渔综合种养、跑道鱼等新模式加速推广,乡村旅游全面开花,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美丽经济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
三是农村更有活力,实现了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的持续转变。去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1.71:1,显著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越来越多城里人往农村跑,去休闲观光、居住生活,农村户口更是成了香饽饽。尤其是很多大学生回乡创业致富,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的希望。
湖州实施“千万工程”之所以成效比较好,首先得益于全省整体推进,有好的外部氛围和政策环境,同时也与我们自己的努力,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分不开。
我们总结了4条经验。一是坚持将“两山”理念贯穿始终。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正是在“两山”理念指导下,湖州实施“千万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才更有定力、更有决心、更有力度,才会取得领跑领先的成绩。
二是坚持将“三农”统筹贯穿始终。农业、农村、农民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抓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始终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事实证明,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三者互相关联、缺一不可。
三是坚持将“五美”要求贯穿始终。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创新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五美”要求,坚持拉高标准、补齐短板,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四是坚持将“四级”联动贯穿始终。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统筹协调,密切联动。市、县(区)主要抓统筹规划、标准制定、督查考核,乡镇、村作为实施主体主要抓具体落实。良好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积极性,有效动员了群众,形成了强大合力。
民生周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于去年印发,一年多来,湖州如何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下一步有何计划? 钱三雄:去年4月,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我们既感到光荣,又感到压力,更坚定了继续走在前列的信心。一年来,我们结合实际,出台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在更高起点上部署推進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公厕改造等。去年,共完成2151座农村公厕改造,农村污水运维考核居全省第一。
同时,我们继续推进农村环境专业化长效管理。目前,全市80%以上的村由第三方保洁服务公司维护环境卫生,76%的村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均居全省第一。我们还在全国率先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条例》,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立法保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将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件接着一件抓,持续推动“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下一步,总的是按照“打造升级版、建设大花园”的要求,从3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扩大覆盖面,打造全域美丽样板。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碧水蓝天净土工程。结合新一轮城镇规划修编,优化村庄和人口空间布局,以市级美丽乡村创建为抓手,开展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和改造提升,使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大花园。今年实现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2022年建成精品村、3A级景区村庄120个。
二是落实长效化,打造绿色生活样板。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污水运维等生产生活方式,确保环境整治问题不反弹。今年要打造“农村公厕管理好、垃圾分类落实好、农村污水运维好、农房风貌管控好、公共设施配套好”的“五好示范村”100个,通过以点带面、统筹推进,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同时,教育引导群众强化生态意识,形成人人注重环境卫生、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三是培育增长点,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保持农业现代化领先地位,到年底力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
同时,以深化“两山”综合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农民增收,确保到2022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9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两山”转化的阳光大道、金光大道、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