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8月13日,就各方关注的话题,中国人民银行举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媒体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出席,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邵伏军主持。
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会上,张晓慧首先介绍了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的背景。张晓慧表示,2005年汇改以来,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的幅度比较大,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师的普遍估计,这种既与国内因素有关,也与国际因素有关的偏差大约累积了3%左右。这种误差不可能长期持续,继续通过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加以调整,以免失衡过度累积。
张晓慧表示,选择当前这样一个时间窗口推出这项举措,从国内来看,这与近日公布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的意外跳升有关。7月份是普遍货币增长的传统小月,但是今年7月份M2比6月份跳升了1.5个百分点,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了1.61万亿元。市场认为这与货币政策以及与银行体系为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采取的一些临时性措施有一定关系。一段时间内,流动性的宽松促进了货币信贷的偏快增长,从而影响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从国际来看,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更为坚挺,与美联储将收紧政策预期有一定关系。部分预期认为美联储将在今年年内加息,导致美元总体走强,欧元和日元趋弱,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出现贬值。我国由于货币贸易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14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0.28%和9.54%。从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平稳角度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有一定的贬值要求。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都会在人民币市场汇率中反映出来。8月11日,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前面提到的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经基本完成,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阶段,使人民币汇率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规律运行。
张晓慧指出,从长期看,人民币还是强势货币。汇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属于决定性基本面因素。市场汇率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市场供求是由国际收支项目决定的,观察汇率是否处于均衡,需要更多地关注经常项目,中国的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作为经常项目主体的货物贸易顺差高达3052亿美元,这是决定外汇市场供求的最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的重要基础。中国经济在全球仍然是被看好的。今年上半年,虽然形势比较复杂,困难挑战也很多,经济略有下滑,但仍然保持了796的增速,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延续了6月份企稳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正在出现积极变化。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境外主体在贸易投资和资产配置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这些基本面决定了从长期看,人民币仍然是强势货币。当经济中其他因素和困难积累起来的偏差得到校正后,从我国的经常项目状况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现实出发,未来人民币还会进入升值通道。
张晓慧表示,各方面要更加关注经常项目状况,这是未来决定汇率走向的最主要因素。近两天,人民币中间价在向市场回归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贬值方向的调整,从而引发了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出现持续贬值的质疑。对此,我们认为,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央银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总之,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弹性的汇率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在回答香港记者提问时,易纲表示,此次改革主要是就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做的一次调整,调整以后,整个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我们认为,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更有利于长期稳定。从目前就报价基础调整而言,这种波动、变化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对香港的影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都是十分有限的。
易纲表示,另一方面,这对于人民币的信心和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是利好消息,全世界真正看好这个市场长期发展向好的人都会关心市场的可持续性。一个僵化的、固定的汇率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肯定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有利,因为一个有弹性的汇率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国际收支的稳定器,它会逐步调整一些不平衡,使得整个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固定汇率看上去很稳定,但实际上它在积累问题、积累矛盾、积累一些不均衡,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此次调整对香港市场应该是一个利好的影响。比较有深度的市场人士认为,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大家习惯了过去非常稳定的汇率,这次调整也引起了一些波动,但是这些波动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经过短暂磨合期,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易纲还介绍了定价形成机制。他表示,定价形成机制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晨在开盘以前由中间价的报价商报一个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中间价,这个中间价在过去一段时间,在8月10号以前,和每天的收盘价差距比较远。以8月10号为例,报出来的中间价是在6.11,当前的收盘价比如是在6.21,差了1000个基准点,近一段时间都是这种状态。我们这次改革主要是想使中间价报价机制更加市场化。怎么更加市场化呢?报价的时候主要参考前一天的收盘价,同时要考虑什么因素呢?要考虑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这一夜欧美市场的变化,比如国际一揽子货币的变化。这样报出的中间价和当天的开盘价和收盘价更加接近。我们有十几家中间价报价商。报价商报价以后去掉最高价和最低价,中间样本剩下来的加权平均值就是每天公布的中间价。这个机制完善了以后,报价商就会参考昨天的收盘价,同时也参考供求关系,这样就使得汇率形成更加市场化。在报价商中,有中资银行,也有外资银行,而且中外金融机构是平等竞争,游戏规则都是公平透明的。 通过贬值刺激出口是无稽之谈
易纲表示,中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市场波动幅度超出管理区间的时候,我们还是坚持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我们的目的是市场决定汇率,让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汇率中起决定性作用。央行已经退出了常态式的干预,但是市场有一个公认的游戏规则,也是央行公布的游戏规则一一现在每天波动幅度还是在2%以内,在这个发展阶段,这样一个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它既体现了市场的弹性、市场汇率调整的灵活性,同时又在市场波动过大的时候,能对它进行有效管理,使整个市场对汇率的机制更加有信心,使市场和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易纲进一步指出,在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度下,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央行更加注重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设。对于有些观点认为人民币要贬值10%以促进出口,完全是无稽之谈,完全没有根据。虽然我们注重汇率形成机制,让它公开、透明、可预期,让市场有信心,但也有一些市场指标会来告诉我们汇率水平是不是接近均衡。这些指标包括国际收支流入、流出,贸易顺差等。今年前7个月的货物贸易顺差超过3000亿美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另外要看资金的流入流出和经济增长率,也要看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都是一揽子汇率,去年、前年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都是大幅升值的。
易纲向记者们介绍了几个数据。第一,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以来,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到现在升值了7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98%。从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4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55.7%,升值幅度是很大的。今年以来,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左右。强调公开、透明、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以及汇率是不是接近均衡水平,要看国际收支,要看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同时也要看一揽子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现在所有这些都告诉市场,在这次机制变化以后,经过一个短暂的磨合期,汇率水平和这些基本面比较相符。所谓人民币要贬值10%,刺激出口,还说这是官方意图,完全是无稽之谈。”易纲表示。
在谈到汇率与出口的问题时,易纲指出,一个国家的汇率和很多宏观变量,包括出口都是相联系的。这次完善人民币中间价的报价机制,是对汇率政策的一个完善。当前全世界的需求还是比较疲软的,但我国出口前七个月的顺差,包括去年的顺差,都是相当大的。这个顺差并不是因为我国出口特别强劲,而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后,进口大宗商品的量还在增加,进口的金额是下降的。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进口量虽然增长,进口金额却是下降的。这种下降就导致我们在贸易上有一些顺差。从目前看,我们不需要调整汇率来促进出口,中国的出口状况整体不错。
易纲指出,这次完善汇率的机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公平、公开、透明、有效,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资本可兑换进程,使经济更加具有抗风险的能力。有弹性的汇率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是自动调节器和稳定器,这是机制建设。从这个方面考虑,我们经过权衡,认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控的。
我国资本流入流出基本平衡
易纲在回答记者关于资本流动问题时表示,一个有弹性的汇率更有利于让资本流入流出更加平稳。一个有弹性的、比较灵活的汇率机制,实际上是资本流入流出的稳定器。
易纲认为,总体看,中国的资本流入流出是平衡的。分析资本流出流入,标准方法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比较复杂,它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涉外经济的流入流出。现在资本的流入流出基本是正常的。
易纲介绍说,在过去一年里,我国外汇储备从3.99万亿美元降到了3.65万亿美元,降了3000多亿美元,那这3000多亿美元是不是就是资本流出呢?我分析,主要有三大块:第一块,去年以来,我们境内居民和企业在境内银行的美元存款大幅度增加,去年大约增加了1080亿,今年上半年大约增加了700多亿美元。实际上境内的企业和居民在境内银行系统美元存款的增加,是一种藏汇于民。以前外汇储备都集中在官方,集中在央行,现在有一部分转到企业美元存款和居民美元存款上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企业和居民都很聪明,他们都在调整资产负债表美元和人民币的匹配,使未来风险更小,这是好事。
第二块,最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很大,有对外直接投资(ODT),还有“一带一路”建设,有些投资也用了一部分美元。
第三块,美元少了3000多亿元,这里还有汇率变化的因素。今年以来,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兑美元都贬值了很多,我们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分散化的外汇储备,有美元、有欧元和日元,我们报告的是美元,报告显示现在有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报告的是美元,但实际上欧元、日元兑美元贬值了以后,折合成美元就少了一块。
“总体而言,中国的国际收支在正常范围内的。分析一下中国的经济结构,现在每年企业进出口几万亿美元,每年超过一亿人出境需要外汇。我们每天银行代客涉外的收入和支出都超过100多亿美元。”易纲表示,以2014年为例,境内企业和个人涉外收入33000多亿美元,境内企业和个人涉外支出32800多亿美元,全年有245个交易日,每天银行代客收入和支出都超过100亿美元。我们一直在统计,密切监测跨境收支,保证跨境资金流动在合理、规则有序的状态。
逐步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开放是既定方针
在谈到资本项目开放问题时,易纲表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逐步实现、有序实现,是中国既定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于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内容。从199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一个目标,要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现在我们便利贸易、便利投资,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就资本项目而言,比较细心的朋友就可以观察到,在过去五六年,我们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了,而这个提高又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开放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这个开放意味着跨境资金流动用本币、用外币都非常方便了。 从资本项目可以看出,过去几年我们逐步使企业、银行借外债更加方便了,而且更加有序。这里面有宏观审慎管理的因素,包括比例自律管理,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资产负债表和资本金就能够很方便地使用资金。还有就是外商直接投资(FDI)、ODI两个方面都大大简化了。此外,一个资本项目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面所有投资主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方便多了。现在,外国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可以在中国市场上购买债券,很方便,可以进行衍生品交易,可以对冲,这些都在逐步开放。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依照中国自己的日程表稳步推进的,不会遇到一点波动或者外部事情就轻易改变。这方面我们是有定力的,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日程表,稳步有序地实现。
顺应市场需求开放外汇市场
在回答有关继续开放外汇市场相关问题时,易纲表示,从便利贸易、便利投资、方便市场使用者角度看,确实要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包括延长交易时间。我们是亚洲时间,会考虑伦敦开市甚至纽约开市以后,怎么样进行更好的衔接,方便使用者。同时,也积极引入合格的境外主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这些表述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如果是一个市场取向的改革,那就应当尽量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有很多考虑。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易纲表示,这里我要强调,要相信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顺应市场。作为央行,作为监管机构,我们要维护好市场秩序,但要有这样一个理念,要相信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顺应市场,这样才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两方面的结合是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只有在平稳发展中才能使得市场主体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市场操作,也使得这个市场适应各类投资主体、中外投资主体,使市场的效率提高,竞争力更加增强。
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会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对于社会各界关注的货币政策与汇率关系问题,易纲表示,汇率政策是一个综合协调的框架,因为利率、汇率、资本流动、货币供应量这些变量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把握货币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实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关键是松紧适度。现在市场流动性是充裕的,市场的利率相对过去是降低的,而且比较稳定,贷款增加比较快,M27月份增长13.396。汇率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供求决定汇率,央行应当退出常态式干预,只有在发生一些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或者超出了管理区间时,才进行有效管理。这种管理和货币政策的目标、调控的利率和其他货币条件都应当是相匹配的,不能只强调一个变量,而忽视另外一些变量。
如果汇率盯得严、盯得过死,反而在这个变量上动不了了,灵活性失去了,会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减少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如果盯死美元的话,盯死这个汇率不能动了,那会减少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调控的空间。现在完善汇率报价机制,会使汇率更加市场化,更有弹性,这种有弹性的、市场化的汇率制度反过来会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调控的空间,这就更有利于央行在利率,流动性,货币供应量等方面的调控空间增加,自由度会更大。
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会上,张晓慧首先介绍了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的背景。张晓慧表示,2005年汇改以来,中间价作为基准汇率对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偏离的幅度比较大,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师的普遍估计,这种既与国内因素有关,也与国际因素有关的偏差大约累积了3%左右。这种误差不可能长期持续,继续通过增强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加以调整,以免失衡过度累积。
张晓慧表示,选择当前这样一个时间窗口推出这项举措,从国内来看,这与近日公布的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的意外跳升有关。7月份是普遍货币增长的传统小月,但是今年7月份M2比6月份跳升了1.5个百分点,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了1.61万亿元。市场认为这与货币政策以及与银行体系为支持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采取的一些临时性措施有一定关系。一段时间内,流动性的宽松促进了货币信贷的偏快增长,从而影响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从国际来看,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更为坚挺,与美联储将收紧政策预期有一定关系。部分预期认为美联储将在今年年内加息,导致美元总体走强,欧元和日元趋弱,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出现贬值。我国由于货币贸易保持较大顺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全球多种货币表现较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14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0.28%和9.54%。从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平稳角度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有一定的贬值要求。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都会在人民币市场汇率中反映出来。8月11日,中间价基础报价完善以来,人民币经过两天的调整,逐渐向市场化水平回归,前面提到的3%左右的累积贬值压力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经基本完成,这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阶段,使人民币汇率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规律运行。
张晓慧指出,从长期看,人民币还是强势货币。汇率的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基本面,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属于决定性基本面因素。市场汇率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市场供求是由国际收支项目决定的,观察汇率是否处于均衡,需要更多地关注经常项目,中国的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作为经常项目主体的货物贸易顺差高达3052亿美元,这是决定外汇市场供求的最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的重要基础。中国经济在全球仍然是被看好的。今年上半年,虽然形势比较复杂,困难挑战也很多,经济略有下滑,但仍然保持了796的增速,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延续了6月份企稳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正在出现积极变化。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境外主体在贸易投资和资产配置方面对人民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这些基本面决定了从长期看,人民币仍然是强势货币。当经济中其他因素和困难积累起来的偏差得到校正后,从我国的经常项目状况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现实出发,未来人民币还会进入升值通道。
张晓慧表示,各方面要更加关注经常项目状况,这是未来决定汇率走向的最主要因素。近两天,人民币中间价在向市场回归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贬值方向的调整,从而引发了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出现持续贬值的质疑。对此,我们认为,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央银行有能力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总之,未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继续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当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弹性的汇率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在回答香港记者提问时,易纲表示,此次改革主要是就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做的一次调整,调整以后,整个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我们认为,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更有利于长期稳定。从目前就报价基础调整而言,这种波动、变化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对香港的影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都是十分有限的。
易纲表示,另一方面,这对于人民币的信心和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是利好消息,全世界真正看好这个市场长期发展向好的人都会关心市场的可持续性。一个僵化的、固定的汇率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肯定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有利,因为一个有弹性的汇率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国际收支的稳定器,它会逐步调整一些不平衡,使得整个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固定汇率看上去很稳定,但实际上它在积累问题、积累矛盾、积累一些不均衡,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此次调整对香港市场应该是一个利好的影响。比较有深度的市场人士认为,它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大家习惯了过去非常稳定的汇率,这次调整也引起了一些波动,但是这些波动都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经过短暂磨合期,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易纲还介绍了定价形成机制。他表示,定价形成机制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晨在开盘以前由中间价的报价商报一个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中间价,这个中间价在过去一段时间,在8月10号以前,和每天的收盘价差距比较远。以8月10号为例,报出来的中间价是在6.11,当前的收盘价比如是在6.21,差了1000个基准点,近一段时间都是这种状态。我们这次改革主要是想使中间价报价机制更加市场化。怎么更加市场化呢?报价的时候主要参考前一天的收盘价,同时要考虑什么因素呢?要考虑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和这一夜欧美市场的变化,比如国际一揽子货币的变化。这样报出的中间价和当天的开盘价和收盘价更加接近。我们有十几家中间价报价商。报价商报价以后去掉最高价和最低价,中间样本剩下来的加权平均值就是每天公布的中间价。这个机制完善了以后,报价商就会参考昨天的收盘价,同时也参考供求关系,这样就使得汇率形成更加市场化。在报价商中,有中资银行,也有外资银行,而且中外金融机构是平等竞争,游戏规则都是公平透明的。 通过贬值刺激出口是无稽之谈
易纲表示,中国采取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市场波动幅度超出管理区间的时候,我们还是坚持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我们的目的是市场决定汇率,让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汇率中起决定性作用。央行已经退出了常态式的干预,但是市场有一个公认的游戏规则,也是央行公布的游戏规则一一现在每天波动幅度还是在2%以内,在这个发展阶段,这样一个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它既体现了市场的弹性、市场汇率调整的灵活性,同时又在市场波动过大的时候,能对它进行有效管理,使整个市场对汇率的机制更加有信心,使市场和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易纲进一步指出,在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度下,汇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央行更加注重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设。对于有些观点认为人民币要贬值10%以促进出口,完全是无稽之谈,完全没有根据。虽然我们注重汇率形成机制,让它公开、透明、可预期,让市场有信心,但也有一些市场指标会来告诉我们汇率水平是不是接近均衡。这些指标包括国际收支流入、流出,贸易顺差等。今年前7个月的货物贸易顺差超过3000亿美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另外要看资金的流入流出和经济增长率,也要看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都是一揽子汇率,去年、前年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都是大幅升值的。
易纲向记者们介绍了几个数据。第一,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以来,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到现在升值了7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98%。从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一揽子汇率升值了4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55.7%,升值幅度是很大的。今年以来,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左右。强调公开、透明、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以及汇率是不是接近均衡水平,要看国际收支,要看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同时也要看一揽子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现在所有这些都告诉市场,在这次机制变化以后,经过一个短暂的磨合期,汇率水平和这些基本面比较相符。所谓人民币要贬值10%,刺激出口,还说这是官方意图,完全是无稽之谈。”易纲表示。
在谈到汇率与出口的问题时,易纲指出,一个国家的汇率和很多宏观变量,包括出口都是相联系的。这次完善人民币中间价的报价机制,是对汇率政策的一个完善。当前全世界的需求还是比较疲软的,但我国出口前七个月的顺差,包括去年的顺差,都是相当大的。这个顺差并不是因为我国出口特别强劲,而是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后,进口大宗商品的量还在增加,进口的金额是下降的。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进口量虽然增长,进口金额却是下降的。这种下降就导致我们在贸易上有一些顺差。从目前看,我们不需要调整汇率来促进出口,中国的出口状况整体不错。
易纲指出,这次完善汇率的机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市场化机制,公平、公开、透明、有效,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资本可兑换进程,使经济更加具有抗风险的能力。有弹性的汇率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是自动调节器和稳定器,这是机制建设。从这个方面考虑,我们经过权衡,认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控的。
我国资本流入流出基本平衡
易纲在回答记者关于资本流动问题时表示,一个有弹性的汇率更有利于让资本流入流出更加平稳。一个有弹性的、比较灵活的汇率机制,实际上是资本流入流出的稳定器。
易纲认为,总体看,中国的资本流入流出是平衡的。分析资本流出流入,标准方法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比较复杂,它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涉外经济的流入流出。现在资本的流入流出基本是正常的。
易纲介绍说,在过去一年里,我国外汇储备从3.99万亿美元降到了3.65万亿美元,降了3000多亿美元,那这3000多亿美元是不是就是资本流出呢?我分析,主要有三大块:第一块,去年以来,我们境内居民和企业在境内银行的美元存款大幅度增加,去年大约增加了1080亿,今年上半年大约增加了700多亿美元。实际上境内的企业和居民在境内银行系统美元存款的增加,是一种藏汇于民。以前外汇储备都集中在官方,集中在央行,现在有一部分转到企业美元存款和居民美元存款上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企业和居民都很聪明,他们都在调整资产负债表美元和人民币的匹配,使未来风险更小,这是好事。
第二块,最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很大,有对外直接投资(ODT),还有“一带一路”建设,有些投资也用了一部分美元。
第三块,美元少了3000多亿元,这里还有汇率变化的因素。今年以来,欧元和日元等货币兑美元都贬值了很多,我们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分散化的外汇储备,有美元、有欧元和日元,我们报告的是美元,报告显示现在有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报告的是美元,但实际上欧元、日元兑美元贬值了以后,折合成美元就少了一块。
“总体而言,中国的国际收支在正常范围内的。分析一下中国的经济结构,现在每年企业进出口几万亿美元,每年超过一亿人出境需要外汇。我们每天银行代客涉外的收入和支出都超过100多亿美元。”易纲表示,以2014年为例,境内企业和个人涉外收入33000多亿美元,境内企业和个人涉外支出32800多亿美元,全年有245个交易日,每天银行代客收入和支出都超过100亿美元。我们一直在统计,密切监测跨境收支,保证跨境资金流动在合理、规则有序的状态。
逐步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开放是既定方针
在谈到资本项目开放问题时,易纲表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逐步实现、有序实现,是中国既定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关于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内容。从1993年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一个目标,要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现在我们便利贸易、便利投资,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就资本项目而言,比较细心的朋友就可以观察到,在过去五六年,我们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了,而这个提高又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开放是一个全方位的开放,这个开放意味着跨境资金流动用本币、用外币都非常方便了。 从资本项目可以看出,过去几年我们逐步使企业、银行借外债更加方便了,而且更加有序。这里面有宏观审慎管理的因素,包括比例自律管理,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资产负债表和资本金就能够很方便地使用资金。还有就是外商直接投资(FDI)、ODI两个方面都大大简化了。此外,一个资本项目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面所有投资主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方便多了。现在,外国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可以在中国市场上购买债券,很方便,可以进行衍生品交易,可以对冲,这些都在逐步开放。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依照中国自己的日程表稳步推进的,不会遇到一点波动或者外部事情就轻易改变。这方面我们是有定力的,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日程表,稳步有序地实现。
顺应市场需求开放外汇市场
在回答有关继续开放外汇市场相关问题时,易纲表示,从便利贸易、便利投资、方便市场使用者角度看,确实要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包括延长交易时间。我们是亚洲时间,会考虑伦敦开市甚至纽约开市以后,怎么样进行更好的衔接,方便使用者。同时,也积极引入合格的境外主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这些表述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如果是一个市场取向的改革,那就应当尽量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有很多考虑。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易纲表示,这里我要强调,要相信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顺应市场。作为央行,作为监管机构,我们要维护好市场秩序,但要有这样一个理念,要相信市场、尊重市场、敬畏市场、顺应市场,这样才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两方面的结合是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只有在平稳发展中才能使得市场主体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市场操作,也使得这个市场适应各类投资主体、中外投资主体,使市场的效率提高,竞争力更加增强。
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会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对于社会各界关注的货币政策与汇率关系问题,易纲表示,汇率政策是一个综合协调的框架,因为利率、汇率、资本流动、货币供应量这些变量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把握货币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实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关键是松紧适度。现在市场流动性是充裕的,市场的利率相对过去是降低的,而且比较稳定,贷款增加比较快,M27月份增长13.396。汇率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供求决定汇率,央行应当退出常态式干预,只有在发生一些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或者超出了管理区间时,才进行有效管理。这种管理和货币政策的目标、调控的利率和其他货币条件都应当是相匹配的,不能只强调一个变量,而忽视另外一些变量。
如果汇率盯得严、盯得过死,反而在这个变量上动不了了,灵活性失去了,会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减少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如果盯死美元的话,盯死这个汇率不能动了,那会减少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及调控的空间。现在完善汇率报价机制,会使汇率更加市场化,更有弹性,这种有弹性的、市场化的汇率制度反过来会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调控的空间,这就更有利于央行在利率,流动性,货币供应量等方面的调控空间增加,自由度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