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朝年间,成立了严谨的宫廷音乐体系,并赋予其完善的职能,各个音乐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规模空前的宫廷音乐机构培养出大批音乐人才,为唐朝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唐朝;音乐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影响
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长安称帝,建立了繁荣的大唐帝国,从此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壮大,有的时候需要几个世纪的文化沉淀,而就在唐朝建立初期,这个漫长的音乐文化沉淀已悄然开始。它融会贯通、博采众长,造就出了历史上空前强盛的局面,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唐代的音乐机构主要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的体系,其中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监管雅乐与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
1 政府管辖下的太常寺
太常寺作为由秦汉一直沿袭至隋唐的封建礼乐正统思想的中心,它的部分职能是统管宫廷的雅乐。太常寺分为巴蜀四院,其中掌管音乐的机构是,大乐署和鼓吹署。唐代初期,雅乐与俗乐都属于太常寺管理,但随着盛唐时期音乐种类的不断增多,雅乐与俗乐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唐玄宗将俗乐分工于教坊。
1.1、大乐署
大乐署自西周开始便存在了,称为大司乐,从秦汉至隋唐,大乐署一直都是太常寺的核心,负责监管雅乐、部分宴乐以及对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大乐署乐教制度比较严格、规范,雅乐大曲三十日成;小区二十日成;清商大曲六十日成;小曲十日;文曲三十日;十部乐的?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天竺、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鼓吹五部乐则以曲目的难易度而定。这些不仅可看出大乐署的管理制度,还可以清楚的从中获取它习曲的习惯和内容。
1.2、鼓吹署
唐代宫廷的鼓吹乐和部分宫廷礼仪由鼓活动吹署掌管。在魏晋时期,鼓吹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但所用曲调还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自汉以来,鼓吹署的主要功能是殿廷、卤簿。鼓吹署的职能是负责国家盛典、宫廷礼仪、郊庙祭祀,皇帝专用卤簿的演奏还要对鼓吹乐队进行教习和训练。
1.3、太常乐工
唐代沿用北魏的乐籍制度,即将犯法者的家属没入乐籍,成为一名专业鱼人。太常的乐工在初唐就已经达到万余人次,直至唐昭宗下旨剪裁乐工。唐代太常乐工从初唐至盛唐,呈现迅速递增的趋势,在安史之乱后有所减少。太长乐工人数与国家政治,经济的成败、兴衰是成正比的。太常寺作为唐朝礼乐制度的实施者,完全可以从太常乐工本身体现出来,乐工数量的变化,更加说明了唐代的礼乐制度为政治服务,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的状况。
2 宫廷管辖下的教坊和梨园
2.1教坊
教坊最早出现在唐高祖年间,共经历了三个改革阶段:内教坊、云韶坊、教坊,起初归太常寺管辖,后由宫廷直接管辖。教坊分为“内教坊”和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左、右教坊”共五处,“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各有不同的专业分工。是专门为宫廷燕乐培养人才,管理宫廷中演出散乐、歌舞的男女艺人的机构,由皇帝派专人管理。教坊中的乐工都是具有高水平的歌曲器乐人才。因为与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唐朝的俗乐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俗乐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有所增加,从隋时期的“七部乐”增加至唐“九部乐”和“十部乐”以及器乐、散乐、歌曲等的形式不断变化,乐工数量的不断增加,证明着当时教坊正处于旺盛时期,教坊为俗乐的兴盛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集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乐工,为唐代音乐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并为俗乐提供了契机,把唐代宫廷音乐推向了时代的高潮。而在安史之乱后,乐工逐渐衰减,乐工技艺大幅缩水,从而逐渐走向衰落。
2.2梨园
这一机构设于“禁苑”中的梨园而得名,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场地就设在皇宫中的御花园中。梨园中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旧唐书·音乐志》)从此可看出,梨園是由皇帝亲自教学,并供皇室欣赏,这些乐工们被称之为“皇帝梨园弟子”。唐玄宗亲手栽培的梨园对后来的戏曲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梨园中最为突出的三点:一是歌,二是舞,三是戏。是一个培养全方位人才的音乐机构。演出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唐玄宗根据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变而成的《霓裳羽衣舞》仅皇家乐团“梨园”才有权利进行演奏供皇室观赏。梨园为乐工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场所,许多音乐家皆出自梨园,他们以取悦皇室为首要任务,所以提高技艺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如此,为唐代音乐文化的巅峰时刻做好了储蓄工作。
3 唐代音乐机构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规模职能各不相同,但依旧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促进了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雅乐与俗乐的高度发展,太常寺、教坊和梨园的发展与改革,乐工技艺的精湛,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民族团结,都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藏。并且在安史之乱后,乐工虽大幅剪裁出宫,但他们也起着传播的作用,将宫廷音乐文化带入民间,使其与更多的音乐文化进行碰撞,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质的脱变。
参考文献
[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三联出版社,
[2]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沈亚之.沈下贤文集(四部丛刊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9
[4]沈冬.唐代乐舞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6]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骆希哲.唐华清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8]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张世斌中国音乐史述论稿[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5
[10]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1]孙晓晖.唐代卤簿鼓吹[M].黄钟,2001(4):62-69
[12]柏红秀、王定勇.在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戏曲艺术,2005
[13]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上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关键词:唐朝;音乐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影响
公元618年,唐国公李渊长安称帝,建立了繁荣的大唐帝国,从此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最为强盛的时期。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壮大,有的时候需要几个世纪的文化沉淀,而就在唐朝建立初期,这个漫长的音乐文化沉淀已悄然开始。它融会贯通、博采众长,造就出了历史上空前强盛的局面,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唐代的音乐机构主要分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的体系,其中太常寺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监管雅乐与俗乐。教坊和梨园则隶属于宫廷管辖。
1 政府管辖下的太常寺
太常寺作为由秦汉一直沿袭至隋唐的封建礼乐正统思想的中心,它的部分职能是统管宫廷的雅乐。太常寺分为巴蜀四院,其中掌管音乐的机构是,大乐署和鼓吹署。唐代初期,雅乐与俗乐都属于太常寺管理,但随着盛唐时期音乐种类的不断增多,雅乐与俗乐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唐玄宗将俗乐分工于教坊。
1.1、大乐署
大乐署自西周开始便存在了,称为大司乐,从秦汉至隋唐,大乐署一直都是太常寺的核心,负责监管雅乐、部分宴乐以及对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大乐署乐教制度比较严格、规范,雅乐大曲三十日成;小区二十日成;清商大曲六十日成;小曲十日;文曲三十日;十部乐的?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天竺、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鼓吹五部乐则以曲目的难易度而定。这些不仅可看出大乐署的管理制度,还可以清楚的从中获取它习曲的习惯和内容。
1.2、鼓吹署
唐代宫廷的鼓吹乐和部分宫廷礼仪由鼓活动吹署掌管。在魏晋时期,鼓吹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但所用曲调还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自汉以来,鼓吹署的主要功能是殿廷、卤簿。鼓吹署的职能是负责国家盛典、宫廷礼仪、郊庙祭祀,皇帝专用卤簿的演奏还要对鼓吹乐队进行教习和训练。
1.3、太常乐工
唐代沿用北魏的乐籍制度,即将犯法者的家属没入乐籍,成为一名专业鱼人。太常的乐工在初唐就已经达到万余人次,直至唐昭宗下旨剪裁乐工。唐代太常乐工从初唐至盛唐,呈现迅速递增的趋势,在安史之乱后有所减少。太长乐工人数与国家政治,经济的成败、兴衰是成正比的。太常寺作为唐朝礼乐制度的实施者,完全可以从太常乐工本身体现出来,乐工数量的变化,更加说明了唐代的礼乐制度为政治服务,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的状况。
2 宫廷管辖下的教坊和梨园
2.1教坊
教坊最早出现在唐高祖年间,共经历了三个改革阶段:内教坊、云韶坊、教坊,起初归太常寺管辖,后由宫廷直接管辖。教坊分为“内教坊”和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左、右教坊”共五处,“右多善歌,左多工舞”,各有不同的专业分工。是专门为宫廷燕乐培养人才,管理宫廷中演出散乐、歌舞的男女艺人的机构,由皇帝派专人管理。教坊中的乐工都是具有高水平的歌曲器乐人才。因为与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唐朝的俗乐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俗乐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有所增加,从隋时期的“七部乐”增加至唐“九部乐”和“十部乐”以及器乐、散乐、歌曲等的形式不断变化,乐工数量的不断增加,证明着当时教坊正处于旺盛时期,教坊为俗乐的兴盛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集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乐工,为唐代音乐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并为俗乐提供了契机,把唐代宫廷音乐推向了时代的高潮。而在安史之乱后,乐工逐渐衰减,乐工技艺大幅缩水,从而逐渐走向衰落。
2.2梨园
这一机构设于“禁苑”中的梨园而得名,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场地就设在皇宫中的御花园中。梨园中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旧唐书·音乐志》)从此可看出,梨園是由皇帝亲自教学,并供皇室欣赏,这些乐工们被称之为“皇帝梨园弟子”。唐玄宗亲手栽培的梨园对后来的戏曲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梨园中最为突出的三点:一是歌,二是舞,三是戏。是一个培养全方位人才的音乐机构。演出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唐玄宗根据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变而成的《霓裳羽衣舞》仅皇家乐团“梨园”才有权利进行演奏供皇室观赏。梨园为乐工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场所,许多音乐家皆出自梨园,他们以取悦皇室为首要任务,所以提高技艺是至关重要的,也正是如此,为唐代音乐文化的巅峰时刻做好了储蓄工作。
3 唐代音乐机构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音乐机构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规模职能各不相同,但依旧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促进了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雅乐与俗乐的高度发展,太常寺、教坊和梨园的发展与改革,乐工技艺的精湛,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民族团结,都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宝藏。并且在安史之乱后,乐工虽大幅剪裁出宫,但他们也起着传播的作用,将宫廷音乐文化带入民间,使其与更多的音乐文化进行碰撞,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质的脱变。
参考文献
[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三联出版社,
[2]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沈亚之.沈下贤文集(四部丛刊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9
[4]沈冬.唐代乐舞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6]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骆希哲.唐华清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8]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张世斌中国音乐史述论稿[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5
[10]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1]孙晓晖.唐代卤簿鼓吹[M].黄钟,2001(4):62-69
[12]柏红秀、王定勇.在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戏曲艺术,2005
[13]沈知白.中国音乐史纲要上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