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品素先生是我国50年代杰出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从这时起她挑起了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担。她从教51年来她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教育家。她兼容并包,集百家所长又实事求是。她的方法真实、科学、贴切,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老师借鉴学习。下面就结合王品素先生具体的教学案例,将其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 顺气
王品素先生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歌唱之器要达到‘利’,顺气是根本。”强调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时的气息应是“沉于底,落于肚,贯于顶。用丹田气来支持歌唱。”底指的就是我们的丹田,即小腹的地方,腹部的气息支点。肚指的是中丹田,即横膈膜的力量支点。顶就是指眉心处的共鸣焦点。气息落于丹田,贯穿而上,上下支点贯通,上下对抗,这就是歌唱中的气息支持。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歌唱中气息的运用,同我国传统京剧中的歌唱呼吸观点如出一辙。同美声教学法中要求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或横膈膜呼吸法也是完全相通的。王品素先生强调歌唱时气要走在前边,感觉气比音高,从眉心处向外送气。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喉咙紧,气息虚弱的方法。
由于我国民族唱法多种多样,风格各异。故灵活运用气息的技巧也有很多种如“吹起、弹气、甩气、偷气、顿气等等。”不同的用气方法还会带来不同的演唱韵味和风格。王品素先生还用“手拉风筝”来比喻歌唱中气和声的关系。气就如风筝线,声就如风筝,风筝依托着线,线牵引着风筝。发出丹田气的下支点就如放风筝的手,线的松紧全由气来掌控,而风筝的高地稳定全靠手调节线来牵引。
二、 顺字
所谓顺字,即指处理好民族声乐中的字与腔的关系。字与腔是声乐演唱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歌曲深意,情感内容的表达全靠字和腔的配合和传递。我们的传统声乐理论中对字与腔的要求是“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字领腔走,腔随字走。”王品素先生在她的教学课堂也经常强调字和腔。在字的要求上她经常根据不同学生的发音特点编配一些小练习曲,供学生们练习,以改掉不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八十年代初,她和黄白,郑兴丽结合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十三辙合作编著了《十三辙练声曲》。她认为咬字吐字清晰准确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根本要求。
王品素老师对咬字吐字的具体要求是“咬字头,展字腹,收字尾。”整个过程中气息是贯穿,是不变的支持。字头,字腹,字尾都要一一交代清楚。最终再将交代完整的字均匀串联起来,气息作为支撑,从而到达“如贯珠,无磊块”匀速,流畅的歌唱效果。咬字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声。声字一定要协调统一。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咬字、归韵、收声而不简单是直呼元音。所以在声字结合上就要小心调整。要既不破坏字音又能保证声音的圆润、流畅,兼顾二者从而达到“字中有声,声中无字的效果。”
“圆、甜、脆、水、美”是我国民族声乐审美中的基本要求。在民族唱法中喉咙不能开的像唱美声一样那么大。这样共鸣腔体会少一些,音波平稳,声音也更容易集中,比较轻巧、明亮。但这绝不是扁、白、喊。而在美声唱法中也不是一味的要求开大,也是要求要吐字清楚,韵腔优美,声音结实明亮靠前。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它们依然是一致和共通的。
三、 顺嗓子
顺嗓子即是在歌唱整体中气、字、声的协调统一。这是演唱发声的重中之重。如果把我们的嗓子比作一件乐器,那我们就需要同时协调好气、字、声来共同演奏好它。顺字、顺气、顺嗓子在歌唱练习中缺一不可且必须齐头并进。一个歌手要练就一副能上下伸展自如,能刚能柔,有着较大力度变化和色彩丰富的优美嗓音才能胜任歌唱这一角色。
一副训练有素的良好嗓音的获得必须有全身机能的协作练习。如在顺气中,气息是歌唱的力量来源,歌唱的延续要靠扎实有力、绵长的气息来做依托。气息的支持,可以使喉头得到放松,从而大益于良好嗓音的获得。王品素认为要想获得富有穿透力的金属质地的嗓音,喉头位置的降低和相对稳定非常重要。然而在针对民族学员的教学中却也根据每个民族,每位学员的特点来适度调整喉位,不能一味地降低,以为喉位越低越好。喉位过低会使民族歌手失去原有的声音特色,导致声音发虚、发暗、靠后等等。
王品素先生认为歌唱中气息、咬字、协调是基础。适度借鉴、吸收美声里的一些科学方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地发挥,保持其歌唱的特色、优势。如她在对何继光的教学中就首先认真的分析何继光的歌唱特点。而后,首先解决喉位的问题。用一般训练男高音的方法训练他的中声区。让他的嗓音拉低更圆润好听些,再用以母音为主的音阶练习让喉位稳定下来。王老师还经常布置一些小民歌让何继光演唱,用来减少他多余的口腔共鸣和放松喉咙。
王品素先生讲“在顺嗓子方面始终要一方面讲究科学,一方面保护和发展民族的风格特色。该改动的地方改,该保护的地方坚决保护,并予以丰富。①”我想这就是王品素先生教出那么多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歌唱家的秘诀所在。王品素先生还有言,无论怎样的歌唱方法,怎样的歌唱技巧,统统都是要为歌唱本身内容服务的。决不能形式大于了内涵。那样就失去了艺术的本质,丢掉了真正的艺术魅力。
再之,歌唱是一种完美艺术。它要求字正腔圆,要求声情并茂,气、字、声、腔、情缺一不可。要突破艺术的高峰就要不断地去完善,各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声乐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不渝的优化自己的歌唱乐器,用一颗赤诚心,勇攀艺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王品素.顺气顺字顺嗓子[M].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表演艺术研究卷[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7.
[2]王郁芝.王品素教授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初探[J].民族音乐,2009,(03).
[3]王品素.我们走过的路(三)[J].歌曲,1995,(12).
[4]黄绍填.微声唱法及其它——访王福增、王品素教授所得,广西音讯.
[5]坚定地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大路上—访王品素同志[J].人民音乐,1978,(02).
[6]齐宏恩.继往开来拥抱明天—追忆声乐教育家王品素先生[J].人民音乐,2006,(06).
[7]王品素.要重视中国作品的教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02).
作者简介:
韩冰(1985—),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
注释:
① 参见王品素 《风格、借鉴及其它—民族声乐教学札记》,《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 论文集》。
一、 顺气
王品素先生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歌唱之器要达到‘利’,顺气是根本。”强调气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时的气息应是“沉于底,落于肚,贯于顶。用丹田气来支持歌唱。”底指的就是我们的丹田,即小腹的地方,腹部的气息支点。肚指的是中丹田,即横膈膜的力量支点。顶就是指眉心处的共鸣焦点。气息落于丹田,贯穿而上,上下支点贯通,上下对抗,这就是歌唱中的气息支持。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歌唱中气息的运用,同我国传统京剧中的歌唱呼吸观点如出一辙。同美声教学法中要求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或横膈膜呼吸法也是完全相通的。王品素先生强调歌唱时气要走在前边,感觉气比音高,从眉心处向外送气。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喉咙紧,气息虚弱的方法。
由于我国民族唱法多种多样,风格各异。故灵活运用气息的技巧也有很多种如“吹起、弹气、甩气、偷气、顿气等等。”不同的用气方法还会带来不同的演唱韵味和风格。王品素先生还用“手拉风筝”来比喻歌唱中气和声的关系。气就如风筝线,声就如风筝,风筝依托着线,线牵引着风筝。发出丹田气的下支点就如放风筝的手,线的松紧全由气来掌控,而风筝的高地稳定全靠手调节线来牵引。
二、 顺字
所谓顺字,即指处理好民族声乐中的字与腔的关系。字与腔是声乐演唱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歌曲深意,情感内容的表达全靠字和腔的配合和传递。我们的传统声乐理论中对字与腔的要求是“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字领腔走,腔随字走。”王品素先生在她的教学课堂也经常强调字和腔。在字的要求上她经常根据不同学生的发音特点编配一些小练习曲,供学生们练习,以改掉不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八十年代初,她和黄白,郑兴丽结合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十三辙合作编著了《十三辙练声曲》。她认为咬字吐字清晰准确是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根本要求。
王品素老师对咬字吐字的具体要求是“咬字头,展字腹,收字尾。”整个过程中气息是贯穿,是不变的支持。字头,字腹,字尾都要一一交代清楚。最终再将交代完整的字均匀串联起来,气息作为支撑,从而到达“如贯珠,无磊块”匀速,流畅的歌唱效果。咬字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声。声字一定要协调统一。由于汉字的特殊性,咬字、归韵、收声而不简单是直呼元音。所以在声字结合上就要小心调整。要既不破坏字音又能保证声音的圆润、流畅,兼顾二者从而达到“字中有声,声中无字的效果。”
“圆、甜、脆、水、美”是我国民族声乐审美中的基本要求。在民族唱法中喉咙不能开的像唱美声一样那么大。这样共鸣腔体会少一些,音波平稳,声音也更容易集中,比较轻巧、明亮。但这绝不是扁、白、喊。而在美声唱法中也不是一味的要求开大,也是要求要吐字清楚,韵腔优美,声音结实明亮靠前。所以说在这一点上它们依然是一致和共通的。
三、 顺嗓子
顺嗓子即是在歌唱整体中气、字、声的协调统一。这是演唱发声的重中之重。如果把我们的嗓子比作一件乐器,那我们就需要同时协调好气、字、声来共同演奏好它。顺字、顺气、顺嗓子在歌唱练习中缺一不可且必须齐头并进。一个歌手要练就一副能上下伸展自如,能刚能柔,有着较大力度变化和色彩丰富的优美嗓音才能胜任歌唱这一角色。
一副训练有素的良好嗓音的获得必须有全身机能的协作练习。如在顺气中,气息是歌唱的力量来源,歌唱的延续要靠扎实有力、绵长的气息来做依托。气息的支持,可以使喉头得到放松,从而大益于良好嗓音的获得。王品素认为要想获得富有穿透力的金属质地的嗓音,喉头位置的降低和相对稳定非常重要。然而在针对民族学员的教学中却也根据每个民族,每位学员的特点来适度调整喉位,不能一味地降低,以为喉位越低越好。喉位过低会使民族歌手失去原有的声音特色,导致声音发虚、发暗、靠后等等。
王品素先生认为歌唱中气息、咬字、协调是基础。适度借鉴、吸收美声里的一些科学方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地发挥,保持其歌唱的特色、优势。如她在对何继光的教学中就首先认真的分析何继光的歌唱特点。而后,首先解决喉位的问题。用一般训练男高音的方法训练他的中声区。让他的嗓音拉低更圆润好听些,再用以母音为主的音阶练习让喉位稳定下来。王老师还经常布置一些小民歌让何继光演唱,用来减少他多余的口腔共鸣和放松喉咙。
王品素先生讲“在顺嗓子方面始终要一方面讲究科学,一方面保护和发展民族的风格特色。该改动的地方改,该保护的地方坚决保护,并予以丰富。①”我想这就是王品素先生教出那么多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歌唱家的秘诀所在。王品素先生还有言,无论怎样的歌唱方法,怎样的歌唱技巧,统统都是要为歌唱本身内容服务的。决不能形式大于了内涵。那样就失去了艺术的本质,丢掉了真正的艺术魅力。
再之,歌唱是一种完美艺术。它要求字正腔圆,要求声情并茂,气、字、声、腔、情缺一不可。要突破艺术的高峰就要不断地去完善,各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声乐学习者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不渝的优化自己的歌唱乐器,用一颗赤诚心,勇攀艺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王品素.顺气顺字顺嗓子[M].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表演艺术研究卷[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7.
[2]王郁芝.王品素教授民族声乐教学理论初探[J].民族音乐,2009,(03).
[3]王品素.我们走过的路(三)[J].歌曲,1995,(12).
[4]黄绍填.微声唱法及其它——访王福增、王品素教授所得,广西音讯.
[5]坚定地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大路上—访王品素同志[J].人民音乐,1978,(02).
[6]齐宏恩.继往开来拥抱明天—追忆声乐教育家王品素先生[J].人民音乐,2006,(06).
[7]王品素.要重视中国作品的教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02).
作者简介:
韩冰(1985—),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
注释:
① 参见王品素 《风格、借鉴及其它—民族声乐教学札记》,《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 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