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课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lzs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课文诗
  
  我先要具体地分析一篇小学课文。诗体课文《信》,载于上海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上册,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没有署作者名字,据教材末页编者后记,应为编写者自创。
  一首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据我的理解,不是先秦散文经典、两汉南北朝名篇、唐诗宋词元曲杰作、明传奇清小说妙品,也应该是现当代白话文学名家的佳构。只有公认的名家名作,才是独特的精神和艺术养料,学生背诵后才能长时间地消化这些优秀作品,感受其独特魅力,吸收内在的精华,转化成自己的文学修养。古代文学中选本,建议学生背诵的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古文观止》等,都是千锤百炼的传世之作。
  这首课文诗以“信”为题,要表达的是对“信”以及对所涉及的外部世界的“独特”理解,并且要把这种对抽象世界的简单图解,印进小学生们的脑海里,化为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
  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呀,
  写许多许多的信——
  
  替雏鸟写给妈妈的信,
  让妈妈快快回巢,
  天色已近黄昏。
  
  替花给蜜蜂写,
  请快来采蜜,
  花儿已姹紫嫣红。
  
  替大海给小船写,
  快去航海吧,
  海面风平浪静。
  
  替云给云写,
  愿变成春雨;
  替树给树写,
  愿连成无边的森林。
  
  给自己,
  我也要
  写一封封信,
  让自己的心
  和别人的心,
  贴得紧紧,紧紧——
  这是一篇拙劣的课文,称为“诗”,是对诗的莫大侮辱。它不仅内容陈腐,观念落后,充满虚伪的道德说教,也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全诗用词浅薄,空泛苍白无趣。
  这首课文诗到底是探讨“信”的本质呢?还是“信”的功能?通篇读下来都不是,不署名之作者感兴趣的仅仅是道德说教,而且漫无目标,毫无逻辑,想到什么就拉来充数。“信”这首课文诗就这样变成了空泛无边的神侃。
  它的作用就像是一种催眠术,用来熄灭小孩子对美好作品的热情。教材编写者们要把“语文”这个“工具”变成一根大棒,把本来活泼可爱、想象力超绝的小孩子敲昏,让他们都变成磕头虫和糊涂蛋。
  
  2.信与真
  
  那么,“信”到底是什么呢?
  现代通用的“信”,古称“书”。
  在古汉语中,“书”“信”差别很大。
  “书”是写,“信”是说。
  《说文解字》曰:“信,誠也。从人从言。訫,古文信。”
  这个解释表明,“信”本意就是“诚”。一个人要从自身出发,从内心出发,才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如果从外在的事与物出发,就不是“诚”,而是“伪”。
  写文章,首先要发乎真情,表达诚恳,才能形成准确的、优美的文字。好的作家,总是从自身出发,从小事、从细微事物出发,来寻求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具体情感支撑。作家是真诚的,作品真情流露,就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
  发表演讲,跟人交流,也要有诚意,而不是虚情。不然,就会传播虚假的消息,造成各种危害。
  “信”从人从言。古代书写工具和印刷技术都不发达,普通人相互之间的信息很多都是口口相传。亲人、恋人之间的思念,除了富贵的、有教养的人家能写书信,很多信息的传递,都要托别人“带个口信”。缺乏具体物件依托,这就要求发信者和捎信者,都必须严谨守信,才能把真正的信息传递出去。如果说者无心,带者乏诚,那么这个“口信”的传递过程就会产生变异。明传奇里很多曲目,都有这样的情节,因为“口信”的误传,一对有情人经受了严酷的身心折磨。
  在空口无凭的情况下,“诚信”作为一种严格要求的品德,对社会对个人都显得至关重要。社会发展到近现代,“信”进化成“信用”,要求更加严格,对政治制度和经济贸易,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用体制的建立。
  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也深知信用的重要,《论语·为政》里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对居上位者的要求。如果政府和官员缺乏信用,百姓就不再遵从,而宁可听信和传递谣言。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变法,也是从表达诚意开始。为政这样,做人也必须讲信用。只有真实守信,你的表达才是有效果的,有力量的。由此引申,“信”的外延扩展到“真实”的概念。《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美言”,应该理解为漂亮话,虚情假意的言语,它很夸张,很华丽,却缺乏诚信,或者说不可信。什么是可信的?就是那些真实的情感和诚挚的表达。
  根据以上的分析,“信”字的基本含义形成了这样的流变:信→诚→信用→真实。
  而后来演化而成的“书”,则是“信”的载体,人们把写在纸上的文字,称为书。家书,国书,图书,史书,都是很正式的文本,用在比较正式和严肃的场合。《说文解字》的解释:“书,箸也。”“箸”同“著”,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对于书写的文字,历来都极其尊敬,奉为神明。所以,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
  “书”是正式的、严肃的表达。《与妻书》《两地书》,这种庄重的题目,就不能改成《与妻信》和《两地信》。
  我们要较真地来看待“信”这个字的起源、流变与功能,那么,通过学习这个字的不同时期的变化,来强调诚信与真实的重要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既然信这么重要,那么,人们学会了“用纸和笔,用手和心”来写“信”时,首先要写给什么人呢?
  养育自己的父母,爱慕思念的情人,寒窗情深的同学,都是写信的对象。亲情、爱情和友情,则是写信要表达的内容。爱、思念与关心,需要用表达来维系。小孩子学语,第一个会说的词是“妈妈”,会写字之后,通常会给爸爸妈妈写。我们长大离开家,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想到的也是给父母写信。第一次出远门,兴奋、激动、好奇和思念等种种情感交杂,都非常需要向父母和同学表达,像上面那首诗体课文的第一段里说的那样,“写许许多多的信”。“信”是情感和爱恋的维系,关心、思念和爱情,都在信中得到体现和强化。
  “信”是情感的载体,是真情实感地去表达和书写之后形成的书信文章。
  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书信,中学课本里最早的信,可能是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以“家书”为题咏目标的古代诗歌非常多,杜甫的“家书抵万金”是中学生都会背诵的名句,而“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是明代诗人袁凯的名作。中学生知道的书信,除了林觉民《与妻书》和鲁迅许广平合著的《两地书》之外,这类书信还有很多,《傅雷家书》同样以父子情深的文字,来打动很多读者。
  在小学课文里,如讲究避讳,需尽量避开情爱这种字眼,那么父子情深总是安全的,干净的。《傅雷家书》里很多篇目都是感人至深的佳作,随便选择一篇短文放在这里,都再适合不过了。随便背诵哪一篇,都比这首课文诗要好上几百倍。
  
  3.现代病
  
  在《信》这首课文诗里,匿名作者自作主张地代表了所有人:我(学会了写信)、雏鸟(给妈妈写信)、鲜花(给蜜蜂写信)、大海(给小船写信)、云(给云写信)、树(给树写信)、自己(给自己写信)。
  匿名作者自封为全能代表,给所有的事与物写信,甚至还给自己写信,却不给别的人写一封信。这样一来,“信”的第一个基本的“交流”功能就作废了。诗体课文中的“我”,一开始学会写信,就自说自话地大包大揽,非要替别人写信。这里有一种强力意志,暗示着“我”的强大,完全可以不征得这些“雏鸟”们、“鲜花”们的同意,就代表了他们的思想,仿佛,这些事物是没有权利自己思考,也没有能力自己思考,需要由“我”这个自封的“人民代表”来代替他们发出声音。
其他文献
本项目主要内容是一所芭蕾舞学校的架构设计。学校选址于洛杉矶河沿岸,介于学校和洛杉矶河之间的是一条繁忙的铁路线。依据此选址,设计师将此芭蕾舞学校置于时间坐标体系中,
“文学研究者或诗人词人,不应该是疏陋的文士,而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通人。以研究文学为专门,同时对训话、哲学、史地、宗教、书画等都要涉猎,以专带博,以博辅专。知识局限于一隅,是无
一、科学教学基本情况与教改概况关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科学教学观念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Firs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cience teach
本刊讯(记者肖莉)8月9日至11日,第二届中国绿色建筑节能门窗幕墙高峰论坛在中国国际门窗城门窗科技大厦举行。论坛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门窗幕墙研究所主办,《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
1.总的思路和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政府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认真搞好各项工作。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从行业特点出发,发挥人才优势.在双向服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课堂提问来实现. 数学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以问引思;适时点拨,以问拓展;积极评价,以问探幽.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引导思维;案例分析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课堂提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置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
骨髓针吸活检骨髓是证明骨髓恶性肿瘤的公认检查方法,因为肿瘤侵犯骨髓的局部性质,此法不能得到转移瘤的明确位置。全身骨髓扫描可避免这种限制,因此,它为观察全身骨髓分布
脑动脉瘤破裂可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然而,动脉瘤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Bruce等叙述了一个详细记载的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病例,认为该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肌层先天性缺陷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创新与提升建材媒体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的正确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与各建材媒体共同发起进一步加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