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国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办公能力和计算思维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符号学的逻辑功能、语言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深入探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旨在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共课程;信息素养;计算思维;符号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7-015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存储的普及,使得计算机技术呈现泛在化的趋势,间接导致社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性质疑。这就要求我们身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努力奋进,理清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提出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1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程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程中经历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普及推广阶段,该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树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基本地位,同时确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二个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结构化构建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是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計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强调:要根据不同办学层次的实际情况,分为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同时确立了“1 X”的课程方案和“4个领域*3个层次”的总体知识结构框架。这个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课程细分为以下6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第三个阶段:计算思维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是2012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了22项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在教育部的政策导向下,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特点,进入了结合前两个阶段的教学改革探索经验,将计算思维融入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时代。
2 符号学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符号学顾名思义就是一门研究符号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可佐证的文献资料显示符号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起源于西方国家,众多学者普遍认为符号学的发展离不开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为:瑞士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莫里斯。索绪尔认为语言也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符号系统可以概括为能指-所指的二元对立关系,他的符号学理论重要的落脚点体现在符号的语言功能上;皮尔斯认为符号学的系统组成应该是表征-对象-解释项的三因素结构,他在索绪尔观点的基础上更注重符指过程中的最复杂因素:人,他的观点深刻体现了一个伟大逻辑学家的逻辑分析功底;卡西尔认为符号学符号系统的组成关系应该是“人-符号-文化”,人是符号的载体,文化是符号的展现形式,这一观点被后续学者归纳为“文化符号论”;莫里斯在继承索绪尔的符号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符号学应该注重其逻辑功能、语言功能和社会功能,符号学(M)可以划分为符用学(MP)、符构学(MF)、符义学(ME),结构表达式为M=MP MF ME。
我国符号学研究起步比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晚,从实际研究贡献转化率角度出发我们还处于对国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的研究和转化升级阶段,但是笔者通过对2000年以后的科研成果以符号学为关键字进行跨库检索,惊奇的检索到2594条记录,通过核心关键字甄别筛选,其中826条记录有效,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为“从语言符号学到翻译符号学”“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信息设计中符号学现象初探”“符号学视野下的多媒体学习研究”。我国学者陈勇在《略论符号学分析的方法论实质》中发表了他关于符号学发展的认识:关于符号学的研究虽然有四大主要代表人物,但是追根溯源后不难发现其思想发展的源泉主要分为两大派系:索绪尔系和皮尔斯系。无论是后续符号学研究的继承者还是批判者,他们的研究都建立在两位伟大学者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符号学理论。
3 从符号学的逻辑功能、语言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阐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1 从符号学的逻辑功能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从符号学的逻辑功能即从“表征-对象-解释”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充分重视分级教学,对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模块化的划分,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教育思想,至少将学生分为两类班级:基础班、提高班。班级的划分分两个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新生入学上机测试,测试内容为新思路MSOffice高级应用一级模拟考试主要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excel、ppt、网页保存及收发邮件;新生入学笔试测试,测试内容C语言、SQL Server、图形设计、多媒体制作,考试主要涉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知识、Photoshop基本操作、flash基本操作。通过上机考试和笔试考试结果分析,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班,上机考试较差且笔试较差的同学分到基础班,上机考试良好且笔试考试良好的同学分到提高班。分班结束后不同班级按照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基础班已新思路MSOffice高级应用一级及计算机基础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提高班短暂梳理计算机基础教材后已C语言、SQL Server、图形设计、多媒体制作等为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阶段:新生短暂适应大学生活后,基础班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同学可能会通过自学补上短板而提高班也会出现对计算机兴趣不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第二次上机考试与笔试考试,考试范围与第一次考试范围接近。通过第二次考试结果分析,对现有分班同学进行动态调整,最后形成两类固定的班别进行授课。 3.2 从符号学的语言功能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从符号学的语言功能即从“能指-所指”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高度重视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激发及计算思维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调整教师、教材、学生、媒体四要素的关系,提升教学实效,方法如下:
1) 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进行调整。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合理的规划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参与教学中的讨论,提升学习的效果。
2) 从教材和教学媒体两大要素进行调整。教材的选用要和班别的划分相匹配,同时兼顾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仅仅是讲台上的固定设备,教材中涉及的硬件设备也必不可少,同时配备硬件设备的演示条件。
3.3 从符号学的社会功能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从符号学的社会功能即从“人-符号-文化”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承担着为社会输出信息化办公人才的重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靠这门课掌握基本的信息化办公技术,在教学中“文化”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如下:
1) 建立教师教学文化。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适当的建立不同的教学文化,这个教学文化是教师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依据。教学文化的变更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社会需求的变更必将导致教学文化的重新建立。
2) 建立学生学习文化。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特征结合自身发展愿景,建立自己的学习文化,这个学习文化是学生贯穿学习活动始终依据。学习文化的变更与自身的职业发展相关联,职业规划的转变必将导致学习文化的重新建立。
社会的高速发展赋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使命,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教师我倍感压力,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兰芳.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案例指导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蒋宗礼.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
[3] 李波.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J].中国大学教学,2012.
[4] 王波.正確面对多媒体教学[J].科技视界,2013.
[5] 王铭玉.中外符号学的发展历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通联编辑:王力】
关键词:公共课程;信息素养;计算思维;符号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7-015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存储的普及,使得计算机技术呈现泛在化的趋势,间接导致社会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性质疑。这就要求我们身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努力奋进,理清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提出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议。
1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程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程中经历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普及推广阶段,该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97年教育部颁布的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文件树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基本地位,同时确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二个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结构化构建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是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計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强调:要根据不同办学层次的实际情况,分为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同时确立了“1 X”的课程方案和“4个领域*3个层次”的总体知识结构框架。这个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课程细分为以下6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第三个阶段:计算思维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是2012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了22项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在教育部的政策导向下,各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特点,进入了结合前两个阶段的教学改革探索经验,将计算思维融入基础教学的改革创新时代。
2 符号学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符号学顾名思义就是一门研究符号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可佐证的文献资料显示符号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起源于西方国家,众多学者普遍认为符号学的发展离不开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为:瑞士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莫里斯。索绪尔认为语言也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符号系统可以概括为能指-所指的二元对立关系,他的符号学理论重要的落脚点体现在符号的语言功能上;皮尔斯认为符号学的系统组成应该是表征-对象-解释项的三因素结构,他在索绪尔观点的基础上更注重符指过程中的最复杂因素:人,他的观点深刻体现了一个伟大逻辑学家的逻辑分析功底;卡西尔认为符号学符号系统的组成关系应该是“人-符号-文化”,人是符号的载体,文化是符号的展现形式,这一观点被后续学者归纳为“文化符号论”;莫里斯在继承索绪尔的符号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符号学应该注重其逻辑功能、语言功能和社会功能,符号学(M)可以划分为符用学(MP)、符构学(MF)、符义学(ME),结构表达式为M=MP MF ME。
我国符号学研究起步比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晚,从实际研究贡献转化率角度出发我们还处于对国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的研究和转化升级阶段,但是笔者通过对2000年以后的科研成果以符号学为关键字进行跨库检索,惊奇的检索到2594条记录,通过核心关键字甄别筛选,其中826条记录有效,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为“从语言符号学到翻译符号学”“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信息设计中符号学现象初探”“符号学视野下的多媒体学习研究”。我国学者陈勇在《略论符号学分析的方法论实质》中发表了他关于符号学发展的认识:关于符号学的研究虽然有四大主要代表人物,但是追根溯源后不难发现其思想发展的源泉主要分为两大派系:索绪尔系和皮尔斯系。无论是后续符号学研究的继承者还是批判者,他们的研究都建立在两位伟大学者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符号学理论。
3 从符号学的逻辑功能、语言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阐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3.1 从符号学的逻辑功能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从符号学的逻辑功能即从“表征-对象-解释”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充分重视分级教学,对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模块化的划分,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教育思想,至少将学生分为两类班级:基础班、提高班。班级的划分分两个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新生入学上机测试,测试内容为新思路MSOffice高级应用一级模拟考试主要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excel、ppt、网页保存及收发邮件;新生入学笔试测试,测试内容C语言、SQL Server、图形设计、多媒体制作,考试主要涉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知识、Photoshop基本操作、flash基本操作。通过上机考试和笔试考试结果分析,对学生进行第一次分班,上机考试较差且笔试较差的同学分到基础班,上机考试良好且笔试考试良好的同学分到提高班。分班结束后不同班级按照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基础班已新思路MSOffice高级应用一级及计算机基础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提高班短暂梳理计算机基础教材后已C语言、SQL Server、图形设计、多媒体制作等为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阶段:新生短暂适应大学生活后,基础班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同学可能会通过自学补上短板而提高班也会出现对计算机兴趣不足难以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第二次上机考试与笔试考试,考试范围与第一次考试范围接近。通过第二次考试结果分析,对现有分班同学进行动态调整,最后形成两类固定的班别进行授课。 3.2 从符号学的语言功能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从符号学的语言功能即从“能指-所指”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高度重视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激发及计算思维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调整教师、教材、学生、媒体四要素的关系,提升教学实效,方法如下:
1) 从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进行调整。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合理的规划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参与教学中的讨论,提升学习的效果。
2) 从教材和教学媒体两大要素进行调整。教材的选用要和班别的划分相匹配,同时兼顾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仅仅是讲台上的固定设备,教材中涉及的硬件设备也必不可少,同时配备硬件设备的演示条件。
3.3 从符号学的社会功能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从符号学的社会功能即从“人-符号-文化”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高校计算机基础承担着为社会输出信息化办公人才的重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靠这门课掌握基本的信息化办公技术,在教学中“文化”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方法如下:
1) 建立教师教学文化。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适当的建立不同的教学文化,这个教学文化是教师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依据。教学文化的变更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社会需求的变更必将导致教学文化的重新建立。
2) 建立学生学习文化。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特征结合自身发展愿景,建立自己的学习文化,这个学习文化是学生贯穿学习活动始终依据。学习文化的变更与自身的职业发展相关联,职业规划的转变必将导致学习文化的重新建立。
社会的高速发展赋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使命,作为一名计算机基础教师我倍感压力,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兰芳.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案例指导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蒋宗礼.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
[3] 李波.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J].中国大学教学,2012.
[4] 王波.正確面对多媒体教学[J].科技视界,2013.
[5] 王铭玉.中外符号学的发展历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