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是不会改变的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将近90年的经验,我深知世界上确实是有坏人的。乍看上去,这个看法的智商只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水平。
  这就等于说“每个人都必须吃饭”那样既真实又平庸。
  可是事实上我顿悟到这个真理,是經过了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的。
  我从来就不是性善说的信徒,毋宁说我是倾向性恶说的。
  古书上说“天命之谓性”,“性”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本能”,而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发展,这难免引起生物之间的矛盾,性善又何从谈起呢?
  那么,什么又叫做“坏人”呢?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
  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空口无凭,不妨略举两例。一个人搬到新房子里,照例大事装修,而装修的方式又极野蛮,结果把水管凿破,水往外流。
  住在楼下的人当然首蒙其害,水滴不止,连半壁墙都浸透了。然而此人却不闻不问,本单位派人来修,又拒绝入门。倘若墙壁倒塌,楼下的人当然会受害,他自己焉能安全!这是典型的损人又不利己的例子。
  又有一位“学者”,对某一种语言连字母都不认识,却偏冒充专家,不但在国内蒙混过关,在国外也招摇撞骗。有识之士皆嗤之以鼻。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损人而不利己的例子。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鲁迅翻译的《小约翰》里讲到一个有毒的蘑菇,听人说它有毒,它说:这是人话。毒蘑菇和一切苍蝇、蚊子,臭虫等等,都不认为自己有毒。说它们有毒,它们大概也会认为:这是人话。
  可是被群众公推为坏人的人,他们难道能说,说他们是坏人的都是人话吗?如果这是“人话”的话,那么他们自己又是什么呢?
  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这有点像形而上学了。
  但是,我却没有办法。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
  有时候,我简直怀疑,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叫做“坏人基因”的东西?可惜没有一个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提出过这种理论。
  我自己既非生物学家,又非生理学家,只能凭空臆断。
  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了我的嘴。
  选自《意林》
其他文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迎春接福过大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过年”意味着告别即将过去的一年,告别所有的烦恼和失意;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过年”代表着团圆和吉祥,家人团圆、家族团圆、亲戚朋友聚会团圆;见面都是祝福的话语,相聚全是喜庆的气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于“过年”的热情和感受似有日渐淡化的趋势。特别是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实行以来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日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砂酒壶,一只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
善良似乎是一个早就过了时的字眼。在生存竞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我们当然也知道某些情况下一味的善良不足恃。我们听过不少关于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农夫与蛇,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是多么可笑呀。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但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
人生的每一個转折,必然会牢记不忘。对我来说,告别体坛就是一个大转折。在那之前,我的全部时间,是和搭伴的队友、教练、热情的观众、球筐和球、运动衣上的号码、严厉的哨声,还有那艰苦的训练后香甜的睡眠在一起。这中间,有我的挚爱,事业,苦乐悲欢,希望与目标。我是被教练认定为“有前途的中锋”选拔到市篮球队里来的。我却在一次非正式的比赛中摔伤了。一九六一年十月四日———这情景真像一张拍下的照片留在我脑袋里。教练
根据朋友的反馈,我是那种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几年没见在大街上遇见都不一定认得出的那种人。前不久大学同学来广州找我。三四年没见,他说几乎认不出我来了,样貌变了,气质也变了。按以前,我整个人就像打了兴奋剂的战斗鸡,见谁都要啼一通,满腔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理论还一套一套的,忽悠起别人来连自己都信,极具邪教教主的潜质。而现在整个人变得平和,没有了以前的激情,更多有着一份贴切生活的真实。曾经的我,确
胡适和钱钟书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他俩大概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在合众图书馆,那一次,钱钟书到合众图书馆查书,恰好胡适也在那里,经人介绍,两人见面认识了,胡适还把新作的一首古体诗写在一张纸片上送给了钱钟书;第二次是在陈衡哲家,那天钱钟书是和杨绛一起去的,他们夫妇与胡适一起在陈衡哲家喝了茶;第三次是在送别胡适的一次宴会上,钱钟书也参加了那次宴會。通过这三次见面,钱钟书留给胡适的印象应该算是很深刻了。然
第一次知道石头的神奇是在我的大姑家。大姑家住在一个名叫朱家冲的地方,她家屋后靠了一座浅山,山上有一种石头。石头都不大,白白粉粉的,握在手里很暖和。可以捡着玩。我有好几位表姐。但我不记得是哪一位表姐开始带我捡的石头。那石头在干涸的地上,特别是在水泥地上轻轻地一画,就有一条白痕,就像老师给我们板书用的白粉笔。我从没见过那种石头,一见就有些惊奇,就没来由地喜欢上了。美就是惊奇,波德莱尔说。那时我还不知道
我有十几年不看电视了,偶尔住酒店或者去朋友家看几分钟不算,刚才一个弹窗给我发送一个抗战电视的广告,本来要点关闭,不小心打开了,于是就看了几分钟,一看之下又忍不住怒了———怎么这么多年就一直徘徊在这个水平上?依然是神兵天降,鬼子人仰马翻,女主自带避弹术在子弹从中腾挪闪转,纤手一捏钢链应声而断,手中小刀一挥剑气无敌,三个鬼子立马横尸在地……小时候每天必看新闻联播,还拿个本本记下来,所以对那些外国人名非
四十年前,我和二弟三弟都还是只有几岁的小孩。有一年春天的一天,一个汉子用自行车拉了半箱水果糖,到我们村叫卖。我和弟弟跑到村路上看他卖糖,看得直流口水,脚步被卖糖的汉子定定地定住了。我们一直看着他叫卖,看着他从箱子里抓起每一颗糖。堂弟小锁的妈妈给他买了三颗糖,桔子味的。小锁他爹是村里赶马车拉货物的,当时能给村里赶马车是个令人羡慕的工作,经常赶着马车骄傲地进城,帮各单位学校拉货。我们经常去讨好小锁,目
我们家族,最近的这四代人,有一个宿命般的特点:女人的命苦于男人、硬于男人。我外婆的婆婆,我外婆的母亲,都是在很年轻时便成了寡妇、慌乱里牵拉着全家往前挪走;姨外婆的新婚丈夫则是战乱中被日本人打死在他劳作的田里;后来加上我母亲和我阿姨,也是早早亡夫。困苦中的女人们由此柔绵、旺猛,同时又穿插着戏谑起伏的戏剧感,并荫及一干子孙男女。民办转公办,这是妈妈前半辈子的一个死穴。当时的乡村教员,有公办民办之分,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