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问题凝视与出路审视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uan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阶段,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需要加强德育意识,教育者需要真正认同素质习惯及道德素养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奠基作用。同时需要转变空洞说教的德育方式,让德育充满情感、充满诗意;让德育关注“现实的人”;让德育方式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 道德素养;问题凝视;出路审视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新学期开学了,有一位老师在给同学们发新书时,发现有几本书被捆扎的绳子勒出了比较深的印痕,不少学生见了之后都不愿拿,见此情景,老师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机,他准备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来解决。
  老师说:我们是按照班上学生的人数订的书,每人一本,可现在这些有勒痕的书大家都不肯要,该怎么办?这时有学生建议说,将有勒痕和没勒痕的书打乱,然后按座位号发,轮到谁就是谁;还有学生说,用抓阄的办法来决定;甚至还有学生说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发,把有勒痕的书发给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这些建议,老师都未采纳,而是说:“我们常常教育大家要先人后己,难道这些有勒痕的书就发不出去了吗?”课堂一时安静了下来。
  不一会儿工夫,就有学生举手表示:“老师,发一本给我吧。”
  教师追问:“现在你为什么想要一本有勒痕的书呢?”
  “我想,这些有勒痕的书终究要有人要吧,干脆就发我一本吧!”老师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并示意其他同学给他送去掌声。
  可这毕竟是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之下才有的举动。学生并不理解这种行为的深远意义。
  谁还想要吗?这时有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有几个同学举手说要。老师和同学们又一次给予了他们鼓励和赞扬。
  就这样,几本原本无人肯要的书,竟变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
  接下来,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事件,进行一场演讲比赛,看刚刚拿到这些书的同学,哪一位能够把自己接受有勒痕的书的理由阐述得更充分,其他同学来做裁判。
  有同学发言:“我们班就是一个大集体,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一员,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包容。常言说得好:‘吃亏是福。’所以,我愿意让自己吃点亏,去成全别人。试想,如果大家都争着拿好的书,那坏的书不就发不出去了吗?”
  又有学生走上讲台:“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书的外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里面的内容,是我们能不能把其中的内容学到手。为此,我决定要一本。”
  “我拿到的这本书是有深深的勒痕,但并不影响我学习里面的内容。我会用书皮将这本书包好,然后倍加爱护,相信它也能和其他同学的书一样漂亮!”
  “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和我们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古时候的孔融尚且有如此高尚的修养,更何况我们是生长在倡导高尚道德时代的学生呢!”
  記得有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这点小事我们都不能处理好,将来我们又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又怎么能承担起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呢?
  在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面对那些已经破损的、没有人要的书,没有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一些道德准则,没有空泛地说教,而是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不难看出,通过这一教育过程,道德准则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道德需求,已践履于学生自律的行动之中。这一教育案例,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当下道德教育的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想方设法地抓学生良好素质习惯的养成,致力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其中不乏大力地宣扬,不缺少道德方面的谆谆说教。然而,回到现实中我们又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素质习惯并没有真正养成,道德素养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我们不禁要问,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新版《小学生守则》对旧版《小学生守则》中的一些内容做了调整。但是,旧版换成新版,我们学生的这些素质习惯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养成呢?就拿“诚实守信有担当”这一点来讲,是不是我们跟学生讲了要“诚实守信有担当”,学生就能够诚实守信有担当了呢,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细究起来,学生素质习惯没有真正形成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和德育方式出了问题。
  先说说我们的主观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多少年来,很多学校都在宣扬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但是又有多少教师以及家长真正认同过素质习惯及道德素养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奠基作用呢?如果没有真正地认同,又怎么能重视呢?再说学校的道德教育多是满足于“布道式”的书本教育,很少将其融入具体的教育情境或教育活动中,应该说,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觉悟。还有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社会又做了多少呢?说到底,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有缺位的,家庭的道德教育是有缺失的,社会的道德教育是有缺憾的。
  再来说说我们的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德育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德育标语化。如,我们只是满足于张贴《小学生守则》,让学生背《小学生守则》,标语、口号随处可见,却很少有人告诉学生到底该怎么做,导致学生知行脱节。二是德育静态化。也就是德育满足于简单地灌输一些枯燥的道德教条,而缺乏与社会、与学生生活、与学生活动、与德育情境等的链接,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价值”的引导,致使德育不能入心,使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德育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习惯的养成及道德素养的提升呢?
  德育方式应该是充满情感、充满诗意的。充满情感的教育蕴涵着教师春风化雨的滋润、出神入化的点拨、和蔼可亲的诱导、情真意切的激励。充满情感的教育同时又具有吸引力、感动力、感召力、激发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就像山川田野间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一样包围着教育对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教育还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充满诗意的教育,会将学生的生命变成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让学生在充满诗意而又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体验,这才是真正的能直抵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
  德育方式应该关注“现实的人”。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教育都是定位在“伟大”“崇高”这些高位的教育目标上,我们试图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圣人”,但是,撩开“伟大”“崇高”这些圣化的面纱,透过这些虚幻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则一个个“现实的人”,一个个独具生命特征的“人”,一个个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取向、个性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发展可能的“现实的人”。面对这些“现实的人”,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一些枯燥的、毫无情感温度的道德教条灌输给他们,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些教条背后的意义。因而,教育应当让学生内心受到感染、熏陶,然后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唱歌谣等形式,让德育的内容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通过人格的感召,心灵的对话,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引领,实现师生间的心灵互动。
  德育方式应该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仅仅只有道德认识、道德思维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去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引领他们在各种关系中去产生、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满足于陈旧枯燥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道德教条,因为这样做忽视的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动的主观性,忽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与社会、与生活链接。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丰富情感体验,获得真实地感悟,进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再如,对一些难以辨别或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道德辩论的方式来明理导行。也可以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然后有机地运用到道德教育中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相信学生的自我意识一定能慢慢地成长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综上,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者就要先从教育神坛上走下来,改变德育方式,让德育充满对生命价值的叩问。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首次提出"成长性思维"概念,尔后被证明与提升学生学业成就成正相关。同为该大学的博勒教授,通过研究探索,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促进
针对JYL6313液压制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优化意见,从根本上提升了JYL6313液压制动系统在矿井提升机中运行的可靠性和快速性。
[摘要]虽然政治教材枯燥乏味,但政治课教学又以明理为基本方法,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效率低。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五步教学法”,能有效改变目前课堂学习状况,提高学习效率,落实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政治课“五步教学法”  [作者简介]胡齐国(1953- ),男,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政治课教学。(江苏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前迫切。同时,职业教育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管理创新应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灵魂,应创新管理组织机构,还需要优秀的院校文化来支撑。
基于电力调动自动化基本概念和可视化技术基本概况,分析了可视化技术在电力调动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推动电力系统发展。
对交联琼脂糖凝胶为基质,制备了DEAE型离子交换层析介质。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反应因素对介质离子交换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EAE-HCl浓度为3mol/L,NaOH浓度为3.5
音乐是中学生喜欢的科目,所以教师应恰当利用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功能的实施方法,快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笔者从三方面探究,仅供同仁参考。 Mus
[摘要]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困境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发展与区域经济互动是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区域经济 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廖克玲(1962- ),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李洛(1956- ),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IT人才模式培养。
研究了淀粉和乙二醇在酸性催化剂及乳化剂存在下直接法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工艺,考察了搅拌速率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在较佳工艺条件下,研究了淀粉和乙二醇直接法合成乙二醇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