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中首次脱离乐音、直接使用噪音的打击乐合奏《电离》,是美籍法裔作曲家瓦列兹探索以音响本身反映科学中的物象,丰富音乐表现手段的实验性作品.文章通过对理解作品题目和作品中结构手段之间的联系,打击乐器的功能分类和演奏员乐器分配与营造空间感的关联,核心节奏的类型和组合方式,节奏与音色结合组成的基本织体形态,整体曲式结构划分及各部分内的织体布局这五方面的详细解析,说明该作品的构思、结构手段和历史性贡献.
【机 构】
: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北京1000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中首次脱离乐音、直接使用噪音的打击乐合奏《电离》,是美籍法裔作曲家瓦列兹探索以音响本身反映科学中的物象,丰富音乐表现手段的实验性作品.文章通过对理解作品题目和作品中结构手段之间的联系,打击乐器的功能分类和演奏员乐器分配与营造空间感的关联,核心节奏的类型和组合方式,节奏与音色结合组成的基本织体形态,整体曲式结构划分及各部分内的织体布局这五方面的详细解析,说明该作品的构思、结构手段和历史性贡献.
其他文献
“怀古音乐”(Music of Reminiscence)是美国当代音乐史学家林萃青教授(Joseph S.C.Lam)提出的古乐今演的学术概念,并由武汉音乐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联合探索的音乐学学术研究理论及其音乐表演的实践项目.这是一项建立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意基础上融合实证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学术研究,并通过音乐艺术表演实践的中国古代音乐的重构项目.这一古乐重构项目的作曲家黄汛舫教授创作的《编钟与交响乐——钟磬礼乐》(CD),即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对此,《黄钟》编辑部对黄汛舫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
文章从性别角度对弗朗兹·舒伯特的歌曲《魔王》进行音乐阐释,力图挖掘基于诗歌配乐与情节的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作为19世纪早期德奥艺术歌曲的经典杰作,歌曲《魔王》的悲剧核心并非父亲的丧子之痛,而是缺少女性保护的男孩在父权主宰的男性场域中的生死抉择.父亲与魔王作为对立的两极,在争夺幼子的过程中成为促其夭亡的加害者.这是传统的父权观念和行为引发的悲剧,也是孩子难逃宿命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歌曲《魔王》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舒伯特的现实人生,并同作曲家面临的生活矛盾和早逝结局相互映照,不谋而合.
怀古音乐是人类针对缺乏定量记谱法及录音技术发明时期的音乐事项而进行的一种历史真实性描述和善美化音乐音响呈现活动的概括.它是一种题材类别、一种体裁类型,是一种“不类今曲”的艺术风格,也是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本质特征之一.文章从美国密歇根大学与武汉音乐学院合作的怀古宋乐入手,通过第一阶段7年多时间的实验探索,认为怀古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走向当代、走向世界的有效路径.
20世纪初叶,作曲家勋伯格向“无调性”转型时,正值西方神秘主义思潮兴盛的时代,因此“无调性”音乐的形式构建本身便具备了某种神秘主义的意涵,其在音高组织逻辑上所达成的“音乐空间”思维与神秘学层面的“完美”世界观背后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而勋伯格作品中极简化的音高组织,以及后来出现的十二音作品则是“无调性”音乐中核心音程逻辑思维的趋势所向,也成为在神秘学层面更具“完美”意味的形式构建方式.
《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上映的抗日题材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后在许多社会活动中使用、在根据地内广泛传唱,甚至传播至海外.解放战争时期,歌词的意涵发生了由“抗日”向“反苏”“反美”两种不同方向的转变.新中国建立后,它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叙述了中华民族共同参加抗战的伟大历史,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记忆,是象征民族国家历史的重要文化符号,反映着民众对国家的集体认同.
在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中国音乐?作者以“表演中的教育与教育中的表演”为理念,以周家班和岩洞侗族大歌队的欧美巡演为试验,尝试将民族音乐学意识融入表演,同时在演出之余组织工作坊等教育活动,让国外观众不仅能够看到表演,更能够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并亲身体验音乐.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的理论指导下,此类结合演出与教育的活动有助于推动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如何对一首调性音乐作品进行申克式分析?它要经历哪些分析过程?作者首先对申克分析的阶段和过程进行理论阐述,然后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26的开端主题为例,讨论并例证申克分析法的一般程序.作者希望在提出一种基于申克理论阐释的同时提供有关这种阐释的理由,为申克分析法提供入门的途径,并去除申克分析法高深莫测的印象.
文章对苏珊·麦克莱瑞2000年出版的专著《惯例的智慧:论音乐形式的内容》(Con-ventional Wisdom:The Content of Musical Form)一书进行了简要述评.麦克莱瑞以《阴性终止:女性主义音乐批评》(Feminine Endings:Music,Gender,and Sexuality)一书开新音乐学之先,一时名声大噪.作者认为这本《惯例的智慧》对新音乐学的学理进行了深入开掘,抓住音乐形式这个根本,呈现了通过形式的诠释,进而深到音乐文化内层的研究方法.这是了解麦克莱瑞及其
《最蓝的眼睛》是托妮· 莫里森的处女作.作者将修辞技巧作为小说构建的叙事话语,使用修辞诗学实现了小说文本的构建,而在任务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上则从修辞哲学的角度出发直抵小说人物的价值构建.作者通过修辞手段三种方式的融入使用,让小说内涵更加丰富.
杨放(1921—2014),曾名杨世华,哈尼族,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编委、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主编,2004年获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杨放先生毕生研究云南民族民间音乐,对云南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的整理与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