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学教师是“人师”
从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要求出发,小学教师需要把关注小学生的生存,注重小学生的人格教育视为首要责任。小学教师该如何扮演好人师角色?一是要树立人本理念和服务理念。要把小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容器,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在教育全过程中要突现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教学《养花》时,教师先设疑激趣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养花吗?能不能说说自己养花的感受呢?在学生畅谈后,兴趣盎然之时,设疑导读“我国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也爱养花,他养花有什么感受呢?”,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课堂组织采用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再进一步阅读,深入思考探索,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后汉纪》指出“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何以难遭?就是因为合格的“人师”少,也突显了合格“人师"的艰难。
二、小学教师是“知师”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并重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价值导向。这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承认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知识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它涉及到人和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知识,人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更好地适应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具备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相反,如果人不具备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太可能得到自我的发展,也不可能推动社会更长远的发展。二是知识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全部应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人的生存与发展除了需要知识外,更需要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是不太可能有高能力的。能力指的是运用知识认识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需要并重。到现代,由于注重到人自我发展的无限性,提出了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展知识、能力,更要求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性。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应给予小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教师是“研师”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无疑会遇到种种的困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教学,教师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等等。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是互相关联的。但相对小学生自我意识不强等因素,教师的作用相对较大。上述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更多地是由教师进行探索和解决。为了促进人的更好发展,教师就急需对上述问题作出一定的判断,并相应进行改善。可以这样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调整能够产生最优化效益的教育行为,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成为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全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思考,所研究的领域应包括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组成的联结体。可以判定,只有教师能够不断思考、探索教育过程的种种现象,教育效果才会是理想的。现实中,有些教师课堂讲学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甚明显;有些教师则能够适应学生需求进行讲授,灵活调整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果相当理想。在某种程度上讲,有些教师不具备教学研究者的素质,只把课堂当作自说自演的场所,有些教师却能够深入对在讲授课程时有可能出现的种种课堂行为进行研究、思考并提出对策,使教育效果逐渐实现最优化。
四、小学教师是“践师”
教育行为最终指向实践。在现实中,小学教育不断面临着各种教育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质疑为什么、是什么,更需要教师重视怎么办。前者关注的是教育理论的建构,即在理论上探讨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后者则是考虑如何产生新的、更有效益以及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案和行为。实践中,教师就要实施灵活性安排,例如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目标要求的同时对不同水平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性要求。教学人教版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可先向全体学生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被铺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这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现实中,部分教师只是对各种教育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处理问题的行为并不可取。
责任编辑 邱 丽
从教育传统和现代教育要求出发,小学教师需要把关注小学生的生存,注重小学生的人格教育视为首要责任。小学教师该如何扮演好人师角色?一是要树立人本理念和服务理念。要把小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容器,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在教育全过程中要突现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教学《养花》时,教师先设疑激趣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养花吗?能不能说说自己养花的感受呢?在学生畅谈后,兴趣盎然之时,设疑导读“我国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也爱养花,他养花有什么感受呢?”,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课堂组织采用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再进一步阅读,深入思考探索,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后汉纪》指出“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何以难遭?就是因为合格的“人师”少,也突显了合格“人师"的艰难。
二、小学教师是“知师”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并重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价值导向。这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承认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知识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它涉及到人和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知识,人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更好地适应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具备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相反,如果人不具备基本的知识,那么就不太可能得到自我的发展,也不可能推动社会更长远的发展。二是知识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全部应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人的生存与发展除了需要知识外,更需要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是不太可能有高能力的。能力指的是运用知识认识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需要并重。到现代,由于注重到人自我发展的无限性,提出了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展知识、能力,更要求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性。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应给予小学生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教师是“研师”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无疑会遇到种种的困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教学,教师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等等。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是互相关联的。但相对小学生自我意识不强等因素,教师的作用相对较大。上述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更多地是由教师进行探索和解决。为了促进人的更好发展,教师就急需对上述问题作出一定的判断,并相应进行改善。可以这样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调整能够产生最优化效益的教育行为,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成为教育研究者,对教育全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思考,所研究的领域应包括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组成的联结体。可以判定,只有教师能够不断思考、探索教育过程的种种现象,教育效果才会是理想的。现实中,有些教师课堂讲学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甚明显;有些教师则能够适应学生需求进行讲授,灵活调整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效果相当理想。在某种程度上讲,有些教师不具备教学研究者的素质,只把课堂当作自说自演的场所,有些教师却能够深入对在讲授课程时有可能出现的种种课堂行为进行研究、思考并提出对策,使教育效果逐渐实现最优化。
四、小学教师是“践师”
教育行为最终指向实践。在现实中,小学教育不断面临着各种教育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质疑为什么、是什么,更需要教师重视怎么办。前者关注的是教育理论的建构,即在理论上探讨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后者则是考虑如何产生新的、更有效益以及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案和行为。实践中,教师就要实施灵活性安排,例如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目标要求的同时对不同水平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性要求。教学人教版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可先向全体学生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被铺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这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现实中,部分教师只是对各种教育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这种简单的处理问题的行为并不可取。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