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词的理解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但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并非无章法可循。文言实词可以分为古今同义和古今异义两类,理解这两类词的方法是有区别的。
一、四招明确古今同义的实词词义
首先,可以通过组词确定词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是,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用双音节词表达。由于双音节词是在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时只需将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然后根据文意来确定其含义。
比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A选项“第明经”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结合文意考量,“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表示房屋住宅,“门第”表示家庭的社会地位,用在这里也不对;“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我们常说“状元及第”,“及第”就是“考中”的意思,所以,“第”在这道题里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帮助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其次,可以借鉴“互训”之法确定词义。很多时候,一个词语中的两个字可以互相释义,我们称之“互训”。比如,《说文解字》中对“追”和“逐”的解释为“追,逐也”“逐,追也”,所以“追逐”一词中的两个字互训。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比如珍宝、玩弄、呻吟、奉承等。
再来看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B选项“子无为嫌”的“嫌”是什么意思。我们常说“嫌疑”,“嫌”“疑”二字互训,所以试卷中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第三,可以通过成语确定词义。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实词在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比如“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知道了这一点,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7题的A选项“尠有屈焉”中的“屈”就不难理解了。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表现了他聪敏过人。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
最后,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词义。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D选项“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的意思吗?这样理解的话句意就变成“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因果关系颠倒了。原句是要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把他比做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古汉语中常用的结构还有骈句。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的文字意义相同或者相反,如“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一个骈句,“善”与“工”的意思相同;“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一句中的“逸”和“劳”意思相反——“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二、根据文意推断古今异义的实词词义
实词的古今异义包括意义和感情色彩的不同。比如,“乖”在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为褒义;“恨”在古时意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的意思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通假字。通假字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古今异义的实词,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比如,“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2011年浙江卷《张文瓘传》)一句中的“狱”是指监狱吗?不,“狱”在古时指“案件”。在不知道这个古今异义的情况下,联想现代汉语中“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这一句是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被判有罪的人心甘情愿服罪,由此可以推断出“狱”指“案件”。
又比如“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2010年浙江卷《胡叟传》)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是通假字,通“返”,是“返回”之意。前文讲胡叟“拂衣而出”,很生气地出去,因为韦祖思对他的态度很傲慢,胡叟要返回,韦祖思才要挽留。
因为在考场上作推断需要花时间,所以要想掌握好古今异义的实词,还需要在平时多多积累。
一、四招明确古今同义的实词词义
首先,可以通过组词确定词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是,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用双音节词表达。由于双音节词是在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时只需将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然后根据文意来确定其含义。
比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A选项“第明经”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结合文意考量,“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表示房屋住宅,“门第”表示家庭的社会地位,用在这里也不对;“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我们常说“状元及第”,“及第”就是“考中”的意思,所以,“第”在这道题里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帮助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其次,可以借鉴“互训”之法确定词义。很多时候,一个词语中的两个字可以互相释义,我们称之“互训”。比如,《说文解字》中对“追”和“逐”的解释为“追,逐也”“逐,追也”,所以“追逐”一词中的两个字互训。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比如珍宝、玩弄、呻吟、奉承等。
再来看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B选项“子无为嫌”的“嫌”是什么意思。我们常说“嫌疑”,“嫌”“疑”二字互训,所以试卷中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第三,可以通过成语确定词义。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实词在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比如“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知道了这一点,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7题的A选项“尠有屈焉”中的“屈”就不难理解了。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表现了他聪敏过人。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
最后,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词义。如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D选项“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的意思吗?这样理解的话句意就变成“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因果关系颠倒了。原句是要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把他比做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古汉语中常用的结构还有骈句。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的文字意义相同或者相反,如“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一个骈句,“善”与“工”的意思相同;“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一句中的“逸”和“劳”意思相反——“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二、根据文意推断古今异义的实词词义
实词的古今异义包括意义和感情色彩的不同。比如,“乖”在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为褒义;“恨”在古时意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的意思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通假字。通假字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古今异义的实词,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比如,“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2011年浙江卷《张文瓘传》)一句中的“狱”是指监狱吗?不,“狱”在古时指“案件”。在不知道这个古今异义的情况下,联想现代汉语中“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这一句是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被判有罪的人心甘情愿服罪,由此可以推断出“狱”指“案件”。
又比如“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2010年浙江卷《胡叟传》)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是通假字,通“返”,是“返回”之意。前文讲胡叟“拂衣而出”,很生气地出去,因为韦祖思对他的态度很傲慢,胡叟要返回,韦祖思才要挽留。
因为在考场上作推断需要花时间,所以要想掌握好古今异义的实词,还需要在平时多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