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年,可以做什么?
它可以将刚出生婴儿的生活,从一张白纸绘成五彩斑斓的画卷。
18年,也可以让“入世”的中国,从加入之初发出“狼来了”恐惧的适应者,成长为世界贸易规则的参与者、引领者。
将时间拉回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担心“入世”会冲击国内产业发展,“狼来了”呼声此起彼伏。
时间给出了答案,“狼来了”的担忧不攻自破,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开放的决心和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不断完善的多元化开放格局和日益显著的国际影响力。
18年的时光,放在70年的岁月中,或许并不算长,但一系列看得见的成绩表明,这是不可或缺的18年,“入世”的意义也再次彰显,它不仅仅让中国融入世界发展轨道,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狼来了”到“与狼共舞”
2001年12月11日,卡塔尔多哈世贸部长会议上的一声槌响,正式宣告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这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天,如果从1986年提出“复关”申请算起,中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在焦灼谈判中等待了15年。
开放会带来竞争压力,会有优胜劣汰,但外企進入也将带来先进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这是绝佳的学习机会,跨越式发展最好的时机。事实也证明,越开放的产业,发展越快,家电产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入世”之初,“狼来了”预言仍在耳边回响:国内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国外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基因,它们的进入将给国内产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入世”时中国许下的承诺会制约中国发展。
理解这种担忧并不难,它是对国内经济发展不足的投射。因为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10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约为4%。
“狼来了”的担忧集中在中国“入世”时的承诺,这份承诺表涉及非关税壁垒、关税减让、贸易权、流通领域、特许经营、邮递服务、通信和互联网等21项内容,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放开准入和规章制度,核心是降关税。
担忧最多的,是汽车行业和农业。中国是农产品大国,当时国内粮价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质量难以匹敌;而汽车工业一直受严重的关税保护,且汽车进口实行配额制度,汽车在国内的销售价格比国外高出几倍。进入WTO后,预言家们想象的情况是:当关税大幅降低后,中国的这些产品在价格、质量上都不占优势,势必在竞争中会淘汰出局,制约国内产业发展。
事实是,在2005年,中国就基本履行了降关税的承诺,且在不断降低,但产业发展反而更具活力。以汽车行业为例,在完成汽车关税降到25%的“入世”承诺后,2018年7月1日,中国再次下调汽车关税:汽车整车税率降至1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6%。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发展是这样一幅画面:“入世”后,涌现了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一批自主的品牌车企,一汽轿车、上海汽车等与国外汽车厂已合作多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实现了从2001年的200多万辆到2018年2700多万辆的飞跃式增长。
为何出现了与“狼来了”预言完全相反的结果?仔细想想,或许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预言忽视或低估了中国“入世”带来的正外部性。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全面的改革开放,中国土地辽阔,且正值人口红利顶峰,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国的投资热土,外国纷纷将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个过程给中国创造不少就业机会,恰好消化了因户籍制度松动而释放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也凭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进入全球化经济发展轨道。
事实上,这也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海区域发展写照。在中国“入世”后,这种模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诚然,开放会带来竞争压力,会有优胜劣汰,但外企进入也将带来先进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这是绝佳的学习机会,跨越式发展最好的时机。事实也证明,越开放的产业,发展越快,家电产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其二,忽视了中国当时为加入WTO已经做的准备。早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80年代,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局部开放格局已经成形。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4年外汇改革,实行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些都在为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做好了准备。
其三,低估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和市场主体的适应能力。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下,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新需求产生,中国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市场和行业,服务业在GDP发展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而随着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负面效应不断释放,劳动人口的红利逐渐消失,市场“无形之手”再次倒逼国内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经过“入世”竞争的洗礼,中国企业适应和创新能力都在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科技革命中,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脱颖而出,立于行业发展潮头。
归根结底,这三项都是开放促改革的成果或表现:中国企业利用“入世”的契机,主动拥抱开放的市场环境,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创新,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8年,我国GDP突破90万亿元,占世界总量的15.9%,比2001年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
如今,预言被证伪,这是一场从恐惧“狼来了”到勇敢“与狼共舞”的蜕变,背后是不断调整的开放策略和坚持改革开放不变的决心。
从出口导向到双向、全面开放
不可否认,不管历史的长河如何浩渺,总会有一些时刻能让人永远铭记。2001年,中国“入世”就是这样的节点,它被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 回顾过往,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计划指令配额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进出口双向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回过头来看,这些贸易策略的演变既是开放的需要,也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8年,我国GDP突破90万亿元,占世界总量的15.9%,比2001年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曾实行过短暂的进口替代,试图以高度保护的贸易政策来建设开放型经济,结果差强人意。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中国学习周边国家发展经验,果断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曾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2007年,出口总额对GDP的贡献接近40%。
积累的风险也开始显露:贸易摩擦加剧;能源、环境压力加大;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使自主货币政策空间变小等。与此同时,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发展不景气,外部需求疲软,让出口导向模式的动力效应不如以前。
改革呼之欲出。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外向型经济开启进出口双向开放的新阶段,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基本成型。
双向开放不是理论口号,而是对开放实践的总结。2019年9月10日,在南开金融(广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原重庆市市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发表主题演讲时称,过去十年里,中国在进出口总额为3万多亿的时候,出现5000多亿美元的顺差,去年,4万多亿美元的进出口,才4000亿美元的顺差,“这就是我们双向进出口一起发展”。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1.8%,其中出口占12.8%,進口占10.8%。
与进出口双向开放相对应的是国际化的双向投资格局。黄奇帆透露,过去五年我们国家引进投资约6500多亿美元,这五年我们“走出去”投资7200亿美元,走出去投资比引进投资还多了六七百亿美元。此外,“走出去”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到2012年,33年里中国“走出去”投资5000多亿美元,而2013-2018年,这5年投资“走出去”的投资大于以前的33年的投资。
近年来,新增保税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在全国各地开花,从沿海到内陆,全方位实行改革开放。这种全面开放的格局,又呈现出两个维度的全面开放:一是空间意义上的全面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逐步实现了沿海、内地、沿边协同开放和进出口双向开放;二是产业意义上的全面开放,从过去的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开放,转变到货物贸易和服务并重的开放。
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2位,与此同时,1982-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年均15.3%的速度增长,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全面开放格局的构建,早在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1.8%,比“入世”时提高了7.8个百分点。
贸易进出口的提升得益于贸易自由化,而贸易自由化离不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打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2018年,我国营商环境排名首次进入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
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助力双向、全面开放,这让中国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向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国际地位也在随之提升。
从适应者到引领者
过去50年,世界发生的两个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WTO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的答案是:一个是柏林墙倒塌,另一个是中国加入WTO。
的确,“入世”18年,中国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5%,比1978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利用外资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这些成绩都显示着中国国际经贸角色和地位的变化:从最初的适应者成长为重要参与者、引领者。
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5%,比1978年提高24.4个百分点。
据《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截至2010年,中国货物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此外,中国政府按要求修改了2300多项法律法规,范围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各个方面。
诚挚的付出就会有回应。中国“入世”后的三任WTO总干事—麦克·穆尔、素帕猜和拉米先生,都曾肯定了中国所做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这种肯定也意味着中国国际贸易话语权的变化。“到了2005年、2006年的时候,七方或者五方参加的会,都有中国,完全就进入核心圈了。”中国首任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孙振宇如此对媒体回忆称。
“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当然有条件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建设,也有责任去当引领者。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提升了。以农业谈判为例,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农业谈判主席的案文中吸取了许多G20集团的提案内容:欧盟承诺最终削减80%的农业补贴,美国承诺最终削减70%的农业补贴。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这是面对世界经济长期低迷,中国转型调整的需要,更是作为世界最大进出口国,维护自由开放国际贸易环境的大国担当。2013年到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超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0%,占比达27.4%。
“入世”带来的开放效应仍在持续,2018年,中国贸易伙伴数量达230多个,是改革开放初的5倍多。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参与区域自由贸易,截至2019年5月,中国已与25个经济体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因为“入世”给中国带来的不可想象的变化以及坚持开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