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案例教学,虽然能够引起学生上课听课的积极性,但仍然以教师为主。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本文旨在研究在《国际商法》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和应用“案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231-02
《国际商法》这门课程,是非法学的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程。传统上,对法学课程比较推崇的是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有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教学目的的综合性等特征[1]和优点,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在教学中引入理论知识点时学生被动接受的现实。而案例+任务驱动的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更好地掌握国际商法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任务驱动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2]。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课程教师把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布置的任务时提出问题,并通过所有的方式找寻该问题目前已有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分析后,初步掌握该理论知识点。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的现实,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通过任务适当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是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朗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该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国际商法》教学模式中的设计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结合,前者的精髓在于教师如何教,后者在于学生如何学。因此在设计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时,应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不可偏颇。
1.教师“教”的模式设计
《国际商法》课程在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中,(1)针对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取舍地设计“教”的内容,根据重点讲授的国际货物买卖法、商事组织法、代理法、合同法、合伙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等内容设计“教”的内容;(2)以案例教學方式授课时,案例教学中设计应当选择经典案例教学,国际商法学习过程中,主要会涉及英美法的许多经典案例,通过这些经典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法律规则出现的初衷,也易使学生加强上课听课的积极性;(3)设计“教”的形式,可以通过课内小组讨论、辩论;课外小组讨论、观影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老师“教”的内容的理解和应用;(4)教师总结。包括对于学生课外讨论结果、课内案例讨论结果、正反方辩论结果、观影后对国际商事规则的理解的观后感等一一作出分析总结及评价。
2.学生“学”的模式设计
(1)按照学生的人数,分课外完成任务的讨论小组,一般以5-6人一组为宜,方便组长组织、记录、联系学生参加讨论;(2)教师在Elearning或者其他教学平台上课前发布“具体任务”。《国际商法》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很多,教师在发布“具体任务”时,往往和该章节中最重要或者疑难的知识点相结合。“具体任务”可以是案例的形式,也可以是思考题形式,总之都要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点;(3)“具体任务”设计时应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另一部分是扩展学生的思路,通常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小组成员的智慧,利用一切可以接触到的网络、书本等平台自主学习;(4)教师在上课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点教授完毕后,要求学生将课外自主学习的知识与课内刚讲授完的理论知识结合,按小组再次对布置的“具体任务”中的案例以及思考题进行讨论,找出对于知识点理解的误区和不足;(5)对于按小组执行的每一次课外“具体任务”,组长都必须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将小组的讨论意见提交教师,由教师对各组的讨论观点进行点评。
二、“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和方法
(1)在案例教学段,教师将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的讲解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案例的选择是需要教师用心选择的。如果一上来就用综合性、复杂性较高的案例讲授,会让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学生无从思考,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一般先选择小案例教学,上课先用小案例让学生慢慢学会分析案例的方法,同时通过小案例学习累积理论知识。在相关理论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接着就可以用综合案例来教学了。综合性的案例会教会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事实中,如何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在任务驱动段,首先教师要把握好“具体任务”下发的时间。任务下发过勤,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起不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任务下发过少,无法起到提升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任务下发的时间,一般以每一章讲授到中期时布置,布置的内容是将该章节之前已讲授的知识点和未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前者是训练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后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任务中提出思考的问题,驱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其次,把握好对“具体任务”的反馈和总结。反馈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布置好任务后,应该在一周内将课外完成的任务以纸质版或电子版的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提交给教师。对教师而言,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并及时对于讨论的结论予以分析。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勤勉指正思考的不足。当然,最好应当在学期中和末尾,分别让学生做问卷调查,让学生谈谈对《国际商法》课程的感想以及建议。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时微调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总结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在整章学习完毕后,要总结之前任务中自主学习部分是否解决了、理解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在本章结束后,对于前期提出的任务,再次让学生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讨论出是否改变之前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有新的观点?并组织学生课堂交流之前布置的任务,对学生的交流结果予以分析总结,让学生加深记忆和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 任务驱动段是作为案例教学段的提升和总结, 能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段的量变达到质变,自主完成一项任务目标。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课前布置具体任务、课中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后组织学生课外讨论的教学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除了让学生组织课外小组讨论完成课外任务外,还可以更多样的方式驱动学生完成任务。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观看影视作品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分析其中蕴涵的法学知识。对于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商法》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授课,让将来从事经济和管理的学生在处理涉外法律事务时,有一定的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但是毕竟他们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多少法学知识的贮存与法学方法的积累,所以用一些影视作品可以引起其对学习法律的兴趣。
其次,正反方辩论法。在《国际商法》课程授课尾声,可以组织学生的正反方辩论。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会随着辩论的开展而更为深刻。将全体学生分为两组,一方持肯定意见,另一方持否定意见,然后由双方开始辩论。此时,学生不仅要大力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且还会积极寻找对对方不利的证据,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理由详加叙述,还要对对方否定自己的理由加以反驳。在这些论证和驳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才将会大有长进,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3.考核方式
在应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由于学生会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完成“具体任务”,因此,为鼓励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考核上,应该增加平时作业考核比重, 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的比例可以是1:1。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作业质量,达到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外任务完成情况、课内小组发言情况构成,期末考核以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思维活动的框架,是课堂教学中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教学方法”[3]。对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涉外法律问题的能力和防范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的能力。以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直观地理解教學内容,也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使学生主动地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完成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充分应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林生.《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探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6期
[2]刘红梅.《任务驱动是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江苏高教,2016年底4期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作者简介:
陈慧芳(1966-),女,江苏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231-02
《国际商法》这门课程,是非法学的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程。传统上,对法学课程比较推崇的是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有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教学目的的综合性等特征[1]和优点,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在教学中引入理论知识点时学生被动接受的现实。而案例+任务驱动的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更好地掌握国际商法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任务驱动教学法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2]。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课程教师把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布置的任务时提出问题,并通过所有的方式找寻该问题目前已有的理论知识,在进行分析后,初步掌握该理论知识点。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的现实,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通过任务适当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先驱者是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朗德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该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国际商法》教学模式中的设计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结合,前者的精髓在于教师如何教,后者在于学生如何学。因此在设计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时,应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不可偏颇。
1.教师“教”的模式设计
《国际商法》课程在案例教学的模式设计中,(1)针对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取舍地设计“教”的内容,根据重点讲授的国际货物买卖法、商事组织法、代理法、合同法、合伙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等内容设计“教”的内容;(2)以案例教學方式授课时,案例教学中设计应当选择经典案例教学,国际商法学习过程中,主要会涉及英美法的许多经典案例,通过这些经典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法律规则出现的初衷,也易使学生加强上课听课的积极性;(3)设计“教”的形式,可以通过课内小组讨论、辩论;课外小组讨论、观影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老师“教”的内容的理解和应用;(4)教师总结。包括对于学生课外讨论结果、课内案例讨论结果、正反方辩论结果、观影后对国际商事规则的理解的观后感等一一作出分析总结及评价。
2.学生“学”的模式设计
(1)按照学生的人数,分课外完成任务的讨论小组,一般以5-6人一组为宜,方便组长组织、记录、联系学生参加讨论;(2)教师在Elearning或者其他教学平台上课前发布“具体任务”。《国际商法》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很多,教师在发布“具体任务”时,往往和该章节中最重要或者疑难的知识点相结合。“具体任务”可以是案例的形式,也可以是思考题形式,总之都要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点;(3)“具体任务”设计时应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另一部分是扩展学生的思路,通常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外,通过小组成员的智慧,利用一切可以接触到的网络、书本等平台自主学习;(4)教师在上课中对相关理论知识点教授完毕后,要求学生将课外自主学习的知识与课内刚讲授完的理论知识结合,按小组再次对布置的“具体任务”中的案例以及思考题进行讨论,找出对于知识点理解的误区和不足;(5)对于按小组执行的每一次课外“具体任务”,组长都必须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将小组的讨论意见提交教师,由教师对各组的讨论观点进行点评。
二、“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国际商法》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和方法
(1)在案例教学段,教师将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点通过案例的讲解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案例的选择是需要教师用心选择的。如果一上来就用综合性、复杂性较高的案例讲授,会让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学生无从思考,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一般先选择小案例教学,上课先用小案例让学生慢慢学会分析案例的方法,同时通过小案例学习累积理论知识。在相关理论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接着就可以用综合案例来教学了。综合性的案例会教会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事实中,如何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在任务驱动段,首先教师要把握好“具体任务”下发的时间。任务下发过勤,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起不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任务下发过少,无法起到提升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任务下发的时间,一般以每一章讲授到中期时布置,布置的内容是将该章节之前已讲授的知识点和未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前者是训练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后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任务中提出思考的问题,驱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其次,把握好对“具体任务”的反馈和总结。反馈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布置好任务后,应该在一周内将课外完成的任务以纸质版或电子版的方式,以小组的形式提交给教师。对教师而言,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并及时对于讨论的结论予以分析。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勤勉指正思考的不足。当然,最好应当在学期中和末尾,分别让学生做问卷调查,让学生谈谈对《国际商法》课程的感想以及建议。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时微调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总结也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在整章学习完毕后,要总结之前任务中自主学习部分是否解决了、理解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在本章结束后,对于前期提出的任务,再次让学生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讨论出是否改变之前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有新的观点?并组织学生课堂交流之前布置的任务,对学生的交流结果予以分析总结,让学生加深记忆和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 任务驱动段是作为案例教学段的提升和总结, 能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段的量变达到质变,自主完成一项任务目标。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课前布置具体任务、课中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后组织学生课外讨论的教学方法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除了让学生组织课外小组讨论完成课外任务外,还可以更多样的方式驱动学生完成任务。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观看影视作品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分析其中蕴涵的法学知识。对于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商法》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授课,让将来从事经济和管理的学生在处理涉外法律事务时,有一定的处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但是毕竟他们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多少法学知识的贮存与法学方法的积累,所以用一些影视作品可以引起其对学习法律的兴趣。
其次,正反方辩论法。在《国际商法》课程授课尾声,可以组织学生的正反方辩论。正所谓理不辩不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会随着辩论的开展而更为深刻。将全体学生分为两组,一方持肯定意见,另一方持否定意见,然后由双方开始辩论。此时,学生不仅要大力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且还会积极寻找对对方不利的证据,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理由详加叙述,还要对对方否定自己的理由加以反驳。在这些论证和驳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才将会大有长进,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3.考核方式
在应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由于学生会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完成“具体任务”,因此,为鼓励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考核上,应该增加平时作业考核比重, 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的比例可以是1:1。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作业质量,达到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外任务完成情况、课内小组发言情况构成,期末考核以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认识,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思维活动的框架,是课堂教学中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教学方法”[3]。对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商法》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涉外法律问题的能力和防范经济活动中的风险的能力。以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直观地理解教學内容,也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使学生主动地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完成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充分应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林生.《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探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2月第6期
[2]刘红梅.《任务驱动是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江苏高教,2016年底4期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作者简介:
陈慧芳(1966-),女,江苏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