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语文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本文结合个人实践经验,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学
语文课真是越来越难教了,但还是要教。以前总是偏重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而且也是为此颇有些实践心得。当然,这是需要的,但现在突然觉得,如何教固然重要,可首先得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说来也好笑,居然又在探讨这个似乎不必太费脑筋的问题,但也许恰恰是这点的迷惑,导致了语文教学产生了种种疑点。
下面,我想就“教什么”和“怎么教”两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教什么”
我觉得,首先是教语感。记得吕叔湘先生对此专门有过论述,认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是左右读、写、听、说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通俗而言,一个人对语言没有感觉,要他学好语文,真的很难,正好比要一个五音不全的毫无感觉的人去唱歌奏乐一样。但语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途经是读书赏文。老师的任务便是指导学生大量地阅读精彩的文章,博览群书,精雕细琢,以几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作为例子,举一反三。对此,我深有体会。我认为是很精彩的,如果能提醒学生重点朗读,声情并茂,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1 “言语运用”。
语言和言语,显然有太多的话要说。这里暂不涉及。我只想结合具体的实际状况而言。我觉得,听说读写,其实都和言语有关。于是,这些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当然就应该紧扣言语来进行。
关于这一点,李海林先生在他的著作《言语教学论》中,有详实的全面的阐述。我们的语文课,课时本来就不多,如果把宝贵的时间全部耗在一些无关痛痒的讲解分析上,实在是可惜。倒不如在言语运用上下点功夫,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方向地作些探讨和训练。例如,《傅雷家书》一向以严谨流畅而著称,其原因正是作者行文讲究严密的逻辑性,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浑然一体,可以提醒同学注意作者为何是“这样”说的,而不是“那样”说的。可以让同学换种说法试试,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训练多进行几次,一般的议论文,我想,学生应该是能够掌握的。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呢?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还有结尾,多令人回味的一笔!作者擅长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这样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水平,其实我们的学生也能做到。重要的是,我们当老师的,应怎样去发现、引导、培养之。
还有一例,是应当提及的,那就是《生物入侵者》。说明文一向是我们忽视的,也是最不好“教”的。但实际上,最有用的,还是说明文。从长远看,说它陪伴我们一生恐怕也不过分。人可以不抒情不叙描,但决不可能没有“说明”。所以,这类言语的使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再联系现实社会环境来看,浮躁夸张之风甚嚣尘上,还真需要如说明文那般的平淡朴素自然简洁的语言风格来影响之改变之。而《生物入侵者》就可以算是一篇典范之作,不能轻言放弃。
2用“教”素养。
素养是可以“教”出来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一种较好的语文素养就会悄然形成。常常可以看到,书读多了,交流广了,作文频繁了,这一类同学语文素养常常就是很不错的。记得有次一位同学问我,语文成绩该怎样提高,我告诉他,一个字:读。这听上去有点玄,但却是真的。我觉得,提高素养,只有靠读。不过,开卷未必有益,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我们就是应该担负起指导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的任务来,而且要坚持。
我们老师的“教”不是靠一些显性的传授,而常常是一些隐性的感染、熏陶。我们常常会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里套用一下,是否也可以说,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具有什么素养的语文老师,带出什么素养的学生呢?
上面谈的三点,是“教什么”。其实,到底该教什么,从来就没个定论,而且,从理论上说,还应该“因材施教”。所以,这里,确实只是泛泛而论,纯属个人的一得之见,今后还有不少可以修正弥补的。
二、关于“怎么教”
1 把握好教材
到底怎么教,最直接的也是最正确的,当然是用教材教。二期课改全面铺开,教材已做了最大程度的修订,减少了许多负担,筛选出来的基本上可算是经典名篇了。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地用好教好。当然,这显然涉及两个小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用教材教了,那么该教什么?二是要弄清楚,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可能都是老生常谈,但有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的。尤其是第二点。我也听过很多课,不少老师其实都在做一件事:教教材。一篇课文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各种手段并用,然而收效甚微。这只需听听、看看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的反应就行了。即使勉强搞懂了第二点,接下来又遇到了第一点,即用教材“教什么呢”?估计不是人人都很清楚。当然,这里面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归向大体是一致的,这点应该毫无疑问吧。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已成传统篇目,该教的,恐怕已被大家咀嚼“烂”了,能否换个角度呢?用教材教,说了很多,其实,除了课本上的篇目,其他好的文章,我觉得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而且,岂止是文章呢?不是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吗?的确如此,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和语文相关。只有做个有心的老师,才能用好“生活”这部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最实用的语文教科书。
2 把握好教法
怎么教语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方法的探讨研究是丰富多彩的。我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对学生有利,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一用,没必要去规定此优彼劣,倒是真要明确:教无定法。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估计都尝试过多种方法,九九归一,大体上不外乎启发和传授(说的难听些,是为“灌输”,但也没什么难堪)。运用何种方法,依据实际情况,有些内容就是需要“灌”的。那么,当讲则讲,无所谓顾忌的。当然,有些文章也确实是可以放开一议的,和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学习,既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二期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引导,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书教到今天,突然发觉,以前太注重“怎么教了”,这是个“误区”。关注“怎么教”是对的,它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但也容易“走火人魔"而不能自拔。现在,倒是更应该多多关注“教什么”这个重要问题。在技术层面投入了太多的压力,看来是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举措。
三、结论
语文教学,大概是所有学科当中可以被议论、探讨的最多的学科了,身处其中,不知是福是祸,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经常做些思考、探究,倒也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殷允超.给我一双慧眼吧——现代文阅读教学感悟[J].新课程(教研).2010年01期
[2]张志建.有效课堂,让现代文阅读教学更精彩——由两节现代文阅读课引起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06期
[3]程波.探寻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28期
【关键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学
语文课真是越来越难教了,但还是要教。以前总是偏重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而且也是为此颇有些实践心得。当然,这是需要的,但现在突然觉得,如何教固然重要,可首先得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说来也好笑,居然又在探讨这个似乎不必太费脑筋的问题,但也许恰恰是这点的迷惑,导致了语文教学产生了种种疑点。
下面,我想就“教什么”和“怎么教”两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教什么”
我觉得,首先是教语感。记得吕叔湘先生对此专门有过论述,认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是左右读、写、听、说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通俗而言,一个人对语言没有感觉,要他学好语文,真的很难,正好比要一个五音不全的毫无感觉的人去唱歌奏乐一样。但语感是可以训练出来的,途经是读书赏文。老师的任务便是指导学生大量地阅读精彩的文章,博览群书,精雕细琢,以几篇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文作为例子,举一反三。对此,我深有体会。我认为是很精彩的,如果能提醒学生重点朗读,声情并茂,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1 “言语运用”。
语言和言语,显然有太多的话要说。这里暂不涉及。我只想结合具体的实际状况而言。我觉得,听说读写,其实都和言语有关。于是,这些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当然就应该紧扣言语来进行。
关于这一点,李海林先生在他的著作《言语教学论》中,有详实的全面的阐述。我们的语文课,课时本来就不多,如果把宝贵的时间全部耗在一些无关痛痒的讲解分析上,实在是可惜。倒不如在言语运用上下点功夫,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方向地作些探讨和训练。例如,《傅雷家书》一向以严谨流畅而著称,其原因正是作者行文讲究严密的逻辑性,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浑然一体,可以提醒同学注意作者为何是“这样”说的,而不是“那样”说的。可以让同学换种说法试试,通过比较,深刻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训练多进行几次,一般的议论文,我想,学生应该是能够掌握的。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呢?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还有结尾,多令人回味的一笔!作者擅长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这样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水平,其实我们的学生也能做到。重要的是,我们当老师的,应怎样去发现、引导、培养之。
还有一例,是应当提及的,那就是《生物入侵者》。说明文一向是我们忽视的,也是最不好“教”的。但实际上,最有用的,还是说明文。从长远看,说它陪伴我们一生恐怕也不过分。人可以不抒情不叙描,但决不可能没有“说明”。所以,这类言语的使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再联系现实社会环境来看,浮躁夸张之风甚嚣尘上,还真需要如说明文那般的平淡朴素自然简洁的语言风格来影响之改变之。而《生物入侵者》就可以算是一篇典范之作,不能轻言放弃。
2用“教”素养。
素养是可以“教”出来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一种较好的语文素养就会悄然形成。常常可以看到,书读多了,交流广了,作文频繁了,这一类同学语文素养常常就是很不错的。记得有次一位同学问我,语文成绩该怎样提高,我告诉他,一个字:读。这听上去有点玄,但却是真的。我觉得,提高素养,只有靠读。不过,开卷未必有益,所以才需要我们老师。我们就是应该担负起指导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的任务来,而且要坚持。
我们老师的“教”不是靠一些显性的传授,而常常是一些隐性的感染、熏陶。我们常常会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这里套用一下,是否也可以说,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具有什么素养的语文老师,带出什么素养的学生呢?
上面谈的三点,是“教什么”。其实,到底该教什么,从来就没个定论,而且,从理论上说,还应该“因材施教”。所以,这里,确实只是泛泛而论,纯属个人的一得之见,今后还有不少可以修正弥补的。
二、关于“怎么教”
1 把握好教材
到底怎么教,最直接的也是最正确的,当然是用教材教。二期课改全面铺开,教材已做了最大程度的修订,减少了许多负担,筛选出来的基本上可算是经典名篇了。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地用好教好。当然,这显然涉及两个小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用教材教了,那么该教什么?二是要弄清楚,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可能都是老生常谈,但有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的。尤其是第二点。我也听过很多课,不少老师其实都在做一件事:教教材。一篇课文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各种手段并用,然而收效甚微。这只需听听、看看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的反应就行了。即使勉强搞懂了第二点,接下来又遇到了第一点,即用教材“教什么呢”?估计不是人人都很清楚。当然,这里面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归向大体是一致的,这点应该毫无疑问吧。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已成传统篇目,该教的,恐怕已被大家咀嚼“烂”了,能否换个角度呢?用教材教,说了很多,其实,除了课本上的篇目,其他好的文章,我觉得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而且,岂止是文章呢?不是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吗?的确如此,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和语文相关。只有做个有心的老师,才能用好“生活”这部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最实用的语文教科书。
2 把握好教法
怎么教语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方法的探讨研究是丰富多彩的。我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对学生有利,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一用,没必要去规定此优彼劣,倒是真要明确:教无定法。
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估计都尝试过多种方法,九九归一,大体上不外乎启发和传授(说的难听些,是为“灌输”,但也没什么难堪)。运用何种方法,依据实际情况,有些内容就是需要“灌”的。那么,当讲则讲,无所谓顾忌的。当然,有些文章也确实是可以放开一议的,和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学习,既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二期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老师适时地启发、点拨、引导,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书教到今天,突然发觉,以前太注重“怎么教了”,这是个“误区”。关注“怎么教”是对的,它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但也容易“走火人魔"而不能自拔。现在,倒是更应该多多关注“教什么”这个重要问题。在技术层面投入了太多的压力,看来是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举措。
三、结论
语文教学,大概是所有学科当中可以被议论、探讨的最多的学科了,身处其中,不知是福是祸,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经常做些思考、探究,倒也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殷允超.给我一双慧眼吧——现代文阅读教学感悟[J].新课程(教研).2010年01期
[2]张志建.有效课堂,让现代文阅读教学更精彩——由两节现代文阅读课引起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06期
[3]程波.探寻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