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设计不同梯度的习题,这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同的解题方式。因此,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习题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习题的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还要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如。
一、注重针对性,指向知识核心
学生要想强化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进行练习,而不同类型的习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更具针对性掌握同一个数学知识,并由此拓宽自己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重点、难点,也能通过练习来巩固和解决。因此,对于习题的设计,教师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习题设计的重心放在学生最容易混淆、最容易模糊的知识点上,提高习题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拨开迷雾,直指知识的核心,由此突破数学难点,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后,学生仍对所学知识较为模糊。“平均分”这一概念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深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并没有掌握到知识的核心。因此,在习题的设计上,教师需要注重针对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部分教师会这样设计题目:一根绳子全长5米,将其分为6段,其中的一段占整根绳长的几分之几?在知识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用绳长除以段数,这样的思路以及结果显然是不对的。教师可再次给学生复习一遍“平均分”的定义,加深他们的理解。这时有学生提出“题目并没有标明平均分”,由此可知,题目的已知条件不够充分,因此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无法明确题目的真正含义。教师在设计题目时,需要突出重点条件,让学生能够有具体的解题方向,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注重综合性,沟通新旧知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读书学习的第一层境界就是要将书读薄,知识内容都学进了自己的脑子里,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内涵,书本就没有太大的作用了。”对于习题来说,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合理运用新旧知识,教师应该将微观和宏观的教材都结合起来,零散的知识点也串联起来,构成一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其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设计具有综合性的题目来让学生进行解答。如:A、B两点分别是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中点,问阴影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的几分之几(如图一)?A.[13];B.[14];C.[12];D.无法做出判断。经过思考,大部分学生认为难以进行解答,题目并未直接说明“平均分”等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知题目中有潜在的“平均分”:A、B两点是其中两条边的中点,再将C点假设为剩下那条边的中点,将三点进行连接(如图二),就可将整个大三角形平分为四个小三角形,由此可知阴影部分占三角形的[14],答案为B。
运用两个知识点进行题目的解答,体现了习题的综合性,教师还可往下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宽。教师提问:如果不运用辅助线求解,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可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知识来进行解答。”解决综合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复习和融合,使其有多种解题思路,对往后的数学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思维性,提高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为题海教学,常常有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给他们设计大量的习题,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为何说题海教学是最大的误区呢?是因为它忽略了习题的思维性,学生盲目、麻木地进行练习,不仅思维得不到拓展,推理能力的提升也不够显著。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也不是要求学生以做题的多少为荣,而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并归纳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得到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完“平均分”这一概念时,学生仅仅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在做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平均分”的外延知识。为此,在设计习题时,教师就应注重题目的思维性。例如:将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分为三等份,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大三角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如图三)?A.[13];B.[38];C.[29];D.无法做出判断。学生之间经过短暂的探讨,可知题目中隐藏着“平均分”等条件,并应用放大缩小的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演示,经过不同知识点的结合,学生能够顺利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大三角形面积的[13],答案为A。只有建立出题目的思维性,学生才能展开更广阔的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推理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题目的设计,不能盲目、不能贪多,要有针对性、综合性、思维性,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才能称之为有效练习。
一、注重针对性,指向知识核心
学生要想强化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就必须进行练习,而不同类型的习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更具针对性掌握同一个数学知识,并由此拓宽自己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重点、难点,也能通过练习来巩固和解决。因此,对于习题的设计,教师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习题设计的重心放在学生最容易混淆、最容易模糊的知识点上,提高习题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拨开迷雾,直指知识的核心,由此突破数学难点,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后,学生仍对所学知识较为模糊。“平均分”这一概念较为抽象,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深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并没有掌握到知识的核心。因此,在习题的设计上,教师需要注重针对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部分教师会这样设计题目:一根绳子全长5米,将其分为6段,其中的一段占整根绳长的几分之几?在知识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用绳长除以段数,这样的思路以及结果显然是不对的。教师可再次给学生复习一遍“平均分”的定义,加深他们的理解。这时有学生提出“题目并没有标明平均分”,由此可知,题目的已知条件不够充分,因此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无法明确题目的真正含义。教师在设计题目时,需要突出重点条件,让学生能够有具体的解题方向,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注重综合性,沟通新旧知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读书学习的第一层境界就是要将书读薄,知识内容都学进了自己的脑子里,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内涵,书本就没有太大的作用了。”对于习题来说,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合理运用新旧知识,教师应该将微观和宏观的教材都结合起来,零散的知识点也串联起来,构成一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将其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设计具有综合性的题目来让学生进行解答。如:A、B两点分别是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中点,问阴影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的几分之几(如图一)?A.[13];B.[14];C.[12];D.无法做出判断。经过思考,大部分学生认为难以进行解答,题目并未直接说明“平均分”等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知题目中有潜在的“平均分”:A、B两点是其中两条边的中点,再将C点假设为剩下那条边的中点,将三点进行连接(如图二),就可将整个大三角形平分为四个小三角形,由此可知阴影部分占三角形的[14],答案为B。
运用两个知识点进行题目的解答,体现了习题的综合性,教师还可往下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宽。教师提问:如果不运用辅助线求解,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可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等知识来进行解答。”解决综合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复习和融合,使其有多种解题思路,对往后的数学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思维性,提高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为题海教学,常常有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给他们设计大量的习题,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为何说题海教学是最大的误区呢?是因为它忽略了习题的思维性,学生盲目、麻木地进行练习,不仅思维得不到拓展,推理能力的提升也不够显著。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也不是要求学生以做题的多少为荣,而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并归纳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得到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完“平均分”这一概念时,学生仅仅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练习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在做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平均分”的外延知识。为此,在设计习题时,教师就应注重题目的思维性。例如:将三角形的其中两条边分为三等份,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大三角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如图三)?A.[13];B.[38];C.[29];D.无法做出判断。学生之间经过短暂的探讨,可知题目中隐藏着“平均分”等条件,并应用放大缩小的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演示,经过不同知识点的结合,学生能够顺利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大三角形面积的[13],答案为A。只有建立出题目的思维性,学生才能展开更广阔的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推理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题目的设计,不能盲目、不能贪多,要有针对性、综合性、思维性,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才能称之为有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