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b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体现出党中央对于教育的重视。要想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考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就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一、时代需要创新意识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的基本教育战略思想,到1999年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直到今天素质教育该怎么实行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我们明确了目的。素质教育担负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关系到未来国家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以往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味追求高分、满堂灌,强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迫使学生走上“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国民素质的提高决定了我国能否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担负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主体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授课类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促进学生综合因素的协调发展,发挥语文教材的特色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望。将课堂交给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摒弃单纯重视“教”,忽视“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自我领悟、善于发现、积极实践,让学习成为自觉行为,教师成为学生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启发者。
  2.激发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学生有着强烈地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幽默感是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而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勤奋的精神、充分的自信心、善与合作的能力、顽强的毅力、革新的胆量与魄力是创新人格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发现,兴趣是学生学好这一学科知识的催化剂,对这门课没有兴趣,就不会产生顽强的钻研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这种积极的情绪,给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活泼、融洽积极的气氛,真挚、坦率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教师鼓励性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受阻。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更多的是间接知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将所获得间接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依靠直接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生动丰富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为依托,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验证自己的创造理想和创造性思维成果。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想象为基础,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影像、声音、实物、事件和提示性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要予以理解和支持,挖掘学生想象思维,这样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尽情地发挥。
  3.教学方法的创新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激发创造火花。要获得如此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景,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格式。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师应具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和依据教材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提问的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拱手奉送。提问是语文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教学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它被用于各教学环节中,成为联系学生思维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讲、读过程要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三、构建合理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课程评价在内容上重在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在评价的方法、评价主体上较为单一。教学评价中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只要求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而忽视了学生发展、只关注了学习内容而忽视了主体创造性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多样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学生做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打破教学评价中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防止学生将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敢去质疑,不敢去反驳,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评价中倡导同学之间的评价,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使学生能相互帮助启发,并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实现共同进步。分数是教学评价中的重点,应提高口试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因为口试中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能力。合理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更好评价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也起到改进作用,只有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创新已成为了当今的主旋律,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必须从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改革,扎扎实实落实素质,为提高创新能力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凤桐.小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8.
  [3]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什么叫思想,思就是思索、思考、思虑。想就是想到,就是把所考虑的东西成型化,成型一个观念,形成一个观点来指挥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我们目前学习的“三个代表”,为什么说共产
【摘 要】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之路,学费制度对于师范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晚清师范教育学费制度初建时开始,中国的师范教育一直以公费制为主, 以自费制为辅, 并针对不同费制的学生制定了一系列不同的服务期规定, 以及退学、转学赔偿学费等惩罚措施, 以确保公费制的有效。  【关键词】晚清;师范教育;学费制度  一、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从1902年开始师范教育便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大力加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现实诉求和理性选择,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各种细胞器的分离方法:差速离心法例1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将细胞碎片和细胞器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成沉淀P_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完成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应,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酶的有关内容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成立于 1979年 6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rn桃源站 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
期刊
在党的文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命题的提出,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