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在《讲话》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生成基于周立波1930年代对左翼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特定理解角度,基于他19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定方式,也基于他在这些思想观念和创作形态上对《讲话》的接受角度.这些因素合力才构成了周立波在《讲话》后以文学感知现实和叙述现实的诸多特征,并在1947年创作《暴风骤雨》时互相缠绕,形成这部小说的诸多叙述特性.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调整,并在1957年创作的《山乡巨变》中拓展出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性,其核心是文学以政治为中介,以“社会”的“搅动”和“调治”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0073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在《讲话》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生成基于周立波1930年代对左翼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特定理解角度,基于他19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定方式,也基于他在这些思想观念和创作形态上对《讲话》的接受角度.这些因素合力才构成了周立波在《讲话》后以文学感知现实和叙述现实的诸多特征,并在1947年创作《暴风骤雨》时互相缠绕,形成这部小说的诸多叙述特性.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调整,并在1957年创作的《山乡巨变》中拓展出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性,其核心是文学以政治为中介,以“社会”的“搅动”和“调治”为平台.周立波的文学实践可为我们提供从“社会史视野”出发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案例.
其他文献
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电气控制类专业提出了“一条主线、两个强化、三个结合”课程教学改革体系.从重视课前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和丰富考核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科教融合背景下电气控制类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路径.实践表明,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产业与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当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育人模式——校企双元育人,以期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习基地主体育人功能,深刻认识并依托校企自身资源优势,构建多方位产教融合体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双元育人模式的开展.
结合机器人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机器人工程专业的特点,在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平台的建设、项目教学体系的构建及项目训练方案的探索.以机器人系统集成与创新工程化项目坊为例,提出了三级项目训练体系,实践证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实战化教学对航空理论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航空理论教员能力生成模式单一、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知识体系过于狭窄.“五同”跟训是一条能有效提升航空理论教员实战化教学能力的途径,能使跟训教员深入了解部队,接触飞机实际装备,直接感受飞行,熟悉飞行的各个方面,拓展跟训教员的知识面,切实实现航空理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王安忆“自传”和“早期作品”的互证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有人研究过她下乡插队和徐州时期的生活,然而鲜有中小学阶段生活的成果.从7岁到16岁,王安忆完成了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它意味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由此初步形成看世界的经验和角度.本文采取“自传”和文学批评、儿童心理学著作相结合的形式,借此梳理出一个成长史的轮廓.
教师是学习的开发者、促进者和研究者,教师国际化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德国是职教强国,基于中德合作胡格模式教改项目实践经验,分析胡格模式中体现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素养,探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国际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余华的《文城》是一部怀抱人间、直视苍生的悲怆之作.它从主人公“寻妻”的个人意愿出发,让林祥福一步步卷入历史的巨大洪流之中,不仅对命运发出了仰天浩叹,而且对苍生进行了深切的叩问.这个充满张力的故事,隐含了作家对于传统伦理与美好人性的互构性思考,也承载了作家对于道德和人性的严肃的“兴味关怀”,明确体现了“诗性正义”的审美诉求.在叙事上,《文城》动用了写实、抒情、诙谐、魔幻等诸多手法,借助丰饶而鲜活的细节,使“诗性”和“正义”同时获得了别有意味的彰显.
非虚构文学的出现激活了自现代文学诞生以来的内在传统,即其“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一面,它把这两者重又带回到文学之中.非虚构的跨学科书写,不单单是学科之间的工具化使用,而且让知识还原其情感的一面,关注现实场景中的“个人性”和“情感性”,最终形成一种更加宽阔的、融会贯通的认知体系和文学审美特征.非虚构的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掌握主动权,它和写作对象互相监督,互为主体,从而形成一种主体间性,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互相依赖,也互相生成.非虚构写作的“真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完成的,它是几方在不断博弈中形成的理
“非虚构写作”是晚近十年中国当代写作最重要的潮流之一,它针对的是1990年代以来叙事文学因为形式化和内倾化所产生的“陈规”,并以在场的方式再次勾连起文学与社会的有机关联.“非虚构”不是“反虚构”,而是试图在“个人性”与“公共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以这种方式激活并拓展现实主义写作的广度和深度.目前,“非虚构写作”还缺乏足够支撑这一文类概念的作品和理论,因此迫切需要建构“非虚构写作”的理论体系和文学形象学.
《阿Q正传》呈现了“身体”与“精神”这对关键词在鲁迅启蒙思想中的张力,是一个扭结着启蒙与革命两大问题并将它们相互逼入各自视野的复杂文本.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克服的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失败所带来的痛感.借助为阿Q作传,鲁迅探讨了愚弱的国民如何通过精神胜利法自我压抑、转移、消除痛感及其后果.鲁迅希望阿Q们能够恢复痛感,化麻木的沉默为酷烈的沉默,这是“奴隶”翻身成为“人”的先决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