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德育教育为主的基础课程。由于受传统教育的说教式影响,加之此门课程本身理论的抽象性,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极易滑向沉闷、死板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死气沉沉。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参与,强调他们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这给我们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明了新的方向。这一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活跃起来。我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让我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活起”来。
1. 收集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关注时事发展新动向。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传授理论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只是个例子,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另外择优选取。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是“用教材教书”,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教师既是教材的理解者,实施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这个课堂的主要功能。而学生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特别需要学生亲自经历。这就正需要我们多运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经历的事情去说明教材上的理论观点。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例如:上《乐于与人交往》、《学会调节情绪》等课时,就用学生自己经历,或将学生自己的经历再现课堂等方式进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与人交往的好处,交流调节情绪的方法。这样把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还能达到有效防止思想品德课成为“口号式”的呐喊课和苍白无力的说教课。
2. 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有意识的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依照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如果学生有“我要学”的内在需求,我们的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主动去亲近学生,去了解他们急需要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理解、观察、适应和解决现实问题。把学生需要的这些东西有机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少些玄妙莫测和照本宣科,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例如:一些留守学生抱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关爱。我们可以在上《学会与父母交往》一课,以班上某同学的事为例教会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再如:清洁扫除的同学抱怨教室,公区很脏,很多垃圾。我们可以在上《保护环境,亲近自然》一课时,让学生谈如何从自己,从小事保护环境。这样把课堂生活化的教学,其实就是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一次真实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教学能直接推动学生需求向更多更高层次发展。这给活跃课堂奠定了长效的、坚实的基础。
3. 在课堂上因“材”施教,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 这里的“材”是指教材。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介子。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运用教材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根据不同的教材,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应选择不同的方式有计划地将其进行转化。如:《善于与他人交往》、《角色不同,责任不同》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情景,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情”生情。在讲《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科教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时事资料的收集,再分小组作时事报告。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自感悟我国发展及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更是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合作,真正让课堂“活”了起来。我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在封闭的教室里、面对静态教材的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才能触动其心灵、激活其情感。
4. 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夯实基本功,做到能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把思想品德课课堂“引”活 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引”好路,就必须苦练基本功。那样才能灵活的选择教学策略,当好向导。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广涉书籍,报刊、杂志、时事新闻。只有不断扩大信息量,才能真正做到以事说理,以理服人。比如滇池的污染、2007重庆等地的洪灾、“嫦娥一号”澳大利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这些能充实教材,更能吸引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确保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精神。这样的教师才能适时的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才能用丰富多样的表情动作感染学生;才能很自然的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就更象是师生间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学生感觉不到压抑与沉闷,自然也就“活”起来了。
只要我们的课堂设计和教学都从学生出发并以学生为目的的话,我们的课堂自然会增加几分活力。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努力。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体会。
收稿日期:2010-05-04
1. 收集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关注时事发展新动向。充分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源传授理论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只是个例子,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另外择优选取。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师是“用教材教书”,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教师既是教材的理解者,实施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这个课堂的主要功能。而学生情感和态度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特别需要学生亲自经历。这就正需要我们多运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经历的事情去说明教材上的理论观点。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例如:上《乐于与人交往》、《学会调节情绪》等课时,就用学生自己经历,或将学生自己的经历再现课堂等方式进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与人交往的好处,交流调节情绪的方法。这样把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还能达到有效防止思想品德课成为“口号式”的呐喊课和苍白无力的说教课。
2. 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有意识的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依照学生的兴趣设计课堂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如果学生有“我要学”的内在需求,我们的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主动去亲近学生,去了解他们急需要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理解、观察、适应和解决现实问题。把学生需要的这些东西有机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少些玄妙莫测和照本宣科,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例如:一些留守学生抱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关爱。我们可以在上《学会与父母交往》一课,以班上某同学的事为例教会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再如:清洁扫除的同学抱怨教室,公区很脏,很多垃圾。我们可以在上《保护环境,亲近自然》一课时,让学生谈如何从自己,从小事保护环境。这样把课堂生活化的教学,其实就是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一次真实体验。这种体验式的教学能直接推动学生需求向更多更高层次发展。这给活跃课堂奠定了长效的、坚实的基础。
3. 在课堂上因“材”施教,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 这里的“材”是指教材。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介子。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运用教材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根据不同的教材,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应选择不同的方式有计划地将其进行转化。如:《善于与他人交往》、《角色不同,责任不同》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情景,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情”生情。在讲《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科教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时事资料的收集,再分小组作时事报告。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自感悟我国发展及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更是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合作,真正让课堂“活”了起来。我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在封闭的教室里、面对静态教材的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才能触动其心灵、激活其情感。
4. 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夯实基本功,做到能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把思想品德课课堂“引”活 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引”好路,就必须苦练基本功。那样才能灵活的选择教学策略,当好向导。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广涉书籍,报刊、杂志、时事新闻。只有不断扩大信息量,才能真正做到以事说理,以理服人。比如滇池的污染、2007重庆等地的洪灾、“嫦娥一号”澳大利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这些能充实教材,更能吸引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确保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精神。这样的教师才能适时的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才能用丰富多样的表情动作感染学生;才能很自然的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就更象是师生间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交流。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学生感觉不到压抑与沉闷,自然也就“活”起来了。
只要我们的课堂设计和教学都从学生出发并以学生为目的的话,我们的课堂自然会增加几分活力。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还可以从许多方面努力。以上仅是我个人一点体会。
收稿日期:201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