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文化自产生以来,对欧洲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作为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为例,分析基督教思想对19世纪欧洲文学作品的影响。小说情节围绕主人公冉·阿让展开,融入了浓重的基督教思想、人道主义关怀和革命精神。
关键词: 基督教 《悲惨世界》 仁爱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于186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主人公冉·阿让为救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入狱5年,因逃狱加刑至19年。刑满出狱后,他依旧摆脱不掉苦役犯的身份,受尽鄙视,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际,冉·阿让有幸得到米里哀主教的帮助,在他的感化下决定重新做人,但不得不一直躲避沙威警长的追捕。他化名马德兰,受女工芳汀嘱托收养了孤女柯赛特,后又从战斗中救下养女的爱人马吕斯,成全两人结了婚,最后惨淡离世。小说在深刻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展现下层人民生活的困苦的同时,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一、米里哀主教形象分析
小说开篇用了一整卷描写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本出身贵族之家,后任迪涅主教。书中写道:“米里哀先生到任以后,人们就照将主教列在仅次于元帅地位的律令规定的礼节,把他安顿在主教院里。市长和议长向他做了初次拜访,而他,在他那一面,也向将军和省长做了初次的拜访。”米里哀先生地位尊贵可见一斑,然而,主教作为虔诚的基督徒,秉承着基督教教义,他是宽厚仁慈的。在他身上,博爱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迪涅主教院与医院相连,主教院豪华气派,只有米里哀先生、妹妹及仆人马格洛大娘住在里面。医院却是一所低矮简陋的房子,26个病人挤在一起。于是主教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那26个穷人居住,自己和妹妹、女仆住进了那所简陋的小屋。基督教从爱出发,教导人们:“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帝国是何等地难啊。”(《马可福音》10:24)正如书中写道:“米里哀先生绝没有财产,他的家已经在革命时期败落了。他的妹子每年领着五百法郎的养老金,正够她个人住在神甫家里的费用。米里哀以主教身份从政府领得一万五千法郎的薪俸。在他搬到医院房子去的那天,米里哀先生就一次做出决定,把那笔款项分做各项用途。”他将自己的薪俸一分不留,分别用以补贴教会和宗教团体、改善监狱、抚慰囚犯、发展教育和救济穷人等。“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书》6:17-19)米里哀主教好似耶稣基督的化身,帮助、扶持那些生活困苦、饥寒交迫的底层人民。米里哀主教没有阶级观念,纵使自己出身贵族,而今身份尊贵,却依然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传播爱意,真正做到了“爱人如己”。
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将冉·阿让感化,洗心革面后的阿让就是他的翻版。手持黄色身份证让冉·阿让受尽歧视,法律就是这么无情,命运就是这么不公,他这一世都摘不掉苦役犯的帽子。仁慈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给予他食物和住处,并用“先生”称呼他,这使冉·阿让感激又惶恐。主教对冉·阿让说:“您不用向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只问他是否痛苦……与其说我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19年来,他从未受过如此礼待。然而19年的牢狱生活使冉·阿让恨极了这个社会,尽管挣扎了很久,他还是决定偷走主教的银器。冉·阿让又一次被逮住,他被带到主教面前对质。出人意料的是,主教并没有指认阿让,而是将那一对银烛台一并送给阿让。警察走后,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经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圣经·路加福音》第六章27-31节说道:“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种超乎常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圣人、神人的境界。米里哀先生是伟大的,他用爱宽恕了这样一个“恶”人,换来了此人后半生的“善”。
二、冉·阿让形象分析
冉·阿让是这个悲惨世界中无数可怜人的缩影,他出身贫苦,为了姐姐的孩子不被饿死,偷了一块面包,因而被判入狱。他本性不恶,但19年的苦役犯生活,一辈子的苦役犯身份让他不由地恨极了这个黑暗的社会,所以他“以怨报德”偷了主教的银器。仁慈的主教宽恕了他,还赠给他一对银烛台。米里哀主教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真实地感受到即使在充满罪恶与不公的社会里仍有仁慈与博爱、宽恕和尊重的存在,从而为他后来的觉悟与人格升华做了有力的铺垫,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与其说是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不如说是作家刻意将米里哀主教塑造成宗教道德的化身,用基督教的仁爱精神感化人的心灵,抚慰这个社会,凸显基督教思想的重要影响。
此后的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开了工厂,当了市长,但需时刻躲避追捕。无论何时何地,他都铭记米里哀主教的话,以仁爱宽恕救助之心善待与帮助别人。他常给那些捅烟囱的孩子们钱;他一人抬起马车,救起被压在下面的老人,也因此引起了沙威警长的怀疑;他不忍无辜的商马第替他入狱,于是在法庭上说出了真相;他因女工芳汀沦落风尘而自责,受她嘱托收养孤女柯赛特,他带着柯赛特东躲西藏,竭尽全力保养女安全,用一生信守着承诺;他冒生命危险救出把柯赛特从他身边带走的马吕斯,眼见养女坠入爱河离他而去,他忍住不舍成全了这对年轻人,自己则孤独寂寞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临终前他指着那对银烛台说:“把这对烛台送给我的人,我不知道他在天上是否对我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而后坦然别离人世。这里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及其形成的曲折历程,让我们感受到博大的仁爱精神救赎人、造就人的巨大力量,真实感人,富有典范意义。
基督教仁爱精神对人的感化还体现在冉·阿让和沙威这对敌人身上。沙威警长是统治阶级的象征,他冷酷、残忍,固守着他遵从的吃人的法律。他对冉·阿让穷追不舍,誓将他再次扔入狱中。当他在街垒战斗中充当奸细被俘,碰巧落到冉·阿让手里的时候,阿让本可以杀了他,从此就不用再过东躲西藏的日子了。但是,作者却戏剧性地让冉·阿让放走了这个镇压人民、破坏起义的凶恶敌人。沙威被放了之后,内心无比挣扎、痛苦,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的敌人是如此以德报怨。当起义失败,沙威再次捉到冉·阿让时,他放走了他,并因陷入职责与道德观念互相矛盾的极端苦闷之中而投身塞纳河自尽。沙威的悲剧缘于受到了仁爱宽恕的感化,他心中原来的道德观念被彻底击溃。沙威也是这众多悲惨的人中的一个,作者安排他投河自尽更加突出了基督教仁爱精神的感召力。
三、结语
无论是米里哀主教还是冉·阿让,都寄托了作家那一时期的宗教观。他宣扬仁慈博爱的基督教精神,宣扬宗教的巨大感化力量。在雨果看来,一个不幸者挺身和整个社会搏斗,只是一种“疯狂的举动”,只有仁慈博爱才能够提高个人道德、疗救社会疾患,而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照耀下,一切受难者均将得救。作者笔下的米里哀神父,实际上是爱的精神的化身,他显示了上帝之爱的巨大威力,把冉·阿让这个“异常险狠”的苦役犯感化成一个皈依宗教、一心向善的人。《悲惨世界》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雨果主张用人道主义精神感化人,从而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流血革命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笔者认为,无论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基督教博爱精神,其核心皆为“爱”,雨果在作品中渲染的人道主义精神实则是对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另一种诠释。从个人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爱”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悲惨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耿文忠.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21-24.
[3]高韵青.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外交学院学报,1998,(3):81-84.
[4]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
关键词: 基督教 《悲惨世界》 仁爱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于186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主人公冉·阿让为救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入狱5年,因逃狱加刑至19年。刑满出狱后,他依旧摆脱不掉苦役犯的身份,受尽鄙视,饥寒交迫。走投无路之际,冉·阿让有幸得到米里哀主教的帮助,在他的感化下决定重新做人,但不得不一直躲避沙威警长的追捕。他化名马德兰,受女工芳汀嘱托收养了孤女柯赛特,后又从战斗中救下养女的爱人马吕斯,成全两人结了婚,最后惨淡离世。小说在深刻揭露19世纪资本主义的尖锐矛盾,展现下层人民生活的困苦的同时,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一、米里哀主教形象分析
小说开篇用了一整卷描写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本出身贵族之家,后任迪涅主教。书中写道:“米里哀先生到任以后,人们就照将主教列在仅次于元帅地位的律令规定的礼节,把他安顿在主教院里。市长和议长向他做了初次拜访,而他,在他那一面,也向将军和省长做了初次的拜访。”米里哀先生地位尊贵可见一斑,然而,主教作为虔诚的基督徒,秉承着基督教教义,他是宽厚仁慈的。在他身上,博爱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迪涅主教院与医院相连,主教院豪华气派,只有米里哀先生、妹妹及仆人马格洛大娘住在里面。医院却是一所低矮简陋的房子,26个病人挤在一起。于是主教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那26个穷人居住,自己和妹妹、女仆住进了那所简陋的小屋。基督教从爱出发,教导人们:“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帝国是何等地难啊。”(《马可福音》10:24)正如书中写道:“米里哀先生绝没有财产,他的家已经在革命时期败落了。他的妹子每年领着五百法郎的养老金,正够她个人住在神甫家里的费用。米里哀以主教身份从政府领得一万五千法郎的薪俸。在他搬到医院房子去的那天,米里哀先生就一次做出决定,把那笔款项分做各项用途。”他将自己的薪俸一分不留,分别用以补贴教会和宗教团体、改善监狱、抚慰囚犯、发展教育和救济穷人等。“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书》6:17-19)米里哀主教好似耶稣基督的化身,帮助、扶持那些生活困苦、饥寒交迫的底层人民。米里哀主教没有阶级观念,纵使自己出身贵族,而今身份尊贵,却依然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传播爱意,真正做到了“爱人如己”。
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将冉·阿让感化,洗心革面后的阿让就是他的翻版。手持黄色身份证让冉·阿让受尽歧视,法律就是这么无情,命运就是这么不公,他这一世都摘不掉苦役犯的帽子。仁慈的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给予他食物和住处,并用“先生”称呼他,这使冉·阿让感激又惶恐。主教对冉·阿让说:“您不用向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只问他是否痛苦……与其说我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19年来,他从未受过如此礼待。然而19年的牢狱生活使冉·阿让恨极了这个社会,尽管挣扎了很久,他还是决定偷走主教的银器。冉·阿让又一次被逮住,他被带到主教面前对质。出人意料的是,主教并没有指认阿让,而是将那一对银烛台一并送给阿让。警察走后,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他又郑重地说:“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经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圣经·路加福音》第六章27-31节说道:“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是一种超乎常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圣人、神人的境界。米里哀先生是伟大的,他用爱宽恕了这样一个“恶”人,换来了此人后半生的“善”。
二、冉·阿让形象分析
冉·阿让是这个悲惨世界中无数可怜人的缩影,他出身贫苦,为了姐姐的孩子不被饿死,偷了一块面包,因而被判入狱。他本性不恶,但19年的苦役犯生活,一辈子的苦役犯身份让他不由地恨极了这个黑暗的社会,所以他“以怨报德”偷了主教的银器。仁慈的主教宽恕了他,还赠给他一对银烛台。米里哀主教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真实地感受到即使在充满罪恶与不公的社会里仍有仁慈与博爱、宽恕和尊重的存在,从而为他后来的觉悟与人格升华做了有力的铺垫,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与其说是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不如说是作家刻意将米里哀主教塑造成宗教道德的化身,用基督教的仁爱精神感化人的心灵,抚慰这个社会,凸显基督教思想的重要影响。
此后的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开了工厂,当了市长,但需时刻躲避追捕。无论何时何地,他都铭记米里哀主教的话,以仁爱宽恕救助之心善待与帮助别人。他常给那些捅烟囱的孩子们钱;他一人抬起马车,救起被压在下面的老人,也因此引起了沙威警长的怀疑;他不忍无辜的商马第替他入狱,于是在法庭上说出了真相;他因女工芳汀沦落风尘而自责,受她嘱托收养孤女柯赛特,他带着柯赛特东躲西藏,竭尽全力保养女安全,用一生信守着承诺;他冒生命危险救出把柯赛特从他身边带走的马吕斯,眼见养女坠入爱河离他而去,他忍住不舍成全了这对年轻人,自己则孤独寂寞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临终前他指着那对银烛台说:“把这对烛台送给我的人,我不知道他在天上是否对我满意,我已尽力而为了。”而后坦然别离人世。这里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及其形成的曲折历程,让我们感受到博大的仁爱精神救赎人、造就人的巨大力量,真实感人,富有典范意义。
基督教仁爱精神对人的感化还体现在冉·阿让和沙威这对敌人身上。沙威警长是统治阶级的象征,他冷酷、残忍,固守着他遵从的吃人的法律。他对冉·阿让穷追不舍,誓将他再次扔入狱中。当他在街垒战斗中充当奸细被俘,碰巧落到冉·阿让手里的时候,阿让本可以杀了他,从此就不用再过东躲西藏的日子了。但是,作者却戏剧性地让冉·阿让放走了这个镇压人民、破坏起义的凶恶敌人。沙威被放了之后,内心无比挣扎、痛苦,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的敌人是如此以德报怨。当起义失败,沙威再次捉到冉·阿让时,他放走了他,并因陷入职责与道德观念互相矛盾的极端苦闷之中而投身塞纳河自尽。沙威的悲剧缘于受到了仁爱宽恕的感化,他心中原来的道德观念被彻底击溃。沙威也是这众多悲惨的人中的一个,作者安排他投河自尽更加突出了基督教仁爱精神的感召力。
三、结语
无论是米里哀主教还是冉·阿让,都寄托了作家那一时期的宗教观。他宣扬仁慈博爱的基督教精神,宣扬宗教的巨大感化力量。在雨果看来,一个不幸者挺身和整个社会搏斗,只是一种“疯狂的举动”,只有仁慈博爱才能够提高个人道德、疗救社会疾患,而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照耀下,一切受难者均将得救。作者笔下的米里哀神父,实际上是爱的精神的化身,他显示了上帝之爱的巨大威力,把冉·阿让这个“异常险狠”的苦役犯感化成一个皈依宗教、一心向善的人。《悲惨世界》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雨果主张用人道主义精神感化人,从而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流血革命只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笔者认为,无论人道主义精神还是基督教博爱精神,其核心皆为“爱”,雨果在作品中渲染的人道主义精神实则是对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另一种诠释。从个人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爱”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悲惨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耿文忠.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21-24.
[3]高韵青.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外交学院学报,1998,(3):81-84.
[4]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