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太空危机的真相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于2014年3月2日在好莱坞举行。《地心引力》囊括了10项提名,是夺奖大热门。的确,这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优秀太空题材影片,3D技术的完美运用给观众带来了逼真的太空体验。在影片中,女航天员漂浮于近地轨道空间,在太空望远镜、航天飞机、空间站和载人飞船构成的技术环境里挣扎求生,这些壮丽惊险的场面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当然你不能较真说这些航天器其实不在一个高度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失重状态和航天器内外场景的还原十分真实。但它毕竟不是纪录片,少许硬伤令质朴的科幻迷和太空迷如鲠在喉。正如NASA前航天员加勒特·赖斯曼所说:“正因为这部影片搞对了那么多细节,才使少数几处纰漏让人格外不自在。”
  航天员有几条命?
  最明显的纰漏是航天服。女航天员进入国际空间站后脱下舱外航天服时(航天飞机舱外服应先脱下半身,再脱上半身,影片里搞反了),身上并未穿着液体循环冷却服。近地轨道向阳面和背阳面的温差可达300摄氏度,如果没有覆盖体表的液体循环管网帮助航天员保持体温,在长达几小时的太空维修期间,航天员要么被冻死,要么被烤死。后来因为被降落伞绳缠绕无法离开,女航天员还得爬出联盟TMA飞船手动切断伞绳,这时的她只穿着舱内航天服而没有带任何生命保障装置,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生命保障装置的作用是通过“脐带”对航天员进行氧气和废气的交换、换热、供电和通信。影片中这一过程持续了几分钟,仅靠舱内服空隙里的那点儿氧气,是绝对不够用的。
  冒险出舱手动切断伞绳也是多此一举。“联盟”号飞船设计师考虑到降落伞发生故障需紧急抛伞以及返回舱落地后可能被降落伞拖着滚动的情况,在伞舱内装了切割器,航天员在舱内可手动操作遥控切伞绳。
  为了使失去动力的“联盟”号飞船飞往中国空间站,女航天员别出心裁地启动着陆反推火箭助推。为了“欺骗”飞船电脑,她把飞船距地面的高度改为零,使反推火箭自动启动。问题是,反推火箭喷口被锅盖一样的防热大底罩着,不抛掉防热大底是启动不了火箭的,但影片中仿佛并不存在防热大底;而且,返回舱上的伽马射线高度计还要利用反射原理测量距离。实际上,伽马射线高度计可不像闹钟,探测数据是改不了的。
  在空间站内部发生火灾时,女航天员应该迅速找到每个舱室都有的防毒面具并佩戴起来,而不是四处乱窜——那样只会吸入浓烟而窒息。最后一个愚蠢的行为发生在神舟飞船返回舱溅落后。片中,女航天员贸然打开侧门,导致返回舱进水沉没。其实该飞船返回舱根本没有侧门,即便有,也应该首选舱顶门开启才对。
  女航天员已经克服这么多困难活下来了,男航天员更没有理由轻易赴死。当时他们二人和空间站已经相对静止了,并没有离心力把他往外拽,只需拉动他的系绳,就可以把他拽回空间站。或许导演考虑的是:一个大明星的提前牺牲不但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还可以降低制片成本。
  太空救援的真相
  《地心引力》中,男航天员和女同事从航天飞机出舱维修太空望远镜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经验丰富的男航天员身背载人机动装置,拉着女航天员飞往国际空间站避难。这一幕并不完全是编剧的虚构。因为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航天飞机时,就考虑过太空逃生的可行性。当时构想了一种充气锥伞式的单人返回器,航天员可身着航天服蜷在锥伞中心的球形充气织物舱内——像透明球中的老鼠一样——再入大气层。但已建成的两只营救舱从未使用过,更没有进行过太空实验。1985年,有人提议通过载人机动单元(就是影片中男航天员背着的装置,可以不连接“脐带”任意飞行)转移至营救舱,或是搭救在太空中处于危险的航天员,但这些计划也只停留在纸面上。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失事。一些美国媒体认为,NASA应该事先发射另一架航天飞机与之对接,把“哥伦比亚”号上的航天员救下来。NASA从谏如流,在2005年航天飞机复飞前组建了一个由4名航天员组成的应急救援小组,随时准备乘另一架航天飞机升空,执行救援任务。
  前苏联对太空救援的兴趣发生得更早。1969年,苏联航天员曾通过“联盟”4号、5号飞船进行太空行走,被认为是演练出舱营救航天员的试验。就在同一年,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一部电影《蓝烟火》(Marooned)上映:美国飞船的点火系统出现故障无法返回地球,经过两天的苦苦挣扎,救援飞船定于55分钟后抵达,但飞船上的剩余氧气已不够三位航天员支撑55分钟,一位航天员自告奋勇出舱修理飞船,但实际上却是放弃生命,把更多的氧气留给两位同伴。最终美国飞船与苏联飞船对接,两位美国航天员获救。该片荣获第4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所以类似题材的《地心引力》也应该星途坦荡。但要像《地心引力》中那样,航天员在不同国家航天器中转移逃生,只有在1975年的“阿波罗-联盟”号飞船对接和1995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对接试验完成后才有可能。
  航天事故的发生往往极其突然,根本来不及展开救援行动。在三起造成人员死亡的重大事故中,苏联的“联盟”11号、美国的“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设备实施自救。
  航天飞机退役后,目前,国际空间站只能靠“联盟”号飞船充当救援工具。最坏情况是空间站发生了不适合人居住的事故(如着火、爆炸、碰撞、气压迅速消失),必须紧急撤离。由于事发突然,要用预先计划的程序。若航天员正在航天器外工作,要重新回到空间站并在进入飞船前脱掉舱外航天服。“联盟”号的快速反应时间约10分钟,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3分钟就可离开空间站。但它只有3个座位,而空间站上最多会有6名航天员,所以一般总有两艘飞船停泊在国际空间站上。
  更大的、具有救援功能的猎户座飞船正在研制中,它将具有自动脱离轨道并载荷6个人着陆的功能。前提是,这6个人要在一分钟内从空间站的各个位置出发,抵达救援飞船。所以,生命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在地面上如此,太空里更是这样。
  空间站着火怎么办
其他文献
1  And Adam said, 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s, and flesh of my flesh: 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because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  ——《旧约·创世纪》    2  远处的呐喊声一波一波地涌来。阿姜知道,战争又要开始了。她叹了口气,怔怔地看着手中的一把野果。果子已经
勘探员马盛,成熟期男性,出生于四号钛环附属城市辖区第三技术工人孵生所,属于第六型技工基因序列。  探知者调查了孵生所关于勘探员马盛的档案,发现马盛在出生时,孵生所发生了“原因不明”的异常,导致马盛的脸部约有21%被损毁,从他的右眼直到右脸颊有一道大大的疤痕。一般情况下,此种有缺陷的新生儿并不能被赋予核心,甚至会被注销生命。但根据资料记录,四号钛环管理员阿奎罗拉竟指示保留马盛的生命,并赋予其技术工种
突然,陌生人朝主人露出诡秘而心照不宣的微笑,那微笑就像使眼色,暗示他二人一起犯下了某种小小的过失,但似乎又怕他的示意会招致某种惩罚。   “对不起,”他友好地问,“我可以自己弄点水喝吗?”   因为想着主人会点头同意,他便拿起壶,把泡有一片柠檬加薄荷叶的冰水倒进桌上唯一的杯子里,那是阿里耶·蔡尔尼克自己用的杯子。客人把肉乎乎的嘴唇贴到杯子上,咕咚咕咚五六口就把水吞了下去。他又给自己倒了半杯水,
楔 子  天像是漏了,雨下个不停。狭窄的小巷两旁,灰白色的高耸山墙在半空中支起浅灰色的云幕,云幕之外又沉沉实实地压着半片昏暗的天空。雨声淅淅沥沥,偶尔从半空传来一声清越的飞鸟破啼,转头看去,一只麻雀展开翅膀,暗光一般滑进灰暗的檐瓦下,便不见了。  女人停下脚步,将黑色的伞折起来,轻轻地推开了门。  这是一间街角的小咖啡屋,出售西式点心和手磨的热咖啡。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温暖的淡淡苦香,柔黄的灯光温暖沉
荐读人: 索 耳   1992年出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现居北京。小说见于《花城》《钟山》《山花》《长江文艺》《鲤》《ONE·一个》等刊物。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押沙龙短篇小说奖。即将出版长篇小说《伐木之夜》。  《酒国》  作 者: 莫言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  《酒国》是莫言于1989年至1999年间创作的小说,莫言认为“它是我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长篇,我为它感到骄傲”。   这
在当下的写作训练过程中,很多同学已经认识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是大量的事例,来达到充分、全面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例展开太多,叙述过长而论证过短。这样,容易有堆砌素材、凑字数之嫌,更导致论证力度不足,说理不透彻、不深刻,甚至给人文体不清的印象。  无论如何,议论文的重点应该始终着落在“议”和“论”上,事例的引述始终是以“议”“论”
Shinnkei: 如何克服上台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这个学期开始,政治老师要求每节课有一位同学上台演讲,要选择一条最近的时事新闻,然后假设自己是政治试卷的出卷人,向同学们介绍这则新闻与课本上的哪些知识有关联,可以利用它出什么样的题目。  马上就要轮到我演讲了,我很紧张,担心到时候会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讲不出。拜托大家给我支点招,好让我在演讲的时候不紧张,拜托!  温柔相待的Our Dear Am
伯父君谟①,美髯须。仁宗一日偶顾问曰:“卿髯甚美,长夜覆之于衾下乎,将置之外乎?”君谟无以对。归舍,暮就寝,思圣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一夕不能寝。盖无心与有意,相去有间,凡事如此。  [节选自宋·蔡絛《铁围山丛谈》]  【注】 ①君谟: 蔡襄,字君谟,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对男人来说,胡须的事,并不是小事,胡须里充满了学问。  《康熙字典》里,就这么详细分类:胡须在上唇,称“髭
● 苏宇玥  幼时,“你带手绢了吗”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手绢”一起,承载着母亲不擅表达的爱以及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亲情。而“我”每天都等待母亲的提问,是“我”对亲情、对爱的需求的表现。  独自生活后,“手绢”一直被“我”带在身上,陪“我”度过每分每秒,如同母亲陪伴在“我”的身边。这个时候,“手绢”成了“我”固守自我的心灵支撑,无论安全局的人多么凶恶可怕,工厂对“我”如何压迫,流言
在高考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一类“作用题”出现频率特别高,它设题角度较多,考查范围较广,涉及标题、段落、结构、修辞、人称、人物等多方面。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等等。怎样才能答好这类“作用题”?本系列将聚焦一些重要的“作用题”,给出简单实用的解题技巧。  2017年高考结束,不少浙江考生打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