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标的制定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其意义重大。因此,笔者从目标设定应考虑的方面,目标表述应选用的模式,目标编制已存在的缺陷这三个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目标 高效 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是语文课堂效率高低的源头性问题,它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课堂效率就会提高;反之,实现高效课堂只能是一纸空谈。下面笔者就从“目标”制定这个层面谈几点想法,权作引玉之砖。
一、目标设定应考虑的方面
高效课堂有最突出的四个特点:一是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强调自学、强调前期预习;三是依“案”读“本”;四是学生互学。因此,目标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学要点为指导,明确目标。
一是弄清教材编排意图,了解本文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作用;二是将教材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排列出来,根据学情择其可学、可掌握者用之;三是思考自学的方法、切口、途径、过程;四是思考可能需要的知识准备与物质准备;五是思考对学习内容的呈现与评价;六是通过导学案调查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以及能力训练、思维训练的缺漏点。
(二)以知识内容为载体,编制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好多教师认为制定目标必须明确地表述出这样的三个方面才叫符合新课程要求,强调教学要培养能力而不是教授知识,这实在是对真正教学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知识不仅仅是能力,而且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知识为线索来结构课堂。
(三)以学生所学为指归,确定目标。
以知识为线索来结构课堂,并不仅仅就是以知识为本位,按照知识的生成、总结、运用来设置教学目标,而是以学生的学情、思维、时间、空间、人员聚合、学校资源等特点来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起点,又考虑到学生的可能起点,做到容量不超限,深度不超标。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位,不在意任何一个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多少,而是在意学了什么,学会了没有,怎么学的。
(四)以课堂展示为前提,提炼目标。
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所以将比传统课堂多一些活动与展示,这要花去相当多的时间,所以目标设置不能多,应该少而精,以一当十,以一带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需要教师有洞幽烛微的法眼,抓住重心,看出关键,方能提炼出目标。
(五)以动态生成为可能,补充目标。
高效课堂因有学生自学与互学在先,通过小组互动基本完成了导学案的学习任务,那么其目标就不仅仅是作为教学过程的导向来呈现。因为学生依“案”读“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出现新的学习需求,所以要尽量让学生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并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提出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并及时整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目标表述应选用的模式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将能学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产生预期的行为变化,所以要选用简洁、具体、易理解、好操作的外显行为类语句作为目标陈述的模式。因此,导学案上的目标设计必须是菜单式的,每一个具体目标必须有与之关系相对应、相匹配的行为检测项目,使实际教学紧密围绕行为目标展开。表述目标时一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一)行为主体。
即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高效课堂的目标应陈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语句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对……做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语句描述,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行为动词。
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謂语和宾语。高效课堂的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传统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三)行为条件。
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高效课堂教学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体验……”等语句描述。
(四)行为标准。
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三、目标编制存在的缺陷
无论哪种教学目标,其设定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存在多种途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局限的。另外,适宜用规范格式编写的学习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些学习内容、心理过程是不能完全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特别是一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语文学科尤其如此。更何况,学习目标的罗列也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目标的制定陈述中,如何对现有的编写方法做到扬长避短,如何使一些高层次的认知和情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等,还有待于各位老师和专家深入探讨。 ■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人民教育.2004.13.
3.潘鲁辉.论制约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
关键词:目标 高效 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或第一环节,是语文课堂效率高低的源头性问题,它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具体的指导作用。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课堂效率就会提高;反之,实现高效课堂只能是一纸空谈。下面笔者就从“目标”制定这个层面谈几点想法,权作引玉之砖。
一、目标设定应考虑的方面
高效课堂有最突出的四个特点:一是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强调自学、强调前期预习;三是依“案”读“本”;四是学生互学。因此,目标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学要点为指导,明确目标。
一是弄清教材编排意图,了解本文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作用;二是将教材最重要的知识内容排列出来,根据学情择其可学、可掌握者用之;三是思考自学的方法、切口、途径、过程;四是思考可能需要的知识准备与物质准备;五是思考对学习内容的呈现与评价;六是通过导学案调查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以及能力训练、思维训练的缺漏点。
(二)以知识内容为载体,编制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好多教师认为制定目标必须明确地表述出这样的三个方面才叫符合新课程要求,强调教学要培养能力而不是教授知识,这实在是对真正教学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知识不仅仅是能力,而且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以知识为线索来结构课堂。
(三)以学生所学为指归,确定目标。
以知识为线索来结构课堂,并不仅仅就是以知识为本位,按照知识的生成、总结、运用来设置教学目标,而是以学生的学情、思维、时间、空间、人员聚合、学校资源等特点来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起点,又考虑到学生的可能起点,做到容量不超限,深度不超标。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位,不在意任何一个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多少,而是在意学了什么,学会了没有,怎么学的。
(四)以课堂展示为前提,提炼目标。
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所以将比传统课堂多一些活动与展示,这要花去相当多的时间,所以目标设置不能多,应该少而精,以一当十,以一带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需要教师有洞幽烛微的法眼,抓住重心,看出关键,方能提炼出目标。
(五)以动态生成为可能,补充目标。
高效课堂因有学生自学与互学在先,通过小组互动基本完成了导学案的学习任务,那么其目标就不仅仅是作为教学过程的导向来呈现。因为学生依“案”读“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出现新的学习需求,所以要尽量让学生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并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提出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并及时整理补充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目标表述应选用的模式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活动将能学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它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产生预期的行为变化,所以要选用简洁、具体、易理解、好操作的外显行为类语句作为目标陈述的模式。因此,导学案上的目标设计必须是菜单式的,每一个具体目标必须有与之关系相对应、相匹配的行为检测项目,使实际教学紧密围绕行为目标展开。表述目标时一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一)行为主体。
即学习者,就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高效课堂的目标应陈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语句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对……做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语句描述,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行为动词。
即学习者应做什么,目标表述句中的謂语和宾语。高效课堂的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传统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三)行为条件。
即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高效课堂教学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体验……”等语句描述。
(四)行为标准。
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三、目标编制存在的缺陷
无论哪种教学目标,其设定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存在多种途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局限的。另外,适宜用规范格式编写的学习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些学习内容、心理过程是不能完全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特别是一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语文学科尤其如此。更何况,学习目标的罗列也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在学习目标的制定陈述中,如何对现有的编写方法做到扬长避短,如何使一些高层次的认知和情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等,还有待于各位老师和专家深入探讨。 ■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2.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人民教育.2004.13.
3.潘鲁辉.论制约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